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熊
|
分享:
▼
因為我電腦壞掉所以現在才po 這是三科專業科目的重點 我朋友做的 本來前兩個禮拜就要po但是我電腦送修 所以現在才po反正離明天考試還有時間 有看到的算你們好運囉 沒看到的也別怪我因為我沒有義務做這件事
兒童發展與輔導 一、發展 定義 1.發展是一種質與量的改變 2.發展從生命形成到死亡期間,所發生的生理與心理連續變化的歷程。 3.發展會受遺傳、成熟、環境、學習影響 原則 1.從頭到尾2.從近到遠3.從簡單到複雜4.分化到統合 兒童期分期: 1.胚胎期:又可稱產前期,自受精到出生前為止,約266天,此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個三月期之分期,又可稱受精卵期,胚胎期及胎兒期,以優生保健最為重要。 2.嬰兒期:出生~兩週為新生兒,2週~2歲為嬰兒期,是發展快及最重要的發展階段,生命中第一年,體重可成長至出生時的3倍。2歲時,運動、語言、概念形成的基礎已具備。此時期的發展與保育、營養衛生保健、疾病預及給予依戀及信任是必需的。 3.學步期:又稱嬰幼兒期。2歲~4歲左右。此階段發展與保育,預防意外產生、營養衛生保健、親情與教育的提供是必需的。 4.幼兒期:從4~6歲,此階段的幼兒已受到複雜社會所影響。台灣4~5歲左右托育率約有80%;5~6歲的幼兒則有96%在托育機構。此期的發展與保育在安全、營養、衛生及生活自理能的培養是相當重要。 5.兒童期:從6~12歲,又稱學齡兒童期或兒童後期。此時期對日後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相當重要。而此時的發展與保育的需要上,教育及培養技能是最為優先要務。 6.青少年前期:從生理的突然衝刺到生殖系統成熟。出現第二性徵,歷經思春期的變化,約10~18歲。此階段的發展與保育注重,性教育及獨立生活的培養及在同儕互動中產生正向之自我評價。 遺傳與成熟 遺傳 1.經由受精卵,將某些生理(血型)與心理(智力)特徵傳遞給下一代的過程 2.代表理論:高爾頓(Galton)遺傳決定論 成熟 1.個體生理與心理各方面遺傳天賦的展現 2.代表理論:葛賽爾(Gesell)成熟學習原則-雙胞胎爬樓梯 環境與學習 環境 1.個體生存的空間中,影響其身心的事物。 (1)產前環境:母體環境、胎內環境:子宮 (2)產後環境:周圍環境、後天環境 A自然環境(物質環境):食物營養、地形氣候 B社會環境(人為環境):家庭、社會、學校教育 2.代表理論:華生(Watson)環境決定論 學習 1.經由練習或模仿而產生的行為改變歷程 2.為後天環境影響 結論 簡單的初級身心機能,受遺傳、成熟影響較大 複雜的高級心理機能,受環境、學習的影響大 二、情緒 定義: 是個體受刺激後,由生理、心理、認知及行為等反應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行為。 發展:受到個體生長成熟度和學習環境的影響1.情緒是與生俱來的2.情緒受社會環境刺激學習而來 布里奇斯論Bridges ↗憤怒3個月→失望、羨慕兩歲半 ↗苦惱1個月→厭惡4.5月 →恐懼6月→羞恥、不安2歲半 激動 ↘嫉妒18個月 ↗得意7個月→喜愛12個月 ↘愉快3個月 ↘快樂兩歲→希望兩歲半 情緒的特質 1.短暫的 2.可轉移 3.情緒是強烈的 4.次數頻繁 5.可由行為了解情緒 6.情緒強度的轉變 7.表達情緒方式的改變 影響情緒發展的因素 1.生理遺傳:自閉症、智能缺陷、ADHD、吐芮氏症等 2.氣質的差異 3.隨年齡成長而穩定 (二)家庭環境與家庭關係 1.照顧者的教養方法:如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養態度,如完美主義 2.親子互動形成的不當思維模式,如溺愛造成子女的予取予求、情緒控管不佳 (三)文化影響 環境提供的刺激,觀察學習與模仿,造成的身心適應不良、意志薄弱、缺乏學習動機、逃避退縮。 (三)情緒輔導 1.父母對子女應給予行動的愛、適時適量的愛、公平公正的愛 2.以身作則,提供楷模 3.協助兒童發展對情緒的覺察、辨識與表達的能力。 4.教導孩子用說的表達感受,以溝通來解決問題 5.理解與同理兒童的感受與內在經驗,表達出對其情緒的接納,以不批判的態度允許兒童經歷自己的情緒 6.讓孩子與年紀相近的孩子相處透過與友伴間的學習以及模仿友伴 7.利用機會教育:讓孩子知道如何表現能讓您滿意,當有符合父母期待的行為出現時,應立即給予鼓勵與增強 8.特意的行為忽略:為避免孩子藉生氣予取予求,有計劃的忽略可讓孩子瞭解到,吵鬧行為並不是達成願望的最佳途徑。 9.操控環境:攻擊行為的出現,可能是孩子處於難過或有誘發作用的情境所致,故敏感的家長應嘗試規劃環境,暫時改採其合意的活動,減少衝突發生。 10.親密的接觸:適當的肢體親近孩子,可以緩解孩子的憤怒衝動。研究發現,當成人表現對其活動有興趣,或適時的擁抱、觸摸都有安撫孩子的作用。 11.直接懇求:讓孩子知道您的感受,請他能夠體諒。 12.人身的限制:孩子情緒過於激動,時給予身體的約束或強制孩子從情境抽離,以避免其傷害自己或別人。實施的重點是要讓孩子知道「不可以這樣」。 13.果斷說「不」:向孩子清楚說明限制內容,並公平執行規範。在限制範圍外,孩子可自由去做任何事。
