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464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omniplay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4 鮮花 x27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宋]初-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火珠林》
引用:
一佛一道的《正易》宣言 ( http://www.fsliuhebafa.net/bb...?ThreadID=19 )
作者:小九天
發表時間:2006-7-24 12:39:57

一佛一道的《正易》宣言                   ——侯海泉撰——

管輅逝世七百年後,中國又出現了兩位狂妄的術士,再次向傳統的經學易提出了挑戰。他們就是半道半佛的麻衣道者和道教神仙家、術數學家陳摶。

  談起麻衣和陳摶,我們不得順便談一下道教的鼻祖老子道學的傳承源流。據史料等文獻記載和許多專家學者考證:莊子並沒有得到老子的真傳。而得到老子真傳的現已知道的只有二人。一個是尹喜,另一個是王玄甫。後王玄甫傳鍾離權,鍾離權傳呂洞賓,呂洞賓傳劉海蟾和王重陽。劉海蟾傳張伯端後開全真教南派,王重陽傳全真七子,而後形成了全真北派,直至流傳至今,道教把這一流派的傳承叫全真教派;而尹喜傳麻衣,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張三丰。因孔子適周,曾問禮求學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故麻衣和陳摶這一派被人稱之為猶龍派。可見麻衣和陳摶在道教傳承中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麻衣道者,生平不詳。據推測當為五代宋初人,略早於陳摶,而為摶師。

  宋政和癸巳(公元1113年)章炳文撰《搜神秘覽》中有麻衣道者小傳。 言不知其姓名、出身、籍貫。經常穿著麻辮編成的衣服,蓬頭垢面,但是面若童子,雙目有神,來往於定州、真定、保塞一帶,許多人都曾看到他。從來不說話,只是保持沉默。見酒很喜歡喝,從來又不見喝醉。有人問他多大年紀,有的讓他占卜過去未來,也是寫畫在紙上面。都是一些讓人明了本性的話,勸人棄惡向善。經常寫些詩歌贊頌,有一首說:“這裡有情忘我,諸佛大思增長,地獄時時轉多,不忍見,不忍見,三轉淨行,不及愚夫五欲樂”。

  宋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要》卷首《混元仙派圖》中,有麻衣道者,其下即系以陳摶。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五八記載,麻衣道者曾與陳摶同在崇龕(今四川省安岳縣境內)修道。內載小香玉王先生崇龕人,常游天池,遇陳希夷及麻衣道者,二人辟谷修練,後在青城山屍解。

  在宋代許多典籍中,都有麻衣道者的記載。《宋史 太祖本紀》說,五代後漢之初,太祖外出漫游,走到襄陽禪寺,有一老僧精於術數,對他說:“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太祖聽了他的話,正好周祖以樞密使徵李守真,應招於帳下。《佛祖統紀》之中也有類似記載,並言老僧就是麻衣道者。《宋人佚事匯編》卷四記載,錢若水做舉子的時候,在華山見到陳摶,陳摶對他十分熱情,並且要他再來。第二天,錢若水如期到來,見到一位老僧和陳摶圍著火爐席地而坐,老僧仔細打量錢若水,很長時間也沒有說話,用拔水棍畫灰在地上寫“做不得”三字,說:“急流勇退人也。”錢若水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就告辭要走,陳摶也沒留他,後來錢若水登科為樞密副使,年紀才40歲就從政了。原來當初陳摶認為錢若水有仙骨,要度他成仙,因此才讓老僧觀看,老僧寫下“做不得”,認為不可行,所以陳摶沒有留他。老僧就是麻衣道者,可見陳摶對這位老師的敬重。另外《邵氏聞見錄》、《貴耳集》、《續聞見錄》、《湘山野錄》、《洞微志》等書籍之中,都記敘有麻衣道者的事跡。

  陳摶曾經讚譽麻衣道者:“道行高潔,學通天人,至於知人,尤為有神仙之鑒。”麻衣道者其人,據以上記載可知為一隱士,他既精通修道、辟谷,又擅長易學、術數,融為一爐,這種思想特徵在《正易心法》中表現鮮明。

  麻衣道者留下的著作不多,據說由他傳下來的書籍有《麻衣相法》、《火珠林》(也可能是託名,內為六爻卦法)和一部由其弟子陳摶以注釋形式流傳下來的易學論著《麻衣正易心法》1卷。

  陳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的出生就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迷團 -- 生年不詳,生地不詳,父母不詳。

