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2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直指法身
開示: 創古仁波切,堪布羅卓丹傑翻譯
整理:永松法師、江翰雯
校對:堪布羅卓丹傑
地點: 香港觀塘麗東酒店
日期: 2008年5月1日
《上午10:00 - 12:00am 開示課程》

◎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任何環境之下都可以修持大手印。
十六世大寶法王於歐美弘法時,外國弟子請問:「有哪種法門適合現代人修持,
應該翻譯出來?」法王答:「大手印的禪修最殊勝!」
◎印度密乘教法興盛時期,曾出八十四大成就者,其中有男有女,
工作性質也完全不同;有財力雄厚、忙碌的國王,
在繁忙的朝政工作中修持大手印而成就。將一生奉獻給佛法的大學者龍樹菩薩,
忙於著作論述利益他人之際,修持大手印也證得成就。
噶舉法教源頭帝洛巴祖師,工作單純,每天搗芝麻,
也在平凡的工作中證得大手印,由此可證人人皆可透過大手印而成就,
不僅利益自己,也利益了他人。任何人在任何情況、
任何環境之下都可以修持大手印。
 
◎大手印教法俱大利益,容易修持,與工作和生活不相違背,
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同時修持。
◎大手印從印度傳到藏地時,主要是噶舉的大師在修持大手印,
其中有妻有子的居士馬爾巴大譯師、隱居山洞的瑜伽士密勒日巴
以及出家身份的岡波巴大師三人皆在各自的生活中證得大手印成就,
三位大師的示現對我們而言是很好的例子,他們是後人的典範。
岡波巴之後傳給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之後一脈相傳至今,
形成「黃金念珠傳承」。
◎第九世大寶法王旺秋多傑寫了三部大手印法本:廣版:《了義海》、
中版:《消除無明黑闇》、短版:《直指法身》 。
◎《直指法身》包含前行、止觀禪修、覺受生起時該如何、
消除障礙的方法、或者修持無進展時的對策等等,內容實用精湛。
◎若有行者修持此法門生起大信心、大精進,不但自利而且更進一步利他,
這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沒有這樣的大信心和大精進,也不必沮喪,
只要保持基本的興趣,即是邁向斷除輪迴的第一步。
 
修持大手印時,動機非常重要,
雖然大家對正法已具信心才來到此處聽聞佛法,
但是每個人的發心和動機仍有些微不同,例如:
1.害怕痛苦:因為生活不如意、遇到違緣障礙、生病等等,
想要平息痛苦而來修持,有這樣的心很好,但不夠圓滿。 
2.欲求學佛的世俗利益:由於想得到福報、
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或想比一般人更厲害,這樣的心也不錯,
但是到最後會導致「疑」的產生,修了很久可能沒有進展時,
就會如此,但沒有進展是因為過去生所造的業果,並非此世的修持沒有用。
3.出離心:因為厭離輪迴而想要到達解脫,這是非常好的,
只是這不過是自利,發心不夠廣大。
4.菩提心: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因而發願修持佛法,
誓願成就佛道來幫助他人,此清淨動機是最好的發心。
因此我們要向內觀察,自己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是好的動機還是壞的?
或是菩提心?
我等皆凡夫,要真正生起菩提心的確很難,但是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
千萬不要想「我就是沒有菩提心,再想也沒用」,只要次第修持一定會有進展。
要不斷思維菩提心的利益和不純正發心的過失,如此逐漸就會有改變,
唯有強烈的菩提心才會產生清淨圓滿的修持。
 
