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54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分享] 怎樣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
慈誠羅珠堪布:
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這一問題對於一個修心者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
但在日常生活中,外境是心與否並沒有什麼差別。要抉擇外境是心,可以按照以下的推導方式進行。
 
一、首先要推翻原有的錯誤觀點
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觀點,也就是“我執”,它是一種沒有根據的、盲目的執著,這種執著是從哪裡來呢?既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老師傳授的,但每個生命都有這種執著,它來源於“無明”。有了無明,就有了我執。從光明的如來藏到現在的煩惱是有一定過程的,這個過程在密宗裡講得很清楚,而在顯宗裡就講得不是很清楚。總的來說,萬法的本性是光明,但由於其它因素,產生了很細微的念頭,這種念頭本身就是執著,這就叫法我執,有了這個法我執,也就有了人我執,有了我執以後,就產生了貪、嗔、癡等煩惱。有了這些煩惱,人就會去造業,造善、惡的業。有了業以後,就形成了山河大地等等外境。
外境我們眼看得見,手摸得著,耳聽得到,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物質,但這些只是我們凡夫的觀點和見聞,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推翻這些從無始以來沿襲下來的看法、說法和習慣,包括世間人覺得了不起的知識都要推翻,若不推翻,將永遠在輪回中流轉,將永遠都是凡夫。
很多現代人自鳴得意地認為,人類已經進入很文明的時代了。但是,什麼是文明?所謂的“文明”只不過是凡夫在輪回中生存的方法而已,這些生存方法的根源也是從無明中產生的。我們將無明推翻,就能把所有凡夫的看法、想法推翻。原來從光明如來藏中產生的念頭,一直在隨著輪回往前走。現在推翻了就可以往回走,回到原來最清淨、最原始的狀態,真正地回歸大自然。
很多人都杞人憂天地擔心這會不會是倒退?是否與社會的發展、
人類的進程等相違背?是否違背了自然規律等等。
但什麼叫自然規律?我們經常想的、做的都不是真正的自然規律,而是一種錯誤想法。我們在佛學裡所學到的東西,就是用來推翻這些根深蒂固的錯誤觀點的有力武器。
有些人對佛教抱有極大的成見,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教條,並大張旗鼓地對其加以貶斥。當然,有些宗教裡面會有教條,但不能一概而論,並不是所有的宗教都是教條。無論是唯心者還是唯物者,如果自己的提法拿不出證據,卻要讓別人全盤接受,這就是教條。企圖用教條來推翻自他的觀點,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推翻任何一個觀念,就只能用每個人都能接受的、理性的、符合邏輯思維的一種推理方法。佛教有各種各樣的推理方法:如中觀的、唯識的等等。但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我們自己原有的錯誤觀點。
二、建立外境的證據不可靠
首先要推翻的,就是我們眼睛所見的外境。外境就是我們心的顯現,這是實相唯識的一部分觀點。有人會提出質疑,無論山河大地,還是房屋樓臺,以及這些桌子、椅子等外境是在外面,而我們的心卻是在身體裡面,二者風馬牛不相及,外境又怎麼會是心呢?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建議大家心平氣和地放下以前的片面觀點,客觀地觀察一下,並自我反問,我們是怎麼得出外境確實存在的結論的呢?有很多的人都會這樣簡單的認為:外境的顏色形狀是看得見的,聲音是聽得見的,軟硬粗細是手觸摸得到的,這不是實實在在的嗎?
這種邏輯不僅僅是幾個人的,而是整個人類普遍的邏輯。況且,通過粒子加速器、電子顯微鏡等儀器,還能説明我們看見更多的我們認為實有的粒子,從而進一步幫助我們證實外境實有的結論。
但我們是否想過,測量用的粒子加速器或顯微鏡等各式各樣的儀器都是通過眼睛來觀察的,只不過是在眼睛的外面再加一個顯微鏡,最終還是要通過眼睛來確定。如果眼睛看到的都不是外在物質,那這個顯微鏡又能確定什麼呢?耳朵所聽見的聲音也是同樣的道理,包括有和無、是和非、好和壞的概念,都是通過我們的器官來確定的,但是,眼睛之類的器官有多大的可靠性呢?
