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阴方药之祖 六味地黄丸
【易俊杰】
中药名方「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此书为宋代儿科医学家钱乙(约公元1032~1113年)的学生阎孝忠收集整理钱氏的医学论着而成。本方是钱氏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名方「肾气丸」中减去桂枝、附子二味而成,原名「地黄丸」,一作「地黄圆」,由熟地黄八两、山萸肉四两、山药四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等六味中药组成。最初钱氏用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囱门闭合延迟等症。后经历代医家临症应用医治各种肾阴不足,效如桴鼓,因其滋补肾阴之功卓着,遂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传统医学认为,肾为五脏之一。根据藏象、经络学说,肾有七大功能:
一、肾脏精,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命之本。
二、肾主水液,有主持水液调节和排泄废液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依赖肾的气化作用。
三、肾主骨、生髓,即肾的精气能生养骨髓。
四、肾,其华在发,发的化生,虽与血有密切关系,又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关。
五、肾主纳气,肺虽司呼吸,但肾有纳气的作用。如肾虚而致吸气困难,动则气喘,称为「肾不纳气」。
六、肾气通于耳,指肾与耳有内在联系。肾气充足,「则耳能闻五音」。此外,又有「肾司二更」及「肾开窍于二阴」之说。
七、肾的经脉为足少阴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有表里关系。
因此,肾的健康事关人的健康。如果肾阴不足,难以濡润滋养脏腑,就会使人未老先衰,百病丛生,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补中有泻 寓泻于补
而六味地黄丸功能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不足,以及由其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梦泄,牙齿动摇,腰膝酸软,足跟作痛,骨蒸潮热,手足心热,颧红升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诸证。如能及早服之,就可使人免遭诸多病痛折磨。
中医学上所谓的「肾阴」,亦称「真阴」、「元阴」、「肾水」,指肾脏的阴精。它有滋养脏腑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景岳全书》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阴与肾阳(命门之火)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证,但切勿认为它只是补药而已。如果仔细审察,就会发现,它乃是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的通补开合之剂。其方,用熟地黄补肾之阴,即滋补肾水;用山萸肉补肝之阴,温涩肝经;用山药补脾之阴,收摄脾经。三补之中,着重滋补肾阴,以治其本;合以泽泻、丹皮、茯苓泻虚火、湿浊之余,以为反佐──泽泻宣泄肾浊以相济,丹皮清泄肝火以佐之,茯苓渗利脾湿以和之。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以补为主,此为本方配伍之特点,亦见处方者独运之匠心。
应用范围广 为诸多方剂基本方
由于六味地黄丸在治疗肾阴不足引起的诸多疾病中有开有合,三阴并治,发挥神奇的疗效,因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从而以本方为基础,又衍化出诸多方剂,如《医宗己任篇》中的「都气丸」,由本方加五味子组成;《寿世保元》中的「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由本方加五味子、麦冬组成;《景岳全书》中的「左归饮」,由本方加杞子、炙甘草组成;《症因脉治》中的「知柏地黄丸」,又名「知柏八味丸」、「滋阴八味丸」,由本方加知母、黄柏组成;《医级》中的「菊杞地黄丸」,由本方加杞子、菊花组成;《重订广温热论》中的「耳聋左慈丸」,由本方加磁石、石菖蒲、五味子组成;《北京市中成药选集》中的「归芍地黄丸」,由本方加当归、白芍组成;《方剂学》中的「银翘石斛汤」,亦由本方加银花、连翘、石斛组成。以六味地黄丸为本,所组之方繁多,不胜枚举。可见本方的影响之深,应用的范围之广。
增强人体机能 提高代谢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危及现代人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中风、糖尿病、癌症、老年骨质疏松症及骨质增生,以及慢性肾炎、慢性肝炎、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无不与肾阴亏损密切相关,有许多人所患之疾病,就是由此导致而发生。如能合理辨证选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就可有效地预防这些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具有增强人体机能,调整和提高人体代谢的功能;并能增强细胞免疫和单核细胞吞噬活性的能力;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以及改善肾功能、降低死亡率的作用。
有助防治食道癌、胃癌、肝癌
大陆医学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对防治食道癌、胃癌、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也有辅助疗效。如服用浓缩六味地黄丸,每日两次,每次18~24粒,连服三个月至一年,可使食道上皮细胞重度增生癌变前发生逆转,阻断癌变,起到预防食道癌的作用。各种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或放疗时如出现阴虚症状,亦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将有益于增强体质,减轻毒副作用。
(作者为湖南省邵阳市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2005/11/21 民生报】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5/11/21/...30182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