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664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北北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发文大师奖 创作大师奖 贴图大师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鲜花 x90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晴天][哭了] 死亡教育
    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为主题,帮助个人了解死亡,例如:了解死亡在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对你有何影响等等。亦即以死亡为主题,使人改变自己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内容大概有三方面:探讨死亡现象、死亡问题、生死的关系。

  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但是也会连带影响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它虽然是一生中最后发生的事情,但是,从时间先后的相对关系来看,它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我们会进一步思索:对于自己的一生应如何处理、如何看待?所以,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但是它可以增进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例如增加对生命的欣赏力;而且可以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换言之,虽然讨论的是未来的事,但是会影响目前的日常生活,你会将看法融入生活当中。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遇上死亡这件事,一口气没进来,没出去,这就是死亡了。今天躺下去睡,明天是否保证还能爬得起来,很难说。看起来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但是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例如:意外、重报等等,很难预料。所以这就是你生命的现实,你如何看待这种生命无常的现实,就会影响到你这一生的认知或行为,二者可说有很密切的关系。

  进一步来看,若对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每分每秒、每一个你所遇到的人或事,就更能将它视为如同一生最后所面对的事物一般。若能用这种态度处事或待人,你会发觉很多事情自然就很好解决。譬如,当你想到:这件事是你一生中最后所要做的事,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自然会流露出真诚心;今天你遇到某个人,不论他是亲或冤,若能当成是最后一次的见面,就能自然显现出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你会觉得每件事对你而言都很有意义,因为你知道,这是最后一件事情,不会再有第二次了。人类为何有许多潜能无法发挥出来?或者用佛教的术语,为何「佛性」不能发挥出来?就是因为认为永远还有明天、还有下一秒、还有明年。

  把所遇到的人或事当成是最后一次,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无常」的体会。把无常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点的认识很重要。

  再换个角度来看,不但是最后一次,而且也是最新鲜的一次。我常说的:「把任何接触、遭遇,都当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它当成是第一次,就不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例如,你昨天对我是好是坏,我都不会记在心里,而是用最新的态度来对待你,全部重新开始;而且我也会当成最后一次,非常珍惜而全力以赴。

  因为是最新鲜的一次,所以我不会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所以也不会因循苟且,想要拖延到明天或下次再做。今天应该说道歉或感谢的话语,今天就说;应该要改进的,不要留到明天再做,而是今天就做。把任何人事或遭遇都当成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这是对无常很重要的体会。

    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为主题,使人了解死亡,而且也能进一步使我们了解日常生活的现实。它有助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了解,进而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这是从时间先后的相对关系来说的,也就是从死亡反过来看生命的意义。

  若从「网状」(周围)的关系来讲,死亡则可以使我们了解与死亡相关的文化、宗教、哲学背景。因为社会、文化是由单一的个人组合形成的,所以很多个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做法、问题,组合起来就形成一种文化或宗教。举例来说,佛教的产生,就是由于佛陀从四个城门出游,看到老、病、死、解脱等现象,引发他想了解生死的问题,于是有佛教的起源与发展。这便是从死亡的问题而产生宗教的典型例子。

  所以,从死亡这件事可看出不同文化对死亡的处理方式,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看法,乃至不同哲学对死亡的理论或观点。所以,在这网状的关系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 | Posted:2005-08-20 23:24 |

首页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2499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