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08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佛的三轉
維基百科/三轉的*法*,佛教術語,有幾種說法:
《轉法*經》中,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為五比丘,
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
三次宣說。稱為三轉法*,
又稱三轉四諦,或三轉十二行相。
《解深密經》將釋迦牟尼說法,分為三個階段:
初轉法*,轉阿含經等四諦法*;
二轉法*,轉般若經等一切法空法*,為不了義經;
三轉法*,為瑜伽行教了義經法*,
《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等經也有類似說法。
真諦、玄奘依本經及金光明經,以初時之有教為轉法*,
第二時之空教為照法*,第三時之中道教為持法*,
以中道教(唯識)最為了義。
藏傳佛教接受此「三轉法*」說,
但對二轉還是三轉了義,各派有不同判準。
持中觀應成見的格魯派以二轉法*為最了義,
持他空見的覺囊派攝第三轉為如來藏,判為最了義。
《華嚴經搜玄記》記載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
中引《蘇若那摩訶衍經》說:初鹿園,為諸小根說小乘法;
第二時,為彼中根說法相大乘(瑜伽行教),
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
於第三時為上根說無相大乘(中觀),
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
《究竟一乘寶性論》引用《陀羅尼自在王經》認為,
釋迦牟尼先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等聲聞法,
次說「空、無相、無願」(三三昧)等大乘空相應教,
再說「不退轉輪語」。
令眾生依自性清淨如來藏入佛境界。
《法華遊意》中,吉藏引用《法華經》立根本、枝末、
攝末歸本三法*,認為釋迦牟尼初成道時,屬根本法*,
為菩薩說《華嚴》一因一果法門。
福薄鈍根者不堪聞華嚴一乘教,
故於四十餘年中別說三乘,此即枝末之教。待機緣已熟,
又為彼等三乘之人說《法華》《涅槃》,
使其攝歸「一佛乘」,為攝末歸本教。
視各經在教化功用上為彼此互補。
轉法*的意義
《瑜伽師地論》解釋,佛陀轉所解法,
置於阿若憍陳如身中,他又隨轉置餘身中,
從「展轉」、「隨轉」的意義,稱為「輪」。
八正道所成,稱為「法*」。
《大毗婆沙論》解釋,「輪」的意義包括「動轉不住」;
「捨此趣彼」;「能伏怨敵」。
《解深密經》的說法
初轉法*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證道成佛之後的第一階段說法,
又稱阿含期,主要的內容為二乘解脫道的修證,
以現觀蘊、處、界無常而斷我見與我執的法門,
即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總名二乘菩提,
以弘演出離三界生死之解脫道為主,所度部眾為聲聞部;
聲聞所證果位共有四果,也就是初果須陀洹、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
而阿羅漢在捨壽滅盡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之後就可以入無餘涅槃,
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於三界中受生出現,
永離三界生死的輪迴。精進而且慧力好的人,
若是因緣具足時,只要一世就可以完成解脫果的修證。
這個階段主要是講四聖諦、八正道、十因緣、
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
主要的代表經典為《四阿含經》,
也就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
《雜阿含經》及《增壹阿含經》。
二轉法*
佛在第二轉法*階段宣說般若,又稱般若期。
此階段的代表經典為《心經》、《金剛經》、
《小品般若經》及《大品般若經》等般若經。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就是《心經》,
在此經中講到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相對於初轉法*所宣說的世間一切法是生滅無常、
染污、有增有減,無有自性,般若空性是不生不滅、
非變易,不屬於六塵、六根、
六識十八界境界的世間任何一法。
在《般若經》中多處更明白的說明,
為了通達種種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法,
所以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表示二轉法*的佛法的般若範疇,
不僅僅只有世間無自性的一切法,還包括了實際、
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
如所有性等不屬於世間一切法的部分。
並說明世間一切法虛妄,但「唯『心』」方能「所現」,
所以本身並沒有能出生自己或出生其它法的的自性,
所以說無自性,故說其體性與行相都是空。
而能「現」世間一切法的「唯心」,
便是般若經中一貫所說法界「真實心如來藏」,
因為包含了前五識、第六意識及第七意跟都是虛妄識,
皆無有能現一切法的體性。
第三轉法*
第三轉法*佛所講述內容是如來藏的更深細功能差別,
又稱唯識期,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為主,
即是方廣諸經所說諸地菩薩所應修證之
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是唯識增上慧學-無生法忍,
是諸地菩薩乃至等覺菩薩應該要學的修證內涵。
一切種智是宣說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
若離開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親證,
則無法成就諸地果證及成佛。
此階段所講述的為如來藏中所含藏一切種子
的功能差別更深細之智慧,
也就是道種智和成佛的一切種智。
依此自心如來藏識而一一現前觀察與證驗,
出生般若慧的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華嚴法界實相,