佛早就宣說過,我們的五根是不可靠的,理由是:雖然從表面上看,它們能感受到某種物品的存在,但這種感受並不正確,而是幻覺。例如:我們想去看清一部汽車,當把所有的零件拆散了以後,在拆散的每一個零件上,我們卻找不到原來那個實實在在的車的影子,它就在我們手裡消失了,找不到了,如果汽車是實有存在的,就不可能消失,現在它消失的現象本身,就否認了汽車的實有性。為什麼我們卻一直誤以為汽車實有存在呢?這是因為我們一直極其信任的眼、耳、鼻等五根,從無始以來到今天一直都在騙我們,因為我們的邏輯太簡單,從來都沒有去觀察,總認為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見的就是實有的。
三、外在的因果是假立的
普通人都認為實有的因和果是存在的,他們認為,物質肯定是實有的,因為燒火的時候就會冒煙,火就是因,煙就是果,有了火就會冒煙,沒有火就不會起煙。稻種和稻芽的關係也同樣被認為是一種因果關係,如果物質不存在或不是實有的話,這些因果關係怎麼能成立呢?
 
請問什麼是因果關係?有人在抉擇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時,認為稻種和稻芽是同時存在的,稻種才會對稻芽的生起起作用。就如同手在接觸到一個東西的同時,手和被觸物必須是同時存在的,才可能有接觸的感覺,其實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站不住腳的。如果因和果同時存在,則因存在時,果也已經有了。那因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因的作用應該是把果從無生為有,若因果同時存在,就喪失了因存在的意義。這就如同左手和右手的關係一樣,因為同時存在,所以不可能互相產生。
還有一種人認為:因是第一刹那,果是第二刹那,前面的因和後面的果之間是有先後關係的。有了因之後,再讓這個果生出來,從表面上看,這比前一種說法好一點,很多人都支持這種觀點。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種說法還是不正確。“因”存在時,“果”卻不存在,因又是怎樣讓果生起來的呢?比如:如果豆種豆芽同時存在,豆種可以對豆芽產生作用。但是,豆種存在時,豆芽在哪裡?哪裡也找不到,根本就不存在,因為它現在還沒有產生。那麼豆種怎樣讓豆芽產生出來的呢?我們無法回答,即使借助於各種儀器,也找不出答案。所以,我們得好好地觀察、思維一下。但是,眾所周知,豆種在適當的溫度、濕度條件下,豆芽確實就產生出來了。原先這個種子的內外都沒有這個豆芽的影子,但是因緣合和以後,就是出現了這樣一個豆芽。那它從哪裡來的呢?我們無法自圓其說。這就是佛教裡講的因緣合和。
但在世俗中,的確存在前因和後果之間沒法溝通的情況,就如同一對父子,在孩子還沒有出生時,父親就已不在人世,他們之間就根本沒有辦法溝通。一個生,一個死,不是同時存在的,但在不觀察的情況下,我們也會承認他們是父子。同樣,我們肉眼能觀察的宏觀世界或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都存在相同的情況,雖找不出內在的原因,而結果卻這樣產生了,這就是因緣合和。因緣合和後就會產生另外的一些物質或現象,從我們人的角度去解釋,可以說後面的物質是由前面的物質產生的,但這是根本就沒有辦法證實的。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科學有辦法證明,但科學也沒有辦法證明,因為科學本身就是很有限的。眾所周知,在微觀世界裡,物質分得越小,科學就越模棱兩可。現在的量子力學已經被認為是目前物理學研究成果的頂峰了,可是在關鍵問題上還是很模糊,因此,我們認為這還不是最究竟的。雖然牛頓等很多科學家在他們那個時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當時被認為是科學領域的顛峰,但是都被後來的理論推翻了。因此,科學也沒有最究竟的辦法來證實這種現象。只有佛教理論才可以準確無誤地解釋這一切,龍樹菩薩所闡述的緣起性空的理論,就可以涵蓋世界的一切現象。唯識宗認為:因果關係是阿賴耶識上的有序的種子成熟的現象,並不是外在的物質。
四、外境就是自心的顯現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外境怎麼會是我們的意識或心呢?比如這束鮮花,明明是種花人種好以後,再由花販賣給我們的,怎麼會是我們的心呢?如果是我們的心,我們為什麼需要付錢呢?賣花人、錢又是什麼呢?