(1)依附理論 Bowlby理論:依附理論強調生理或基因是促成父母和孩子依附關係的主要因素 。(父母似乎知道嬰兒喜歡什麼且能做出正確的回應,這些行為是來自本能的驅動。嬰兒最喜愛的是人的臉,嬰兒一出生便能夠辨識母的聲音,新生兒也能夠模仿他人臉部的表情。) 階段 年齡 行 為 無特定對象 出生至3月 隨意微笑、讓任何人擁抱 特定對象 3~6月 選擇互動,對所喜愛的人微笑(陌生人焦慮) 依附行為建立 6月~1歲 依附主要照顧者,此人不在時會哭,試圖跟隨;對陌生人懷著戒心(分離焦慮) 相似目標建立 1~2歲 具完整記憶力,及物體恆存的概念;開始與他人互動 陌生人焦慮5~6月:對陌生人感到害怕、恐懼 分離焦慮6~8月輔導方法 ○1讓孩子適應分離,並回答會返回○2可請保母到家裡帶○3帶孩子熟悉的物品○4適時給予孩子安撫 Ainsworth理論:嬰兒會將主要照顧者視為基地,需要探索環境的時候離開,需要安慰和安全感的時候返回。 類型 嬰幼兒期行為 安全型 把照顧者當做「安全堡壘」,當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或哭,回來後感到快樂並主動靠近。 逃避型 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在母親離開時只有少許不悅 抗拒型 母親離開時非常苦惱;回來後表現矛盾,氣母親回來,拒絕母親觸碰,卻又留在母親身邊 無定向依附 嬰兒會表現出不清楚、不確定、或是矛盾的依附關係,這類嬰兒通常是來自有問題的家庭。 依附失敗的危險因素: 1.個體本身:早產、氣質屬難養型 2.照顧者:未成年、母親的憂鬱、有不良行為、管教態度、婚姻關係 3.家庭因素:子女太多、貧窮 (2)氣質 定義:每個人獨特的一種反應方式 ,包括行為、情緒的個別差異。 氣質的特性 1.氣質是天生的,受遺傳影響。 2.在發展上具有穩定性。 3.氣質個別差異大、沒有好壞之分。 4.可從嬰兒的情緒反應、活動量及社會行為上瞭解其氣質。 5.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與態度。 嬰兒行為氣質的九個向度: 1.情緒本質: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比例。 正向情緒輔導:提醒保持警覺心,以免過度樂觀而忽略潛在危險性,並需學習表達負向情緒。 負向情緒輔導:善用幽默感,引導孩子樂觀,對孩子才有幫助。 2.反應強度: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明顯程度。 情緒反應激烈輔導:○1預防孩子傷害身體○2瞭解孩子需求,給予適當回應○3別輕易妥協○4一致的教養態度 情緒反應較弱輔導:○1主動關心○2鼓勵表達內心感受 3.活動量:指動作的快、慢與活動量的比例 活動量高輔導○1寬容的心○2應注意安全○3發洩過多精力○4睡前不宜有太興奮的活動○5少吃糖果或喝可樂之類的食物○6學習靜態活動 活動量低輔導○1鼓勵嘗試動態活動○2鼓勵親子體能活動○3固定體能課/戶外活動時間 4.趨避性:對新事物、環境、情況的初次反應 外向輔導○1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2出門前的叮嚀 內向輔導○1給予接觸不同環境的機會○2給予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建立自信心 5.適應度:適應新的人、事、物的時間長短 適應性低輔導: ○1瞭解孩子的特質○2提早告知環境的異動○3給予時間適應新環境○4給予時間複習功課 6.注意力分散度:是否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擾而改變正在進行的活動。 專心的輔導:○1不要打擾他做事○2確定孩子聽見交代的事情 分心的輔導:○1減少環境刺激○2一對一活動○3分段學習○4工作完成後要讚美 7.規律性:指孩子的生活作息是否規律 規律的輔導:提早讓孩子知道任何人、事、物、環境的改變,降低其不安。 不規律的輔導:讓孩子試著接受,不要一下子要求太多。 8.堅持度:指遭遇困難、阻礙時,繼續做下去的傾向。 堅持度高的輔導:○1事先給予預警○2判斷要求合理嗎?