  據《宋史 陳摶傳》: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陳摶的生年不詳,但卒年於《宋史》本傳中記得很清楚: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七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華山蓮花峰下張超谷中。據元朝趙道一和張輅的記載,陳摶年壽一百一十八歲。據此而推,陳摶可能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

  關於他的父母與家世,民間有兩個傳說。

  《群談采余》載:“陳圖南,莫知所出。有漁翁舉網得物甚巨,裹以紫衣,如肉球狀。攜以返家,溉釜燃薪,將煮食之。俄而雷電繞室大震,漁人惶駭,取出以擲地,衣裂兒生,乃從漁人姓陳。“看來,這位傑出的思想家很可能是一個被父母遺棄了的私生子,在他成名以後,人們尊敬他、熱愛他,從而敷衍出這麼一篇神話。

  他的幼年也只好從民間傳說中了解了。《玉壺清話》載“陳摶四五歲,戲於渦水側,一青衣嫗抱於懷內乳之,曰:“今汝更無嗜慾,聰悟過人,”。陳摶的聰明才智,源於一次青衣女人的哺乳。這當然是一個神話了。

  關於陳摶的出生地,歷來就有爭議。一說他生於亳州真源,即今河南鹿邑,與道教始祖老子同鄉。《宋史 陳摶傳》採用的就是亳州說。另一說是說他生於普州崇龕,即今四川安岳。

  其實,陳摶是在農民大起義的暴風雨中誕生的,成年以後又經歷了頻繁的改朝換代。短短半個世紀,經歷了五代十國的興亡,只是中原一帶就走馬燈似地換了八姓十三個人做皇帝。他走過了這個時代貧苦知識分子都經歷過的艱難道路。

  他自幼聰穎,“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年十五,《詩》、《禮》、《書》、《數》之書,莫不通究考校。”他的詩寫的很好。《宋史 陳摶傳》說他:“頗有詩名”。一生作詩六百餘首。他特別好易,《宋史 陳摶傳》:“摶好讀易,手不釋卷。”陳摶年輕的時候,曾想通過科舉,躋身於士大夫行列,經邦濟世,於一番大事業。他的名字圖南,他的自號“扶搖子”,他的名、字、號都取自《莊子 逍遙游》;“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寄託了他勵志南面而治天下的遠大抱負。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已經六十歲了的陳摶,參加科舉考試,結果“舉進士不第。”他的圖南之志破滅了,於是毅然與科舉仕途告別,棄儒學道,決心作一個清靜無為、抱朴守真的道士。63歲時,他在山東遇到了兩位年逾古稀的隱者 —— 孫君仿和鹿皮處士,三個人“相與談《易》與《老》〈莊〉,七日不輟”。二位老者指點他:“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若隱居此山修行,可成正果。”陳摶在武當山期間,曾與山中的五位老者切磋易學,並向五老學習“蟄龍法”也就是“睡功”。後來,陳摶以善長睡道術而聞名。這期間他也曾遊歷了四川的邛州、普州、青城山、峨眉山等地。在邛州天慶觀向何昌一道長學習了“鎖鼻飛精術”,結識了道教學者譚峭。五代末年,陳摶離開武當山到華山隱居。專心研究易理,證悟正道,探求長生秘術。並時與高人麻衣道者、呂洞賓、李琪等切磋交流。陳摶在華山隱居約四十年。周世宗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曾被“召至闕下,拜右拾遺,摶不就,堅乞歸山。”(《五代史補》周世宗死後,陳摶“乘白拾遺,以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聞見首錄》),中途聽說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廢周立宋的消息,“大笑墮驢”,並宣稱“天下於是定矣”,返回華山繼續他的道士生活。後來,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曾多次召見陳摶。他為了老百姓能過太平日子,也給趙宋王朝出過一些主意。但是始終拒絕在朝做官。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他曾寫下一首《辭朝》詩,形象地概括了他傳奇般的經歷,也可以說是他的一篇政治宣言書:

    “百年蹤跡踏紅塵,愁聞劍戟扶危主,

    為憶青山入夢頻。悶聽笙歌聒醉人。

    紫陌縱榮爭及睡,攜取舊書歸舊隱,

    朱門雖貴不如貧,野花啼鳥一般春。”