大手印禪修教授分為:前行、正行、結行
為何需要前行修持?
目的是培養修法的正確觀念。知道修法有何益處,
如此就會有信心,信心會生起精進,最後就會出現果。
前行又分:共與不共前行。
共的前行指「轉心四思維」:  
共前行:轉心四思維
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因果業力和輪迴過患。
人身難得:人類可持戒、修行,但動物卻不能;地球何其大,
但無佛法之處多的很!即使再有佛法的國家,身邊也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法,
因此應該把握機會好好修持!
死亡無常:不要用「未來再修」的想法欺騙自己,因為生命不長久,
唯一只有當下,未來是說不準的。造成死亡的原因何其多,
因此要把握當下修持,若能如此,將來回顧自己的一生時,
你會深感欣慰:「我真的盡力了,我沒有浪費此生!」
因果業力:非常重要的一環!大家都想離苦得樂,可能嗎,
當然可能!然而我們要真的深入了解產生快樂的因,也就是一念善心、
善語及善行,當自己有自主能力時,要把握行善的任何機會!
什麼是痛苦的因呢?也就是惡念、惡語、惡行,有自主能力時,
就要盡力消除苦因,如此在未來就不會痛苦。對因果業力生起信心之後,
進行修持,如此未來就會得到善果。
輪迴過患:遭遇逆緣、障礙、疾病等等時,要思維,輪迴本來就是如此!
這時要如何呢,應該要修持佛法,因為輪迴的種種痛苦不是偶發的事件,
不是無緣無故突然發生的。
 
不共前行四不共加行
皈依大禮拜、淨罪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獻曼達、
上師相應法此四法門為噶舉的傳統,透過這些修持來積福是很重要的。
可在修持四不共加行時同時修大手印,或者只觀修大手印也可。若生活繁忙,
可修持十七世大寶法王著作的短版四不共加行,
但建議在修持四不共加行時同時觀修大手印!
另有殊勝前行:多多聽聞與思維佛法,依止「如來法教上師」,
也就是佛陀親自開示的言教或者後德祖師們所著作的論述等。
現代是俱大福德的時代,因為馬爾巴大譯師將佛法帶回藏地之後,
由於西藏地形群山環繞,佛法無法向外傳揚。然而到了現代,
各種佛法開示與影音產品數不勝數,
我們亦得以透過影音產品瞻仰圓寂的大師的各種行儀,真是太幸運了!
 
正行:止觀修持
止:又分一般和特別兩種法門。一般:不追憶過去、不迎接未來、安住當下 。
回憶過去的念頭不斷生起時,要修「止」,別理會這些念頭,放下!
想著未來要做的事,其實有的念頭有意義,有的沒有意義,要修「止」,
也就是別期待、別刻意等待任何事發生。
別執著當下的念頭,但這並不表示變成如石頭般沒覺性,真正修止時,
心是很清明、清楚、覺知的。
修止步驟要點:
向根本上師、傳承祖師和本尊祈請,然後安住在虔誠心當中,放下放鬆。
不追憶過去,不迎接未來。
安住在當下。
《下午 2:00 - 4:00pm 開示課程》
早上我們說到了清淨的動機,若具備清淨的動機,就會對自他產生巨大利益。
我們是凡夫,很難時時具備清淨動機,但也別太自責,
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有如此習氣,很難一下就斷除。
然而我們要認知、面對、轉化這樣的習氣,真正發起菩提心
如此不斷修持之後,菩提心會愈來愈增長,而不正確的發心也會愈來愈少。
 
◎大手印正行分為:止和觀。止禪又分為:共同與特殊(共法和別法)。
止禪包含身要和心要。身心是息息相關的,現在是我們的身體控制了心,
若能使身體止定,心便會定。
◎身要: 毗盧遮那七支坐法
1.金剛伽趺座:所謂的「金剛」代表「讓身體穩固」。
2.挺直脊椎:身體中有許多氣脈,脈中有血和氣在行走,挺直身體後,
脈就會直,脈中有氣流動,脈直則氣通。為何如此強調氣脈呢?
因為氣猶如馬,心則如騎師,心駕馭著氣在脈中行走,
心不靜是因為氣不順,氣不順則是因為脈不直。
3.手結定印:雙手要結定印,因為平常我們的手很忙,
讓我們生起很多妄念,結定印可幫助平息妄念。
定印即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臍下四指處,
例如阿彌陀佛的定印,定印代表平衡的意思。
我們也可結觸地印,也就是雙手平放在膝上。
噶舉派心氣無二的一個法門中所觀想的金剛總持所持的就是觸地印。
4.肩膀平鬆:肩膀要打開,挺胸,不要彎腰駝背,如此可以讓心更清晰。
5.下巴內縮:經典上說「如鉤」,下巴往上的話,妄念會生起,
下巴要內縮如鉤,會使心平靜。
6.舌抵上顎:如此便不會分泌太多唾液,唾液太多需要一直吞嚥,
心不易安定。
7.眼睛鬆視:眼睛如同駕駛,看到許多不同外境時,心通常會跟著散亂。
要放鬆你的眼睛,凝視鼻尖前四指處的虛空。信仰大梵天的印度教徒,
認為大梵天是世間最高的神,因此禪修時會將眼睛朝上。
但大手印禪修則不特別強調這樣的修持。小乘行者則因為怕心散亂而生煩惱,
因此禪修時會往下凝視。
 
