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數位好友們的支持,自在下開始分享中醫的相關養生資訊,
就收到許多的獻花及感謝訊息,故在此再次
謝謝您們的支持與愛護!
因在下近日要準備出國進修中醫學術,故目前正在忙的整理相關物件,
也因如此,整理出部份中醫典籍的電子書,就順手上傳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受益!~
因檔案繁多,現下已上傳分享了一小部份,其於來不及分享的書籍,
就等在下屆時休假回台灣後,再抽時間上傳分享,
如有造成您們的不便,還請見諒,謝謝喔!!
台灣也有一個不錯的中醫研習網站,名稱為"
E中醫",
那邊也有許多好友提供中醫藥相關的養生資訊,
如有需要不妨過去看看... (網址如下)
http://www.e...org/ 因為在下工作繁忙,加上要出國進修,時間上並不是那麼充裕,
故部份資源目前僅提供至數位論壇,所以如您有其他分享管道,
也歡迎轉貼相關的中醫資訊,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好友!~
讓我們一起達到~
探索資訊價值,發揮無限潛能~的目標喔!~謝謝!!
在下學習中醫至此,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在此囉嗦一下,與大家探討...
"
名正則言順"首先談一談中醫在台灣一般民眾心中的地位
個人覺得中醫藥文化,在台灣似乎不是那麼被重視,
大部份的民眾似乎都還是以西醫的醫療關念為主軸,
就如同可菓美(為保護當事人,已修改其名稱)會員的情況,
想以中醫調理,但又受西醫的醫療關念限制所衝突...
一般會想到以中醫調理,大部份好像都是在西醫的醫療體系已無更好的方法,
才會想到中醫,但又受西醫的醫療關念所限制,如不能吃中藥不能推拿等...
投鼠忌器怎麼可能會有好的療效.好的結果呢?
其實真正的中醫並不像部份民眾所認知的"
慢郎中",
比如對於急性闌尾炎,西醫看法炎症消除不了就多半是要動刀的,
而對於中醫而言,人體並沒有炎症的說法,
只是闌尾處的器官出現不暢通現象,那用藥調理通暢即可。
不但療效快,而且患者不用忍受挨刀之苦。
再比如同樣是發燒,西醫就會開出退燒藥,
然而中醫首先會判斷這位病人身體產生的一種自然保護現象,還是身體機能的失控。
如果屬於前者,非但不該想辦法降溫,還得開出引導發汗的藥來。
以
身體的自愈為主,比單純用藥要快得多又不傷身體。
但無奈中醫的養成在國內也是一個問題,
因為台灣目前是採西醫體制,大部份的醫療管理者都是西醫師居多,
比如您在台灣有聽過西醫的藥劑師,但您有聽過中醫專科的藥劑師嗎?
在台灣目前沒有中藥師,只有藥商,存屬販售性質,沒有藥品的調配權,
當然,西醫的藥劑師只要多修16個學分便可以調配基本的中藥材,
而中醫師部份,則不能使用西醫相關的現代醫療器材,
加上醫學院西醫修7年(加實習),如要中醫師學位,只要再多修1年及可...
雖說前7年裡有包括共同科目,但中醫的學習只用1年的時間能夠深入了解嗎?
對傳統的中醫藥發展其公平性,在下就不必多說了...
故培養出的新科中醫師,一部份變成只能開科學中藥,而不太會開水藥了...
中西醫各自無法合併,中醫藥無法全面發展,加上功利主意等,對患者自然不利了~
中醫與其說治病,還不如說治未病!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裡就有說道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故預防重於治療的養生關念,早在黃帝內經裡就有明確的說明了!
道法
崇尚自然,中醫亦如此。
人體本身就如同自然的一個縮影,陰陽兩極,互相包容又彼此消長。
如果對自身不足夠了解,就很容易走入誤區,產生健康問題。
“
親近自然、回歸傳統”,是中醫養生的理念。
引用大陸徐文兵醫師說的話"喝茶沒有問題,但關鍵在於會不會喝。"
現在都提倡喝綠茶養健康,但綠茶是涼性,體熱的人喝了好,但對於體寒的人來說,這就是適得其反。
寒是什麼意思,《茶經》第一句話,“茶者,南方之佳木也”。
所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都知道去了異地,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現像,
卻不知道在本地吃了異地的東西,也會水土不服,因為這都不是順應自然。
所以北方人喝南方產的茶,應該先
改變茶的體質。
此意就是說經過人為的加工,來改變它的性質——
第一要全發酵,第二要烘焙。
比如經過發酵或烘焙過的紅茶,對胃就會有養護作用。
這就是量身定做的,中醫就是貴族的醫學。
但如今大棚種植技術早已發展成熟,冬季也都能吃上新鮮蔬菜,少了自然之氣。
更糟糕的是
反季節的蔬菜會給身體帶來錯誤的信號,
覺得春天來了,結果生機提前啟動,腠理一開,碰到的卻是嚴寒冰雪、風刀霜劍,當然主容易生病。
所以冬季的養生,要吃些能接上地氣的蔬菜,比如土豆、蘿蔔、紅薯等,才是自然之道。
中醫就是貴族的醫學。此話怎麼說呢?
