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蛇傳奇-「帶狀泡疹」
文 廖桂聲
民間傳說,「皮蛇」一旦在身上繞一圈,這個人就會面臨死亡。由於「皮蛇」在身體軀幹依皮節而生,皮節相對於表皮神經,呈二個半圓的對稱分布而非環狀,因此本病身上繞一圈表示侵犯了二個以上且正好是對稱的神經節,說明其免疫力非常差。「皮蛇纏身會死」的誤信?事實上並不正確,患者死亡主因是免疫系統耗盡或…,因此只要及早發現適當治療,預防併發症、避免病灶細菌二次感染即可痊癒,民眾大可放心。
帶狀 疹俗稱「飛蛇」或「皮蛇」。如今生活步調加快、壓力備增,此種病例慢慢增加趨勢。由於其潛伏在神經節內,不易根治,且痛起來有時當真會「咬牙切齒」、「痛不欲生」,因此醫學上對其治療及感染途徑和潛伏之機轉,便特別感興趣。早在西方尤里西斯有此一疾病折磨,當時是稱之為「Zona」,現則稱為帶狀泡疹。
帶狀泡疹是一種神經和皮膚同時受累的皮膚病。它和水痘一樣是由水痘─帶狀 疹病毒(一種DNA病毒)。初次感染病毒,在兒童期臨床表現為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後此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稍,並沿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當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缺損,受外傷、勞累、熬夜、感染等影響時,病毒被激活而沿神經軸索到達相應神經所支配的皮膚,而產生皮膚損害,使受侵犯的神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
皮疹沿身體一側某周圍神經支配區域分佈,好發部位為:肋間、頸部神經、三叉神經及腰 神經。發疹前常有神經痛或皮膚灼熱感。在一定神經區域發生紅斑,繼而出現群集的丘泡疹、水泡,有時可變為膿泡和血泡等,不同病期的皮疹同時存在。約2~4週後,皮損乾燥、結痂而癒,高齡患者易遺留後遺神經痛。
帶狀泡疹早在清吳謙所編—醫宗金鑑─外科心法中,當時是稱之為「火赤瘡」,文獻中又如纏腰火丹、蛇串瘡、甑帶瘡、蜘蛛瘡、火帶瘡、串腰龍、纏腰龍、腰丹…。火赤瘡由時氣生,燎漿水皰編身成。初起小如芡實,大如棋子,燎漿水皰色赤者為火赤瘡,俱延及遍身,焮熱疼痛,未破不堅,皰破毒水津爛不臭,上體多生者屬風熱盛,下體多生者屬濕熱盛。關於「火赤瘡」(帶狀 疹)之治療,此證治分上下風濕、熱瀉心清脾自此寧。上體約生者屬風熱盛,宜服荊防敗毒散,下體多生者屬濕熱感,宜服茵陳五苓散,未破者俱宜雄黃散敷之,已破者俱宜三黃散撒之,清其濕熱,破爛自乾甚效。整個帶狀 疹所產生皮膚病變、神經痛病程的縮短,有顯著效果,可能與增強人體免疫力有關。
帶狀泡疹─「飛蛇」在現今有增加之趨勢,但祇要治療得當、控制繼發性細菌感染,約七到十四天病灶即可逐漸痊癒,最怕的是亂塗抹不明的偏方及抓破水泡而引起次發性感染。因此尋找正確治療,是斬此「飛蛇」最佳之方法。
(本文作者為廖桂聲中醫診所院長)
http://www.sunten.com.tw/mdw.phtml?c=...s_id=2448&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