 
其實所有這些與夢沒有區別,都是心的現象。夢裡的樓梯也要一階一階地上,夢裡乘飛機也同樣需要買票。夢裡買花也是要付錢的,除非是搶和偷,才可以不付錢,這和白天是一樣的。在做夢的時候,夢裡的感覺也是實實在在的,只要夢繼續做下去,一切都跟白天沒有兩樣。
還有人會這樣問:眼睛看得見的外境是在外面,我們的心在身體裡面,它們怎麼會是一體呢?但這只是我們的邏輯,我們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來自於我們的眼睛、耳朵以及手。我們可以反問,什麼是眼睛看得見的呢?普通人認為這不是問題,眼睛看得見就是看到了,其實眼睛看得見就是我們的眼睛感受到了一個東西。感受、感覺是心不共同的功能,盲人沒有這種感覺,所以他看不見;明眼人有這個感覺,所以就能看見。如果喪失五根,就喪失了五識,這時你就會發現什麼東西都不存在了。
我們在看花的時候,感覺是花在外面,眼識在身體裡面,但這只是第六意識的錯誤想法,它不是眼識的觀點。什麼是眼識呢?比如現在所看到的一個所謂的外境,實際上它就是眼識的本體,這就叫作眼識,除此之外哪裡還有眼識,根本沒有。有人認為,眼識也許就象光一樣,照亮了某種物體然後就看見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當我們看到某個東西出現在眼前,並完全看見,也就是感覺到了,這種感覺就是眼識。
提到心,很多人就以為是第六意識。唯識宗卻認為心有八識,包括五根的五識,加上意識、染汙意識以及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其他七識的根本。所以,心不僅僅是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所認為的心在裡面,境在外面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我們可以舉出大量的事例來駁斥這一點。比如,我們的手接觸到火的時候有燙的感覺,但什麼叫作燙呢?這也是一種感受。還有當我們的手觸摸到一樣東西,就覺得外面肯定有這麼一個東西,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又比如說:大家都認為這個佛珠是圓圓的,為什麼說它是圓圓的呢?如果我們用眼睛觀察,但眼睛只能看到一面,就如同相片的圖像。如果我們用手指去觸摸,兩根手指頭有兩個感覺,這些感覺加在一起就讓我們認為它是圓的。其實,這些全部都是心的感受。有人認為這些感覺的源泉就是物質,誰能證明這些感覺背後還藏著物質呢?這是永遠無法證明的。
不論圓、方、高、低,都是通過我們的肉眼首先看到的,當看到一個東西有色彩、有形狀,並進一步通過手的觸摸,就讓我們認為這個東西是方的、圓的,並繼而判斷出是真實存在的。但通過手和眼這兩個感覺器官所作出的判斷卻是不可靠的,因為手和眼的感覺本身就是假的,在假的基礎上下一個結論,必定還是假的,不可能變為真理。
唯識宗有兩派:一實相派,二假相派,實相派有共同見解和不共同的見解,共同見解不否認物質的存在。普通人很難理解的是不共觀點,即:你所看到的物體,本身就只有你所看到的外表,而沒有內在的東西。例如,當看到一個穿了衣服的人,那麼,在他衣服以內的皮膚、肌肉、骨骼,對看見者來說,當時都是不存在的。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種說法是胡說八道,明明扒開衣服下面就是肌膚,通過解剖還能看到肌肉、骨骼、內臟等,怎麼會說這些都不存在呢?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的共同看法,但是這種看法在唯識宗裡已經被推翻了。
比如在夢裡,夢到殺一頭牛,然後剝開它的皮,裡面有血、有肌肉、有骨骼,全部都看得一清二楚,就如同白天見到的一樣。但是,從來沒有人相信,夢裡的牛皮膚下的肌肉骨胳及內臟是真實存在的物質。既然夢裡看到的東西我們都承認是假的,那麼白天見到的也應該與夢中的一模一樣。
但為什麼我們對夢不執著,而要執著這個輪回呢?因為夢延續的時間很短,第二天就知道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些東西都是假的,現在都不存在了。而輪回的時間很長,我們還沒有辦法到達輪回的邊緣。但如果是菩薩,雖然他們以前也是凡人,一旦他們登地之後,就象夢蘇醒了一樣,也就知道原來這些也是假的,跟夢一模一樣。現在我們為什麼還沒有這個能力,是因為我們還在做夢。在夢境中,本來就分不清真假,當然還是要執著。這種見解是唯識實相派自己所證悟的、層次比較深的境界。但在與普通人對話的時候,他們不會這麼說,因為普通人不能理解。實相派承認其他眾生的存在,因此不是唯我論。一百個人同時看月亮時各見其境,但曾經造過共業的同類眾生的感受都是相同的,所以一百個人都以為他們在看一個月亮。當其中一人閉眼、離開或者死亡時,其所見境就會消失,但對其他人而言,月亮還是存在的。實相派的邏輯都非常完整,一切所謂的批判都無法駁倒。
