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5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waterr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嬰兒] 嬰幼兒餵藥指南》小兒餵藥大挑戰
 日前,台北市發生一起兩歲幼兒疑似因母親強灌中藥嗆死的不幸案例。學齡前的兒童免疫力低,「吃藥」幾乎是成長過程的一部份,而「餵藥」亦是照護幼兒者同感頭痛的問題。

 從醫護專業來看,「小兒餵藥」的確不容易,但有一些操作秘訣可供參考。

 嬰兒服藥 最好在餐前

 無論什麼年齡的病兒餵藥時都不可平躺,未滿周歲以前的嬰兒應抱在懷裡採半坐姿,且仰角高於45度。服藥時間最好是在餐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藥前不要餵奶和餵水,嬰兒略有飢餓感比較會主動將藥吞下去。

 善用器具 餵藥不再傷腦筋

 此外,可作為嬰兒餵藥的器具很多,包括以下幾種:

 1.奶嘴頭:奶瓶上面的奶嘴頭旋下來讓嬰兒含著,等病兒出現吸吮動作就將藥水倒進去,讓小寶寶像喝奶一樣把藥吸進去。

 2.空針:將未使用過的空針筒拔除針頭後,抽取要服用的藥劑,然後以拇指、食指輕壓小寶寶臉頰兩側,使其嘴巴自然嘟開,方便餵藥進去。針筒應沿著嬰兒嘴角伸進口腔側邊,將藥物間間斷斷注入,讓病兒有時間順利吞嚥,且要有吞嚥動作後,才可繼續餵食,切莫將全部藥劑一次仰頭灌入。如此可避免藥液與舌面味蕾直接接觸,導致幼兒吐藥。

 3.餵杯或湯匙:可以採用小朋友自己喜歡的湯匙,或是用小藥杯餵食。餵食時,以湯匙和餵杯抵住病兒舌頭,直到藥劑徐徐吞下,手才鬆開。

 餵藥時最好有人從旁協助固定小兒頭部,餵完藥後需檢查小孩口中是否還有剩藥,並喝20到30西西的水將口腔和食道內的殘藥送進胃部。最後再抱起小孩輕拍背部,讓藥液順暢流入胃部。

 改善藥的口感 好入口

 孩子害怕吃藥的情形,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改善。一是改善藥的味道,另一是善用誘導技巧。首先,藥液溫度低可降低味覺的敏感度以及藥的苦味。例如:怕苦的孩子可將中藥湯劑放涼後服用。另外,西藥也可加少許糖使其較為可口,以鼓勵孩子一點點吃進去。

 服藥最困難的階段是從零歲到六歲,尤其是兩、三歲的幼兒最容易出現反抗行為,這個階段的病兒餵藥技巧首在「安撫」與「誘導」。

 幼兒餵藥 須循循善誘

 餵食者一定要保持沉穩鎮靜,切莫因小孩哭鬧而慌張動怒,尤應避免在小孩大哭時強灌,更不可以捏住幼兒鼻子迫使張嘴吞藥,這樣最容易嗆到,甚至引發窒息危險;也不宜將藥劑直接倒入咽喉,以免將藥物吸入氣管造成嗆咳,嚴重者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一旦病童出現嗆咳,要立即停服,並輕拍其背部舒緩症狀。

 幼兒餵藥的障礙其實還是在心理層面,因此誘導技巧最為重要;可以嘗試:編故事、送小貼紙小禮物等鼓勵方法。

 只要是略可用語言溝通的幼兒,餵食者都應耐心解釋吃藥的理由,並可將孩子喜歡的玩偶,或平時熟悉的故事主角編進「吃藥」故事中,例如:熊熊生病了,來吃一口藥,弟弟也吃一口。餵完藥後讓小孩看看空杯,並給予口頭鼓勵。

 藥吐出來該怎麼辦?

 如小孩吃藥後吐出來,需評估吐出的量有多少,才決定如何補救。如果吐出來的量不多,或是服用30分鐘後才吐出,就不必補吃,也不必提早下一次吃藥的時間。如果確定全部都吐出來,則應再隔10到15分鐘後才補吃,以免孩子抗拒。

 但如大部分都吐出來,且無法判斷吃進去多少,則應觀察半小時,若還持續發燒不退才考慮補吃。若吃藥後出現不正常嘔吐,且有抽搐情形應緊急送醫。

 如果小孩罹患的是腸胃型疾病,一吃就吐,有時禁食即可痊癒,如嚴重至腸胃已無法吸收任何東西(包括藥物),則應考慮以打針和打點滴治療。



劍上干戈止 凌步虛靜生
仙道為一拋 世風蜀道行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5 12:0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163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