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50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KK0611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轉貼資訊] 德國車vs.日本車 真有這麼大的不同?
德國和日本都是當今汽車工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出自於這兩個國家的汽車,在車壇上也都受到許多車迷的支持,不過從某些層面來看,德國車和日本車也算是兩個互相對立的族群。具有德國車情節的人不在少數,堅持日本車的人也多半有極高的忠誠度,但是德國車和日本車以往存在於車迷們心裡的既有形象,在2006年的今天是否還繼續存在?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要為大家從幾個角度來探討,德國車和日本車從過去到現在的差異與變化。

早期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德國車的外型就是比較中庸、保守,但是卻又經久耐用,而日本車除了精緻、好開之外,內裝部份也具有許多人性化的貼心設計。另外,德國車長久以來所塑造出的品牌歷史與車系道統,也造成在高級房車的領域中,日本車總是較難和德國車相提並論的局面。

在十多年前,情況可能真是如此,開一輛BMW或Mercedes Benz在路上受矚目的程度,絕對遠大於Toyota、Nissan或是Honda。但是當這些日系車廠在90年代陸續以Lexus、Infiniti和Acura等全新品牌的姿態進軍北美市場,並逐漸建立起高品質的形象而獲得北美消費者的重視後,在高級房車的領域中,德國車與日本車之間的實質差異,其實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明確。

在科技不斷進步與各廠之間的技術交流,再加上歐日汽車貿易往來頻繁之下,目前已經少有車廠能夠具有獨步車壇的特殊技術。例如Honda研發出VTEC系統來確保引擎在高轉速域的馬力和中低轉速域的扭力,BMW就發展出效能與目的相近的VANOS技術來應對。在這樣的情況下,車廠要想拉攏消費者,於是就必須設法推出更創新且符合潮流的概念或設計,而這一點日本車顯然是比起德國車要做得更加成功。
以電動收納後視鏡為例,這項設計早在80年代末期就已經成為許多日本車的標準或選用配備,但是在德國車上,不僅一般中低價位的車款無法享用,就連售價高昂的頂級車款也不見得能夠選配,而是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漸普及並導入至少數高級車款上。另外,有利於進排氣效率與動力輸出的DOHC氣門結構(雙凸輪軸),也是日本車比德國車更早導入且普遍使用的一個實例,因為當德國在90年代初期還只有少數高性能車款使用DOHC引擎時,這項技術在日本卻早已廣泛使用在大大小小的各式車型上。從這幾點來看,日本車在廉價之餘,同時又具備了優異品質與卓越性能等多項特色,因而在90年代能夠大舉入侵北美和歐洲市場,當然也不是沒有任何原因的。

嚴格說來,上述種種配備與引擎科技,都是顯而易見且相當人性化的優勢,任何人只要與其接觸,都能夠相當輕易的發覺。雖說日本車在這部份佔有相當的優勢,但是德國車也另有一套造車哲學。紮實!絕對是大多數德國車主對愛駒的熱門評語之一,開過相關車系的朋友,也一定對其忠實手感、飽滿關門音頻感到印象深刻。是的,德國車在材質用料、基本設計部份所下的用心,絕對堪稱世界第一。如果您手邊有型錄,不妨簡單查詢,在車身尺碼、引擎形式相近的前提下,德系車輛硬是會在車重方面有較高的數值;如果您願意像維修廠家查詢,相信大多數的技師也都會同意,德系零件的精準與厚實程度,也絕對是相近產品之最。單一零件所能造成的差異或許有限,但是在千百部品的縝密堆砌後,卻能夠讓一部車的質感丕變,無論任何細節,都能讓人深深感動。

是故,對實用取向、預算型或年輕買家來說,配備豐富、外型亮眼的日本車挾著經濟性的優勢,一向在市場中有著銳不可擋的吸單能力。不過對於層峰級買家們來說,除了產品本身的品質之外,由品牌形象所衍生出的品味、身份以及地位的表徵效果,似乎也遠比一部車的本質還要來得重要。

