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2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l3370623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9 鮮花 x1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重傷風連哈啾?《流行性感冒》的中醫治療及藥膳!
本文摘自:長庚醫訊第二十六卷第十期(中醫報導)

本文作者【中醫內一科陳柏全醫師】

2005-10-25

文/長庚醫院桃園分院中醫內一科 陳柏全醫師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可分為A、B、C三型病毒,其中以A型病毒較易引起大規模流行,病人的症狀也較為嚴重。C型病毒則較少見,症狀也較輕微。流行性感冒最常發生於秋冬季節,具高度傳染性。在嚴重的流行季節,可高達兩成以上的人會遭受侵襲。

流行性感冒發病急驟且嚴重,症狀以發燒、頭痛、全身酸痛、疲倦、喉嚨痛及咳嗽為主且較一般感冒嚴重很多,發燒、頭痛、全身酸痛通常持續三至五天,急性呼吸道症狀持續五至七天,而咳嗽及疲倦會持續約二至三週之久。免疫力差的病人較易有併發症,常見的有肺炎、中耳炎、鼻竇炎、哮吼、心肌炎、腦炎等。

在治療方面,西醫以症狀治療為主,緩解病人的不適,無法縮短病程,現有新一代的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藥-zanamivir(商品名為Relenza)及oseltamivir(商品名為Tamiflu)為神經胺酸瓷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可治療或預防A型及B型流行性感冒。但此類藥物對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腦炎、神經病變或併發的細菌感染則完全無效。

流行性感冒在中醫稱「時行感冒」或「重傷風」。時行感冒的最早描述見於二千多年前《內經》一書,在其《素問‧刺法論》篇中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症狀相似」,另在隋朝《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提出:「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說明四時不正之氣侵襲人體,是本病發病的主因。

在中醫內科治療方面,將本病分為輕症、重症、危症三類。輕症病人,可用銀翹散、荊防敗毒散、普濟消毒飲、防風通聖散、柴葛解肌湯、大柴胡湯或達原飲等加減方治療。若出現高燒不退,神智不清等嚴重症狀可以清瘟敗毒散、神犀丹、清營湯或化斑湯等加減方治療。若出現氣喘心悸、心率不整、無尿或少尿、四肢冰冷等危候,可用急救回陽湯合參附湯及西醫支持療法積極搶救病人。另本病早期可使用鵝不食草研粉吹鼻、刮痧療法及針刺療法,以三稜針分別選少商、合谷、曲池、大椎、風池等穴,點刺放血,來緩解病情。

輔助治療流行性感冒的中醫藥方及藥膳:

1.銀花薄荷飲

 材料:金銀花1兩、蘆根1兩、薄荷2錢。
 做法:先將金銀花、蘆根加水600c.c.,煮沸15分鐘,
    起鍋前3分鐘加入薄荷煎煮,濾去渣,加適量冰糖。
    用法:每日分3至4次溫熱服。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尤其適用於發燒較重的感冒。

2.爽喉茶

 材料:胖大海4至8枚、羅漢果1粒、甘草1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置茶壺內,沖入1,200c.c.開水,
    悶蓋半小時左右,徐徐服完,間隔4小時,
    原藥可再泡服一次。
 功效:清肺化痰、生津止渴。可緩解咽喉腫痛、聲音沙啞的症狀。

3.地瓜葛根湯

 材料:鮮地瓜100公克、葛根50公克。
 做法:將上述藥材加入適量水煎,去渣服用。
 功效:清熱生津、解肌。緩解發燒及全身痠痛。

預防流行性感冒的藥膳:

1.健脾粥

 材料:黨參、白朮、茯苓各3錢、甘草1錢、
    大棗3粒、胚芽米(或薏苡仁) 適量。
 做法:將上述中藥加入4碗水,以慢火煎成2碗,
    取出藥汁,加入胚芽米或薏苡仁熬煮成粥。
 功效:補氣健脾。適用於時常感冒的體質,可增強免疫能力。

2.四神湯

 材料:蓮子1兩、薏苡仁1兩5錢、
    山藥1兩5錢、芡實5錢、茯苓5錢。
 做法:將蓮子、薏苡仁、芡實洗淨後先泡水2小時,
    然後加入山藥及茯苓煮至熟爛。
 功效:健脾胃、促消化、增強免疫能力。
    適用於有過敏性體質及常感冒者。

流行性感冒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平常應注重均衡的營養,保持適度的運動,在疾病流行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多喝水,也可服用增強免疫力的藥膳,或是請教中醫師調配預防流行性感冒的中藥處方,以減輕流行性感冒的威脅。

體質與食補

中醫藥的食補以預防疾病為主﹝包括無病防病及有病防變雙重意義﹞,根據不同病情,配合病人的體質﹝陰證、陽證﹞、精神及環境﹝地域、天時﹞等因素來調整用藥。

中醫將體質分為陽證﹝臉紅、胸悶、脖子緊、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小便黃、大便硬、情緒浮躁、舌苔黃、舌質紅、脈洪大﹞與陰證,而陰證體質可再細分為四類:

1.氣虛體質:
容易疲倦、面色淡白、胃口不佳、大便較稀、小便清長、不愛喝水、易流汗、常感冒者。

2.血虛體質:
此種體質較常發生於女性,即所謂的貧血,這種人的經量較少、精神不佳、容易疲累、頭暈、心悸、手腳麻木、頭髮乾枯。

3.陰虛體質:
容易口乾舌燥、便秘、小便較黃、容易火氣大、潮熱盜汗、易怒、舌質較紅、睡眠品質不佳。

4.陽虛體質:
手腳冰冷、倦怠乏力、腰膝酸軟、遺尿、遺精、夜尿頻、大便稀,陽萎、早洩等症狀。

通常氣虛、血虛、陽虛體質的人較適合平常市面上常見的溫補食療藥膳,另外要注意的是,凡有感冒、發炎性疾病、陽證體質及陰虛體質者,則不宜吃平常溫補的藥膳,而孕婦、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者,建議應經專業中醫師辨明體質後,再調配藥膳使用。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 | Posted:2005-10-25 09:2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491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