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7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k0917606473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咖啡加糖奶 危害心血管
【中時電子報 】



邱俊吉/台北報導過去許多研究發現,適量喝咖啡,對腦部、心臟可能都有保護作用。但國內研究顯示,喝咖啡竟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之一,而新陳代謝症候群若沒控制好,患者便易得心血管疾病。醫師認為,有可能是國人愛喝「加味」咖啡,放多了糖、奶精,才得此結果。

所謂新陳代謝症候群,指的是一群和新陳代謝症狀有關的特徵,出現在同個人身上,而這些特徵有腰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依照衛生署建議,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即符合新陳代謝症候群認定的腰圍肥胖標準。

心臟學會今舉行學術研討會,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曾春典在會上發表這項研究。他表示,為了要掌握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研究團隊從基隆市超過4萬人的健檢資料中,發現有超過3000件符合新陳代謝症候群標準者,從中隨機取樣約1400人,並收集約2400人的控制組,以分析新陳代謝症候群是否有家族傾向。

曾春典說,從研究結果可見,新陳代謝症候群在台灣的盛行率,約在16%上下,男性比女性、體重高比體重輕、年紀大比年紀小,更易有新陳代謝症候群。而新陳代謝症候群也確實有家族傾向,而且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媽媽,比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爸爸,更容易讓其他家人也患新陳代謝症候群。

對於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高盛行率,曾春典認為,除了遺傳因素造成之外,應該也有環境影響,其中嚼檳榔和喝咖啡的習慣,都是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獨立危險因子。而抽菸的影響不是那樣明顯。

相對於危險因子的保護因子,該研究則發現做運動及吃蔬菜,對預防新陳代謝症候群有一定保護作用。

以往研究並未指出咖啡和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曾春典針對此說,咖啡的醫學研究多在國外進行,而國外喝黑咖啡者,似乎比台灣來得普遍,也許國人喝咖啡時,放入了太多的糖和奶精。建議愛喝咖啡族群,得控制加糖、奶精的份量,以避免新陳代謝症候群損及健康。

感想:
咖啡沒加糖奶很難喝耶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喝說 以後只好盡量少喝嚕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20 21:32 |
小醫師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5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Black coffee 誰說難喝的~
那是個人喜好問題,不加糖奶直接喝才可以喝出咖啡的味道!!
如果你自己買過咖啡豆來研磨,就可以知道有些味道真的很棒~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20 21:42 |
whong168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5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高級咖啡,不加糖奶直接喝,是很香的,
且如此才可以喝出咖啡的味道


百花叢裡過
  片葉不沾身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20 21:44 |
小醫師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5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另外解釋一下「代謝症候群」-- 一個你還不知道的健康殺手
它可能是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共同殺手。更嚴重的是,世界人口中第二個最容易被它盯上的族群,正是台灣人,僅次於印度人。你認識它了嗎?

(來源:康健網站)

醫界出現新名詞「代謝症候群」,指的是危險因子集合、手牽手同時出現的現象。如果醫病多注意症候群指標,將使預防與臨床治療更有效率。

也就是說,醫界已發現,如果中圍肥胖、血中三酸甘油酯(TG)偏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等五項指標中,具有三項或三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此時就需特別注意健康已亮紅燈。

因為這群危險因子與台灣十大死因榜中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

剛發表不久,來自蘇格蘭的研究,追蹤約 6000 人 5 年後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得心臟病的機會,為一般人的兩倍,得糖尿病的機會更超過3倍。

近幾年的研究也發現,代謝症候群與癌症、生育能力及肥胖也密切相關。

台灣人易得代謝症候群
相較於全世界,國人的體質較易得代謝症候群,也就是易感性強。

雖然造成易感性大的原因,究竟是食物還是遺傳並不清楚,但都提醒我們不得不防範。

因為症候群中危險因子聯手出擊,威力甚至還勝過單一疾病的殺傷力。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潘文涵和其他研究人員年初共同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文章指出,在同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下,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

而且,BMI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

以對代謝症候群研究最豐富的美國而言,全美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NHANES III)的數據顯示,在超過50歲的人口中,沒有糖尿病卻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中,14%有冠狀動脈疾病,比起糖尿病患者卻沒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近8%的流行率還要高。