照理來說,品牌形象與產品本質應該要成正比關係,但是當情況並非如此時,多數荷包飽滿的買家恐怕都會捨產品本質而求品牌形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樣本末倒置的情況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除了汽車之外,包含手錶、珠寶、服飾等,也都存在著同樣的情形。就這方面來看,無論日本車如何努力,至今仍舊難以和擁有久遠品牌歷史與車系道統的德國車相提並論。

換個觀點從跑車來看,跑車的主要訴求當然是提供駕駛者享有馬力大、速度快的操控樂趣,不過究竟什麼樣的馬力才算大?什麼樣的速度才叫快?這個問題當然是隨著使用環境的不同而有相異的答案。

在德國,由於許多高速公路都未設速限,因此車廠在研發一部新車時,除了一般道路的使用條件之外,更必須考量到高速領域的穩定性、安全性以及耐用性。不過相對的,由於日本並沒有像德國那樣的無速限高速公路,加上日本的道路環境比起歐洲來得狹小且擁擠,因此車廠在研發新車時所考量的方向,也就必須更著眼於市區道路或中低速域的使用條件。
高速道路有無速限所產生的不同思考邏輯,事實上也顯見於德國車和日本車在許多方面的差異上,例如高速領域的穩定性、中低速域的加速反應、引擎的容積效率(horsepower-per-liter rate)、底盤的剛性、耐用性等。

日本在90年代就已經發展出不少膾炙人口的高性能跑車,而且這些車款除了都是搭載精密的DOHC多氣門引擎,在容積效率方面更早已達到每公升將近100hp的水準,搭配競技風味強烈的排檔系統,短程衝刺成績相當驚人。反觀德國車,90年代的德國車雖然已開始導入DOHC的氣門技術,但是容積效率卻始終未能像日本車那樣優異,直到BMW E36 M3(後期型)於1997年登場後,才終於打破了每公升超過100hp的門檻。但是相對的,一旦速度上攻到200km/h之後的戰區,最終往往是德系車較佔優勢;深不可測的後續爆發力與驚人的運轉平順度,則又是大和民族所必須加以學習的。

由於用車環境、民族特性與歷史環境等種種因素影響下,德國車和日本車在先天造車理念上就已經有所不同。然而不同品牌、不同產品原本就應該要有各自的特色,孰優孰劣端看買家本身的需求而定,不可一概而論。否則採用機械式機芯的Rolex,在精準度方面必然無法像石英機芯的Seiko優異,但是Rolex如果變得像Seiko一樣便宜,或是Seiko變得像Rolex一樣昂貴,還會有人想買嗎?

很多人在興起了購車的念頭時,或許第一個必須面對的抉擇,就是到底該選擇德國車?或是日本車?德國車的堅固、耐用,就像是日本車的精緻、實用一樣,在許多人的腦袋裡早已建構出一副不容動搖的完美形象。如果將時間倒回至二十甚至三十年前,這樣的既有印象的確是存在於德國車與日本車上的顯著事實,但是在今日,德國車不見得就是外型保守、內裝不夠人性化,而日本車也不見得就不能開個十年八年。儘管德國車和日本車在設計階段所考量的方向仍有些許不同,但是兩者所塑造出來的產品在特性和品質方面,其實差異已不再像過去那樣明顯。

選擇德國車?或是日本車?與其去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如先仔細想想自己真正的購車需求為何?唯有買得實用,才能夠發揮一部車的真正價值!

----------------------------------------------------------------------------------------------------------------------------------------
轉自http://tw.autos.yahoo.com/auto_informatio.../060112/7/o0r.html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1-19 11:33 |
roamwind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沒什麼錢, 買日本車...
有一些錢, 買德國車...
有很多錢, 買義大利車...
就是這樣....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6-01-19 13:31 |
ed8d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8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德國車BMW BENZ
真的比較好
也是一種身份的表示
但相對的價格也不便宜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加拿大溫哥華 | Posted:2006-01-19 15:44 |
fiat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4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都不錯.只要是好車都是好車.不管那國的車都一樣說......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6-01-19 16:5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10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