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41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版主評分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分享] 佛經共享之《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佉羅底翅山,依牟尼仙所住之處,與無量大比丘衆。複與無量無邊阿僧祇恒河沙數菩薩摩诃薩俱,皆從他方異佛刹來。爾時,世尊欲爲大衆說四辯才三明梵行住破惡業障陀羅尼經。
  爾時,西方過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一切香集依,其中衆生成就五濁。彼國有佛,名勝華敷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今正爲諸大衆轉妙法*。彼有菩薩摩诃薩,名虛空藏,已從彼佛聞深妙法得諸禅定。時,彼菩薩見於他方無量無邊阿僧祇數諸大菩薩,身升虛空往詣東方,又複遙見東方世界有大光明,即便往詣勝華敷藏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見他方無量無邊阿僧祇數諸大菩薩,身升虛空往詣東方,又複遙見東方世界有大光明。以何因緣而有斯事?唯願爲我具解說之。”
  時,勝華敷藏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刹名曰娑婆,其中衆生成就五濁。彼國有佛,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今者在於佉羅底翅山,依牟尼仙所住之處,爲令法流不斷絕故,爲令三寶常住世故,爲降諸魔建法幢故,爲閉生死開般涅槃故,爲諸菩薩及以聲聞諸來大衆欲說四辯才三明梵行住破惡業障陀羅尼經故,欲令十方諸佛刹土一切菩薩,從歡喜地乃至補處,住不共法不隨他信,善於方便具無礙辯,如此大士悉雲集故,是以彼佛放斯光明。其諸菩薩見此光已,乘虛而往至彼惡世,爲諸衆生說破惡業障陀羅尼。彼佛國土亦具五濁,與此世界等無有異。汝今應往娑婆世界,禮拜供養聽受正法,並爲彼國諸惡衆生,說破惡業障陀羅尼。”
  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聞佛語已歡喜踴躍,與八十億菩薩同時發聲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渴仰欲見彼佛!今當承佛威神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禮觐供養聽受正法,亦爲彼國諸惡衆生,說破惡業障陀羅尼。”時,勝華敷藏佛答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汝自知時。”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與八十億菩薩俱頂禮佛足,身升虛空詣娑婆世界。
  爾時,西方有如意寶珠光現,以無量釋迦毗楞伽寶而爲圍繞。其珠光明,蔽於一切人天八部、聲聞、菩薩,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界所有光明皆不複現。時會大衆,唯睹佛光及以珠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無複余色唯見虛空。爾時,如來光相照曜。時會大衆各不自見,亦不見他,一切諸色悉滅無余不與眼對,不得自身色相形貌,及於所觸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隨所視方皆悉如是,亦複不見日月星宿、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悉皆無有與眼對者,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覺觸,諸心數法亦無所緣,於我我所無複起相,亦無六入分別之想,不得諸大諸來大衆,唯見佛光及以珠光。其珠純以無量釋迦毗楞伽寶而爲圍繞。
  於其會中諸大菩薩,位登十住、得首楞嚴三昧及一生補處者,見此相已,身心安隱不驚不怖。所以者何?緣解法相自性真實,及以於如第一義空故。其余菩薩及聲聞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鸠槃茶、餓鬼、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見此相已,驚怖迷悶,其心擾亂,各不相見亦無問處,心自思惟:“不知何緣有此異相?亦複不知是誰神力?”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曰梵頂,稽首佛足,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一切法自性, 衆生無知者,
   係著於色陰, 六情所愚惑,
   不見於一陰, 推尋求色陰,
   於佛法生疑, 今會有此人。
   願說決定法, 爲斷諸疑網,
   使知彼此岸, 逮得虛空忍,
   勇健入三昧, 身相不可說,
   如意大寶珠, 常在其頂上。
   釋迦毗楞伽, 而以圍繞之,
   此會諸大士, 位皆十地者,
   得首楞嚴定, 及一生補處,
   斯等諸菩薩, 悉皆遙見之。
   睹此瑞相已, 必知勝士來,
   禮觐無上尊, 因說深妙法,
   安慰怖衆生, 歸依天人師,
   勇猛所行處, 教化熟衆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善哉如汝說, 定者所行處,
   身相不可見, 修慧能推求。
   此是虛空藏, 常所行止處,
   無依無戲論, 三昧力示現。
   衆生著二見, 常爲所迷惑,
   以彼迷惑故, 不知彼此岸。
   欲離於二見, 修不可說行,
   速疾得究竟, 滿足於諸地。

