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樓主提供的照片補充幾點說明
第一、這次是一種翼地效應機,翼地效應的原理跟說明如下:
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亦稱為翼地效應 (Wing-In-Ground effect, WIG)或翼面效應 (Wing-In-Surface-Effect, WISE),是一種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流體力學效應:當運動的飛行器掉到距地面(或水面)很近時,整個飛行器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前蘇聯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翼地效應飛行器最先進的國家。
這種現象在飛機或是賽車產生的氣流被地面或水面影響時就會發生。
此種現象主要使用在兩個地方:
1.賽車利用特殊設計的車底來產生下向力來增加輪胎的抓地力。如此一來車輪的磨擦力就會提高從而令賽車更有效率。
2.翼地效應機(Wing-In-Ground Vehicle, Ground Effect Vehicle GEV)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所產生的強大上揚力來飛行的特殊航空機。
(以上資訊摘錄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9%9D%A2%E6%95%88%E5%BA%94)
根據以上的資訊,翼地效應機基本上是飛行器,但他沒有辦法飛到相當高的高度。
第二、有關這款翼地效應機的部分:
這架翼地效應機是在1980年代開始開發,計畫代號為903,機種代號為"Loon",主要是藉由翼地效應機快速機動的特性,裝配反艦飛彈(3M80 Moskit supersonic anti-shipping missle)作為攻擊敵方船團之用,最大時速500公里,航行時最大高度5公尺。原本預定要建造六架,但後來因為蘇聯海軍內部的決定,只製造了這一架實驗機。
第三、有關這些圖片說明:
1.第4張照片:這款飛機使用的尾翼是T型翼的構型,這張照片拍到的是T型翼頂端的照片,那根長長的、狀似機砲的東西其實並非是機砲,而是放置某項電子裝配的莢艙。
2.第5張照片:飛機的機翼分有襟翼跟副翼等控制飛機升降、翻滾、側轉的動作,這張照片拍到的是機翼的副翼,之所以會做這麼厚,推測(只是個人推測,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還不吝指教)跟翼面必須承受上下壓力所致。
3.第6及第7張照片:這裡才是機尾砲塔,不過已經被拔掉了。原本配備的是GSh-23雙連裝機砲(口徑23mm)。上面那個應該是雷達警示天線(會偵測到敵機用雷達鎖定的訊息)。
4.最後一張:這架翼地效應機不只被做出來了,而且還有實際飛行,並且發射飛彈過。
(以上訊息參自「俄羅斯的翼地效應機--裏海怪物與其他翼地效應飛行器」(Russia's Ekranoplan-The Caspian Sea Monster and Other WIG Craft, Midland publishing)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