方能圓滿成就究竟佛果。
此階段主要的代表經典為方廣唯識諸經,
如《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
《大般涅槃經》、《勝鬘經》等。
參考文獻
^ 雜阿含379經 轉法*經.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
^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5:
「轉法*者,說四聖諦義,三轉十二相。是苦諦,
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是名一轉四相。
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至苦滅道應修,
是名第二轉四相。是苦諦知已,是苦集斷已,是苦滅證已,
是至苦滅道修已。是名第三轉四相。四相者,
四諦中生眼、智、明、覺。有人言:聲聞乘、辟支佛乘、
大乘,是名法*解說。是三乘義,名為轉法*。」
^ 大正藏《解深密經》卷第二: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於彼時所轉法*,有上、有容,是未了義,
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亦是有上、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
第一甚奇、最為希有。於今世尊所轉法*無上無容,
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 周貴華. 《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 (PDF).
玄奘佛學研究. 2013.
^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
「是時,釋迦牟尼如來即於當世之時,說三時之教。
是故,第一時中,說有教,聲聞律儀初有小乘,
度五俱輪及一切眾生,四聖成就四果人等。
第二時中,如來說空教,破執有相有情眾生遍計所執,
度聲聞弟子四部眾等,及一切地前三賢之人,
修行菩提者令歸空無相,不執不著中乘行故。
是故名為歸依空教。第三時中,
如來演說不空不有秘密法教,破執有執空,
大乘小乘之中迷惑法教。破執有執無,
破執有者勿令著有,破菩薩執無勿令著空。
所以者何?菩薩修證,
令歸大乘瑜伽大教三密三十支金剛三摩地真如法藏
性海法界聖性觀者,無為無相不有不無,
名為不空秘密解脫菩提故」。^ 6.0 6.1 佛光大辭典.
^ 廖明活. 地論師、攝論師的判教學說. 中華佛學學報.
^ 班班多傑. 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見」與「自空見」——
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及理論淵源. 哲學研究. 1995.
^ 索南才讓.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判教.
^ 法藏《華嚴經搜玄記》:「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
近稟提婆、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
謂佛初鹿園為諸小根說小乘法,明心境俱有;
第二時中為彼中根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
以根猶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說;
於第三時為上根說無相大乘,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
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具引《蘇若那摩訶衍經》說。
此云大乘妙智經,此昔所未聞也」
^ 《究竟一乘寶性論》:「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
善知不淨諸衆生性。知已乃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
爲驚怖彼樂世衆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
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爲說空、無相、無願,
令彼眾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而佛如來不以為足,
勤未休息,次復爲說不退法*,次說清淨波羅蜜行謂不見三事,
令眾生入如來境界。如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
入法中已,故名無上最大福田。
又復依此自性清淨如來性故,經中偈言:譬如石鑛中,
真金不可見,能清淨見者,見佛亦如是。」
^ 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
^ 廖明活. 吉藏與大乘《涅槃經》.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 彌勒菩薩說. 卷第九十五. 瑜伽師地論.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
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
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
^ 印順法師. 轉法*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182卷.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玄奘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如契經說:世尊轉法*,諸餘世間沙門、
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
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齊何當言轉法*?
