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81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地藏法門說明

地藏法門說明


《大日經》雲:“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乃是證佛道之不二法門。菩提心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覺悟心,乃佛法之精髓。然諸法皆有緣起,生起菩提心亦需因緣具足,否則菩提難生,依《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起修,則爲修菩提心之殊勝法門,經中文雖淺顯,但義理深藏,發心修習,所獲功德,不可思議。譬如經中所雲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度亡母之事,雖係明敘地藏本事,實則暗說發心之法,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度其母即爲念母之恩、報母之恩,繼而推而廣之,發起廣大誓願,生出菩提之心,故學者修習地藏法門,亦先當思念吾母之恩義,生起感恩慈悲之心,再思量衆生在無始劫前皆爲吾之父母,對吾疼愛有加,如護已目,如愛掌珠,由此學者便易對無量衆生發起之廣大無邊菩提之心,地藏法門之殊勝由此可見一斑,此發心之法,亦暗合儒家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佛家之慈悲,何限於人道,乃可遍布於過去、現在、未來六道無量衆生。《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所提及地藏本事、修習方法皆爲佛菩薩令六道衆生發菩提心、種成佛因所設之善巧方便,或誦經、或稱名、或忏悔、或發願、或塑畫形象、或瞻禮贊歎、或布施供養,或解說因果,種種法門,不一而足,理法兼容,皆達佛道,學者宜深心體會,依法而行,切不可將本經隨意放過,甚至附會俗論,以爲誦地藏經只爲超度亡靈,大囧琺小用,不啻明珠暗投。

  修習地藏法門,學者應常懷忏悔之心,即在佛菩薩聖像前,聖心發露所行罪業,誓不再犯。經中雲:“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由此足見衆生業障之深重,學者不僅應忏悔今生罪業,還忏悔無量劫來罪業。地藏經中,爲消業障,亦設方便,如《如來贊歎品》曰:“若未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忏悔者,至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遍。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志心稱名,能令六根清靜,業障消除,爲忏悔之大囧琺,學者常習,必能大開智慧,多遇聖因,早成佛道。


  學者誦經之時,當觀想現世及無始劫以來父母、兄弟姐妹等親眷,對已有恩之人,坐在已身左邊;又觀想現世及無始劫以來怨仇、冤家債主等怨敵,對已有怨之人,坐在已右邊,無量無數六道衆生,亦在身邊環繞,學者懷慈悲之心,音不高不低,速不疾不遲,觀想衆生與已一同讀經,最後悉發菩提之心,以此種心誦經,可利益無量衆生。修習之初,學者可將功德只回向累世冤親;待到誦讀純熟、心思專一之時,便可改爲回向法界衆生。

  或有同修,誦讀地藏經,依照修習次第,起初只回向冤親債主,而後或夜夢亡人,晝感不安,以之爲患,惶惶不安,私自揣度,以爲回向有誤,遂改爲回向法界衆生,隨後再無所夢,身體亦安,遂暗自慶幸,以爲得法,其實大謬。夜夢亡人,乃先亡之人見生者誦經具大功德,於是夢中現身,求其超度;晝感不安,乃生者消除往世來障之征兆,此正顯誦經之效,生者本應愈加用力精勤,孰料生者爲一己之私,爲求不見亡人,體心安泰,口稱功德回向衆生,實將功德回向一已,何利衆生?法無高下,修有次第,凡夫起修,初則雜念紛飛,心思難定,縱有功德,不過一二,回向冤親,尚不足用,何況回向法界衆生?其後亡人夢中不顯,非被超度,實因生者誦經,名大實小,無功德故,已無利益於亡人,亡人自然不現。凡夫分別心重,以爲回向冤親債主爲小,回向法界衆生爲大,卻不知發出世菩提之心爲大,求世間安樂福報爲小,若回向冤親,然與回向法界衆生,功德並無二致,何況衆生無始劫來,因果輾轉,因蔓不斷,六道重生,無不曾爲自己的父母冤仇,回向雖異,然功德小大,何有差別?菩提心生,則諸法平等,何秘拘泥事相,徒增業障,修習之初,回向冤親債主;修習之末,回向法界衆生,此乃事殊理同,因機修法,不必妄加分別,《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發心之要,學佛之人不可不慎。何以讀誦地藏經,得無量功德利益?以誦此經者、聞此經者,能發菩提心故,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因果不虛。