不只是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力還遍及整體的健康。

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2.5倍。

從醫療角度,代謝症候群的概念被提出,提前警告病人,儘早預防。原本血壓、血脂、血糖偏高,除非到了產生疾病的地步,並不會讓人感覺不適,因而難以察覺。

不是病,是病前狀態
「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種病前狀態,」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偉勛解釋,代謝症候群的標準更為嚴格,可以預警健康狀況。

例如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原是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毫米/100毫升(mg/dL),但代謝症候群將標準提前為110mg/dL。

血糖界定在126mg/dL,是根據血糖在此濃度時,視網膜開始產生病變。但事實是,在血糖上升到這個濃度之前,病人雖不被歸為糖尿病人,動脈卻已開始硬化。

而且,血糖超過110mg/dL表示,身體已出現葡萄糖不耐的狀況,也就是糖尿病的先兆。這個現象正好提醒,趕快矯正生活習慣,改善血糖不耐的情形,延遲糖尿病發生的時間,楊偉勛說。

代謝症候群集合多重因子,也讓人對身體警訊舉一反三,而不是掛一漏萬。

出現1個,要檢查4個
「出現5個指標當中的任一狀況,就須警覺是否也有其他4項問題,」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許惠恆提醒病人和醫師,不要只是單看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高血糖等等問題,應該同時注意其他的問題。

公共衛生學家潘文涵認為,闡明這種聚集現象後,使得公共衛生的預防或是臨床治療更有效率,因為不再將身體的異常當做只是單一問題,而是整體的檢視。

不過,為什麼會產生代謝症候群?為什麼如此威脅健康?目前仍像懸案,雖有多種線索,卻難破解。

當今代謝症候群領域知名的先鋒學者,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Gerald M Reaven)直指「胰島素阻抗」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阻抗」指的是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

1988年,瑞文獲頒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殊榮「班汀獎」(Banting Award),瑞文在頒獎演說時首次提出「X症候群」的概念,解釋許多疾病危險因子聚集的現象,震驚學界和醫界。

胰島素阻抗是多種疾病的幕後黑手?
他發現,原本以為只在第二型糖尿病人身上出現的胰島素阻抗,也出現在非糖尿病人的身上。

不同疾病的患者,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胰島素阻抗,例如,高血壓或者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甚至一些婦科疾病的患者身上,也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

因此瑞文教授推測,「胰島素阻抗」可能解釋這種症候群危險因子聚集的現象,也是許多疾病的中心,只是致病的機轉還不明。

雖如此,也有人認為,肥胖才是萬惡之首,胰島素「阻抗」只是身體對肥胖的自然調節反應。

耕莘醫院醫學顧問,也是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林瑞祥從動物實驗的發現解釋,肥胖者因為吃得比較多,身體必須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以應付食物代謝。但為了避免過多胰島素反而造成低血榶,細胞會自動減低與胰島素的作用,不一定是對胰島素「阻抗」。

找出根源,一舉殲滅
無論叫什麼名字,臨床醫師或是內分泌學家,都絞盡腦汁要釐清這些危險因子聚集的前因後果,?的是找出根源,一舉殲滅許多難纏的疾病。

目前已有跨國的大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目的是看使用胰島素增敏劑減少胰島素抗性的同時,能否降低血脂、血壓,改善罹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家都在期待這個研究,再過2~3年應該會有結果,到時就可證明胰島素抗性假說是否正確,」台中榮總許惠恆主任說。

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沒有特別的訣竅或捷徑,所有受訪專家的建議一致,還是老話一句——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保持標準體重 健康飲食
如同減肥飲食法近年爭論不斷,代謝症候群飲食也有類似的疑問。

然而台大新陳代謝科醫師楊偉勛提醒,要控制體重,還是不能忽視控制飲食整體的總熱量。

梅約醫學中心的教育網站上也建議,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是,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避免加工和油炸的食物。肉類儘量選擇白肉和魚肉,少一點紅肉。

此外,試用香草和香辛調味料取代過多的鹽。

多運動
運動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減少阻抗的問題。

並且運動幫助減輕體重,瘦下來也可減少胰島素阻抗。

關心代謝症候群的五個指標:
腰圍、血壓、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

梅約醫學中心建議,出現代謝症候群中任何一個指標,都應向你的醫師詢問。

你可以向下列的專科醫師求診: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有的醫院稱新陳代謝科)、心臟內科專治高血脂的醫師,或者女性附帶有生理週期或懷孕方面的問題也可向婦科醫師詢問


獻花 x1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20 22:1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339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