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财团法人环境与发展基金会
【绿色探索】 以绿色消费观点来看黑鲔鱼季活动
财团法人环境与发展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赖明伸
前言
在第四届黑鲔鱼文化观光季活动盛大开幕,老饕准备大啖鲔鱼盛宴,全台吃鲔鱼生鱼片蔚为风尚,「鲔鱼肚」成为耳熟能详名词的今天,鲔鱼季活动的一大重点-黑鲔美食-究竟是否符合绿色消费的观念,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蓝鳍鲔鱼(bluefin tuna)」

「南方黑鲔(Southern Bluefin)」
简介
台湾屏东外海出产的黑鲔鱼属于「蓝鳍鲔鱼(bluefin tuna)」(台湾惯称黑鲔鱼)的一种。黑鲔鱼为体型最大的一种鲔鱼,成鱼体重可以超过500公斤,并可以分为两种: 1.「北方黑鲔(Northern Bluefin Tuna)」(台湾地区俗称黑瓮串),又分为大西洋黑鲔(Atlantic Bluefin)与太平洋黑鲔(Pacific Northern Bluefin)两个亚种),与;2.「南方黑鲔(Southern Bluefin)」,俗称油串。台湾近海捕捞的黑鲔鱼品种即为太平洋北方黑鲔。
目前太平洋黑鲔的主要捕捞国家虽包括美国、墨西哥、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但是全球大多数捕获的三种黑鲔均成为日本的生鱼片食材,属于高价食品。目前纪录是一尾极品黑鲔的拍卖价格为八万美元,其珍贵可知。由于黑鲔鱼(特别是其鱼肚)被日本人视为是生鱼片的极品,进行全球大量捕捞与搜购,因此黑鲔鱼很早即被视为是过度捕捞需要保护的鱼类。日本人对黑鲔鱼的消费情况,以美国1999年渔获量1086公吨黑鲔鱼为例,几乎全部(1083公吨)被日本高价搜购。由于黑鲔鱼的经济价值极高,因此虽有下述国际公约保护,依然成为大量非法捕捞的对象。日本人的嗜吃黑鲔,造成黑鲔濒临绝种,也因此成为国际环保团体诟病与抗议的对象。
国际保护行动
目前三种黑鲔鱼中,南方黑鲔系由1993年日纽澳签订的「南方黑鲔保育公约(CCSBT)」设定各参与国每年补捞限额来予以保护;在大西洋黑鲔方面,也由「国际大西洋鲔类保育委员会(ICCAT」设定各国的捕捞限额进行保护。但是保护多年以来,黑鲔鱼数量并未有显着回升现象,因此遭受环保团体批判,认为这些渔业组织全由渔业团体把持,并无环保诚意。

依据这两个渔业组织设定的捕捞限额,目前我国2004年南方黑鲔捕捉限额为1140公吨;东大西洋区(含地中海区域)黑鲔鱼捕捞限额仅为480公吨,西大西洋区则无配额不得捕捉。就渔业资源来看这些数量极小,显示黑鲔鱼的珍贵稀少。
由于黑鲔鱼的成鱼数量自1960年长线钩钓捕鱼方式盛行以来大量减少,目前「国际自然资源保育联盟(IUCN)」公布的遭受威胁生物物种「红色清单(red list)」中,将南方黑鲔列为「严重濒临绝种(Critically Endangered)」动物类,代表在短期内面临绝种的风险极高。同样属于此分类的尚包括黑犀牛、高山大猩猩及亚洲猎豹等稀有动物。国际环保人士(例如绿色和平组织与澳洲环境官员)认为CCSBT的限渔行动保护效果不足,因此发起运动,想将南方黑鲔列为华盛顿公约管制的保护动物,但是并未成功。