  學者所持名號,弘一大師在其編述《地藏菩薩聖德大觀》中有教:“占察經卷上,詳示占法中雲: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準此,持名之時,應雲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斯爲善矣。若因句長未易持誦者,可略摩诃薩字,直雲南無地藏菩薩。但有仍欲依彼舊習南無地藏王菩薩者,亦宜隨其好樂,因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相符合也”。由是可知,地藏菩薩、地藏王菩薩之稱皆有經典可據,學者可任選其一專持。

  除誦經持名之外,學者亦應誦持滅定業真言。經中雲佛有三不能:一者,不能滅定業;二者,不能度無緣;三者,不能盡衆生界,然又傳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何也?欲明此理,須知何者爲定業?《優婆塞戒經》曰:“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做,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故學者忏悔往昔所犯罪業,定業可轉爲不定業,因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地藏菩薩以大悲願故,遂設方便,而說滅定業真言,然學者若能至心忏悔,發心精進,則何業不能滅轉,何咒不能消業?或有不信,以此咒名稱爲藏經所不載,遂爲質疑,學者若加考證,使知此咒實爲藏經中《陀羅尼集經》所載之地藏菩薩法身印咒,因其梵文有摧伏、散滅、粉碎一切罪業、罪障、惡業之決,故華文自古稱此咒爲滅定業真言,此雖爲地藏菩薩法身印咒之變稱,然此稱不失地藏菩薩本意,況流行於世能令學者發起信心,故後世大德亦不複改,現世人心不古,不能聞即信受,竟以此稱不載於藏經爲由,妄加誹謗,書蠹嚼文,死於句下,著實可歎!

  學者誦經,至少應至四十九部,並且日日不斷,以修其心,此後還應勤心不退,誦二百部以上;若專持地藏菩薩名號,每日應一萬聲以上,連續百日;若持滅定業真言,應數過百萬以上,如是修行,方見成效,切不可一曝十寒,一日只誦佛名號數聲,未見利益,遂懷疑慮,譬如砌磚建屋,日砌一磚或數磚,即終日歎怨,爲何屋不能住?若日日勤勉,則屋必速成,令人不受風霜雨露之侵,蟲蛇虎狼之害,若日不精勤,善少業重,何能見效?得果必要種因,妄心求法,法何可得。誦持之數,本亦爲相,實不必拘泥,然衆生心思散亂,幫強以爲數,令其精進。

  修習地藏法門,見效速緩,果報大小,著在發心。或有誦經百部,不見驗證,即退初心,以爲佛菩薩願力或許有虛,而不論自己發心是否爲正,發世間增上心則果小效緩,發出世菩薩提心則果大效速,學者妄念末消,願力不具,如魚遊水,終不脫海,何況出離三界,此《椤嚴經》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能發起菩薩心,志心精勤,三字五字、一句一偈即可感應開悟,何待百部萬聲?

  若學者事務繁忙,無暇專修,亦可將修行與工作、生活相結合,隨時隨地發起菩提之心,《賢愚經》有貧女供燈一事,貧女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衆生垢暗,即得佛授記,爲燈光如來。貧女僅供小燈一盞,何以得成佛果報?因發菩薩心,故得大功德。學者效此,平時掃地,意想在掃除自己,衆生之三毒;一日三餐,意想供養佛法僧三寶、六道衆生,如此等等,若學者時時能如是至誠發心,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何門不入?

  中土通行之念佛法門,觀世音菩薩法門,亦無上殊勝,學者不可厚此薄彼。法法相印,願願相攝,經中所言二十八種利益,實與淨土極樂境界,並無二致,不可隨意分別。修習何種法門,不過爲佛菩薩應機而教,學者宜一門深入,覺知法味,再修他法,方可諸法融通,博而不雜,萬不可淺嘗既止、妄論高低,謗法毀教,反造惡業。弘一大師亦普勸淨宗道侶兼持捅地藏經,“淨宗道侶修持之法,固以淨土三經爲主。三經之外,似宜兼誦地藏經以爲助行。因地藏菩薩與此土衆生有大因緣。而地藏本願經,尤與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勸淨宗道侶,應兼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經中有言,南閻浮提衆生,與地藏、觀音二大士最有因緣,故地藏法門與南閻浮提衆生甚爲對機,地藏宏願,諸佛贊歎,學者深入,在世間則有求皆從、諸橫消滅、去處盡通;出世間則善果日增、菩提不退、畢竟成佛。學者得修地藏法門,乃前生行善之福報,後世成佛之因緣,地藏功德,不可思議,修習者必得聖賢擁護,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盤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望學者對地藏法門珍之惜之並笃行之!

  三寶慚愧弟子果念敬書

  佛曆二五四八年立夏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3 16:0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459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