金剛乘行者禪修時則直視前方
眼睛的要點
1.直視前方時自然會因為看到很多對境而分心,但我們不可讓心隨波逐流,
跟著這些對境打轉,眼睛雖向外看,心卻是內攝的
2.不要太用力,太用力的人要提醒自己放鬆,眼睛太用力有時會產生雙重影像。
3.閉眼禪修容易昏沈,睜開眼睛禪修有助於心的清明,要如佛像一般,
慈悲地看著前方。
*以七支坐法禪修時,要注意不要用力、或太刻意,身體要放鬆,
否則會造成酸痛。西藏最著名的女成就者瑪姬拉尊曾說:
坐姿的要訣就是放鬆四肢。」
*「語」的修持方面,則可唱頌悅耳的道歌和祈願文
*「心」的修持則要敞開心意。初學者有時容易緊張,
反而會產生障礙和身體的疼痛
 
心要
1. 心住外法(以外緣為禪修對境)
為何要先專注於外緣做練習?因為我們平時習慣攀緣外境,所以先以此做練習。
專注觀看一般對境:專注能讓心平靜,但觀看時不要忘失覺知,
要清楚知道自己在注視物品,知道你看到了對境,
但是不對它的形狀和顏色做分別。
專注觀看淨相:例如看著佛像而安住。
2. 心住內法(內在專注於起心動念)
觀想嗡啊吽字母而安住。 九住心。
九住心:
內住:無念頭而明,雖是短暫的剎那,但是非常清晰,具有覺照力,
這即是「明」的狀態,所謂的「明」並非明亮或光亮,而是很清明、清晰。
續住:延長安住無念而明的狀態。
安住:內住或續住之後,又生起一念時,要再生起覺照力,把自己拉回,
這是覺知的禪修。當你能夠做到不跟隨念頭,也就不需要擔心念頭的生起
調伏(降服自心):在無念中念頭又生起了,這時運用「安住」來安住,
但念頭強烈到自心被牽引時,要運用「調伏」的方法,也就是思維禪定的利益,
對禪定生起歡喜心,提起正念,把自己拉回來。
寂靜(平靜自心):如運用第四步驟仍不能安住,便可思維
「生起惡念的壞處」— 即墮入輪迴!惡念實為受苦之因,
如此思維、提醒自己,便可提起正念。
昏沈  昏:心不清明。 沈: 睡。
掉舉 因為好的際遇而過度欣喜。 因為不好的際遇而後悔或難過。
如何對治昏沈?
觀想對治法:觀想心輪有一朵燦爛明亮的白色八瓣蓮花中間有一小光點
觀想光點從身體中央一路上升,到達頭頂。之後心就專注在此光點上,
如此能夠振奮精神。
 
具體行為對治法:衣服穿薄一點,保持身體涼快、調亮燈光、打開窗戶等。
動機對治法:思維行善法的功德,修持禪定的利益,憶持佛陀的功德。
如何對治興奮或低落的掉舉心?
觀想對治法:觀想心輪有一朵黑色的三瓣蓮花,中間有一小黑點
從心間一直下降到臀部和座墊之間,然後將心專注在此黑點上,
如此可使心收攝回來,使心平靜。
具體行為對治法:衣服穿暖一點,房間光線調暗一點。
動機對治法:思維輪迴過患、死亡無常和下三道惡業的痛苦等。
 
