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283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霞客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2 鲜花 x102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武术] 太极思维的承传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也见于《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周敦颐着有《太极图说》,以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世界本源及人事、万物,「太极」自始成为中华哲学、文化的常用词。其实「太极」是先秦「易学」的发展,数千年来经历道、儒、佛理论多次整合,到宋代成为一套系统完整的哲学理论,简称「太极」,「太极思维」是「太极」的内容。

道教采纳《老子》、《庄子》、《列子》的理论建立宗教系统,历来道教传播,经常用「太极」这名词说明。道门养生修真有「五秘」门派,其中一门称为太极门,以太极哲理为修真的指引。「太极」一词,多少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实若探索「太极」的源流,研究「太极」相关理论,会发现「太极思维」是中华文化对自然原则的理解及归纳,由于归纳的形式极为简省,而且多是简单的图式,不容易理解,不被了解自然变得神秘。如果把「太极思维」的内涵,用浅易合理的方式说明,「太极」也就不再神秘了。

若「科技」是代表「科为本体与技为应用」的话,则「太极思维」的「阴阳、五行」理论是本体,太极拳、书法等便是「太极思维」的技术应用,把「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更可以发展适用于今日变化不定营商环境的管理技术。

太极思维的源流
中华民族,在古时称为华夏,是华族及夏族的合称。华族、夏族是汉族及许多中华少数民族的先祖。有说因为华族、夏族聚居中原地方,所以称为「中华」,是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相对而言的。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吧,这「中」的地理位置竟成了中华民族思维的源头,从而催发出东方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中」,是一个蕴含了相对意义的词。「中」本身是没有义意的,它是相对其他东西而言才有意义。有「左」有「右」才有「中」,或有「上」有「下」才有「中」,或有「前」有「后」才有「中」,或者同时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才有「中」。「中」是相对「前、后」,「左、右」,「上、下」而言的。没有「前、后;左、右;上、下」,就没有「中」。所以说「中」,虽然没有指明是「上、下」的「中」,是「左、右」的「中」,或「前、后」的「中」,但正包含了「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八个方位的义意。

「中」可大可小,任何物体,总有中点,地球有中点,太阳有中点,银河有中点,不管有多大,就一定有中点。另一方面,任何最小的东西,总可以中分,中分之后,又可以再中分,再中分?,不管有多小,总可以在小中再分。大有大「中」,小有小「中」。

「中」可虚可实,一个铅球的中心是实的,一个马德|点是「均衡」。

「中」可动可静,静态的均衡对称是「中」,动态的均衡对称也是「中」。钟摆由左摆到右,再由右摆到左,对称均衡点是摆幅中间。旋风不停转动,均衡点在不动的风眼,只要对称平衡,怎么动也是「中」。

「中」可以是具象的,如物体实在的中心。「中」也可以是抽象的,《三国演义》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民族的分离,是由中央向四方八面离散;民族的集合,由四方八面向中心聚合,这个「中」是抽象的。总的来说,「中」是相对两端的中点。这相对两端千变万化。古人用「阴阳」两字来概括了所有相对待的两端。「阴阳」只是代号,可以代表任何相对待的事物。「阴阳」既是两端,但又是一体,相分而又不能相离,离开了便不是「阴阳」。因为是一体,所以有「阴阳」一定有「中」,「阴阳」相接之处就是「中」。说「中」虽然不说「阴阳」,但已包含了「阴阳」在内。所以「阴、阳、中」是「涵三为一」的。说一就有三(「阴、阳、中」说三(「阴、阳、中」)即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阴、阳、中」是将具体事物的共性抽象,因为是共性的抽象,所以有普遍性。「阴、阳、中」的简约便是「中」,是整体的浓缩。

中华文化对「中」的研究十分深邃。从传说的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与及由「易」而衍生的「阴阳」、「五行」、「太极」、《河图》、《洛书》等,都是研究「阴、阳、中」「涵三为一」原则的学问。这些学问已有数千年的承传,在中华文化形而上的思维方面固然影响深远,对一般人日常生活意识及在器物应用上,已到了日用而不知的地步。

思维的「中」
在思维上,儒家、道家与佛家对中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历来许多学者多能兼精三家,使三家的学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这三家的理论与思维的发展,都是围绕「中」这个核心,而且与「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密不可分。