○3採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或用溫和的堅持來與孩子相處。 堅持度低的輔導:○1應有顆了解的心○2給予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3將要做的事分割成小單元,讓孩子分次完成,孩子會比較願意做,做完也會很有成就感 9.反應閾: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嬰兒氣質的三大類型 1.安樂型:主要特質是正面的,如:容易管教,情緒正向,對新環境適應性高,約佔40%。 2.慢吞吞型:對於新的刺激和反應較中等的負面反應,如:適應性低、活動量低、反應弱,對新環境傾向退縮,約佔15%。 3.難養型:經常是負面的並且容易受挫,如:不好管教,生活不規律、適應性低、情緒反應激烈、負向情緒對新環境傾向退縮,約佔10%。 4.另外35%屬於不易分類型
利社會行為 定義: 包括分享、同理、助人、安慰別人與別人共事。 利社會行為的發展 一、個體因素: 1.語言:溝通良好可建立自信,社會調適良好 2.智力:社會適應能力 3.健康:具活力、熱忱 4.情緒:穩定、愉快、容易跟人相處 二、環境因素: 1.家庭環境:家庭和諧 2.學校環境:教師教養態度、方法 3.社會環境 輔導: 1.家庭:○1滿足幼兒的基本需求○2合諧的婚姻關係○3良好的手足關係○4良好的溝通管道○5開拓生活領域 2.托兒所幼稚園:○1給予安全感○2重視自身身教○3輔導兒童建立良好人際關係○4提供親職教育與活動○5輔導幼兒不當的處理方式 3.社會環境:○1改善社會風氣○2重視傳播媒體的良善品質○3提供優良文教活動 (3)非社會行為 1.自我中心:常以自我觀點來看待事物,強調所有權。 2.幻想:想像力豐富,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幻想對象 3.偏見:大約在兩歲,外表及行為與眾不同的孩子,常受到一些歧視對待。 4.反抗:2歲後常見行為,當自主行為受到威脅或受他人壓迫,所呈現的抗拒行為;是培養幼兒意志力的重要時期。 行為:唱反調、發脾氣、冷漠 輔導方法:以鼓勵、讚美、競爭性遊戲取代壓制和責備。 5.耍脾氣:造成的因素有挫折、模仿、身體不適、個人行為習慣。 6.羞怯:常見於缺乏自信的幼兒 7.退化:環境改變、不公平、關心減少,會退化到較小年紀的行為
防衛機轉 定義:個體遇到挫折或衝突時用來保護自我,減低心理焦慮、壓力所採取的行為。 (1)認同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將自己想像成一個理想中人物的行為特徵。 例:兒童常想像自己是卡通中的英雄人物。 (2)代替作用:對人、事物的負面情緒,轉移對象,藉以尋求發洩的歷程 1.昇華作用:將不被社會所認可的動機或慾望轉化為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 例:將畸戀轉變為友情。 2.補償作用:受挫時,轉而在另一方面獲得成功來代替,以滿足需求的心理歷程。 (3)合理化作用:為了掩飾過錯或維護自尊所編造的理由 例: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怪罪老師出題不當 (4)轉移作用:把不能被接受的行為,發洩到其他事物上 (5)投射作用:把不被接受的想法和情緒歸到別人身上 例:一個有強烈慾望想考試作弊的學生,反而抱怨其他同學常考試作弊。 (6)否認作用:不承認事實的存在。 例:病患拒絕承認自己得了癌症。 (7)曲解作用:事實加以扭曲以符合內心需求。 (8)壓抑作用:把引起焦慮的情緒和經驗排出自我意識的範圍外 例:因不願記憶喪子之痛,久之竟忘記有關喪子的一切情形,如此可避免想起此可怕的經驗。 (9)退化作用:恢復較早期的行為特徵,來獲得安全感 例:5歲幼兒在弟妹出生後,經常尿床或吃飯時要求爸媽餵食。 幼兒時期最常使用的防衛機轉為退化作用、投射作用以及認同作用等。
道德發展 定義:個人在其社會角色中,以社會規範為標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觀念與行為 道德理論: Freud認為道德意識是兒童對父母強烈認同的產物,道德發展是「外制」而「內 化」的過程。本我、自我、超我 班度拉 Bandera社會學習理論:道德是一種社會學習,透過模仿和觀察而獲得 四個概念 1.賞罰控制(時間、說明、一致性、地點、方式;運用刺激反應聯結的原理,以情境來控制個人的行為) 2.楷模學習(以具體且容易觀察的行為為主) 3.利社會行(指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社會行為,透過觀察和模仿有益的榜樣,兒童能有效學會利社會的行為)為 4.抗拒誘惑(兒童透過觀察得知楷模行為的獎懲,可間接地影響兒童抵制誘惑的能力—如公開表與公開懲罰)
