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
【右看】應推動全民減碳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日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以減碳為名,公開發表支持核四續建的看法。儘管眾人皆知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能源耗用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然而耗用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的來源單位千百種,若真要追求減碳成績,李遠哲此番言論仍陷入了只思考產業部門如何減碳的思維窠臼。
首先,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人纖這五大耗能產業近年即已推動自願性的減碳措施,且根據統計,近年來此五大產業的減碳措施皆已達成原先設定的減碳目標,而若要以所謂的「再生能源」作為取代既有電力、進一步減碳的手段,憑台灣的自然條件亦有先天之難。換言之,繼續將減碳的焦點目標鎖定於產業部門,實難再有顯著成效。
再者,當前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中,住宅暨一般營業場所即佔13%;運輸業排放量更佔17%,亦即一般民眾日常排放的溫室氣體已在排放總量中佔去3成之多。換言之,此時最具有節能減碳潛力的,實是一般住商與運輸業,而非早已飽受輿論壓力的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固然仍須促其降低,但同時每一位生活於這座島上的民眾亦不能自外於節能減碳運動。故比起選擇核能電廠,積極宣導一般民眾節約用電耗油、藉助政策協助運輸業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政府能作且更該作的要務。
【左看】不只是能源問題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李遠哲公開發表支持續建核四的意見後,引起一波關於核能發電與能源問題的熱烈爭論。然而無論是就「核能發電」本身進行討論、抑或從看待能源的角度探討應該開源或節用,究其根源仍是台灣社會未來要選擇哪一條道路的問題。
就表面現象而言,核能發電的產量效率確實優於水力風力發電;且除了核廢料處理問題較為棘手外,其發電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低於火力發電。因此,若將台灣的自然條件、土地面積等項目納入考量範疇,同時又必須兼顧「減低溫室氣體」,核能發電似乎的確是「不得已的最佳選擇」。
然而,這種「相權取其輕」的邏輯之所以能夠成立,是以「維持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前提。但即便台灣人民一致選擇走向這條發展道路、一致堅決擁護興建核電廠,水力資源有限的台灣是否真能讓耗水量龐大的科學園區「維持穩定營運」?台灣的空氣品質與土壤又能承受污染多久?何況就算不存在前述問題,此種生產與消費皆處於無政府無節制狀態的發展道路,又豈符合「減碳」標準?
因此,李遠哲公開支持續建核四,不僅意味著李個人對於能源與經濟發展的想像已陷入技窮的窘境,更反向刺激吾人重新思考:倘若不要高耗能高污染的「科技產業」,台灣未來應選擇哪條道路?
【心得感想】我比較支持左看的觀點
畢竟核電雖然「相對乾淨」
但是別忘了,核電廠生產的電力終究是要拿用在產業部門的
如果這種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政策(包括隨之而生的社會消費習慣)不改變
別說是核四,就算十顆太陽也不夠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