3. 心住呼吸(出入息)
妄念太多時,可以依呼吸而安住,大乘、
小乘和金剛乘修持出入息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現在我們要學的主要有兩個:
數呼吸的次數:或說覺知氣息的呼出與吸入。不需數出聲,只要覺知即可。
三段呼吸法:也就是吸入、持氣、呼出,三段都自然平均,心專注於嗡啊吽。
吸氣時想「嗡」,持氣時想「啊」,呼氣時想「吽」,不用唸出聲,
也不需要觀想字母,只要心中想著即可。
持中氣:,將氣吸入到肚臍四指以下,先持住,專注在肚臍四指以下,
之後就自然地呼吸即可。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Shamatha),觀是毘婆舍那(Vipashana),
大小乘皆用這兩個名相,但是修持方法不同。
*金剛乘的止定修的主要是心的平靜、禪定,也稱「三摩地」。
 
修持止觀的利益
修持「止」會產生神通和其他各種功德,身體也會健康
但由於缺乏智慧的觀照,無法真正消除煩惱,所以無法究竟解脫。
修持「觀」則會生起智慧,但要從修「止」的基礎開始,心專注平靜,
在止中起觀,如此才能生起智慧,究竟功德才會開展。
 
QA問答
Q:三段呼吸法中想著嗡阿吽時,需要觀想字母嗎?
A此時不需觀想字母,毋須觀顏色或形狀,只要覺知此三字母,

這種方法稱為「金剛唸誦」。
 
Q:運用安住的技巧之後,強烈的念頭和煩惱,例如瞋恨仍無法平息,
這時該如何?
A念頭生起是很自然的,別自責或覺得這種狀態不好,我們是凡夫,

這種狀態是很自然的,最好的方法是持續地練習「止」,煩惱以後一定會消除。
強烈的念頭生起時,亦可利用其他對治法:
1. 自他平等:思維自己與他人都相同,都希望離苦得樂。要對他人感同身受。
2. 自他相換:用自己的快樂交換他人的痛苦,承擔他人的痛苦。
 
Q:每天規定的功課是要打坐一個小時,腿痛的時候,
到底要忍下去還是可以不要忍?
A一般來說是習慣了就好,但也不需要硬撐,如果真的忍受不了,

就站起來舒鬆一下。
 
Q:內住之後可以續住,但如何延長續住的時間?
A初學者也能做到內住的,這種無念且清明的狀態每個人都有,

只要察覺這些剎那,然後安住,再將這樣的安住經驗延長,就是續住。
 按照正確的身要和心要禪修之後,就會覺察到無念且清明的剎那,
這是一種「體驗」,之後就憶持這樣的體驗,持續不斷地練習禪修,
如此就能延長續住的時間。
 
Q:念頭生起後,察覺了並安住,然後就會有無念的狀態,
但之後有時就會覺得自己陷入昏沈,如何分辨「無念」和「昏沈」?
A所謂的無念就是沒有妄念紛飛,但卻是清明的,

而昏沈則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到最後甚至睡著了,這是需要對治的。
 
Q:聽說修定時,有的人會走火入魔,因此禪修時也很怕自己會這樣,
應該要怎麼辦呢?
A不用害怕,禪修的時候記得要抓住重點,也就是記得身要和心要,

不要太用力,也要察覺自己的動機,是不是嫉妒或好勝等負面的發心,
這樣的話就不必怕走火入魔。
 
Q:想睡覺時,可不可以就看著想睡覺的心,安住,然後睡著了也可以?
A看著想睡的心時,如果是清晰的就很好,

但若沒有真正抓住這一念心來安住,到最後卻不小心睡著了,
這樣並非是禪修。
 
Q:南傳與密乘的止、觀禪法有何不同?
A無論是大乘、南傳或密乘的止禪部分,技巧雖有所不同,

但是目標卻是一樣的,都是要讓心得到平靜。觀的部分來說,
南傳的禪修法門,以四念住(身、受、心、法)為主。
而密乘則強調直觀自心明空不二之本智。
 
Q:寧瑪派的修持很重視上師的加持和對傳承的祈請,
請問噶舉派的作法也是如此嗎?
A藏傳佛教都很重視上師和傳承的加持,所以要修上師相應法。

修持上師相應法的原因是,行者具有虔誠心的話,便會讓修持很清晰、
穩定,因此四不共加行中就含括了上師相應法。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9-07-26 21:35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2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6-12 12:3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01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