柯爾柏格Kohlberg 道德發展論:偏重「道德觀念」或「道德判斷」的發展。他認為道德的發展有固定的順序。 第一階段前習俗道德期: 1.避罰服從:因害怕懲罰而遵守成人所給予的規範,無是非善惡的觀念 2.相對功利:以自己利益為中心,判斷對錯以對自己最有利的為準 第二階段習俗道德期 1.尋求認可(好孩子取向): 完全為了獲取他人的認可而為 2.法規取向:尊重法律,服從團體的規範,遵守秩序原則。(不應該偷藥,因為 偷藥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階段後習俗道德期 1.社會取向:尊重社會法規的規定,但又不受限於法規的約定,如果覺得法規不合理,不合時宜,會加以修正。 2.道德取向:道德規範為主,認為道德規範比任何法律制度重要 皮亞傑Piaget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的展現,端視對事物的是非所做下的判斷 1.無律階段:出生~3:思考方式以自我為中心,人我之間未分化,缺乏服從規則 的意識,規則對他而言,都是似有似無。 輔導:行為舉止是否合宜是非常重要的,是兒童未來發展的基礎 2.他律階段4~8: 完全以他人的價值標準來評定,認為服從規則的就是「好孩子」。;將懲罰視為天意、報應,以行為結果判斷對錯,忽視行為的動機。 輔導:解釋前因後果,說明規則的意義,並強調動機不同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3.自律階段8歲後: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了解規則是人們基於「互重」與「公平」相互協調後訂定的。(道德判斷不盲目了,開始考慮當事人背後的動機。兒童對行的判斷建立在行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表示兒童自己具有主觀價值來支配道判斷。) 輔導:父母、教師的教養方式與態度是培養孩子建立社會道德標準的基礎 影響道德因素 (一)個人因素: 1.認知因素:表現道德行為,必須對行為有所認知且具有判斷能力 2.情緒因素: 情緒穩定時,較能平心靜氣的思索及判斷問題,在行為之前仔細思考事情的對與錯,作出符合道德的行為。 3.年齡:以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為例,按年齡的不同分為無律、他律和自律,可見道德發展與年齡有關。 (二)環境因素: 1.家庭因素: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風範及道德行為 2.教育因素:能幫助兒童分辨是非,使兒童了解行為的好壞 3.社會經驗: 兒童藉助於與同伴的互動,學習符合社會規範的道德行為 輔導道德發展 家庭方面: 1.安排規律的生活作息 2.培養良好的待人態度 3.注意兒童的社交活動 4.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 5.實施道德教育 學校方面: 1.德育教學:使道德觀念內化到人格中,進而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 2.社會學習的運用:老師以身作則,提供楷模。 社會方面: 1.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2.提倡正當的娛樂活動 3.積極推展親職教育 柯爾柏格Kohlberg 性別認知過程發展時期: 1.性別認同期3歲: 使用性別標誌,能正確指示自己及別人的性別 2.性別固定期4歲: 性別是固定的,長大後將維持同一性別 3.性別恆定期5-7歲:性別恆定不因時間、裝扮而改變 4.性別具有生殖器官的基礎7歲以上 輔導性別刻版印象 1.以身作則 2.給無刻版印象的禮物 3.選擇無刻板印象的書及節目
認知 定義:兒童透過心理活動,獲得應用知識的歷程 建構理論:主張個體是由處理其所經驗中所獲得的資訊,而創造出自己的知識。其乃是針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間對立之處而提出的一種辯證式的解決之道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論點:皆是探索個體是如何知悉世異萬物的方法。(理性主義:視理性(心智)為知識的來源;經驗主義: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
