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17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youcome99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級別: 副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中醫研討
推文 x52 鮮花 x10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理論] 募原探微

募原探微

 募原首見於《內經》。許多疑難疾病的發病,與伏邪致病有關,尤其是後世伏氣溫病說,將募原作為溫(濕)熱病邪、雜氣蟄伏之巢穴,邪伏募原,逾期而發是伏氣溫病的主要發病機理。吳又可《溫疫論》『又以募原為溫疫伏邪之所』,提出邪離『膜原』,有九傳之變,創達原飲等名方。然募原究竟在何處?其部位何以特殊,能久伏病邪?邪伏募原有何臨床意義?這些都有待深入研究。
 

 募(膜)原,其本義當為幕原。幕,帳篷的頂布,又指帳篷,如《戰國策•齊策一》:『舉袂成幕』;杜甫詩:『風動將軍幕』。幕,還指簾幕,是後起意義。原的本義其一是源泉,起源;其二是指原野,寬廣平坦的地方。
 

幕原怎麼變成募(膜)原了呢?

 日人丹波元簡《素問識》注『橫連募原』時釋:『猶幕之在上,故謂之幕,因從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訛爾。《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爾。《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誤』。

 

 張景嶽進一步說:『膜,猶募也。凡肉理藏腑之間,其成片聯絡薄筋,皆謂之膜……故又謂之膜原』。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亦說:『膜原者,連於腸胃之脂膜』、『募原者,橫連臟腑之膏膜』。

 

關於『募原』有無形質及部位,主要有以下看法。

募原為膈膜膈肓之原

  《素問經注節解》:『募原者,膈膜之原』,王冰注《素問•舉痛論》『膜原』云:『膜,謂膈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丹波元簡《醫剩附錄》也指出:『蓋膈幕(膜)之系,附著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

 

 今人張湯敏等認為華佗《內照圖》所講的膈膜,就是膜原。說:『華佗內照圖:「膻中者,神使之官,喜樂出焉」……又云:「膈肓之上者,氣海居焉。氣者生之原,乃命之主,故氣海為人之父母。膈肓謂心肺之間也,其膈膜自心肺之下,與脊脅腹周回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濁氣,不上熏於心肺也」』,《內照圖》講明瞭膈膜的位置、性質及作用。張氏認為:『溫邪首先犯肺,肺主呼吸,膈膜為助呼吸之緊要器官,膈膜板油盡頭連軀腔處,有輕鬆肌肉,可以牽引膈膜伸縮。溫邪之由口鼻吸入者,殆循腔殼邊緣,而伏於此』。

 

 《普濟方》云:『膈者,革也。自心肺之下有膜,與脊脅腹周回相著如幕,以遮蔽濁氣,不上熏於心肺。所謂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在兩乳間,為氣之海,以分佈陰陽,志和裏達,則喜樂由生。又雲,膈原之下,中有父母,膜原之上者,氣海居焉。氣者,生之原,命之主,故氣海為之父母。膜原,謂心肺之間也』。

 

 將此段話與前面張氏所引華佗《內照圖》一段互參,一說『膈肓之上者,氣海居焉』,一說『膜原之上者,氣海居焉』;一說『膈肓謂心肺之間也』,一說『膜原謂心肺之間也』
 可見募原與膈肓所指相同,並位於氣海之下、心肺之間。
 

 《素問識》釋膈肓『吳云:膈,膈膜也;肓,膈上無肉空處。志云:膈,膈膜也。內之膈肉,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腹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肓者,即募原之屬,其原出於臍下,名曰脖胦』,『肓者,募原之屬』,即『膈上無肉空處』,自然包含《普濟方》所論『心肺之間』。
 

 此說多用於說明溫熱類病邪外襲,隱伏于募原。
 

臟腑皆有募原

 此說源於《素問•舉痛論》有『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靈樞•百病始生》『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之論。《黃帝素問直解》謂:『膜原內通脾土,外化肌腠』,就認為募原與中焦脾胃(腸)有關係。
 

 《素問•瘧論》和《靈樞•歲露》還談到『邪氣內薄于五藏,橫連募原』,說明募原不光是與中焦脾胃有關,故《黃帝內經太素》說:『五臟皆有募原』。《黃帝內經靈樞集注》進一步說:『故邪留而未發者,留于臟腑募原之間』,『募原者,橫連於臟腑之脂膜』,則臟腑皆有募原,並且為藏邪之處。此說對於許多內傷雜病,從邪伏臟腑募原的思路來認識並結合臟腑辨證論治很有益處。
 

募原即夾縫之處

 《內經評文》謂:『募原夾膜之中空者也』。

 

 《讀醫隨筆》說:『膜原者,夾縫之處也。人之一身,皮裏膜外、皮與肉之交際有隙焉,即原也;腸胃之體皆夾層,夾層之中,即原也;臟腑之系,形如脂膜,夾層中空,即原也;膈肓之體,橫隔中焦,夾層中空莫非原也!原者,平野廣大之謂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礙大氣之往來。』

 

 如此,則募原包括膈間之夾層、腸胃之夾層、臟腑脂膜之夾層、皮裏膜外及皮肉之間之空隙處。
 

《內經譯文》也說:『募原,夾膜之中空者也。』

按照此說,募原的範圍很廣,因而《醫略十三篇》說:『膜原者,藏府之外,形骸之內是也。』

 

三焦募原說
 《溫病正宗》云:『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裏也。』

 

 《醫原》說:『膜原前近胸腹,後近腰脊,即上中下三焦之沖衢,人身半表半裏之中道也。』

 

《推拿抉微》亦說:『膜之原在臍下,即三焦之連網矣……是以瘧症……仲景以少陽立論,其義在此。』

 此說主要用於說明瘧疾、瘟疫等溫熱類疾病的發病機理。《治瘧機要》更有瘧邪『伏于上焦之膜原』、『伏於中焦之膜原』、『伏于下焦之膜原』之論。
 

經絡俞穴『募原』說

 《醫寄伏陰論》說:『膜原在胸膺之內,夾脊之前,正經胃交關之所,為諸經之總會也』,謂募原在經絡與胃交關之所,為諸經之總會。《三指禪》云:『募原,軀殼之裏經脈所系之處』,《六因條辨》則有『夫膜原者,胃絡也』之論,皆認為募原與經絡有關。以俞穴為募原的認識主要受《難經》六十六難、六十七難論述募穴、原穴的影響,如《類經》就說:『募原,如手太陰中府為募,太淵為原之類也……邪之所著則留而為病』。

 

 以上五種看法,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認為募原為病邪伏藏之處。前人對邪伏募原的生理、及病位元層次亦有爭議,多數認為募原屬半表半裏之地,如《溫疫論》說:『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裏。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裏』。這是通過總結瘧疾、瘟疫的臨床表現而提出的。另外一種看法認為募原也有深淺的不同和陰陽性質之差異,《雜病會心錄》說:『膜原之界限,宜分陰陽淺深之不同』,認為邪入募原還有深淺之分,陰陽盛衰之別,這更符合臨床實際。
 




~永康堂整體保健~

症現於四肢五官,病存於五臟六腑。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11-03-08 16:3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0035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