現在部份的新科中醫師,總是人云亦云,流行什麼就來什麼,沒有個性及主張。
“
培養台灣的貴族”,貴族不是富族,富和貴不一樣。那什麼叫貴啊?
一到餐廳,說,把這裡最貴的菜都給我來一道,這是
富人,有錢;
一到餐廳,說,現下什麼節氣,我什麼體質,按自我的需求點兩道菜,這是
貴人。
貴在哪兒呢?人貴在有
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我什麼心性什麼體質,又了解周圍的環境,這就是貴族。
所以我們說要培養一批了解自己的人。在富的時候人才能有所講究,窮的時候人是講究不起來的,
台灣人的物質生活正進行到"富",下一步往哪走啊?就是"貴"了,中產階級的下一個層次就是
貴族階層。
"
我們都是認字.不識字",再度引用徐文兵醫師的論述,
現在很多人說,我疼痛,我說你是
疼還是
痛?疼和痛有什麼區別?
我心痛,痛心疾首;我心疼你——為什麼心疼和心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含義?
疼和痛都是主觀感覺,你這兒劃一道傷口,你感覺到疼痛,
你身上沒有任何損傷,你也可以疼得不行,是主觀感覺,
疼的發音是上揚的,疼是開放的、尖銳的、短促的,你說,哎喲,疼;
痛呢,往下的,封閉的、悶痛的、陰沉的。
什麼止疼呢?裡面它給你寫了個冬,這種陽性尖銳開放的,拿冰一敷就好了;
痛,裡面是個甬道的甬,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一開放,開出窗口就不痛了。
學好了這倆字,多少道理也就都明白了。
再說說"疾病"二字,"
疾"和"
病"一樣嗎?
如果你翻字典查"疾"字會發現,(疾者病也),再查"病"字,(病者疾也)...這誰也看不懂嘛~
這就是漢字設計上的缺陷,在漢字上解釋為"互訓",其實疾和病在意思上是不一樣的,
“疾”是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矢,指人中箭。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本義指急性病。
一般說來,疾病在初期,或在淺表的時候,稱為疾。
這時候往往邪氣盛,正氣也足,發病快,病勢急,但是往往好得也快。
“疾”也作為形容詞使用,同“急”,比如“疾風知勁草”,“春風得意馬蹄疾”,等等。
有時“疾”也作動詞用,同“嫉”,有痛恨、討厭的意思,比如成語“疾惡如仇”、“憤世嫉俗”。
《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
其中的“疾”就當痛恨、難以忍受講。因為當時晉景公已經是病入膏肓,不是淺表的問題。
“病”是形聲字,含義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也就是說,
病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療的疾病。
《說文》段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病”也有詞性變化,作為動詞用,有痛苦、難以忍受的意思。
比如“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意思就是說,
患者最痛苦的是身上的疾病種類太多,醫生最痛苦的是治療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太少。
中醫治病仰仗患者天賦的自愈能力,就是所謂的正氣。
所以,中醫治病不怕外感、外傷,就怕內傷、內亂。
正氣浩然、精充血足的人,即便受到感染傷害,也很快就能恢復。
但是如果七情內傷,精血耗損,即便沒有外患,也會生出內亂,這就是病了,
調理起來費時費力,還經常被患者不良的飲食、性愛、思維、情緒、習慣干擾。
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感歎道:"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思考中醫的劉力紅醫師也有解說過,"病"這個字,裡面的那個"丙"
丙丁是屬火,身體上屬心病,故如大家常說的"
病由心生",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接著再來深入探討,關於現代人所重視的健康問題,
如我們再將這個詞拆分為"
健"和"
康"二字,意思又一樣嗎?
"健"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發音與"建"相同,含義相近。
"建"是動詞,是會意字,從廴部,有引出的意思;從聿,意為律。
《說文》:"建,立朝律也。"後來引申為創造、設立。
"建"的背後就是
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組成的字,大多含有
有力的意思,
比如"腱"是堅韌有力的筋;"犍"是力大無窮的公牛;
"鍵"是金屬製作的堅固有力的關轄,固定門或者車軸,等等。
"康"的含義是五個方向的道路都通暢。
《爾雅.釋宮》雲:"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
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
"古人命名一路暢通為"道路",一分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達四個方向叫做"衢",
通達五個方向就叫做"康",通達六個方向叫做"莊",通達九個方向叫做"逵"。
人們常說的"康莊大道"就是通達各個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義就是有路,
道路通暢行得通。
現在常見的
亞健康或非健康狀態,
實際上指人沒有力氣,氣血運行停滯,自然各種疾病就來了。
再結合現在常見的憂鬱症情況,其實是同樣道理,
因為人的
心理情緒堵塞,經絡或穴位上打了結不通暢。
所以如能擅長用中醫的
疏通經絡之術來治療憂鬱症,
其治愈率能明顯提高,這大概是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的。
順便補充解說,關於現代女性所關注的"
肥胖"問題,
現代人以為肥胖就是形容
脂肪多,但是在古代並不是這樣子,
"肥"恰恰是形容
肌肉多的一個詞。《說文》:"肥,多肉也。"
《素問‧奇病論篇》:"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這裡的"肥美"就是指滋味厚重的肉食,羊大為美。
說的是富貴人家飲食甜膩,多肉,結果身體內部產生毒熱,腹部脹滿,導致了消渴病...