還有一些證據,可以更進一步地支援我們的觀點。如果火是很燙的東西,那麼任何人、任何生命去觸摸都應該是同樣的感覺。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據經書記載:有一種老鼠,是專門吃火的,住也住在火裡。
另外,還有很多生命也生活在火裡。又如,如果將熱帶魚與普通魚的生存環境做交換,它們都沒有辦法活下去,一個將被凍死,一個將被熱死。這些現象本身就說明了外境本身沒有燙和不燙的分別,所謂燙與不燙只不過是各自心的感覺而已。
一些科學家已經證實,在海底的火山爆發處,溫度高達200℃的環境中,仍然有魚類存在。而人類在觸摸100℃以上的水時就會感覺很燙,如果讓人和生活在高溫環境的魚進行辯論,人會說100℃以上的水很燙很燙,而魚卻會說這個水根本不燙;人會說燙是自己親自感覺到的,而魚也會說不燙也是自己親自感受到的。我們分析一下,究竟是誰說的對呢?站在人類的角度,肯定會說是人說得對,因為我們人的感覺是一樣的。但如果裁判是那種魚,肯定得出的結論就恰恰相反。
這個問題就複雜了,沒有一個最終結論,因為暫時他們各自都是對的:對魚來說,魚是對的;對人來說,人是正確的。為什麼呢?如果魚離開200℃的水到常溫的水裡,就會凍死;人如果到200℃的水裡也肯定活不了,燙死無疑。他們之間永遠沒有辦法互相妥協,而找到一個共同的觀點。這又很清楚地說明,沒有一個實在的外境,一切都是自己的感覺。如果外境是實有的,就不會隨著不同眾生肉體的感受而改變。不明白這些道理的人,雖然可以找出大量解釋這些現象的理由,卻都經不起推敲,終將被真理駁得體無完膚。因為,他們的觀點始終逃不出無明的範疇。
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講過:同樣的一碗水,在人以及旁生看來就是一碗水;對於地獄眾生而言,卻是極其熾熱的銅汁、鐵汁;對於餓鬼道的眾生而言,卻是膿血;對於天界的眾生而言,卻是美妙的甘露;如果請八地菩薩去看,就是極為清淨的境界;於佛而言,卻是不可思議的法界。如果現在請這五道的眾生以及佛菩薩同時去看一碗水,必將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如果讓不同的眾生去作裁判,就會作出不同的裁定。這七個層次究竟誰的觀點是正確的呢?當然是佛,因為佛將所有的污垢都遣除了,他的智慧是最究竟、最沒有污染的。由此,我們也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所謂外面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榮森班智達等甯瑪巴的很多高僧大德特別強調這一觀點,他們在宣說大圓滿本來清淨的觀點時,也是應用這種方法進行闡述的。
五、證悟了空性就能自在外境
證悟空性的人,在進入空性境界時,用腳踩石頭,如同踩在柔軟的泥土之上一般可以留下清晰的腳印。如果他們沒有進入空性的狀態,也與我們凡夫一樣,他們腳下的石頭也同樣堅硬。
 
阿瓊堪布傳記中有這樣的描述:一次,當他在搖鈴杵的時候,不小心將鈴杵失落於石頭上,當鈴杵落地之時,石頭忽然如同酥油一般柔軟。鈴杵清清楚楚地印在石頭上,石頭也清清楚楚地印在鈴杵上。在西藏的很多寺院,都留下了類似的腳印、手印等等。
但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並非所有的腳印都是成就者的足跡。通過其他的歪門邪道,也能達到這個目的。據說,有一種動物的油,將其塗在手上去抓石頭時,就會象抓泥土一樣。所以,你們千萬不要輕信,一看到誰能抓石如泥,就將其奉為成就者,以為是佛陀親臨。這些現象不一定能說明他的修證,卻能更進一步地證明外境是心的觀點。如果外面的世界與心是截然分開的,那麼,那些證悟空性的人,就不可能留下足跡。
在米拉日巴的傳記中也描繪道:一次,他與一位學因明的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對方問道:天空是否有阻礙?米拉日巴回答道:天空當然有阻礙。正當對方以為抓住了把柄而洋洋得意之際,米拉日巴出人意料地飛入天空,在空中猶如踩在地面一般任意行走、站立。對方又問道:岩石是否有阻礙?米拉日巴回答道:沒有阻礙。隨後,為了證實自己的答案,他又令人瞠目結舌地在岩石中任意穿越。這又更充分地證明了我們的觀點——外境與心本為一體,當心自在以後,外境也就得到了自在。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些都是荒誕不經的神話,並不值得相信。但是,我們應該思索:所謂神話,就是大家認為根本不存在、不可能,或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很多人不承認的所謂理由,就是他沒有親眼見到,但僅僅沒有見到,就能證明不存在嗎?如果這種理論能成立,那麼,人現有的很多觀點都立即可以推翻。當然,我們不排除有神話的可能。但這種觀點卻是千真萬確,經得起考驗的。
比如:如果給一千年前的一個普通人講太空船、電腦等等,他們一定會認為這些都是胡說八道。同樣,給現在的很多人講內在的世界,他們也會斷然否定。這就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沒有體驗的緣故。但是,畢竟有些人經過開發,已經證實了這一切。