皮亞傑Piaget 認知結構論:個人對事物的一種基本看法,對人、事、所學的經驗 基 模 個體既有的認知經驗,稱認知基模 組 織 將事物做系統的組合,使其成為完整的知識 適 應 同 化 以原有的基模解釋新經驗 順 應 改變原有基模來適應新環境的要求 平衡與失衡 既有的基模可處理問題時,個體狀態產生平衡感覺,反之則失衡 適應: 個體的認知架構因環境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 同化:當接受新刺激時,只要調整原基模便足以解釋新刺激。 ★認知發展:強調個體的成熟及環境刺激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依年齡可分下面四個階段 分 期 年紀 學習特質 特徵 感覺動作期 0-2 口的吸吮和手的抓取是幼兒用以探索世界的主要動作 1.物體恆存(1歲前) 2.延宕模仿 運思預備期 運思前期 2~4 以語言、文字、符號進行思考 1.萬物有靈、在認能力 2.自我中心 3.單向思考 4.知覺集中 5.可使用符號 6.不可逆性 7.思維不符合邏輯 1.自我中心 2.直接推理 3.符號功能 4.注意集中 5.缺乏保留概念 直覺期 4~7 1.以直覺認識事物 2.簡單的分類概念 3.簡單數的概念 具體運思期 7-12 以具體經驗或具體物,作邏輯思考 1.了解水平線概念 2.保留概念 3.可逆性思考 4.邏輯分類 5.社會中心觀 6.規則性遊戲 形式運思期 12以上 能做抽象思維,並發展出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力 1.演繹推理能力 2.命題推理 3.組合推理
維高斯基Vygotsky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之所以各有差異,反映的就是兒童的文化經驗與社會經驗的不同。 社會文化論:個體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人同時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發展──自然發展和文化發展來獲得知識。 1.自然發展:是個體機體成熟的結果 2.文化發展:與個體的語言和推理能力有關。 鷹架理論:在學習過程中,透過旁人的協助和支持使其達到更高層次的發展 1.實際發展層次:個體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層次 2.潛在發展層次:經由較高能力的人引導才能運作的層次 3.最近發展區(ZPD):指實際發展層次與潛在發展層次間的距離,此距離必須由有經驗者 加以引導、啟發與教導才能達較高層次的發展階段。應避免直接或間接告訴兒童他們必須知道什麼,而是扮演搭鷹架的角色,提供兒童建構知識的經驗。 布魯納Bruner 表徵系統論 模式 幾歲 特徵 行動模式 0~2 此期與皮氏的感覺動作期一致;藉由動作來認識外在環境 圖像模式 2~4 與皮氏準備運思期及具體運思期相當;兒童藉由感官對事物產生心象來了解環境。 符號模式 5歲後 與皮氏的形式運思期相重疊;用語言符號來與環境互動。 班度拉Bandura 社會學習論:學習是經由觀察別人和模仿別人的行為而學習的,兒童喜歡模仿攻擊、利他、助人、吝嗇 概念:1.賞罰控制 2.楷模學習 3.利社會行為 艾瑞克森Erikson 心理社會論:人的發展是透過與社會環境互動所造成,每個階段都有其任務,如順利完成則有助於下階段的發展,如任務失敗造成危機有可能會影響下階段的發展。 年齡 關係人 學習過程 相關發展 發展任務成功v.s失敗 嬰兒期0-2Y 主要照顧者 依附 建立依附 情緒發展、感覺動作發展、社會行為的關鍵期 滿足生理需求:信任; 不信任 學步期2-3Y 父母、保母 模仿 想像遊戲 語言發展自我控制 運思前期 充分的表現機會;活潑自主;羞愧懷疑 幼兒期3-6Y 父母 認同 性別角色認同 自我概念道德發展 團體遊戲 對兒童的行為給予支持;積極主動;退縮內疚 兒童期6Y-12 老師 教育 友誼發展 社會技巧學習自我評估 具體運思期 學習受肯定:勤奮進取;自貶自卑 青年期12~18 同儕 同儕壓力 同儕團體 情緒發展性關係形式運思期 統整過去發展:自我認同;角色混淆 成年期19~30 伴侶、親密人物 人際關係、親密關係:親密;孤立 中年期31~50 家人、同事 兼顧工作、家庭:精力充沛;停滯 老年期50~ 家人 回顧一生:統合;悲觀絕望 佛洛依德Freud 人格結構論:1.強調幼兒早期經驗的重要性2.