「易」源流很远,相传是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又说夏代的「易」称为「连山」,商代的「易」称为「归藏」,周代的「易」称为「周易」,而「连山」「归藏」已佚,只余今天流传的「周易」。又有说其实「连山」、「归藏」已包含在「周易」之中。

「易」包括《易经》及《易传》。《易经》记载卦名及卦辞、爻辞,《易传》共十篇﹐是解释和发挥《易经》精神的文字。称为《十翼》。相传《十翼》是孔子所作,(近代的研究怀疑此说,认为《十翼》是春秋战国时解释《易经》的作品,非孔子一人所作)。孔子晚年研究《易经》花了许多工夫。孔子时代的书册是刻或写在竹简上,再用皮条或绳子将竹简一片一片接连起来。孔子翻看《易经》的竹简甚勤,先后三次把连系竹简的绳子弄到坏断了。


孔子编鲁国史书《春秋》,带领弟子研究治国平天下之道。他的言行学说由弟子编成《论语》。相传孔子的弟子曾参,根据孔子的思想,着有《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着有《中庸》。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发扬孔子及子思的思想,着有《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宋朝以后读书人必读之书。孔子思想以「仁」、「义」为中心,以「智」去认识世界,以「诚」为修已功夫,以「信」为待人之道,以「礼」为治世方法。后世称为儒家思想。

通过知识(智),可以认清事物的本质,可以认清人的本性 ,依循人的本性去发扬,自然会「仁」,自然会「义」,信守「仁」、「义」的行为是「信」,有不合人的本性的行为,可用「礼」去改正。依循本性是「诚」。而「诚」的「本质」是「中」。所以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中」能「和」,则天地万物各就本位,各自演化而整体和谐发展。相反失「中」失「和」,则万物失位,混乱与灾难不绝。可以说「仁」、「义」、「礼」、「智」、「信」在于「诚」,「诚」的本质是「中」。儒家的中心思想是「致中和」的所谓「中庸之道」。

孔子生于周朝末期的春秋时代,天下由治而乱,孔子抱「拨乱反正」的胸怀,希望能帮助大国君主治理国家,建立大同社会,所以在思维上着重如何去达致「中」,是积极、有为的思想,其门徒后学秉承这思想,在「中」上加上许多不同的观点与定义,以及提出许多达致「中」的方法,更加积极有为。但「中」这东西,既具体又抽象,而且是没有终极的,故愈定义愈不清楚,愈有为愈有所不为,愈想「致中和」,愈显得不中不和,没完没了。反过来说,正因为没完没了,所以「致中和」才有永远的意义。


生于孔子同时而略早的老子,传说是周朝藏书室之官吏。他看事物除了看表面外,更看到事物的内在。他明白事物总是由相反相成的两面组成,世人只看到事物的美好一面,追求美好,但一有「美」这观念,「不美」同时产生了。所以「美」已兼具了「不美」的本质。同理「善」已具备了「不善」的本质。因为有「不善」的现象存在,所以才要为「善」。老子看事物,能从相反去看,所以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比世人对这世界了解得更清楚。世人总要有所作为,但「有为」的同时即「有所不为」,有所得即有所失,得到这个,就会失去那个,顾此失彼。老子提出「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是不自作主张去改动自然的平衡,是十分积极的思想。后世对老丑u无为」的思想多从消极方面去理解,是对老子的误解。

春秋时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周朝中央政权已失去控制封建诸侯的能力,各大诸侯以「有为」是尚,互相争战兼并,社会的均衡被全面破坏,民不聊生。传说老子对这个景象十分无奈,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驻关令尹十分尊敬老子,请老子把他的思想书写下来流传,老子写了五千字,西行而去。流传下来的文字,后世称为《老子》或《道德经》。(近代考证指出,《老子》一书,是老子辞官隐居民间后,他的思想在民间流传,后人将他的言论汇编而成,成书期不晚于战国时期。)