密宗認為一切都是佛的壇城,有的剛學密法的人雖然口中不講(因為怕犯密乘戒),心中也肯定會嘀咕:怎麼會是佛的壇城呢?如果我已經是彌勒佛或阿彌陀佛了,為什麼還要修行呢?當然,雖然實際上是這樣,但還需要我們去認識,去修行,一旦內在的世界開發以後,就可以出現這些境界。為什麼呢?因為外面都是心的顯現,當我們將心控制了以後,外境也就被控制了。這就猶如看幻燈片時,幻燈機上裝的什麼底片,我們在螢幕上見到的也就是什麼圖像。我們的心中有什麼習氣、有什麼種子,我們所看到的外境,也就是這些習氣和種子的外現。一旦我們的心清淨以後,就再也不會流轉於輪回當中了。
這些觀點,是無數的前輩經過自己的實踐,而得出的結論。其實,只要我們努力去開發自己內在的智慧,每個人都可以進入這種神奇莫測的境界,瞭解這個世界的廬山真面目。這是無數人屢試不爽的經驗。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都是人——一名活生生的濁世普通人,所能夠作到的事情,而不是什麼天人或者仙人才能做的。只要按照佛所指引的路線精勤邁步,不但可以得到人天福報,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在今生也可以成佛。
六、要想解脫,必須修行
但是,如同一個人在夢中得到的某個東西或某種境界,如果他非常歡喜、貪愛的話,就不要醒來,繼續保持在夢境中。那樣,只要他想要就會有。輪回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貪愛輪回世界的外境,那我們就去執著於它的實有,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都必將長久存在。但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如果這樣將錯就錯,執迷不悟,當臨死的時候,就沒有任何人可以拯救。如果錯過了今生,以後何時再有這種機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你有對此不滿意的念頭,有一點頭腦,想看得更細,那麼,在如理觀察之後,你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對外境越看越失望,最後就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這並非是佛不要我們相信,而是我們找不出一個證據來相信它。有依據就可以信,沒有依據就可以不信,如果沒有依據也相信,那就是愚癡!
 
人的根基是各種各樣的,所以人生的目的也是千差萬別,有的人僅僅滿足於溫飽;有的人除了溫飽以外,還要追求精神上的愉悅;而有的人卻並不滿足於感官的刺激,還要追究人生的究竟價值,探尋生死輪回的本原;……如果僅僅將溫飽作為人生目的,那就與普通的動物別無二致了。人應該有智慧,這是人與其它動物最大的區別,也是人特殊的優點。要發揮這個優點,就要不滿足於溫飽,就要力圖去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真正看清了,可能會對原有的觀點失望,但這個失望與其它的失望迥然不同,這就是證悟空性,這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證悟空性,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要知道萬法都是心的現象,而心本身又是空性的。關於這個見解也分很多層次,最頂峰的是大圓滿的見解,將一切世俗、名言的東西抉擇為心的幻覺,心的本性又是光明清淨,這就是密乘或者第三轉法*的見解,這個見解極為重要。
實相唯識的一小部分見解與西方唯心主義哲學的貝克萊經驗論在表面上某些地方有點相似,實際上佛教既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既不是哲學,也不是科學,佛教已經遠遠超越了它們。但是,佛教裡卻包含了很多唯心、唯物、哲學、科學的內容。佛經裡早已解決了很多西方哲學家們感到頭疼的問題,有關這些問題的解答,請諸位參閱《因明釋量論》及麥彭仁波切所寫的釋文。佛所講的理論不但經得起觀察,而且越是觀察,自己的立場就會越堅定,就會越清楚地體會到萬法唯心造的道理。然後,就依照我們前幾天所講的那樣觀察自心,進行具體的修習。
當然,做不到這些也可以,實相派也不代表整個佛法。本來佛教就如同一個超市,針對不同人的需求,就可以分別提供出讓他們各自稱心如意的商品。如果這種觀點不適合你的胃口,你就可以暫時將它棄置一旁,走其它的解脫道。但是你卻永遠不可能將它推翻,只是你自己不能接受而已。如同某種可以治癒很多痼疾的良藥,有些人吃後不但不能見效,反而加重病情。如果不能接受這些觀點,就可以降格以求,從因果入手,儘量地棄惡行善,發出離心、菩提心,腳踏實地地去做。萬丈高樓從地起,佛給我們指出了八萬四千條道路,每一條道路都可以直接和間接地通往解脫,做不做就看我們自己。