重視人格內在動力 本我 生物的我唯樂原則 人格原始基礎 動機追求生物性需要避免痛苦 豬八戒 自我 現實的我現實原則 人格核心 調整行為適應環境 孫悟空 超我 理想的我道德原則 人格結構最高層 違之受良心懲罰而產生罪惡感 唐三藏 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人類本能對日後的行為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 分期 年齡 快感來源 固著之特徵 口腔期 出生~1Y 口腔 悲觀、依賴、被動 肛門期 1-3Y 肛門 頑固、剛強、吝嗇、暴躁 性器期 3-6Y 性器官 出現戀母、父情節、閹割焦慮、陰莖嫉羨 潛伏期 6-12Y 無特定部位 注意力轉向同儕及周圍事務 兩性期 12-青春期 性器官 注意力轉向異性交往上 固著:任何階段中,需求被限制或滿足過度,都會造成遲滯現象而阻礙發展的進行,便無法順利向下一個階段邁入,導致人格發展受影響。 人格發展的輔導 1.合宜温暖的愛 2.注意幼兒(語言、情緒)發展情況 3.充實幼兒生活經驗 4.建立是非善惡觀念 5.父母:維持良好婚姻關係 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論 成長需求與基本需求之間是交互作用的: 1.基本需求是成長需求的基礎,若基本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或部分滿足)前,成 長需求不會產生。 2.成長需求對基本需求具有引導作用 成長需求 自我實現 成就感 求美 得美好事物的欣賞 求知 對知識的渴望 基本需求 尊重 自我尊重、受人尊重、榮譽感 愛與隸屬 親情、愛情、友情 安全 穩定、安全 生理 食物、空氣 遊戲理論 定義: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或直接與各體生存相關的活動之外,的自發性活動 功能:○1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發育○2引導幻想啟發創造力○3增近社交能力○4有助於兒童自我概念的成長、人格的適應、語言與思考的發展、解決問題能力之增長 派頓Parten社會性遊戲型態 社會性遊戲:隨著年紀的成長,遊戲會電的更加社會化、合作傾向,可分為下面六種型態 1.無所事事行為2歲左右: 無目的的活動。 2.旁觀者行為2~3歲:注視遊戲情形但不加入 3.單獨遊戲2~3歲: 自我中心強,所以獨自玩耍 4.平行遊戲3~4歲:玩同一種玩具,但各玩各的 5.聯合遊戲4~5歲:和其他幼兒一起玩,會交談但沒有共同的目標或具體組織 6.合作遊戲5歲後: 有共同的目標一起玩,並會指派工作以達目標 司密蘭斯基Smilansy認知性遊戲型態 1.功能性遊戲0-2歲:無目的、主題,只是來回反覆抓取物品或操弄玩具 2.建構遊戲2歲起:有組織有目標的遊戲方式。如:積木、七巧板 3.戲劇性遊戲-2-7歲:角色扮演或者牽涉到想像過程之轉換。 4.規則遊戲-7-11歲:遵循可瞭解、認同及接受的規則來進行遊戲,如象棋、跳棋、井字遊戲等 影響遊戲發展因素 1.個人:(1)健康狀況(2)年齡(3)動作發展(4)性別(5)智力 2.父母對遊戲的態度: 父母對遊戲抱持著肯定、正向的態度,自然的,兒童遊戲的機會也會增加,父母會鼓勵兒童參與遊戲,甚至陪同兒童一起遊戲。 3.同伴的因素:兒童和同伴一起創造故事情節、溝通、分享輪流遊戲,會有更多機會進行社會扮演等高品質的遊戲,而且遊戲的內容與行為也會較為複雜。(同伴的熟悉度、同伴的性別、同伴的年齡) 遊戲時,語言具有哪些功能 (1)成人語言的模仿(2)可用於佯裝(3)用於解釋、要求或討論遊戲。 (4)幫助兒童擴大他們所看到的意義(5)保持想像的角色(6)幫助兒童從外在環境聽到自己(7)允許兒童在他們自己與所扮演的角色之間內在對話,又可增加語彙。 ★加納Gardner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需要8種多元智力來因應生活、社會需求 1.自然觀察能力:對大自然的事物與環境具有高度興趣,並能敏銳洞察的能力 2.自知能力:了解自己內在感受、夢想與觀念,並能自省、自制能力。 3.人際智能:能察覺、辨識以及回應他人的情緒、動機、意向或感覺的能力。 4.語文智能:有效運用口語或書寫文字能力。 5.音樂智能:察覺、辨別、回應及創作音樂的能力。 6.空間智能:對視覺看空間的感受以及表現能力。 7.肢體運作智能:善用肢體表達想法和感覺在運動、表演藝術施展能力。 8.數理智能:有效的運用數字與推理能力。 智力測驗中: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理智能 社會智能: 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知能力、自然觀察能力 ★基爾福斯Guilford 智力結構論:智力是思考的表現可分為下面三個階段 1.思考內容:視覺、聽覺、符號、語意、行為。 2.思考運作:評價、【思考歷程:1.聚斂思考: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佳答案2.