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82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ustin5212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12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轉載]音質評價中的誤會
作爲音響愛好者和愛樂者,絕大多數人都有豐富的想像力,這才使他們能借助音響器材安坐家中欣賞大師演繹世界名曲,其樂融融。但也常使他們在媒介的導引下,一擲千金。既然“發燒友”不是專家,甚至玩了十數年而對音樂的重放還是一竅不通,老是換器材,總找不到目標似的,就難怪很多廠家生産出那麽些不濟事的東西,還有人說好,再加現代廣告手段一些似是而非的說道,也就有人上鈎了。
  在音響這個領域,事實上存在著種種誤會和困惑,究其原因還是“發燒友”對電聲技術基礎理論的欠缺。在音質評價中也有著不少誤會,如在聲音中缺少了些中頻,反有人說是“柔和”;聲音中缺少了低頻,也就是低頻不足或相位滯後,有人說是“速度快”;把太多而缺少分析力的低音說成有“音樂味”;沒有泛音或泛音過少說成“乾淨”、“分析力高”、“定位好”;把低頻量少或高頻強化,誤以爲“分析力高”等等,殊不知那種頻率回應和相位不正確的聲音恰恰就是沒有了音樂味,豈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一個極爲典型的誤會是認爲高分析力和柔和度不能共存,究其實質是前述將高頻突出誤以爲是分析力高之故。須知分析力是對整個聲頻範圍而言,不論高、中、低頻均在其內,可見分析力越好,音樂的細節越多,只會使柔和度提高。那種由於高頻的強化而使音樂細節比較顯現的假分析力, 聲音比較粗糙,容易使聆聽者疲勞,當然不會有好的柔和度了。
  當然以主觀聽音感受憑空亂造形容詞,置音質評價規範用語於不顧,更增加了此道中的混亂。可見,音響“發燒”不能忽視相關知識的汲取,以免聽到風就是雨,既貽笑大方,又誤人子弟。
  爲了作出正確的音質評價結果,必須排除個人對器材品牌、聲譽和價格的偏見,要以客觀的立場進行聆聽。比較評價器材時一定要在相同音量下進行,誤差不能超出0.2dB,音量的差異將導致錯誤的結論,因爲較大的音量會使人感到有較多的低音和高音,比較明亮,更富有細節,動態較大。AB比較一定要掌握先聽A,再聽B,重復聽A的順序,這樣可以糾正在比較時産生的第一印象誤差。


音響世界網 http://www.av-wo...m.cn/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1-28 15:0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46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