《老子》五千言,阐明了老子对自然及自然法则的看法。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观念的「自然」不尽相同,他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本然如此」。自然是「无中生有」,「有」是与「无」相对而来。「无」是一个概念,是时间与空间未有意义,「有」是时间与空间都存在,为万事万物具备了存在的条件,「有」与「无」是相对的两面,不是由一个「无」生出一个「有」。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自然的法则。「道」是「无中生有」,玄之又玄的「妙有」,这个「妙有」,是「阴阳」相分而不相离。「阴阳」相分是「二」,不相离是「一」,相分的混和是「三」,万物是阴阳相分而相混和的各种表现,相分相合,生生不息。人分男、女,人是「一」,男、女是「二」,男、女生子代,子是男、女的和合,不再是「一」,是「三」。「一、二、三」的不断重复,就是生生不息,万物不断演化的状态。「负阴抱阳」是阴阳相分不相离,「冲气以为和」是阴阳相分又相混和的「中」。这也就是「阴、阳、中」「涵三为一」意义的解释。这个「中」,是自然而然,不求而得的。我「无为」则自然「中」,不求而自「中」,求「中」反而会失「中」。这相反相成的道理。老子阐释得最清楚。后世称老子为道家的开始。

孔子的学说及老子的思想,都是继承《易》思维的发挥,孔子「有为」求「中」,老子「无为」自「中」,是由不同的方向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及事物运行的规律。二者都不离「阴、阳、中」「涵三为一」的思维核心。


佛教最早在汉朝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流行,至唐代大盛。佛教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开创。释迦牟尼出生时代与老子差不多。释氏由事物本质去解决人生问题。他在世时常为弟子、帝王及民众说法。去世后弟子多次集结,将他说法的记录写出,成为流传下来的佛经。佛教在释氏死后数百年间继续发展,十分兴旺,众弟子后学因为对佛所说的教义解释不同,产生「上座」与「大众」两部派。而释氏所说的佛教思想,在他死后分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兴盛的佛教,除在印度本土外,也流传到邻近国家。佛教流传分南传与北传两宗。南传多为小乘教义,流行于缅甸,泰国东南亚一带。北传多为大乘教义,流行于中国及东亚一带。

中国所传佛教,属北传大乘教义。南北朝时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在姚秦朝庭支持下,翻译了大量大乘经典,其中大多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传的佛教「中观」思想,后世称为「大乘空宗」。南北朝稍后印度僧人真谛来华,介绍了无着,世亲所发展的大乘「瑜伽行派」思想,后世称为「大乘有宗」。唐朝太宗时玄奘西行求法,翻译了大量瑜伽行派的理论经典。

佛教由一开始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用了许多中国本土的思维观念翻译佛经,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佛学,及派生许多不同的宗派。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为宗旨,普渡众生是要众生解脱,解脱的方法是要明白万物的本质。「空宗」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关系而生,本质是空的。「有宗」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都是由心所识,凭这个「识」可以了解事物的「真如」(真正的本质)。佛教的理论比较复杂繁琐,愈繁琐的教义,愈不适合中国社会,发展到后来,便只剩下以简单,反复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法,死后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及反对繁琐修行方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禅宗」。二者合流,发展成为"禅净双修"的中国佛教潮流。

释迦牟尼说法,多是弟子提出问题,佛祖说这错了,并详细解释何以不对。跟着引导下一个提问,佛祖又说这也不对。说这世界是「有」,不对;说这个世界是「空」,也不对。由这不对;那也不对之间,引导弟子去思考及领悟事物的本质。这个错而那又不对,到底是甚么? 其实是「没有」的「有」,是「不空」之「空」。「有」与「没有」本来就是一体,把它分离,当然不对。「空」与「不空」,本来就是相混和,不必分开,不强把它分开,本质自显,这个本质,就是「中」。明心见性 ,就是明这个「中」。

易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大动乱的时代,汉武帝独尊儒学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道家与佛家的理论,因为适合时代的需求而有长足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渗透,互相糅合。「易」的解释,也渗入了这个时代的思维。「易学」固然影响儒、道、佛的发展。儒、道、佛也包含在「易」的解释里面。到隋唐时,社会繁荣安定,各种学术兼容并包,形成中华文化一个空前大整合的趋势。易学的发展也归纳了儒、道、佛的内容。

研究《易经》,可以从象、理、数三方面去探讨。「象」是现象,是物质实体在各种环境的表现,是可见的或可感知的。「理」是现象背后的原理,每个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原理,依循一定的原理就会发生一定的现象。例如空气中的水分子将太阳光线散射成彩虹,彩虹是现象的「象」,水分子散射阳光是原理的「理」。「数」是「量」与「序」,现象依循原理而表现,在时空中表现出规律,规律一般是「量」的变化及「次序」的关系,用「数」来表示。