  “複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摩诃薩,初可說相及攀緣相修六波羅蜜,乃至知於地水火風虛空及識,生滅之相、如實之性;複知諸法不可言說,無有自性,無生無滅,無有攀緣,不動不搖,空無所有。一切諸法如是修行,離斷常見不生怖畏,於一切法不起觸想,心無攀緣空無所有。如是修行速疾具足六波羅蜜,更不複住斷常見中。”當於如來說此語時,一切大衆見聞覺知,如本色像而於境界不取其相。
  爾時,世尊即申右手指於西方,而作此言:“如斯光瑞,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欲來之相。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恒沙,諸菩薩中如大勝幢,向般涅槃之大導師,善根之地,是貧窮者吉祥之瓶,入闇者日,失道者月,是怖畏者所歸依處,煩惱焦熱甘露之水,善根者杖,般涅槃橋,生天者梯,度生死船,由曠路乘,誹謗惡口熱惱者蓋,降諸外道猶如師子,能淨諸見猶如雨水,破煩惱怨猶如霹雳,毀戒者藥,生善根芽猶若春澤,莊嚴菩薩猶如華鬘,顯善惡行猶如明鏡,無慚愧者上妙衣服,三苦病者之大良醫,是熱渴者明月之珠,疲極者床,具諸三昧猶如日珠,趣菩提路大牛之車,遊禅定者清涼華池,助菩提鬘波羅蜜果,是十地中如意摩尼,是求首楞嚴者波利質多羅樹,伐惡見刀,斷煩惱習猶如金剛,降伏諸魔生諸功德智慧寶藏,依於一切諸佛功德,是諸緣覺所依窟宅,是聲聞眼、生天者眼,行邪道者正直之路,是畜生歸、餓鬼之怙,是地獄救,一切衆生無上福田,三世諸佛第一輔臣;能護法城,已具莊嚴十八不共諸佛秘藏,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余無及者。汝等大衆,皆應深心恭敬奉迎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力所能,應以妙寶、幢幡傘蓋、華香璎珞、末香塗香、衣服臥具、歌呗贊歎、平治道路種種莊嚴尊重供養。汝等大衆,皆亦應成如是功德器。”
  爾時,大衆有從座起向虛空藏菩薩所現瑞方,踴躍歡喜顔貌怡悅,端目專注俱共奉迎。余菩薩摩诃薩及大聲聞,天主、龍主、夜叉主、乾闼婆主、阿修羅主、迦樓羅主、緊那羅主、摩睺羅伽主、五通仙人主,各作是念:“我等當辦何等最上最妙供具,而以供養彼大士耶?”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以神力變娑婆世界,除衆穢惡及諸丘山、瓦礫荊棘、坑坎堆阜、曠野險隘,風塵雲霧皆悉澄霁,七寶爲地平坦如掌,無量衆寶以爲林樹,枝葉花果皆以寶成,名華軟草亦複如是,香氣芬烈普熏世界。娑婆界中一切衆生無諸苦患,盲聾喑啞癃殘百疾一時除愈,其怨惡者鹹生慈心,地獄、餓鬼諸楚痛聲皆悉休息,飲食衣服莊嚴之具自然豐足。其諸衆生妙色端正,支節具足威德第一,除諸結使,心得寂靜,於諸善根深生欣樂,以清淨信安住三寶。一切大衆兩手皆有如意摩尼,於其珠內出大光明遍照世界,並奏天樂,雨種種寶雜色寶衣,又雨種種妙莊嚴具,寶鬘、寶蓋、種種寶器、種種天衣、金鎖璎珞、真珠璎珞,青紅赤白雜色蓮華,雨沈水香、牛頭栴檀遍滿世界。其路兩邊有七寶台如帝釋殿。又其台中婇女盈滿,顔貌端嚴猶如魔後,作天伎樂出五音聲。又於佛上有天七寶,大梵王蓋懸處虛空,供養如來。其蓋周圓百千踰阇那,複以寶網羅覆其上,真珠毦帶垂飾四面。蓋中演出種種樂音,清妙和雅超絕人天。一切大地草木叢林、華果枝葉皆出妙聲,宣暢大乘六波羅蜜諸地行法,聞其聲者於無上道皆不退轉,亦有逮得無生忍者。
  爾時,大衆見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神變奇特,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各作是念:“此菩薩摩诃薩,既現如斯大神通力,不久必來至此世界,我等今者當設何座以供待之?”
  當於衆會作此念時,即於佛前有寶蓮華從地踴出,白銀爲莖,黃金爲葉,金剛爲台,琉璃爲實,碼碯爲須,梵色寶珠以爲須本,頗梨爲蕊。其華縱廣百踰阇那,有八十億諸寶蓮華,周匝圍繞。爾時,虛空藏菩薩忽然在彼寶蓮華上,結跏趺坐。又見頂上如意寶珠,以無量釋迦毗楞伽寶而爲圍繞。其八十億菩薩,各各坐余寶蓮華上。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即便說偈,問藥王菩薩摩诃薩言:

  “我自從昔來, 見諸菩薩衆,
   有來觐世尊, 先圍繞恭敬,
   頭面接足禮, 然後退就坐。
   雲何此大士, 現斯神通力,
   不修菩薩儀, 而坐寶蓮華?”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以偈答曰:

  “此大智慧士, 善住深妙法,
   不依妄想心, 而來見世尊。”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複以偈問:

  “若不見衆生, 及以諸法相,
   其心常安住, 諸法真實際,
   雲何而示現, 自在神通力?
   唯願爲演說, 除我此疑惑。”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複以偈答:

  “今此大士夫, 勇健入方便,
   爲熟衆生故, 現此神通力。
   若不住實際, 愚惑諸凡夫,
   明智開俗谛, 爲入真谛故。”

  爾時,世尊告藥王菩薩摩诃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一切凡夫衆生,不能思量一須陀洹解脫行處;一切衆生得須陀洹,不能思量一斯陀含解脫行處;一切衆生得斯陀含,不能思量一阿那含解脫行處;一切衆生得阿那含,不能思量一阿羅漢解脫行處;一切衆生得阿羅漢,不能思量一辟支佛解脫行處;一切衆生成辟支佛,不能思量一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菩薩摩诃薩方便行處成熟衆生;一切衆生得般若波羅蜜相應菩薩摩诃薩方便行處成熟衆生,不能測量乃至得無生法忍菩薩摩诃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谛成熟衆生;一切衆生得無生法忍菩薩摩诃薩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谛成熟衆生,不能測量得四辯才菩薩摩诃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谛成就衆生;一切衆生得四辯才菩薩摩诃薩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谛成熟衆生,不能測量住般若波羅蜜究竟首楞嚴三昧菩薩摩诃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谛成熟衆生。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已無量劫得無生忍具無礙辯,究竟滿足首楞嚴定,住最上地決定堅固終無傾動,善知衆生深心所行,應睹神變莊嚴之事。又複應見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欲來瑞相,又有見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得離欲地住地入地故,示入無邊空處三昧,於西方沒而來現此,時諸衆生怖畏惑亂,入於俗谛現大莊嚴,爲欲成熟諸衆生故。
  “又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若現第一義谛無生莊嚴,諸天及人乃至八地菩薩,皆當迷悶無能見其境界行相,善入如是深妙功德。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巧方便慧深入一切諸佛法海,離諸疑惑不依他故,智慧善巧,於諸菩薩摩诃薩中最上幢王。
  “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是一切衆生生天般涅槃大明導主,能斷一切煩惱心患,善治身毒及四大病。若有衆生起惡邪見,輪回迷沒生死曠野,無善方便不知生天般涅槃路。若有衆生稱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至心歸命,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恭敬禮拜時。虛空藏菩薩觀此衆生心心善根,若見衆生諸見煩惱之所惑亂,若見過去善根種子心所行業,於佛法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余功德隨所堪能。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觀彼衆生隨所應見,於其夢中現種種形,即以方便而爲說法。
  “善男子,若有衆生應於寤覺見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於目前見種種形,即以方便開正直道,破諸衆生惡業邪見、惡願、惡歸、惡處、惡取,如是計著悉令解脫,身口意業無諸邪曲,趣正直道、正業、正見、正願、正歸、正處、正取,常獲親近諸善知識,速疾舍離臭結煩惱,永免三塗八難之苦,常行善業得自在力,乃至漸漸入深法忍。若諸衆生種種身病,及心狂亂、聾盲喑啞、手足拘躃、諸根不具,稱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至心歸命,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恭敬禮拜,或從乞藥,或願除愈。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隨其願,或現梵天像,或現釋提桓因像,或現毗沙門像,或現四天王像,或現焰摩天像,或現兜率陀天像,或現自在天像,或現大自在天像,或現婆羅門像,或現刹利像,或現長者像,或現居士像,或現大臣官屬像,或現童男童女像,或現父母親屬像,或現執金剛像,或現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像,現如是等種種諸像,在於夢者及寤者前爲說病相,並爲分別諸藥對治:‘病狀如此應服此藥,若如是病宜服彼藥。’諸衆生等既聞說已,各隨所應而合諸藥。若自無者,菩薩悉與。是諸衆生或有一服、二服、三服,衆病皆愈,或有但見所現之身病即除者。
  “如是,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具大慈悲,若有衆生貧窮困苦欲求大富,欲多誦習,欲樂多聞,欲求解脫,欲求離欲,欲求禅定,欲求名稱,欲得第一,欲求善巧,欲得自在,欲得端正,欲求好色,欲得妙聲,欲求好香,欲得上味,欲求好觸,欲得飲食,欲求勇健,欲得種姓高貴,欲願生男,欲願求女,欲得眷屬,欲求福德,欲得成就六波羅蜜,欲得巧言,欲求覆護一切衆生,欲得免脫一切牢獄,欲斷一切諸惡律儀,有施心者願建立之,乃至智慧亦複如是,欲得長壽,欲願多財得已能用;欲令悭者能行布施,其毀禁者令堅持戒,若嗔恚者令修忍辱,其懈怠者使住精進,散亂心者教修禅定,其愚癡者令修智慧;不定乘者勸學聲聞,著我衆生教緣覺乘,若有衆生離大慈悲自惜己身舍諸衆生,願離此心生大慈悲不自護身攝取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知彼心已即現方便,令此衆生舍離先心起大慈悲,不護己身不舍衆生,發菩提心住四梵行。若有衆生樂大慈悲,欲求救濟一切衆生,欲願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阿練若處若在林中、若於露地,燒堅黑沈水多伽羅香,合掌恭敬向於十方,五體投地至心歸命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而便說此陀羅尼咒:

  “阿蜜栗舍阿蜜栗舍 迦樓尼迦 遮羅遮羅毗(薄履切下同)遮羅珊(素幹切)遮羅 迦樓尼迦羅母羅母 母樓(力鬥切下同)鞞(步倪切下皆同)迦陁履摩目佉(去佐切)浮樓阇婆(步可切)奈迦樓尼迦真多摩尼富羅邪迦樓尼迦薩埵(都果切下同)舍迷(莫隸切)他跛夜 阿若(而夜切)陁梨踣(怖得切下同)钤(巨耽切下皆同)踣钤羅底(都履切下同)毗鞞迦鈴台(徒履切)栗致毗鞞迦钤 迦樓尼迦 否(方久切)梨夜鬥磨磨(武佐切)阿奢(始迦切)薩埵跛履 波迦夜阿輸迦(居佐切)伽(巨左切)底 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或現天像,或示人像,或獐鹿像,或爲鳥像,或不現形,隨彼所應以諸方便而爲說法,化度無量那由他百千衆生,令住聲聞乘、辟支佛乘及住大乘;又於少時建立衆生,住於大乘得阿鞞跋致,乃至令得諸深三昧及陀羅尼滿足十地者。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具大慈悲。若人思量乃可能知虛空邊際,無能測量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智慧方便大慈大悲,及三昧力成熟衆生之邊際者。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智慧。善男子,若有衆生心無谄曲,亦不幻僞其心純至,順入正流所見真實,不譏彼阙不自矜高,不卑他人離諸嫉妒,不自顯異矯惑衆人,心本具足。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憐愍此等諸衆生故,以方便智勇猛精進修善方便,除滅此等諸衆生罪,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獲大勢力及精進力,爲欲滿足六波羅蜜故,常勤修習大慈大悲,乃至究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勇猛成就一切衆生。”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虛空藏菩薩摩诃薩,以何因緣,獨其頂上有此殊妙如意寶珠,以無量釋迦毗楞伽寶而爲圍繞,光明顯曜蔽於衆色,不與諸余菩薩摩诃薩等?”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具大慈悲,能拔衆生危厄險難。若有衆生犯根本罪應墮惡趣,一切善根皆已燒然;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是大無明邪見黑暗清淨朗日,是滅根本罪者之大良師,能拔疑箭,破善法器能令完全。善男子,若有衆生犯波羅夷,斷善根栽趣向地獄,無所歸依智者所棄,悉能濟拔開示真路,能灑衆生臭惡煩惱令離惡趣,是升人天解脫者梯。若有衆生貪愚惑亂能令覺悟,嗔恚害心及以癡暗,謗無因果放逸不信不畏未來,貪求無厭極懷嫉妒,具十惡業日夜增長;如此衆生,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能除如上諸重罪業,安處人天解脫之處猶如大車。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是諸天世人所應尊重奉迎供養。”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犯根本罪波羅夷耶?若有衆生犯斯罪者,善根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永失一切天人之樂。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能令此等諸惡衆生,還得具足人天福樂。”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善男子,若灌頂刹利王有自在力,犯五根本罪,先所修習皆悉燒然,失安隱處遠人天樂墮於惡趣。何等名爲五根本罪?善男子,所謂灌頂刹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則名犯初根本罪。複次,善男子,灌頂刹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毀謗正法,舍聲聞乘、辟支佛乘,舍無上乘,又制他人不令修學,是名第二犯根本罪。複次,善男子,灌頂刹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若複有人以如來故,剃除須發身被法服,持戒毀戒、有戒無戒,脫其袈裟逼令還俗,或加杖捶,或複係縛,或截手足乃至斷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惡,是名第三犯根本罪。複次,善男子,灌頂刹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何等爲五?一者、殺母,二者、害父,三者、殺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無間罪若犯一者,是則名爲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複次,善男子,灌頂刹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謗無因果不畏未來造十惡業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惡,是名第五犯根本罪。善男子,是名灌頂刹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則名爲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墮於惡趣。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爲此人故起大慈悲現生邊地,隨所應見現種種形,或沙門像、婆羅門像,刹利、長者、居士等像,而爲其說一切種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諸陀羅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種種妙法而引導之。灌頂刹利既聞法已,心生慚愧極懷怖懼,向說法者發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樂、般涅槃樂。
  “複次,善男子,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羅夷,若有犯者,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永失一切天人之樂。何等爲五?謂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則名犯初根本罪。複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破壞村邑城郭國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複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毀謗正法,舍聲聞乘、辟支佛乘,舍無上乘,亦制他人不令修學,是名第三犯根本罪。複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若見有人以如來故,剃除須發身被法服,持戒毀戒、有戒無戒,脫其袈裟逼令還俗,或加杖捶,或複係縛,或截手足乃至斷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惡,是名第四犯根本罪。