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
故作斯論。云何法*?答八支聖道;
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法*自性。
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問何故名法*?答此輪是法所成,法為自性,故名法*。
如世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為性,名金等輪,此亦如是。
有說:此輪於諸法性,能簡擇,極簡擇,能覺悟,
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法*。有說:此輪能淨聖慧法眼,
故名法*。有說:此輪能治非法*,故名法*。
非法*者,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八邪支輪。
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
答:「動轉不住」義是輪義;
「捨此趣彼」義是輪義;
「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為輪。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001-200卷》卷3〈2 學觀品〉: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內空、外空、
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
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
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真如、
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
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
欲通達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
增上緣性,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
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
唯心所現性相俱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CBETA, T05, no. 220, p. 13, b22-c7)



心,無心,心是明 宗薩仁波切*
為什麼佛要說“心,無心,心是明”
(佛三轉法*的教授宗旨)
佛說過一句著名有關“心”的話,
被人到處引用,學者們分析這句話,⋯⋯
因為這句話寫了好多書。非常粗略的翻譯,
這句話的第一個字是:“心”,
第一個字引出了佛初轉法*的所有教授。
這也是現今佛教徒與科學家感興趣的事,
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對“心”的定義,
突破此點之後就沒問題了。佛說過的話,沒有隨意說的,
也沒有只是為了方便而說的。例如,特別是科學家,
不過,即使我們這些唯物主義者,也說:“我的心知道它。
”可是,與此同時,
我們和許多科學家又把“心”視作僅僅是假設,
只不過是在大腦功能,或遺傳功能等等上的一個標籤。
在古印度的這個時期,
有些讓人敬畏的事出現在印度思想中,商羯羅,馬哈維亞,
佛陀,是其中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兩千五百年前,
有哲學家真的懷疑“心”是否存在!
不過,佛做了被稱作“獅子吼”的宣告,
這個獅子吼以“心”這個字開始,表示“心”是真實的。
所以,如果我們問誰在做“不作”?答案是:心在做“不作”。
這句話的第二部分是“無心”,他否定了自己第一個字的陳述。
把這個戲劇化一下,
想像,正當人們開始用有心存在這個事實,來包裹自己的心時,
佛說沒有心。佛二轉法*的所有教授來自這句話的第二部分。
現在,如果我們問,誰在做“不作”?根據這句話的第二部分,
答案是:沒有心在做“不作”,而且,沒有什麼叫“不作”。
這句名言的第三也是最後一個部分是“心是明”。
你看,他又推翻了自己的前一個表述。
整句話是:“心,無心,心是明。”“明”是佛性的另一個名字。
台灣人喜愛佛性,所以,我們就叫它佛性吧。
現在,如果我們問,誰在做“不作”?根據這句話的第三部分,
答案是:“明”在做這個“不作”。
為什麼佛要說“心,無心,心是明”?
為什麼佛要在一句簡單的話裡說三件事?
為什麼不只說一件事?這是因為他意在破除三種邪見。
首先,他要破除惡的念頭、態度,和行為,所以,佛說,有心,
取決於我們的行為表現,心會入地獄或天堂或餓鬼道。
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實存在的見地。
第三,佛要破除所有的見地,
所以,他不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7-02-03 12:59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7-02-03 12:4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心於存在與不存在兩者之間無有牴觸,
即心超越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牴觸,是中觀的原則。
我們不需要去想有個具體的心或沒有一個具體的心,
心本身即是本然之「真如」(thatness),
代表它是空虛與覺察非造作之雙運。
佛陀稱這種非造作的雙運為「空性」
(emptiness;梵shunyata)。
在梵語中,「shunye」意指空虛,
而我們應該把「shunyata」的「-ta」
和「emptiness」的「-ness」了解為「能夠覺察」。
如此,心就是空虛的覺察,
本然真如是指它本來的面貌。我們的自性就像那樣,
我們只要認識那個事實即可,不要用任何想法來渲染它。
-烏金仁波切-

非有,非非有心曉得快樂和痛苦,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不同的事物之中,
只有心能體驗和覺知,
沒有其他事物能夠體驗與覺知。
所以,心是所有狀態的根本──
所有輪迴狀態和涅槃狀態的根本,如果沒有心,
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會感覺或會覺知的事物。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會感覺、會覺知的事物,
這個世界就會徹底空虛,不是嗎?
心是完全空虛的,但是它同時能夠覺知、了知。
根據每個眾生所體驗的痛苦程度,而排列出下三道,
正如同上三道也是根據每個眾生所體驗的歡樂程度
而被排列出來。
一切事物都以那個感覺快樂和痛苦的事物為基礎,
而那個事物即是心。換句話說,
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或根本。
心是空虛的,但是在空虛的同時,
它仍然有所了知或體驗。虛空是空虛的,
而且一無所知,這是虛空與心之間的差異。
心類似虛空,不具實體,不是有形的物質。
這個心不具實體,卻能夠有所體驗,不是相當不可思議嗎?