「易学」自先秦时期奠基,到两汉开始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称为「象数派」的方向,着重研究「易」的「象」与「数」;另一个称为「义理派」,着重研究「易」的「理」。

汉朝学术以「经学」为主,通经的可以做官。《易经》为《五经》之首,研究的学者很多。汉朝「易」学以「象数」为主,「义理」不是主流。魏晋时社会大动乱,流行以「老」、「庄」解「易」,反过来以「义理」为主流,但「象数」仍然流传发展。隋唐社会比较安定,尤其是唐时国力强盛,容纳各种学术思想共同发展,是一个思想大融合的时代。儒、道、佛固然大整合,「易学」的「象数」、「义理」也同时流行,并溶合了儒、道、佛的理论。唐朝学术思想的大整合,为宋代易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宋代是易学发展的一个大时代。「阴阳鱼」古《太级图》在这时面世。「阴阳」、「五行」合并的概念再发展。「阴阳」出于「易」,「五行」源于《尚书.洪范》。「阴阳」、「五行」合并见于《太级图》、《河图》及《洛书》,用《河图》、《洛书》解释「易」,称为「图书之学」,仍可归宗为「象数派」,但比汉代的「象数」具有更深的哲理性。

宋代「象数派」发展的同时,「义理派」也一日千里,形成完整的哲理体系。这个体系以儒学的观点为主,后世称为「理学」或「道学」。宋代理学名家都是大学问家,内里又可分为「气本」、「理本」与「心本」三派。「理学」研究宇宙的生成,本质及规律。「理本」以「理」为宇宙本源及最高原则。「心本」认为「心即理」。「气本」主张「理在气中」。「象数派」与「义理派」在宋代同时发展,而且互相影响,再经名儒学者的整合,使宋代的「易学」,「象数」、「义理」互相交融,易学的哲理化与体系化,发展为成熟的「太极思维」。

易学经过几千年的承传,并与儒、道、佛理论发展的不断整合,使「阴阳」、「八卦」,「五行」等「太极思维」内涵更为丰富。「八卦」,「五行」是多层次「阴阳」的配合。说明「八卦」,「五行」,可以由「中」开始。「中」是整体的浓缩,把整体全方位的简约,便是「中」。「中」可以是空间的,可以是时间的。更可以同时是空间也是时间的。「空间」与「时间」都是「间」,是有「间」。有「间」就一定有「中」。在「空间」来说,有「中」就一定有「上下」、有「前后」、有「左右」。如果把「上下」、「左右」、「前后」用阴阳来表示,古人称为「八卦」。

八卦
「卦」是「挂」﹐挂在空中的意思,「卦」由阳仪「一」及阴仪「一一」组成,阴阳仪合称「两仪」。如果用「一」阳仪代表「天」,则 「一」阴仪代表「地」。「天地」其实只是「空间」两端的概念。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上下」是相混和的,分不开的,因为「上」又可以再「上」,「下」又可以再「下」,每一点又可以分「上」「下」。所以阴阳是相交的,这相交不一定是实体的相交,也可以如两种气体相混和般的相交,你在我中,我在你中,这个「中」就是「间」,「阴阳」相交的「中」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总由「阴」与「阳」相分而又相混和而来的,是阴阳的「和」,有「和」则有「中」,有「中」则有「和」。「中」是「阴」、「阳」相「和」的「中」。因为「和」,所以「阴」、「阳」平衡,因为平衡,所以「中」。另一方面,「阴」、「阳」有「中」才能平衡,平衡则「阴」、「阳」才能「和」。「中」与「和」是「阴」与「阳」互为因果的。

「中」与「和」的重点在「整体」、在「平衡」。「阴」、「阳」是一事或一物的两端,是一体的,不能因为分「阴」分「阳」而把一体分为两物。因为是一体的两端,所以「平衡」才有意义。「平衡」是一体的不偏不倚 ,不偏「阴」,不倚「阳」,就是「中」,是「阴」、「阳」一体的「中」。一体是一,「阴」、「阳」是二,「阴」、「阳」相和的「中」是三,「阴」、「阳」、「中」「涵三为一」。