複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作五逆罪。何等爲五?一者、殺母,二者、害父,三者、殺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無間罪若犯一者,是則名爲犯根本罪,是名第五犯根本罪。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則名爲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墮於惡趣。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爲此人故起大慈悲現生邊地,隨所應見現種種形,或沙門像、婆羅門像,刹利、長者、居士等像,而爲其說一切種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諸陀羅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種種妙法而引導之。彼時大臣既聞法已,心生慚愧極懷怖懼,向說法者發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樂、般涅槃樂。
  “複次,善男子,聲聞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羅夷,若有犯者,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何等爲五?謂殺生、偷盜、淫泆、妄語、出佛身血。善男子,是名聲聞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則名爲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墮於惡趣。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爲此人故起大慈悲現生邊地,隨所應見現種種形,或沙門像、婆羅門像,刹利、長者、居士等像,而爲其說一切種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諸陀羅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種種妙法而引導之。時彼聲聞既聞法已,心生慚愧極懷恐怖,向說法者發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樂、般涅槃樂。
  “複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亦失大乘境界之樂,久在生死離善知識。何等爲八?謂彼菩薩宿業因緣生五濁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識,歸趣甚深大乘之法,發無上心智慧微淺。是初發心菩薩,又從他聞甚深空法讀誦受持,複於少智愚癡人前讀誦解說,余人聞已驚疑怖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沒樂聲聞乘,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一根本重罪,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及以大乘境界之樂,壞菩提心。是故菩薩,宜應先知衆生善根及了彼心,隨其所堪次第說法,如入大海漸漸至深。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其所應以種種形現生其土,而爲說法令生慚愧,於所犯罪發露忏悔,不墮惡趣增進善根,長養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善男子,又有初發心菩薩犯根本罪畏墮惡趣,聞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至心願見,欲發露忏悔所犯罪故,於初夜後分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善男子,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其所應現種種形或現自身,或聲聞身,或刹利身、婆羅門身,乃至童男童女等身,在彼犯罪初發心菩薩前,教令發露忏悔除罪,以善巧方便開示甚深無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總持忍辱之地,舍諸惡趣,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精勤修行六波羅蜜,得力堅固猶如金剛,乃至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若不現身在其人前教發露者,是初發心菩薩,應於後夜合掌至心而向東方,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請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出照閻浮提,大悲護我,可爲我白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願於夢中示我方便,發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發心菩薩,即於夢中明相出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其所應而爲現身,以諸方便,令彼初發心菩薩發露忏悔先所犯罪,示方便智令彼菩薩深懷驚怖,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堅住大乘,疾得滿足六波羅蜜,不久成就一切種智。
  “複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語余人言:‘汝今不能樂於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羅蜜,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早發聲聞、辟支佛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二根本重罪。
  “複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語余人言:‘汝今何用受學波羅提木叉律儀,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先所造作身口意業諸不善行,當得清淨,不受未來諸惡果報。’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三根本重罪。
  “複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語余人言:‘汝今不應聽受讀誦聲聞經典,汝當覆蔽聲聞經典。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汝當聽受讀誦清淨大乘甚深經典,又能消除諸不善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此說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四根本重罪。
