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處】 奇摩健康新聞;聯合新聞網(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秀美/專題報導)
一名氣若游絲的癌症患者,在家人攙扶下,某日直闖診間,向醫師說掛不上號;醫師看了於心不忍,當場為他加號。這名醫師慶幸當天的加號額度尚未用完,不然他真不知如何面對患者。
另一名患者被診斷出癌症,醫師建議他住院治療,但因沒有病床須回家等床;心急如焚的家屬,跑到樓上病房去「查看」,結果發現還有不少空床,回頭找醫師理論,還責問是不是要送紅包,才能住院,讓醫師百口莫辯。原來是醫院為少收住院患者,規定男女病患不能合用同一病房,使得有2~6床的病房,只要有一名患者進住,醫院寧可床空著,也不讓不同性別的患者進住。
醫院大玩兩手策略 醫師病人都嘆氣中央健保局擬推動的個別醫院總額尚未正式上路,部分醫院已先開跑,對外調漲掛號費、限診、限床;對內削減醫師獎勵金、更換廉價藥品、人事遇缺不補,大玩兩手策略,不僅引來患者抱怨連連,連醫師私下都哀聲嘆氣。
南部一家醫學中心近年來健保收入短少了一億多元,醫院上下瀰漫著一股低氣壓。現在各科不但須自負盈虧,醫師個人也被分配額度作業,只要額度用完,縱使醫師想多幫助患者,但電腦已被鎖碼,愛莫能助。許多醫師擔心人球問題會愈來愈嚴重,特別是重症患者因治療成本高,會「吃」掉醫師大半的配給額度,將成為醫院不受歡迎的人物。南部就有一名教授級醫師,近來從中、北部遠道而來的癌症患者激增,他原本以為患者慕名而來,後來才發現是他院「丟」出來的人球。
一名專治癌症的醫師說,很多癌症患者根本不能等,但現在醫師卻幫不上忙,只能要患者回家等待,這對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是何等的諷刺。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蘇志英就發現,近年來國內口腔癌年增率趨緩,但死亡率卻增加,重症醫療品質是否受到健保總額制度影響?有必要進一步研究。
醫療專業?醫院財務? 醫師兩難除了醫療品質堪虞外,民眾長期以來「隨到隨看」的方便性也在遞減,且醫療費用愈來愈昂貴,不止是部分負擔漲,掛號費也在漲,還有各種名目的自費醫療,如VIP門診、整形美容、坐月子中心、雷射近視開刀等占率都在增加,各醫院都在絞盡腦筋,如何讓患者自掏腰包換取醫療服務,儼然成為搶錢一族。
一名醫院院長不諱言,未來醫師在執行醫療業務時,除了醫療專業評估外,必須考量健保財務問題,儘量改採低成本的治療,例如初期口腔癌患者過去以手術治療為主,今後可能有些個案會改採較低成本的放射線治療,以免入不敷出。前台大醫學院長謝博生,91年曾在「台灣醫學」期刊上發表「醫療爭議審議與醫療品質改善」一文,文中提到有些醫師變得唯利是圖,常以健保給付的多寡作為醫療的採行標準,而非以患者的需要來進行適當的診療。
這種負面影響在癌症治療上尤其明顯,像新的抗癌標靶藥物昂貴,有的一年療程就得上百萬元,若醫師為一名病人開這種高價藥,就會用掉幾十名病人的額度,醫師恐難逃換藥或少開藥的壓力。北部就有一所醫學中心發給醫師配額卡,隨時提醒醫師額度使用情形;南部也有醫院每月提供報表叮嚀醫師注意額度,如果醫師超過額度,可能不止是做白工,還要倒扣獎勵金,令醫師陷入醫療專業與財務問題的掙扎。
一名精神科醫師透露,現在醫院電腦都設定用藥額度,一旦醫師用藥超過額度,電腦就會發出警訊,讓醫師不太敢開昂貴的藥。例如憂鬱症常用藥「百憂解」,原廠藥一顆約40元,台廠藥只要一半的價錢,逼得醫師不得不回頭用副作用較高的傳統老藥;南部某精神專科醫院,還規定一張處方藥費不得超過47元,讓醫師陷入醫療專業與財務的天人交戰。
民眾自保 學習做個有知識的患者高醫客座教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萬德和以美國實施DRG(診斷關聯群)經驗為例說,許多醫院也在縮床、限診、減少醫療浪費,提升營運效率,結果醫療品質非但不受影響,醫療管理更有績效。例如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過去住院約12天,現在縮減到4~5天,不僅成本降低許多,醫院的復健、營養指導等配套措施也更符合患者的需求。他認為,健保局除了進行財務管控外,也不能忽略醫療品質監控與民眾衛教,要讓民眾了解資源有限,必須珍惜;醫界也須深思如何改善流程、減少浪費,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不過,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苙雲形容,醫院近來的大動作,是「偷工減料」的做法,只會讓醫療專業逐漸失能。她表示,在大環境欠佳的情況下,患者只求基本的照護,不會有高品質的奢求,如果醫界連本分都做不到,如何要求調高保費?她呼籲民眾要學習做個有知識的患者,例如注意藥袋標示、手術同意書內容,並勇於請教問題。健保局也要定期分析申報資料,若發現醫院在某些時段申報異常,就要立即進場稽核,避免患者成為新制下的犧牲者。
【心得感想】又是一則健保總額下犧牲者的報導。
醫院為了營運,不得不出此下策。限床,限診在許多醫院是早就已經實行的政策了~
現在醫師也被限制所開的藥有一定的額度,超過了就請醫師們自已負責,真是XX@$#...
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一定轉嫁到病人的身上,可憐還是付健保費的病人!! 唉~
健保局不深切檢討現行醫療體制的缺點,反而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最後一定是健保財務漏洞愈來愈大,終至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