一个「阳仪」代表天,一个「阴仪」代表地,在方位上天地代表上下,是一维空间。将同样道理引伸,「阴」、「阳」可以代表「前、后」,可以代表 「左、右」。由一维空间引伸到三维空间。即由一点分「阴」、「阳」为线,由线分「阴」、「阳」为面,面分「阴」、「阳」为体 。用「阴仪」、「阳仪」为符号可把「-」、「-」成三层重叠,成为「干、坤、坎、离、巽、震、兑、艮」八个符号。把这个八个符号挂在一个立体四方形六面的八只角上,就是「八卦」。「八卦」其实是立体「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八个角方位的代号。古代没有阴影法,在二维平面上画不出透视图。只能用「阴仪、阳仪」组合的八卦符号放在四个正方(四正)及四个斜角(四隅)来表示三维空间的八个象限如下 图1及图2:


图1-伏羲八卦二维方点阵图
图2-八卦三维空间分区图
(徐道一.1992)


「阴、阳」代表「上、下」是一维空间,一维空间「阴、阳」的「中」与「和」,使阴阳平衡。在「上、下、左、右、前、后」三维空间的「中」与「和」亦如此 。只是每「左、右」的「中」及「前、后」的「中」,与「上、下」的「中」互相重叠,变成「上、下、左、右、前、后」只有一个「中」,「和」则是立体的「阴阳」对称平衡。「八卦」所表示的,是立体四方八面的对称平衡的「和」,四方八面包含一个立体空间,空间的中心是空的「中」。

河图 洛书
空间有「中」、「和」﹐时间亦有「中」、「和」。我们在时间里面生活,过去的刚刚过去,未来的向我们迎来,我们生活在现在的「当下」,时间之箭不能停留,不可逆转。时间可以用次序来表示,最早发生的用〝1〞表示﹐跟着发生的用〝2〞表示,再跟着发生的用〝3〞表示,〝4、5、6〞顺序下去。如果我在一个平面座标上,在东标上〝1〞,在南标上〝2〞,在西标上〝3〞,在北标上〝4〞,〝1、2、3、4〞代表时间顺序,则这个图可以表示四周围绕中心旋转。如果我用〝1、3、7、9〞代表前进的旋转,用〝2、4、6、8〞代表后退的旋转,把这两组数以以〝5、10〞为中心重合,可以代表一个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有一个反时针方向的旋转也在进行。这代表在空间同时发生阴阳相方反向的旋转运动。这是河图(图3)的内容,所显示的,是空间方位的时间顺序关系(图4):


图3 - 河图
图4 - 河图阴阳相摩图



《河图》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五、十」为圆心把这两组数重叠,「一、三、七、九」代表顺旋「二、四、六,八」代表逆旋,顺、逆同步反向进行,表示立体四方八面向中心合陇的关系。合陇时「阴、阳」同步,则整体与四周关系虽动而不变,是整体的动态平衡,是「和」。四周环绕着「中」而合陇,整体虽动犹静,是「中」。河图的「中」、「和」是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联合的「中、和」﹐是阴阳相结合的「中、和」。

《洛书》(图5)是阴阳相分的「中」、「和」,(图6)「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以「五」为中心,一与九南北相分,「一、九」相合(相加)为十,三与七东西相分,「三、七」相合为十 。


图 5 - 洛书
图6-洛书九宫



「二、四、六、八」为阴数,「二﹑八」,「四﹑六」亦是相合为十,但又相分于四隅方位。阴阳向四面八方两两相分,代表一个饱满的立体圆。因为阴阳平衡,所以《洛书》九宫每三宫数位相加都是十五,是圆的直径。阴阳平衡是「和」﹐所以是圆,圆四周围绕一个中心成一个整体,所以是「中」。《洛书》的「中」、「和」是由「阴」、「阳」相分又相合而成的「中」与「和」。