有心,但它不是有形或具實體的。你不能說沒有心,
因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是心體驗每一件可能的事物。
你無法真正地說有一個東西稱為「心」,
但是在此同時,你也不能說沒有心。
它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兩個極端,
所以說:「非有,佛亦不見;非非有,輪涅之基」
(〔心〕不存在,因為連佛都沒有看見它;
〔心〕不是不存在,因為它是輪迴與涅槃的基礎)。
如果沒有心,我們就會是一具屍體。
你們不是屍體,不是嗎?
但是你能夠說有個你可以看見、聽見、聞到、品嚐到
或抓到的心嗎?老實說,你可以像這樣繼續尋找、
檢查心十億年,將永遠無法找到存在或不存在的心。
心真的超越「存在」和「不存在」兩個極端。
心於存在與不存在兩者之間無有牴觸,
即心超越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牴觸,是中觀的原則。
我們不需要去想有個具體的心或沒有一個具體的心,
心本身即是本然之「真如」(thatness),
代表它是空虛與覺察非造作之雙運。
佛陀稱這種非造作的雙運為「空性」
(emptiness;梵shunyata)。
在梵語中,「shunye」意指空虛,
而我們應該把「shunyata」的「-ta」
和「emptiness」的「-ness」了解為「能夠覺察」。
如此,心就是空虛的覺察,
本然真如是指它本來的面貌。我們的自性就像那樣,
我們只要認識那個事實即可,不要用任何想法來渲染它。
如果你相信有一種東西稱為「心」,
那麼它只是一種念頭;
如果你相信沒有一種東西稱為「心」,
那麼它只是另外一種念頭。你的本然狀態,
離於任何種類的念頭,那即是佛性。
在一般的有情眾生之中,這種本然狀態被思惟帶著走,
陷入念頭之中。忙碌於思惟,
就如同一條把你往下拉的沈重鐵鏈。
現在是脫離那條鎖鏈的時候,
在粉碎那條思惟的鐵鏈的那一刻,
你就脫離了輪迴的三界。
在這整個世界上,
沒有什麼比知道如何切斷這條鐵鏈更殊勝、珍貴。
即使你掃描這整個世界,或把它一片片地用篩網篩過,
企圖去尋找更殊勝、珍貴的事物,那麼你會一無所獲。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諸佛,
都沒有發現一個更甚深或更直接能告訴我們如何
獲得證悟的教導。請求關於心性的教法,
就表示去了解如何認識心性。我非常多話,
我會試著長話短說。
在傳統上,如果要領受如何了悟心性的教法,
我們首先要從事「四次十萬遍」的前行法。
繼此之後,要從事本尊的修持,留在閉關之中,
完成固定數量的持咒。在完成這一切之後,
上師才會傳授這個教法。但是今日我們活在不同的時代,
人們如此忙碌,沒有時間坐下來完成這所有的修持。
我們稱之為物質發展的進展,
但是它不是只讓我們更加忙碌嗎?
這樣是很難去尋找學生,
而且如果一個佛教上師必須四處尋找學生,
那就會有點尷尬。事實上,
我們所有的人今天能夠聚在一起,
是一個非常幸運的順緣,
因為人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像這樣聚在一起,
是非常難得的。
我的根本上師曾經告訴我,不同的時代來臨了。
他說:「如果你碰巧在一群人前面,
他們詢問並想要聽聞關於心性的種種,
你就對他們解釋。如果他們的業已經成熟,
就會了解你所說的內容;如果不了解,
也會因此而受益。利益眾生本是佛陀教法的目的,
對人們談心性是沒有關係的。」
如我稍早所說的,當我年輕時,常常試著那麼做,
就如同某個人指出日出那樣。人們常常望向西方,
看到陽光已經照到山頂上,
那是他們知道太陽已經升起的方式。但是事實上,
他們要做的是轉過身來,看太陽從東方升起。
當某個人告訴他們這麼做時,他們轉過身來說:
「喔,是呀,太陽正從東方升起!」
那一直是我傳法的方式,現在我也將繼續如此傳法。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7-02-03 13:0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5194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