  宋太宗趙光義在一次詔令中說他“懷經綸之長策,不說王侯;蘊時相之奇才,未朝天子。”這是完全符合事實的,而且有力地說明陳摶始終是屬於人民的。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陳摶預知了自己登仙的日期。他告訴弟子賈德升說:“汝可於張超谷,鑿石為室,吾將憩焉。”次年七月,石室造成,陳摶欣然登上石室,笑著對弟子們說:“峭岩太華,氣清景秀,吾之所歸乎!”隨後,寫下了數百言的遺書,“其略曰:臣大數有終,...... 已於今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如期而卒,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陳摶一生著述甚豐。《宋史》本傳說:“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常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摶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詩六百餘首”。(已佚)《宋史 藝文志》經部,易類載:陳摶《易龍圖》一卷(已佚,今存<易龍圖序>一篇,收在<宋文鑒>中);子部,道家載:陳摶《九屋玄玄篇》一卷(已佚),五行類載:陳摶《人倫風鑒》一卷(已佚);集部,別集載:陳摶<釣潭集>二卷(已佚).

  其他還有《周易直解》四卷,《入室還丹訣》《趨若海詩》等均佚。

  現存除《易龍圖序》一篇,收在《宋文鑒》中以外,還有兩種:《陰真君還丹訣注》,收入《正統道藏》。另一本《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又名《正易心法》,1卷.據宋釋志磬著《佛祖統記》卷四十三載:“陳摶受《易》於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42章,理極天人,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注》。及受《河圖》、《洛書》之決,發易道之秘,漢晉諸儒如鄭康成、京房、王弼、韓康伯皆所未知也。”即是此書。此書在編輯明《正統道藏》時誤認為已亡佚,而寫入《道藏缺經目錄》。其實並未湮沒,只是當時未能勤加搜求罷了。《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是由麻衣道者著,宋初陳摶注。曾刊入《范氏奇書》、《津逮秘書》、《學津討原》、《叢書集成初編》、《藝海珠塵》等叢書,今收入《藏外道書》第5冊。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全書共有四十二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為麻衣道者所著的“心法”,所謂“心法”,是指麻衣道者心靈中感悟的解易的思想。是與儒家尊經者傳統的只重周孔文辭的解易方法相對而言的。“心法”之外的文字,稱作“訓”,亦稱“消息”,是陳摶對麻衣每章文字的注釋。《麻衣正易心法》於開篇就解釋了書名的涵義與該書的體例:“正易者,正謂卦畫,若今經書之正文也。據周孔辭、傳,亦是註腳。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訓於其下,消息也。”陳摶認為(陳摶承《麻衣心法》作注,為行文簡約,只以陳摶代之,本章以下同,《易》之正者傳說是伏羲時代所畫出的“卦畫”,而不是周文王與周公旦所系的卦辭和爻辭。卦辭和爻辭只是對正易卦畫的注釋。孔子作《易傳》之文字,更是對正易卦畫的注釋了。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的中心內容是提出了“卦畫為正易說”。陳摶認為,《周易》一書的卦爻辭只是卦畫的解說,卦畫才是《易》的正文。伏羲氏所作的“不言之教”,即是沒有文字之易。示人以象者,只有卦畫。“羲皇畫卦,不作紙上工夫也。”“卦象示人,本無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會。”後人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只須“觀卦畫之象,悟其象意。如其象則吉,造其象則凶。”說“六十四卦無究妙義,盡在畫中,合為自然。”都是對“正易”為卦畫的說明。他們認為,文王、周公寫的卦爻辭只是為易的“正文”卦畫所作的注釋。這就明確提出了以卦畫為易本體,繫辭為易的註腳說。這個認識,是在《周易》成書乃至成經之後最具革命性的論斷。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還提出了“辭外見意”說。第六章“消息卦畫,無止於辭,辭外見意,方審易道。”陳摶不否認《周易》之辭是解說易意的,但他認為,易之道並不限於《周易》文辭中的表述。真正的,全面的易之大道在卦畫的表象之中。這是針對對三國魏王弼掃象之後的義理派觀點的反擊。

  最為可貴的是,《正易心法》繼承了三國魏管輅反潮流的精神,對傳統易學的研究發出了反傳統的宣言:“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四章),“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四十一章)

  這是從《周易》成書之後,中國學術界第一次對《周易》一書對中國易學發展的作用所作全面的 辯證的批判。在此之前,漢之後,除了少數人(如管輅)之外,對周文王、周公旦及孔子作《周易》,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崇拜和讚揚之聲,未敢有半點微詞。只有麻衣與陳摶,才能對《周易》在中國易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如此大膽的評論。