  “複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欺妄兩舌,希求名稱利養恭敬,贊大乘經爲他解說,而語人言:‘我是善解摩诃衍者。’爲貪利故,見他解說大乘經典得供養者,憎毀輕疾而自貢高,虛诳妄語得過人法。作此行者離安隱處犯波羅夷,於大乘中爲犯最重根本罪也。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趣寶洲乘船入海,而於中路自壞其船,沒溺而死不自濟命,豈能得寶?如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乘正信船入於大乘深廣法海,始得入海自壞信船失智慧命。如是愚癡初發心菩薩,以嫉妒故虛诳妄語得過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五根本重罪。
  “複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初發心菩薩語在家出家初發心菩薩言:‘修多羅中甚深空義,及以三昧諸陀羅尼忍辱之地種種莊嚴,是大明智諸菩薩等所可觀行,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又能爲他分別演說。我自解了,以慈悲故爲汝等說。汝等亦當隨所說行,於深妙法而得知見。’彼初發心菩薩不作是言‘我讀誦思惟從他聞解’而言自得,皆是貪求利養因緣而自炫賣,違負三世諸佛菩薩及衆賢聖,犯於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乘,何由漸進到於大乘?善男子,譬如有人將導衆人遊行曠野,經過叢林極大饑渴,見彼林中有諸美果而棄舍之,取於毒果食已命終。善男子,彼人猶尚不能自濟,況複兼能度於余人?彼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之,遇善知識發大乘心,而貪利養輕自炫賣,犯重根本罪,違負三世諸佛菩薩,爲諸賢聖之所棄舍,墮於惡趣。是故婆羅門、刹利、毗舍、首陀羅,不應親近此惡菩薩,若親近者亦皆得罪。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六根本重罪。
  “複次,善男子,未來惡世,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謂刹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大臣旃陀羅、大將軍旃陀羅、毗舍旃陀羅、首陀羅旃陀羅。何等名爲旃陀羅義?彼謂造作諸惡心業,此惡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於布施,放逸憍慢,嗔嫌憎嫉余善比丘共相鬥诤,恃王臣力,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已傳以上王,佛法僧物亦複如是。善男子,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七根本重罪。
  “複次,善男子,未來惡世,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謂刹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大臣旃陀羅、大將軍旃陀羅、毗舍旃陀羅、首陀羅旃陀羅。此惡比丘恃怙國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於布施,輕戲毀辱諸善比丘鬥诤惱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舍正經律顛倒義論,斷學般若離慈悲心,不信如來所說經典巧方便戒,違法立制,令諸清淨善行比丘廢於坐禅、讀誦經典,無苦惱者生其苦惱,有苦惱者複令增長,恒懷惡心壞善威儀,行住坐臥無複時節毀禁破戒,實非沙門自言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不解經典爲他解說,邀致四衆供養恭敬。善男子,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八根本重罪。善男子,彼善比丘坐禅誦經,皆是佛法出要正因,是上福田,又是忍辱三昧法器,能說妙法成就衆生,破無明黑暗開世間眼,濟拔衆生煩惱業惡。若彼惱亂故犯重罪,是善男子犯八根本重罪者,未能深入於佛正法,以功德智慧極微少故。
  “善男子,是初發心菩薩犯此八根本重罪已,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犯波羅夷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及以大乘境界之樂,壞菩提心墮於惡趣,輪回生死離善知識。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現種種形示生其土,或現刹利形,或現婆羅門形,或現聲聞形,或現辟支佛形,乃至童男童女等形,在彼犯罪初發心菩薩前而爲說法,令生慚愧極大驚怖又教發露忏悔除罪,以善巧便開示甚深無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總持忍辱之地,舍諸惡趣,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精進修行六波羅蜜,得力堅固猶如金剛,乃至疾得無上菩提。
  “又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若不現身在其人前教發露者,是初發心菩薩,應於後夜合掌至心而向東方,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請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出照閻浮提,大悲護我,可爲我白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願於夢中示我方便,發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發心菩薩,即於夢中明相出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其所應而爲現身,以諸方便令彼初發心菩薩於所犯罪深懷驚怖,示方便智令彼菩薩發露忏悔,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堅住大乘,疾得滿足六波羅蜜,不久成就一切種智。善男子,彼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勇猛饒益一切衆生故,其頂上得有如此如意寶珠,複以無量百千釋迦毗楞伽寶而爲圍繞,不與一切諸菩薩等。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斯不可思議方便智慧。
  “複次,善男子,若有衆生,聞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或造形像,或設供養,是人現世無諸災患,水不能漂,火不能燒,刀不能傷,毒不能中,人及非人無能爲害,亦無囹圄、盜賊怨家、諸惡疾病、饑渴之苦,隨壽長短必無夭橫。臨命終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聞香,舌不知味,身不覺觸,手足諸根不能爲用,唯余微識及身溫暖。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彼衆生所事之神而現其身,或轉輪聖王身,或提頭賴吒身,或毗沙門身,或毗樓勒迦身,或毗樓博叉身,或余天身,或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在其人前而說偈言:

  “‘四聖谛義, 智者應觀, 若解了者, 能離生死。’

  “善男子,時彼衆生於命臨終,既見其昔所事之神,又聞爲說如此要偈,既終之後不墮惡趣,因斯力故速免生死。又善男子,若有衆生心樂佛法,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於其臨終而現佛形,爲說偈言:

  “‘佛智真實, 度生死海, 速求佛智, 得盡諸苦。’

  “善男子,時彼衆生得見佛身,又聞此偈至心觀察,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命終之後得生淨國,永不更在五濁世界,常獲親近彼佛如來,又聞妙法,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隨彼衆生臨終之時,應聞妙法及應見僧,亦皆普示。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此不可思議方便智慧。
  “複次,善男子,種種衆生欲得三昧自在之力,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衆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名,而作是言:‘憶持大智虛空藏得大慈悲,唯願施我不忘三昧。’即便說此陀羅尼言:

  “毆(於後切)漏母漏諾踦(去支切)博叉(楚垢切)底(都履切下皆同)隸娑勿陁邏婆(涉可切)[多+頁](都可切)隸奈夜奈夜 摩诃迦樓尼迦 阿[少/兔](奴後切)播閻(市鹽切)婆(薄賀切下閻婆皆同)悉寐(莫履切下皆同)栗底 西伽(巨左切)羅閻婆悉寐栗底跋(專葛切)阇邏阇 婆悉寐栗底盧舍悉寐栗底 阿婆(步可切)遮奈悉寐栗底 浮侈(邪賀切)俱致悉寐栗底 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令彼人得於三昧自在之力。
  “複次,善男子,若有衆生,樂欲讀誦種種書論欲伏衆生,所謂彼論,或是佛說,或菩薩說,或聲聞說,或世人說。是人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衆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而便誦此陀羅尼咒:

  “阿祢(奴履切)邏阇鞞(步兒切下皆同)钤(巨耽切)浮娑阇鞞耶婆奈阇鞞 博廁(初器切)娑迷(莫隸切)波吒(張伽切)邏阇鞞 他奈婆邏鞞 薩(始達切)多羅伽(已佐切)邏泥(奴帝切)休磨(武佐切下皆同)休磨 摩诃伽樓尼迦 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令彼人得於憶持不忘之力。
  “善男子,若有衆生欲入大海,欲爲商賈,欲服湯藥而求力驗,欲脫係縛,欲脫枷鎖,欲求免脫輸送財物,若愛別離,若怨憎會,欲避水火,欲避盜賊,欲避師子,欲避虎狼毒蛇之難,欲免疾病饑渴之患,欲求尊位,有如是等諸所求欲,稱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恭敬供養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皆令滿願。
  “複次,善男子,若有王子貪樂王位,欲希灌頂得自在力,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衆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而便誦此陀羅尼咒:

  “阿祢(奴履切)邏阇鞞(步倪切下皆同)钤(巨耽切)浮沙阇鞞耶婆奈阇鞞 博廁(初器切)婆迷(莫隸切)波吒(張伽切)邏阇鞞 他奈婆邏鞞 薩(始達切)多邏伽(已佐切)邏泥(奴帝切)休磨(武佐切下同)休磨摩诃迦樓尼迦 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皆令彼人得滿所願。
  “複次,善男子,若有婆羅門衆願樂欲得大婆羅門處,複有衆生求長者處,或居士處,或工巧處,或多聞處,或威力處,或思惟處,或解脫處,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衆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而作是言:‘唯願施我大慈悲力,令我所求疾得滿足。’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以淨天耳聞彼請已,隨其所應現種種形而爲說法,令彼所願皆得滿足。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方便智慧,久已得入佛功德海。善男子,大海之水乃可有人能知滴數,無能測量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巧方便智成就衆生之限數也。又善男子,虛空之量尚可得知,無有能知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所可成熟種種衆生及其變化,或作佛形,或菩薩形、辟支佛形,或聲聞形、婆羅門形,或童男童女形,乃至人非人等形,各隨所應,或令目睹,或使夢見。若有衆生臨命終時,唯除最後極微一息,先造惡業燒諸善根當墮惡趣,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皆能拔濟令得安立天人之路,如斯等事之邊際者。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此不可思議巧方便者,佛功德海久已得入。善男子,以此緣故頂上得有如意寶珠,以百千釋迦毗楞伽寶而爲圍繞,有大光明。”
  當於如來說此法時,一切大衆鹹生奇特歎未曾有,皆悉合掌,向虛空藏菩薩摩诃薩。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此世界具於五濁衆生愚暗,雲何世尊能於其中施作佛事?”
  爾時,世尊告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汝見虛空,無有貪欲,無嗔無癡,自性清淨,風塵暗障以爲不淨,既澄朗已即見日月星辰,及知刹那羅婆時數。善男子,如來久於第一義空已得自在,見一切法無有貪欲、嗔恚、愚癡,無縛無解自性清淨,但以衆生客塵煩惱之所覆障不能覺悟,如來慈悲爲此等故方便說法,而爲除斷客塵煩惱,開其智眼,使見如來淨日照明,現在獲睹甚深妙法、四念處法乃至八聖道法,令諸衆生建立安住,又令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大慈悲,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成一切種智。善男子,如來出世則能成熟諸菩薩衆,及以緣覺、聲聞之衆。善男子,今是虛空爲倚於眼,爲倚眼識,爲倚眼觸而得住耶?”
  虛空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爲是內起眼觸之緣生彼三受而倚空耶?”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佛言:“善男子,衆生今者爲倚於空,爲是虛空倚於衆生?”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各各相倚互作境界,又複各各不爲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皆悉虛假,一切諸法皆依於如及以實際。世尊,猶如虛空無壞無成,無憶想分別,無動無搖,無愛無憎,無芽無種子,無果無業無報離於文字。世尊,一切諸法亦複如是。菩薩若知此者,是名善知諸法之性得無生忍。”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即說陀羅尼言:

  “阿[少/兔](奴侯切)柰阿婢(夫者切)婆(薄賀切)邏阇(市夜切)摩(莫可切)[少/兔](奴後切)叉夜 視柰視柰 阇柰毗(夫尼切)磨(武佐切下皆同)牟尼呵羅阿柰夜 頗邏(力可切下同)臼呵(乎賀切)揭(巨谒切)婆祢(奴履切)婆(薄賀切)薮毗(薄履切下同)毗柰夜 薮舍舍婆 舍柰磨舍柰[多+頁](都可切下皆同)他(吐賀切)磨柰末兜梵毗沙(所賀切)舍磨支[多+頁]奈枳黎舍庵複(扶豆切)僧輸沙(疏馬切)泥(奴帝切)娑婆呵。”

  爾時,世尊告虛空藏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汝今說此無盡降伏師子奮迅陀羅尼,一切衆生臨命終時最後神識,有重煩惱障及重惡業,此陀羅尼悉能燒然,令得往生清淨佛國。善男子,汝今善能以此成熟無量衆生,又能成熟無量佛刹村園城邑一切衆生,又隨所應現種種形,又隨其根說種種法,或爲演說大乘經典開深法門。若沙門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刹利旃陀羅、毗舍旃陀羅、首陀羅旃陀羅,此諸人等所犯重罪,以因汝故悉得燒然,今於善法建立增長。”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衆生諸貪诤, 皆因諸根起,
   若能攝諸根, 疾得於解脫。”

  爾時,如來說此經已,有十千人天得無生法忍,無量人天得諸三昧,又無量人天得陀羅尼,又無量人天逮得忍辱,又無量人天於十地中各得增進。
  爾時,世尊告阿難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汝等應當恭敬奉持此經。”
  爾時,阿難及彌勒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妙經典我已受持,當何名此經?”
  佛言:“善男子,此經名《忏悔盡一切罪陀羅尼經》,亦名《不可思議方便智救濟一切衆生經》,亦名《能滿一切衆生所願如如意寶珠經》,亦名《虛空藏菩薩經》,如是奉持。阿難當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六波羅蜜,於十方世界一切佛所種種供養,乃至滿無量阿僧祇恒河沙劫,不如有人讀誦書寫、爲人解說虛空藏菩薩經及持名號,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算數譬類所不能知。”
  爾時,阿難及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當如是奉持。”
  時諸大衆,聞佛所說,歡喜踴躍,以諸供具,供養於佛。


此文章被評分,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50 (by abinistyle) | 理由: 發文獎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1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26 11:54 |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虛空藏菩薩咒:
  此咒爲般若結晶,能增智光,能助大定,增強記憶,促進心通。如能勤誦此咒,易得一心不亂、憶持不忘之功效。
  咒語原文:
  南無虛空藏菩薩摩诃薩(三稱)
  阿袮,邏阇鞞。钤浮娑阇鞞。
  耶婆奈阇鞞。博廁,娑迷。
  波吒邏阇鞞。他奈婆邏鞞。
  薩多邏伽邏泥。休磨休磨。
  摩诃,伽樓尼迦。娑婆诃。
  虛空藏咒注音:
  ā nǐ,luó shé pí。qián fú suō shé pí。
  yē pó nài shé pí。bó cè,suō mí。
  bō zhà luó shé pí。tuō nài pó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26 11:59 |
是泰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頭銜:阿泰朝山如是也阿泰朝山如是也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紫微斗數, 易經占卜, 五術哈啦
推文 x41 鮮花 x174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文章太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一事多占亂爻象,預見不準費周章
取臨未臻隔日晴,妄測忌卜瀆卦威
獻花 x1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4-26 19:53 |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 abinistyle 於 2009-04-26 19:53 發表的 : 1,5631367
文章太長實在沒時間全部看完啊...
一天看一句,這個總能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歐洲 | Posted:2009-04-26 20:0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945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