《河图》与《洛书》,一个显示「阴」、「阳」相合陇,一个显示「阴」「阳」相分开。一合一分,是一个整体的阴阳关系。一合一分的中心不变是「中」,一合一分时中心与四周的整体平衡关系不变,是「和」。《河》、《洛》相合,既是时间的「中」、「和」,也是空间的「中」、「和」;既是扩大的「中」、「和」,亦是缩小的「中」、「和」;既是静态的「中」、「和」,又是动态的「中」、「和」。各种大小不同形态的「和」的集合,是「太和」,重叠各种各样「和」的「中」,是「至中」。《河图》、《洛书》相合,是「太和至中」。是「太极」。

圆7「阴阳鱼太极图」首尾相接,合而为一圆。是《河图》「阴、阳」相合与《洛书》「阴、阳」相分的结合。「阴阳鱼」以"S"曲相接。"S"是「阴、阳」相混和的「中」,「阴、阳」消长


图 7 - 先天太极图



,可由"S"的顺序显示,依顺"S",会看出由阴盛阳衰,到阴阳相当,再到阳盛阴衰过程中,是阴阳相交的「中」,是「中」在空间走动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会经历四正方位与四隅方位,合成一个圆。看「阴阳鱼太极图」要用立体思维,将一个平面投影图看成一个立体图。"S"也是立体。是「阴、阳」立体相交时「中」的变动。「阴、阳」相交成圆是「和」,能「中」能「和」是「中和」﹐「中和」有局部的「中和」、有整体的「中和」,局部处处要「中和」,局部集合成整体也要「中和」。局部的「中和」不能与整体的「中和」相违背。局部的「和」与整体的「和」相调和是「太和」。局部的「中」与整体的「中」相联合,是「至中」。
阴阳鱼太极图以图形显示「阴」、「阳」在局部与整体都「中和」的「太和至中」。「太极」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无数的「太极」组成一个整体的「太极」。小至微粒子「夸克」,大至整个宇宙一体,都是「太极」,都是「太和至中」。

五行
五行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万事万物的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五行相克关系。相生相克,代表事物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可以是「生」,「生」是扩大;可以是「克」,「克」是缩小。这扩大或缩小,都是以螺旋圆转方式进行。这是方以智所说的:「二交而旋环为四,中为五」。

如果把一个平面分为四方,以木代表东方,以火代表南方,以金代表西方,以水代表北方,以土代表中央。「五行相生」可以想象为四周环绕中央的螺旋扩大,「五行相克」可以想象为四周向中央的螺旋收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物之为「生」物,是因为「生」,所谓「生」,生物本身固然要「生」,而且要生「生」,即生一个自己会「生」的东西。父生子,「父」自己要生存,更重要的是「子」能活,。「子」又生「子」,则「生生不息」。这种「生生」,总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的相加。父是一,加母是二,加子是三。子成长后又自成子代之父,与子代的母合生子。这种「生生」相加的总和,是1、2、3、5、8、13、21、34的级数增加。这种级数,称为「自然级数」或「费本纳奇级数」,这个级数相邻两数的正比率约为〝1.618〞反比率约为〝0.618〞。数位愈大,比率愈精确。这两个比率,称为「黄金分割率」。在美学上,人眼看到这比率的东西会觉得美丽,例如一张明信片长边与阔边的比例是〝1.618〞的话,看来会很舒服。鸡蛋的长与阔也近于这个比例。在音律上,协调的和弦都与这比率有关,听起来会悦耳,感觉美。这是美的比率,会感觉美,是因为这代表生生

在数学上,将一个圆周360度分成五等分。每等分72度,假使每运转72度即扩大1.618倍,即每运转360度即扩大〝1.618〞的五次乘方,等如11倍。即〝1.618〞运行五次,称为「五行」。每转360度扩大11倍是数学上最有效率的扩大,这扩大的轨迹有如螺彀的剖面如下页图8的易旋。


图8 - 易旋线
(冯庆辉 - 1994)



两条易旋朝阴阳相反方向发展﹐就是下页图9太极图阴阳鱼相交"S"曲线。



图9 - 太极曲线
(冯庆辉 - 1994)



阴阳的涵三为一
「八卦」﹑《河图》﹑《洛书》﹑《太极图》﹑「五行」都是阴阳关系的各种形态表现。「阴阳」的性质,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
「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是指「阴阳」既相分又不相离,是「对待」的两端,有些学者喜欢用「矛盾」来形容「阴阳」﹐但「矛盾」具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共存的性质,不符合「阴阳」任何时间都共存相和的定义。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阴阳」的循环作用,由一方转化到另一方,如钟摆由左摆向右,到尽头时方向转化,反向由右摆向左,循环不息。