有的人說我不會修行,修行有什麼不會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都是非常深奧的法門。噶當派的很多大德,就是修持這些法門而獲得成就的。所以,不會修行只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藉口,只要我們如法炮製,就能證悟與前輩一樣的境界。
本來修行人有上中下三等,最下等的也是一年比一年更有進步,但是我們很多人,在剛剛學佛的時候,信心、出離心,都非常堅定,過了幾年以後,不但信心、出離心沒有增長,反而江河日下,一落千丈。這本身並不是佛教的過錯,如果佛教錯了,那麼歷史上就不可能有那麼多不勝枚舉的成就事例,也就不會有那麼多高僧大德了。一切的過錯就是因為沒有修行。要想解脫,並不是來一位活佛,接受一些摸頂加持,得到某個灌頂,取一個法名,結一些善緣,就能解決的。
你們已經聽了很多法,以你們現在所接受的傳承,已經可以達到很高的層次。但你們應該明白,上師們苦口婆心地為你們傳法,並不是向你們介紹一種文化,讓你們開開眼界,然後幾位居士聚在一起紙上談兵,將“萬法空性”的理論說得天花亂墜,自己卻一點體會也沒有。
大圓滿、大手印等無上密法不僅名稱美麗,實際上也是非凡的。但如果我們不從基礎做起,這些法對於我們而言就沒有太大的用處。要明白,自己就是自己的救星!有的人聽了此話,就想當然地認為,既然這樣,那就不需要皈依、不需要善知識的引導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這句話只是說明,僅僅依靠皈依以及善知識的引導,是不可能解脫的。我們既需要皈依,也需要善知識的引導,更需要自己的努力。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要想解脫,必須修行!就是因為沒有修行,讓無明禁錮了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才流蕩到今天。如果我們再不修行,還將無邊無際地走下去,等待我們的道路是崎嶇而漫長的,有的時候是黑暗,有的時候是一點點光明,大約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是黑暗,只有百分之十幾是光明。光明裡還有光明中的不光明。所以,光明在輪回裡是極為稀有的,如果繼續癡迷,就會這樣無窮無盡地走下去。
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作一名本分的、真修實幹的佛教徒。如果我們從當下起,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精進地修行,就一定會有收穫。最後,當自己的人生旅程即將結束的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我們就可以無怨無悔地說: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我沒有浪費寶貴的暇滿人身!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1-07-11 10:38 |
ylstaringl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特殊貢獻獎-2
頭銜:八宮旋斡天為體八宮旋斡天為體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孔明神數解籤, 手面相
推文 x2613 鮮花 x97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情 謝謝 分享 ..................!
表情 崎嶇而漫長修行 ……………..! (個人對我修行的行為看法)。
人生似一束鮮花,仔細觀賞,才能看到它的美麗;人生似一杯清茶,細細品味,才能賞出真味道。我們應該從失敗中、從成功中、從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崎嶇而漫長修行人生的路漫長而多彩,就像在天邊的大海上航行,有時會風平浪靜,行駛順利;而有時卻會是驚濤駭浪,行駛艱難。
但只要我們心中的燈塔不熄滅,就能沿著自己的航線繼續航行。
人生的路漫長修行的路是多彩:在陽光中我學會歡笑,在陰雲中我學會堅強;在狂風中我抓緊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緊理想;當我站在中點回望,我走出了一條屬於我漫長修行之路……………….。


地理之法實與命、氣數相符蓋地有。
獻花 x2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1-07-11 10:5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112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