大西洋黑鲔的族群数量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例如与1960年代比较,西大西洋黑鲔的成鱼数量目前仅剩3%。然而黑鲔属于高度回游鱼类,各国对于其习性与生态所知不多,缺乏生态研究与族群统计数据,因此IUCN的红色清单中对北方黑鲔的分类是「缺乏数据(Data Deficient)」,代表数据不足无法分类。
目前太平洋黑鲔是三种黑鲔鱼中唯一未受国际公约保护的品种,仅由主要捕捞国家日本、美国、台湾、韩国等国家自行进行渔获量纪录,并将资料送交「美洲热带鲔鱼委员会(IATTC)」进行汇整与报告,然而这些区域国家的许多非法捕捞情况并未能纳入统计。依据IATTC的报告,直至2000年为止,过去30年来太平洋黑鲔渔获量并无显着下降趋势,因而未有国际补捞限额的管制行动,但是确实出现因为幼鱼捕捞过度,造成渔获尺寸与每航次渔获量减少现象。此现象是否指向短期内的族群数量问题,尚待后续观察。
我国现况
以我国情况而言,台湾系在近十年来才开始利用太平洋黑鲔资源,目前已成为沿近海渔业中最重要的渔业之一。以太平洋黑鲔鱼的产量与产值而言,由1990年的183公吨(2200万元),直线上升增加至1999年的2657公吨(59亿元)。以全球黑鲔鱼总产量在2000年仅约24000公吨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小数量,具有影响族群生态危机的冲击。
这几年屏东县政府举办的黑鲔鱼观光文化季活动,更有效拉抬黑鲔鱼的声势,使原本外销日本的黑鲔鱼,逐渐转向国内市场。不过这几年来我国黑鲔作业船只虽较往年增加,但是黑鲔鱼捕获总数持续减少。原因除与菲律宾军舰扣押台湾籍渔船,导致我国渔船不敢进入其海域捕鱼外,黑鲔鱼数量锐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太平洋黑鲔的渔获量下降与捕获体型变小,与全球鲔鱼业面临的趋势是相同的,显示太平洋鲔鱼亦有可能逐渐步向其他两种鲔鱼遭受绝种威胁危机的现象。

对黑鲔鱼季的省思
国际环保人士认为对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议题,应该采取积极事前预防的观点,不应延迟采取行动。例如由于加拿大政府无视1980年代鳕鱼渔产减少的警兆,过迟采取禁渔行动,直至1992年才开始大量限制捕捞北大西洋鳕鱼。此举不但造成加拿大大西洋岸有近500年历史鳕鱼工业的崩溃,并且直至今天仍未能恢复。这项惨痛经验乃是重视海洋生态管理的国家政府,不可忘记的教训。
因此推广黑鲔鱼季的鲔鱼美食活动,就国际法律观点来看,确实没有问题。因为太平洋黑鲔并无国际公约保护与管制。问题出在三类黑鲔鱼有两类已经确实证明具有过度捕捞现象并受到国际限渔规定保护,而唯一未被公认具有危机的太平洋黑鲔鱼也逐渐出现异常征兆的同时,大力推广一个涵盖鲔鱼美食文化的促进消费活动,恐怕向国际社会传导的讯息不是一个采取积极预防政策的环保心态,而是一个其他区域鲔鱼危机无关己事,只要我国海域还抓得到又无法可管就可以尽量捕捉的鸭霸心态,并有大开环保倒车之嫌。
因此如果要振兴地方经济而来办理与黑鲔鱼相关的文化与观光活动,乃是值得鼓励的美事。但是如果将鲔鱼大餐列为必要项目,甚至因此造成风尚流行,导致渔民加强捕捞各类鲔鱼或加剧非法渔获现象,甚至造成黑鲔鱼绝种危机,则就是属于不义之举了。

当事者或许认为,一样是大海捕得的黑鲔鱼,反正国人不吃也是会出口至日本。但是在日本人因为吃黑鲔鱼导致国际环保团体反感与抗议之时,国人值得主动去招惹这个吃尽保育动物属于承担不起的国际重大罪名吗?
因此国人在品尝珍贵的黑鲔鱼肚生鱼片时,或许应该知道一下这些与黑鲔鱼相关的资讯。如果您是一个重视环保意识的绿色消费者,或许更应该三思而行。
我国参加国际组织中,
有关鲔鱼
拥有会籍之组织:
北太平洋鲔鱼临时科学委员会 Interim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另外有关鲔鱼而
名列 观察员 之组织:
1.国际大西洋鲔类资源保护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2.美洲热带鲔鱼委员会 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
3.南方黑鲔保育委员会 Conven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
资料来源:外交部92年7月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外交年鉴」
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show_book.php?path=2_004_038讽刺的是,我国一般对于黑鲔鱼的印象就是"好吃"........

台湾在1990年到2000年间开始利用太平洋黑鲔资源,目前已成为沿近海渔业中最重要的渔业之一。1990年太平洋黑鲔的产量仅有183公吨,至1999年已达到2657公吨,十年内增加15倍产量。目前已呈现过渔的情况,捕获量年年创新高,但平均个体体型却越来越小。如果长此以往将严重冲击黑鲔鱼生态,甚至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