擴散思考: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量、多樣化的訊息。】短期記憶、長期記憶、認知。 3.思考結果: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應用。 ★賽斯通Thurstone 基本心能論:將智力分為7種能力 1.語文理解:在閱讀課文書報或考試之題目有好的領悟力。 2.語句流暢:造句、造詞、作文、重組等方面的能力。 3.數字運算:數學中的加、減、乘、除計算能力。 4.空間關係:在三度空間(如長、寬、高)方面的領悟力。 5.記憶:在面對不規則的數字符號、文字時能快速記得。 6.知覺速度:能迅速辨別事物異同的能力。 7.一般推理:指具備歸納推理能力。 智力測驗在兒童發展與保育上的運用 1.甄選資賦優異兒童:甄選資優兒童時均採用智力測驗為其中一項工具。 2.鑑定智能障礙兒童:鑑定是否為智能障礙兒,再依輕重程度考量編入的班級。 3.鑑定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必須是智力正常或以上,且附有學習障礙者。 4.篩檢發展遲緩兒:認知或心等方面的發展,是否比同年齡幼兒有顯著遲緩。 5.教育診斷:智力測驗多種分測驗,可根診斷結果,來進行教學上的輔導。 6.生涯輔導:預測未來發展,有一定的準確度,可提供兒童做生涯輔導的參考。 啟發兒童智力發展的方法 1.均衡的營養:有利腦細胞發展。 2.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 3.參與幼兒活動。 4.給予更廣、更豐富的學習環境。 5.把握幼兒的好問期:好問是求知欲的表現。3歲~3歲半是幼兒的好問期,應盡量解答其問題,使其能對事物有一概括了解。 6.透過多管道的教育方法、親情與愛、爬行、手、語言、遊戲、環境 7.注重胎教 創造力 意義:個體獨特見解與創新的能力。 1.社會學習理論:創造力是個人個性主義的表現和降低順從行為的表現 2.行為學派觀點史金納:創造是刺激S—反應R的因果關係。 3.人本學派觀點馬斯洛:創造力是一種潛能,只要滿足需求,就可以引發創造力。 4.創造的三P理論 莫內 創造的三個P:創造者、創造歷程、創造結果 創造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1.準備期:收集待解決問題的相關資料及必備知識與技能 2.醞釀期:對待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技能已相當豐富,但容易受到舊經驗的引導 使創意難以形成,但潛意識已逐漸浮現創意的意象 3.豁朗期:能頓悟原先百思不解的疑惑,找出問題的關鍵 4.驗證期:創造者能在過失中發現缺失,修正後始創意更加完美 創造結果:表現的創造、發明創造、創作的創造、應變的創造。 具創造力兒童的特質 1.遊戲方面:戲劇性遊戲(藉由角色的扮演和情境的模仿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建構性遊戲(自得其樂的用素材自由創作的活動如積木)、假想玩伴、建設性的破壞 2.語言方面:萬物有靈、說話誇張、白日夢、喜歡說故事(個人知覺的反應,所以兼具自我表達跟創造的功能;會把聽過的故事加入自己的想像,而變成一種創作的活動,大人應多加鼓勵)、白謊(幼兒尚未能區分想像和現實,父母對於幼兒出現白謊的行為不用太緊張,但也不要贊同,以免養成習慣) 3.做事方面:有自信、不受拘束、高度注意力、興趣廣泛、獨立性高、由不同角度探討問題、喜歡對複雜的事物用心思 (四)語言 定義:是人類表達情感,溝通思想及學習的主要媒介 廣義的語言包含三種類型的表達方式:口說語言、身體語言、讀寫語言 人類語言具有三種特性:(1)「語意性」(2)「生產性」(3)「超越時空性」。 構成要素 1.語音:對語言聲音系統的知識【嬰兒用聲音玩耍的高峰,表達自己的意思】 2.語形:結合聲音以產生意義的系統 3.語意:探討文字意義的知識 4.語法:將單字組合成句子的規則【幼兒早期的語法階段具有的發展上特徵: 1.簡化,省略部分語句,讓話足以表達其意 2.過度類化,套用語法規則,不因狀況不同而調整 3.主、受詞倒置,因模仿學習之故,受詞主格無法因時制宜互調對換。】 5.語用:有效的使用語言與人溝通的概念。 語言輔導 1.注意嬰幼兒聽力反應,加強聽力訓練:70%~90%的幼兒感冒常因感冒併發中耳炎,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原因。;注意發音器官的保護 2.給予正確的示範:成人對幼兒說話宜用完整而有條理的短句、優美的語音、較慢的速度,讓幼兒易於接納,學習效果也較佳。;成人不宜模仿兒童的語音、語用 3.