  伏羲時代的易究竟是什麼樣的,後人難於知道。但由於周文王重新編排了卦序,周公為每卦每爻都編選 配上了相應的繇辭,孔子等人為《周易》作傳,提出聖人現象繫辭的原理,揭示了卦象、卦義、卦德,記載了當時的筮法,對易卦的宇宙模式作出了自己的解說等等,使遠古的易學得以流傳下來。沒有周文王、周公、孔子這些“聖人”的工作,沒有《周易》這部有影響的易學,沒有《易傳》這些最早的研究成果,後人研究易學就更加困難了。易之道也可能湮沒無聞.文王、周公、孔子等“聖人”對易學的傳承是功不可沒的,因此<正易心法>中說 “易道不傳,乃有周孔.”這是對傳說周文王演易、周公繫辭、孔子作傳的肯定。

  同時,麻衣道者與陳摶同時也對周孔文辭也做了嚴厲的批評:“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對儒者學者們只以周孔之辭說為唯一正確的易道聖典,麻衣批判道:“世俗學解,浸漬舊聞,失其本始,易道淺狹。”(四十二章)陳摶注說:“學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於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只作八字說,此謂之買櫝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只迷信於周孔之辭,以為周孔之辭就是易道,易道全在辭中,拋棄了易學的象數基礎,只論易理在人事上的應用,是漢以後易理學者們畫地為牢而造成的易學誤區。麻衣與陳摶正確地指出,正是由於這些學者對周孔文辭的迷信,反而使得被周孔傳下來的易學之道,更加晦喑不明。所以陳摶說:“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他們認為聖人設辭本是為了說明解釋易畫的,而易的卦畫所蘊含的思想,不是用幾百條辭就能說明白的,為卦畫繫辭,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但是後人“不知(《易》是)借辭以明其畫象,遂溺其辭,加以古今訓注而襲謬承誤,使羲皇初意不行於世,而易道於淺狹了。”所以陳摶又在“易道彌滿,九流可入,當知活法,要須自悟”(四十一章)的注中說:“易之為書,本於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何適而非陰陽也。是以在人惟其秘入耳。文王、周公,以庶類人,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後或以律度入,或以歷數入,或以仙道入,以此知易道無往而不可也。苟惟束於辭訓,則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則辭外見意,而縱橫妙用,唯吾所欲,是為活法也。”提出了“束於辭訓”為死法,“辭外見意”,“縱橫妙用、唯吾所欲”是活法的主張,之後又喊出了“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的戰鬥口號,並提示了先天易學的原始本質。

附檔:可列印,可放大觀看,已經整理過,提綱明白。

[此文章售價 6 雅幣已有 85 人購買]
若發現會員採用欺騙的方法獲取財富,請立刻舉報,我們會對會員處以2-N倍的罰金,嚴重者封掉ID!





回覆與感謝是一種品德,論壇互動中良性的交流。
☆★要評0,乾脆就別評算了★蜀山無大將,猴子稱大王★☆
☆★好文章值得千錘百鍊★好文絕對頂,爛文絕對批★爛文千百出,徒惹施笑話★☆
☆★鑽古泥思,不如多體驗人生☆★☆★☆★☆★☆★☆★☆★☆★☆★☆★☆★
☆★資訊爆炸時代,資訊通透,真偽訣齊流,會運用/懂丟棄/辯證要比引籍淹思更重要★☆
獻花 x3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6-12-15 19:29 |
momoking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感謝大大分享好文章,小弟謝謝你


獻花 x1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 | Posted:2007-01-28 09:44 |
slestat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火珠林?
不了解啊~
趕緊收下來看看囉~
感激大大啊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7-02-24 23:10 |
HOMEMARK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可以了解一些歷史是不錯的,
感謝大大的分享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7-03-27 11:06 |
hosen520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表情感謝您的分享.....^^


~智慧若現心自在,慈悲常捨褔自來~
~陰陽本一體,五行八卦中,若識箇中義,吉凶了分明~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7-08-02 21:44 |
liang_ch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4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先下載來看看,感謝大大分享。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7-12-03 01:27 |
blackwei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 鮮花 x17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感謝分享好文章 表情
不過密密麻麻看的眼花 表情



斷易天機意當深
陰陽兩儀藏萬徵
探求摸索吾當境
誤解之處乃無心

獻花 x0 回到頂端 [6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8-02-22 16:4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21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