「阴即是阳,阳即是阴」是指「阴阳」本来就是一体,不能分离,分开不成一体的「阴阳」是不存在的,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永远一体,分开而不统一的「阴阳」,不是「阴阳」。

总括来说,「阴阳」是相分不相离,循环不息的对待而统一的两端。「阴阳」是一分为二,二又合为一。一体是一,二分是二,二合一为三,是「涵三为一」。


太和至中
阴阳、八卦、五行、是中华先祖,经长时间归纳出来的普遍运动原则,这普遍运动原则,《老子》称为「道」,《易传》称为「太极」,宋儒张载称为「太和」,「太和」是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是刚刚好,「无过无不及」的「中」。「太和至中」,是利用「阴」、「阳」调和而建立的「中」。张载说:「太和之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未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者为气,清道而不可象者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道,学易者观此谓之易,不如是,虽周公之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儒家积极求「中」求「和」为「致中和」。道家知虚履实,「无为」而自然「中和」,二者同出于「易」而殊途发展。佛家源于印度,溶合了中华文化而成为中华佛家的「空门」,「不空」之「空」才是「真如」,「不空」与「空」的「妙有」是「中」。宋儒总结「儒」、「道」、「佛」,再与「易」重新汇合,使「易」「涵三为一」、「太和至中」的涵义更为清晰。

「太极思维」发展到宋代达至高峰,明、清两代没有加入更多的内涵。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时代,正是西方启蒙之后科学长足发展的时代,西方教士来华本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一个大好时机,明未大臣如徐光启等对西洋天文数学有很深的研究,到清初时西学的天文、地理、数学仍被朝庭采纳,康熙皇帝也曾听西洋教士讲学,但自雍正、干隆以降,清朝闭关自守,而且大兴文字狱,士子多埋首于考据,不但东西交流中断,「太极思维」也走向僵化而日渐衰退。直至民国以后「太极思维」才再被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科技高度发展,但同时也发现这个世界要为高度发展的物质付出代价,科技的功过备受质疑,科学作为真理的地位开始动摇,东方文化再受到全球学者的重视,试图为千疮百孔的地球找出路。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阴阳」、「八卦」、「五行」不再是禁忌,研究「太极思维」的着作不断推出,研究深度也不断增加。而近年科学的发展,由双对论与量子力学,发展到浑沌、超弦、系统思维,科学的必然性充满着或然性,渐渐近似于「太极思维」的性质,东西方学术的相互渗透,会是二十一世纪不可抗拒的趋势。
转帖于太极之神...五金先生 (个人觉得他非常..非常神...) 小弟也有打太极 造诣差他很多 ~"~ 他对太极拳论述非常之专精 不论在历史考证或实务上都很厉害 看得懂的大大能吸收是福气喔


[ 此文章被霞客在2005-12-13 19:49重新编辑 ]



尘与土. 云和月.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2-13 19:43 |
lljml2005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0 鲜花 x16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给您拍拍手!表情
但文内附图皆不显示??楼主大大能否补上吗?


您觉得不错的话~可不要忘了右下角的【献花】呦~
真的喜欢!您可以送给我ㄧ朵小花的~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2-28 08:32 |
急速飞雪 手机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的确值得赞赏
说清了许多观念
让我有一些心得出来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教育部 | Posted:2006-01-04 00:37 |
ginhwa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附带一提
当初发明电脑语言的人
当时苦苦思索着该用几进位来做运算基础
后来偶然间看到了中国的太极图
于是想到运算结果不是对就是错
所以选用2进位 1,0来当最低阶的电脑语言
学电机的都会念一科数位逻辑
这数位逻辑其实就是太极思维的应用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教育部 | Posted:2006-01-06 14:00 |
formem1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鲜花 x2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这篇太棒了~
我找到有图的~与大家分享
http://www.5-gold.com/tra...hink01.htm


献花 x0 回到顶端 [4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6-03-07 05:11 |
云飞阳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帐号封锁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5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太极拳论述.最后是意会..不是言传
说与做是两回事


献花 x0 回到顶端 [5 楼] From:台湾亚太线上 | Posted:2006-03-07 22:5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820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