引發學習興趣,回應幼兒的問題:設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語言的動機,並耐心傾聽幼兒的發問;做好語言輔導,愛心、耐性是最關鍵的課題。;鼓勵孩子與幼兒或大人非正式談話 4.營造閱讀環境,培養幼兒閱讀興趣:輔導幼兒語言最有效的工具便是利用故事圖畫書(繪本),選擇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畫,邊看邊讀,若能利用情境教學則效果更佳。;給予刺激如說話唱歌聽故事 5.掌握雙語學習黃金期,為合格師資把關:由於三歲幼兒已有學習及運用兩個語言系統的能力,因此幼兒在齡前開始學習雙語,較易學習正確的發音及適當的語調。 6.重視「全語言」的整體性習,同時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全語言教育理論立於語言學習是整體性學習的觀點,提倡開放式的語言教學,方式包括:教師示範、師生共同參與討論、練習或角色扮演,以及表演或成果分享等四個主要步驟。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特徵: 一、過動:1.手腳不停的動2.經常離開座位3.很難安靜的玩4.在不適當的情境下,跑來跑去5.話太多 二、衝動:1.搶著回答2.無法等待3.插嘴 三、注意力不集中:1.無法專注細節2.無法避免粗心3.與他人說話時心不在焉 因素:1.生理因素 2. 心理因素 3.家庭因素 4.環境因素。 1.生理因素:遺傳學方面:家族聚集出現的傾向 2.心理因素:對於自己動個不停、闖禍常被責罵,更會有無力感、滿腹委屈,因而容易有憂鬱的情緒或向外攻擊的傾向。 3.家庭因素:在低社經家庭、有家庭壓力的發生比率較高、問題也比較嚴重。 4.環境因素:都市化、環境品質不佳、人與人的競爭 壓力越來越厲害等。 輔導: 行為管理:1.一次只改正一個不適當行為2.讚賞好行為3.立即讚賞、懲罰4.明確指示不要說教5.計畫規劃控制時間 、親職教育:1.父母教養態度一致、藥物治療:中樞神經活化劑MPH、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 發展遲緩兒童 定義:認知、生理、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之發展較同年齡嬰幼兒顯著遲緩,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兒童。 因素: (一)生產前: (1)環境因素:藥物、放射線,孕期感染如德國麻疹、或母親患有糖尿病等。 (2)先天性畸形:如小腦症、水腦症等。 (3)遺傳基因突變。 (4)染色體異常。 (5)產前缺氧。 (二)週產期:是指在出生前短期內或生產過程中缺氧、窒息、生產傷害或早產。 (三)生產後: (1)環境因素:如外傷、感染、中毒、黃疸過高、腦血管病變。 (2)新陳代謝異常。 (3)其他先天性疾病。 四、社會心理文化因素 五、其他因素 六、不明原因(佔2/3) 自閉症 定義: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之兒童。 因素:1.遺傳因素 2.懷孕期間病毒感染 3.新陳代謝疾病 4.腦傷 1.遺傳因素:20%的自閉患者中在家族裡可找到智能不足、語言發展遲滯等症狀。 2.懷孕期間:病毒感染德國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等,使胎兒腦部發育受損。 3.新陳代謝疾病:苯酮尿症,造成腦細胞功能失調,影響腦神經訊息傳遞的功能4.腦傷:造成大腦發育不全,嬰兒期感染腦炎…等,都可能增加自閉症的機會。 特徵: 1.人際關係障礙 2.語言溝通障礙 3.強迫性固定行為 4.聽覺障礙 5.情緒及行為問題 6.特殊技能 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的不同 高功能自閉症 亞斯柏格症 對外感覺 不覺得別人的存在 覺得別人在干擾他的行為 比例 男女比為3~4比1 男女比為6~9比1 智能70 大部分為智能不足,有學習上的障礙 大部分智能正常,甚至智力優秀,且學習障礙不明顯 能力 機械性特殊能力 思考性 語言 自發性語言非常少,不會流暢的表達 自發性語言和對談上並沒有問題。問題則在於對談時,會有「冗長的對談」 動作協調 大肌肉動作沒有問題 1.模仿肢體動作有困難。 2.無法順利的接球。 3.單腳站立有困難。 4.兩手無名指彎曲有困難。 社會互動方面 有能力、有興趣,且會去參與,但社會直覺和一般人有差異,所以無法了解人際互動的意義。 攻擊暴力行為方面 有滿高的道德標準,因此也容易會引發互動上的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