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17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

图 1.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
摘自《 唵嘛呢呗美吽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顶果钦哲仁波切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广泛地分为因乘和果乘两大系统来加以阐述。
因乘包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讲述五道;果乘即密咒乘,
则谈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和无修。
四瑜伽的教授着重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融合。

专一瑜伽

40、
依于静相相续动念断;
于动相中静相自性倚。
动静不二住于平常心;
证悟专一境中诵嘛呢。

一般而言,心有动、静两面。有时候,心是宁静无念的,
像一潭静水,就是静相。最后,念头必从中生起,就是动相。
然而在实相上,虽然静中多少有些念头的活动,但实际上,
两者之间并无分别――静的本性是空,
动的本性也是空,动、静只是心的两个名相罢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曾留意心的状态,也不会注意心是静的还是动的;
当你禅修时,一个念头可能从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头,
如果你觉察到这个念头,让它自行消融,就是念头的结束。
但如果你还停留在不知念头生起的状态中,任由它发展下去,
就会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头,
霎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起来并准备去市场了。
很快地,许多念头和想法随之而起――要买这个、要卖那个等。
这时你已和持诵嘛呢咒相隔遥远了。

念头不断生起是很自然的,重点在于不要试着阻止,
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让它们解脱。
做法就是住于离戏状态中,让念头自生自灭,
不与任何他念串连。当你不再持续念头的迁动时,
它们就会不留痕迹地自行消融。
当你不再用造作来扰乱静止之心时,
你就能不费力地住于心的本然寂静中。
有时,你让念头流动,注视着它们后面那不变的自性;
有时,突然切断念头之流,注视着赤裸的觉性。

无数的念头和记忆在心中生起,
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气所搅动。一个接着一个,
每个念头似乎已经消失,但只是被下一个念头取代;
轮到下个念头,在它让路给未来的念头之前,
也仅是短暂的现前一念。每个念头都会重拾前一念的动量,
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一串念头的影响力也增长了,
这就是『迷妄之链』。
如同我们所说的念珠,实际上是成串的珠子。
因此我们也常称心是短暂念头的相续,
这样连绵的念头构成了意识之流――心河,
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们相信心是一个实体,
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讨上。
我们相信心今日所见之河和昨日所见一样,但事实上,
河水连一秒钟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
肯定现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从早到晚流过心河的无数念头上。
我们的心河只是许多短暂念头的相续,
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为心的单独个体存在。

现在如果我们依照中观的逻辑来探查念头的过程,
很明显地,过去的念头已经死了,就像尸体一样。
未来的念头尚未出生。至于现在的念头,
也不能说它们有任何属性,如位置、颜色或形状等;
它们不留痕迹,无处可觅。事实上,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念头之间并无任何可能的接点。
如果过去念和现在念之间有任何真实的
连续性存在于其间的话,就表示过去念是现在,
或现在念是过去;如果过去真的能以这种方式延伸到现在,
那未来也必定已经是现在了。但无论如何,
由于对念头真实本性的无知,我们保持这种习性,
将念头视为不断的连结、一个接一个,此乃迷妄的根本。
正是这个习性,使我们愈来愈被念头和情绪所控制,
直到全然迷乱为止。

觉知念头的生起,并平息那些攻击你的念头波浪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嗔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习气,
能毁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拥有的一切美好功德。
没有人喜欢和发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并没有天生骇人之处,
但因为蛇通常具有攻击性,只要一看到他们,就令人心生恐惧、
厌恶。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强烈的嗔恨,
只是未曾检视恶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在嗔念生起的一刹那,
你了知嗔念是什么,并明白它有多么负面,
你的愤怒就会自动平静下来,可以与任何人好好相处。
相反地,如果你让第一嗔念引生第二嗔念,马上就无法控制怒气,
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惜要毁掉你的敌人。

但请千万牢记,念头只是诸多因素与短暂机缘和合的历程。
无论念头好坏,都没有具体的存在。只要一个念头生起,
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无力产生第二念,迷妄之链将在当下停住。
如前所述,这并不表示你要试着压抑心的原创力,
或应尝试用特殊的对治法去止住每个念头;
单单只要了知念头的空性,让它们安住在宽坦的心境中,
心的纯净本性,质朴不变,就会住于明明不动中。