類似於今天的糖尿病,能吃,能喝,能尿,就是不長肉。
"胖"的本義是古代祭祀時貢獻的半體牲畜,也就是半扇肉。《說文》"胖,半體肉也。"
後來也引申為寬大之意。《禮記‧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
肥的反義詞是瘦或瘠,胖的反義詞應該是乾癟。胖還用來形容
水腫、脹滿。
肥胖的人都是體形豐盈碩大,但是內容卻各有不同。
脂肪多的人古人稱為
膏人,縱腹垂腴,就是現在挺著啤酒肚子、嘟嚕著圓臉蛋兒的人。
肌肉多的人古人稱為
肉人。這些人體形豐滿,但是上下勻稱,沒有贅肉。
還有一種體形不大,但是脂肪堅實,肌肉強悍,古人稱為
肥人,也叫做
脂人。
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腫的人,脹氣的人。
民間有句俗語"
喝水也會變胖",很多人變胖恰恰就是被不正確的喝水所害。
喝水過多容易導致水腫,中醫稱之為水毒,要用苓桂劑化氣行水。
而國內更多民眾則是因為喝涼水、冰水,五臟長期處於寒涼狀態,體內自然生成脂肪,來保護住臟腑的溫度,
這時就極易形成大家所說的啤酒肚。所以中醫提倡不渴不喝、渴必熱飲、飲必三口的原則。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語出自《誡子書》,
充分體現了諸葛亮這位積極入世的道學大師的修身之道,
與其在《隆中對》中論述的三分天下治國之道一脈相承。
淡泊就是《黃帝內經》倡導的"
以恬淡為務",
也就是摒棄身體過度的本能慾望與後天強加人為的意志,才能讓先天本性自然顯現流露。
現在的"
寧"字,從宀,代表家居;從心,代表心情、心神;從皿,代表吃飯的碗盆;從丁,代表兒女。
組合起來表述了一種
安居、足食、子歸、心安的狀態。
反過來說,居無定所、流離失所算不得寧;有居無家,比如鰥寡孤獨、未婚離婚,也算不得寧;
家裡沒有飯吃算不得寧;沒孩子或孩子遠遊不歸,都不算是寧。
簡單的一個"寧"字,體現了漢人的
價值觀和
幸福觀,
對安居、團圓、穩定、祥和的企盼,兼具了回歸、安定的意思。
成語"雞犬不寧"的意思首先是指雞犬不回窩,再者就是鬧騰之意...
中醫認為"寧"不僅是一種客觀實際,更是一種
健康的心態。
五臟關係和諧類似於人有家;心包、心臟堅固,類似於人有居,可以保護、安藏心神;
精氣充溢,滋養心神,類似於人有飯吃;心神內斂,日藏於心,夜藏於肝,類似於人有子歸家。
由此可知,古人在造字的同時,早已在字裡蘊涵了各自的含義,多少道理也就能從中明白了!
"
現在很多人並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不運動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用大陸曲黎敏醫師所說的話,
的確,現在的都市民眾,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時間,
下班回到家,只想休閒放鬆,自然就缺乏運動了...
加上生活工作的壓力,及不正常的生活作習,長期累積,久而久之就成疾了...
記得曾經在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
現在你沒有時間睡覺,總有一天你會挪出時間生病"
中醫很講究人體自我修復的機能,而人體自我修復的時間則是在睡眠中進行,
故睡眠的重要性不能小看,而且還有時間上的規範,
如沒在自我修復的時間內睡著,其修復的功效還會受到引響呢...
現在國內小孩學子,身高年平均,一年矮1公分,
會造成這種現象無非就是壓力、飲食、熬夜,和不正常的生活習慣所至吧...
"親近自然.回歸傳統"、"大道必簡"、"大藥自在人身",諸多的養生關念,其實都大同小異,
統整起來無不離開"
早睡早起、飲食正常、多運動、多喝水、心靜平、心欲少"等等
故如您要有好的身體,就從最簡單的生活作習開始改變吧,
要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啊~
以上是在下的一點點心得,在此囉嗦寫這篇,
還要感謝好友們能耐心的看完,如有耽誤您寶貴的時間還請原諒,謝謝!!
在下才識淺薄,如您發現有錯誤的地方,還望請您及時指教告知喔,謝謝您!~
最後在此祝福數位論壇的好友們 ~
身體健康、事事順心~
好歌分享~
明天會更好~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