至于禅定的两种方式:
『止』和『观』,『止』提供『观』的基础,
使『观』能够打开心的本性,让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如果『止』的基础不稳固,『观』也不会稳固,
你将很难控制妄念。因此修行专一瑜伽,
住于不动的明觉中是很重要的。

离戏瑜伽

41、
择分俗谛确立胜义谛;
于胜义中俗谛互倚现。
二谛无别本然离戏境;
于不造作见中诵嘛呢。

就一般的世俗谛而言,
我们可能会接受这个现象界可被分割成许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
但中观的逻辑则证明,这样的粒子从未单独或永久存在。
若是这样,我们怎能说物体是真实地存在呢?同样地,
虽然我们试着将心分解为不可再分割的瞬间意识,
我们也发现它们在究竟上是毫无任何实体存在的。

了悟这个空性――无任何真实存在――的相续和遍布,
就是了悟胜义谛。这是心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障碍。
在这种状态下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就如诸佛所见般如梦如幻。
在这种状态下,念头不会引发烦恼或造业;
在顺境时不会产生骄慢或贪执,遇逆境时则快速转化为逆增上缘。
举例来说,遇到令你讨厌的人,不但不会发怒,
反而会帮你生起慈悲,成为一个了知胜义谛与菩提心不可分的机缘。
如果你不能放弃对事物的执着,那只是因为你无法了悟其空性。
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为如梦的成功骄傲或因如梦的失败而沮丧。

有些人发现他们身处在美丽舒适、富裕安全的环境下,
而有些人却活在危险恶劣、贫瘠匮乏的环境里;
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设计的结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布施、
乐于助人及行善的结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环境,
是因为过去生中攻击、监禁••••••等伤害他人的结果。
现象并非造物主的杰作,只是许多因缘和合所显现的产物,
就如同雨后阳光照耀,天空现出的彩虹一样。
因此,这辈子你所得到的快乐、健康、富贵、人见人爱,
或不快乐、贫穷、疾病缠身、被人轻视,
也是你过去累世诸多行为的后果。的确,
情器世间的种种只是许多短暂缘起遇合的结果,
这就是一切现象是如此无常、不断历经变化的原因。

所以当你深入检视任何事,总会碰到空性,也唯有空性而已;
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
身为一个在资粮道或加行道上的初学者,
我们对空性还没有真正的体悟。我们知道有烟代表有火,
但烟不是火,不过循着烟我们可以发现火。同样地,
空性见和对空性的真正体悟是不同的,了解这点非常重要;
但追随这个见,并逐渐熟悉它,我们将离于任何概念或理论,
而达到对空性的真实了悟,这就是对中观的究竟体解;
不可分的二谛、显空合一。

一切现象的空性就是胜义谛,而它们显现的方式就是世俗谛。
藉着对世俗谛的分析,你将了悟胜义谛,
因为胜义谛是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陆地、
山脉和森林――都被破坏殆尽而彻底消失,
只有遍一切的虚空存留下来,
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当你真正了悟世俗现象
并不是以有形的实体存在时;
除了遍一切处的空性外,不留一物。
但只要你仍然相信世俗谛是坚固的、有形的存在,
就永远无法了悟胜义谛。一旦你了悟胜义谛,
你就会明白个中奥妙――整个世俗现象无穷的展现――
无异于一个妄想或迷梦,于焉你将无任何的贪执。
了悟显空为一,即是所谓的离戏,或离于一切概念的限制,
离于一切造作。

二谛并非两个分离的个体,像牛的两只角般,
它们只是本性的『显』相和『空』相而已。
先对这个见有了智识上的了解后,
再开展对显空不二的直接体悟和信心。
了悟二谛的不可分,是一种甚深的体悟,
完全超越任何的智识概念,这就是离戏瑜伽。
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一味瑜伽

42、
于外相上断除心贪执;
于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无尽大开展;
证悟一味境中诵嘛呢。

客观事物向我们主观显现的方式,是心的作用使然。
事物对我们来说,不管是清净或染污、好或坏、
吸引人或讨人厌,端赖己心对它们的感知方式,
就像寂天菩萨在提及地狱道时所说的:

烙铁地基谁人造?
烈火圈围何由来?
皆因恶念所从生。

事实上,当你的感官接触到某物时,
这个物体所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促发你意识的认知作用。
从那时起,由于受到宿习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当你的心对此物体有所反应时,整个过程则是完全主观的。
因此,当你的心充满了愤怒,整个世界似乎成了地狱;
当你的心是平和的,离于任何的执着或成见,
且无论你做什么都如法时,你体验到的每件事都是本然清净的。
佛视地狱如同净土;染污的众生看净土则像地狱。

我们被妄念所染的认知也是如此,
就像一个黄疸病人的视觉受到胆汁的影响,
使他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由于执着使心将妄念投射于外相上,
当心一感知到某物时,就马上执取那个认知,
然后评估它是喜欢的、讨厌的或中立的,
最后以这个扭曲的认知为基础,做出贪爱、
厌恶或漠不关心的行为而造业。

为了要切断心的执着,应了知万法皆空,
就像你所见海市蜃楼的水一样。美丽的形相对心没有任何利益,
丑陋的外表也无从伤害心,斩断希望与恐惧、
喜好与厌憎的系缚,在了知一切现象无非心的投射中,
安住于平等舍。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实本性,
这整个虚构的世俗外相和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塌陷,好和坏、
净和垢便丧失其强制特性而融成一味,
你将达到如米勒日巴尊者的证悟境界;对铁与金没有丝毫分别。
当冈波巴供养他黄金和茶时,米勒日巴说:
『我是一个老人,不需要黄金,也没炉子可煮茶。』
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无修瑜伽

43、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脱;
明觉任运心念自清净。
心觉不二于一明点中,
无修法身境中诵嘛呢。

心的究竟本性是本然明觉,念头从中散发,
就像光从太阳辐照出一般。一旦了悟这个心的本性时,
妄念会消失,如同云在虚空消散。心的本性离于染污,
无生、住、灭;以密咒乘的辞汇来说,就称为本然相续之心,
或住于当下的离戏。在佛经中也提到,如《般若菠萝蜜多经》中所说:

心,
心不存在,
其相为明。

当你检视静相的心、动相的心和这个能了知动静二相的心,
无论你花多久时间去找『心』,除了空,你找不到任何东西:
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心的『空』相。但心能够知道事情、
感知现象界的无穷变化,这是心的『明』相。空、明不二,
就是本然相续之心。

现在,你心的明性被妄念所障蔽,但当此障碍清除时,
你会开始揭显觉性的光辉,直至念头一生起就立刻解脱的境界,
好似水上之画,才画下就消失无踪。以这种方式去体悟心,
就会探触到根本的佛性,此即第四灌顶的修行。
当心的本性被了知时就称做涅磐,当它被妄念障蔽时就称做轮回;
然而不管轮回或涅磐,从未与这个究竟的相续分离过。
当对明觉的证悟达到炉火纯青时,妄念的堡垒将被攻破,
可一劳永逸地进驻超越禅修的法身殿。
此时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别,证量将不费力地得以稳固,
这就是无修瑜伽。住在法身的无尽空中,持诵六字大明咒。

归结之,专一瑜伽着重在调伏自心,离戏瑜伽建立『观』,
这两者在一味瑜伽的证量中合而为一,
当此证量不可动摇时,就是无修瑜伽。

密咒乘的四瑜伽和经乘的五道相对应,
因此把经乘和密续的见、修、行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所有不同层次的法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
因此它们彼此是完全一致的。
许多不同的法教支派反映了不同弟子的需求和不同上师的智慧,
实际上是同一条河流。

举世无双的达波医师――尊贵的冈波巴大师,
先承事一位噶当派上师,并修习大乘道,
后来在米勒日巴尊者足下修行密乘的大手印、
拙火和其他那诺六法,成为噶举派的传承祖师之一。
伟大的噶当派上师以经乘的修持而闻名,
也教导弟子大手印的完整次第和那诺六法等,
他们善巧地将这些修行融合在一起。不要忘了,
重点不在于我们的修行属于经乘或密乘、在这个或那个层级,
而在于它是用来做为有效对治执着和烦恼的法门。

修行的迫切
74、
生命犹如落日渐西沉,
死亡逼近仿若暮影牵。
为此余生短逝如夕影;
无有闻暇虚度诵嘛呢。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15 12:06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10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