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CRAFT
|
分享:
▼
x0
|
[成人] 從坐月子談產後保健
在西醫的觀念中並沒有所謂的坐月子,不過「產褥期」的定義為生產後的6週,在這個期間生殖系統將恢復至懷孕前的狀態,如果就子宮的復原的時間約4週來看,不論4週或6週在時間上西醫與中醫及傳統的觀念不謀而合。
產後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多了個傷口(不管是自然生產或剖腹生產) 及惡露,傷口的照顧一般依照醫師的囑咐應沒問題。自然生產方面應經常更換產褥墊以保持乾爽舒適,每次如廁後都要用溫開水由前往後沖洗,如果發現傷口疼痛惡化或有腫脹化膿的情形,則應立即就醫;至於剖腹生產的傷口約7至10天會癒合,這段期間傷口應避免碰水弄濕以免發炎,如果為了避免蟹足腫的形成影響傷口的美觀,美容膠布應貼至6個月,效果才明顯。
通常惡露會隨著時間漸漸減少,約3週結束,過多的惡露是屬於不正常的現象,如果超過500cc 稱為產後出血。坐月子發生的產後出血應該都是延遲型(非立即型) 的產後出血,最常見的原因為胎盤組織留置於子宮腔內,不過由於醫療的進步上述發生原因的機會也下降,反而有因藥物所引起的產後出血,例如在高雄院區就有產婦發生延遲型產後出血,血色素由正常的12變成5.6,經超音波檢查子宮並無異狀,詢問病史時發現產婦於產後服用26帖生化湯及長期米酒進補,可能是因服用過多的生化湯及米酒所引起的產後出血。就西醫的觀點來看,生產後醫師已將子宮內清理乾淨(尤其剖腹生產時),並無所謂的髒東西須額外排除,自然認為不須服用生化湯。個人曾諮詢中醫產後生化湯的服用的意見:一般建議為惡露穩定時才服用,以3至7帖為原則,所以不論中西醫均不建議服用過多的生化湯,以免發生副作用。
在飲食上坊間流傳不要喝水、使用全酒料理或少喝水,要不然容易水腫或有水桶肚,就西醫的觀點來看當然無此論調,水份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相當的重要,過少的水份攝取容易造成低血壓而頭暈甚至頭痛,產後幾天會進入利尿期,小便的量會增加,再加上因雌激素的下降容易盜汗,所以水份的流失比起產前更多,理論上水份的攝取應該增加才合理(每天2,500c.c. 5天以上),如果有做無痛分娩、半身麻醉或術後止痛時,則更應該攝取更多的水份(每天3,000c.c. 5天以上),可以減少因血壓低所引起的不適,曾經有位孕婦於產後檢查時抱怨產後常頭暈,我就問她是不是怕水腫不敢喝水,她告訴我一天只喝600至1,000c.c. 的水份,這樣的水份無法應付正常的新陳代謝,結果自然會頭暈。
至於小腹突出在醫學上的看法應該多為脂肪累積所致,不應該遷就喝水,孕期建議孕婦體重增加為12.5公斤,但現在孕婦大多增加1520公斤的體重,產後若多休息加進補要沒有小腹也很難。產後若有哺育母乳,熱量及蛋白質才應該增加,但是如果沒有哺育母乳,則比照未懷孕前的飲食即可,要不然坐完月子會增加不必要的脂肪。
產後應該多休息是一般的觀念,但是在二次世界戰爭以後西方醫學觀察越早活動的孕婦其恢復越好,漏尿、尿失禁、便秘及靜脈栓塞的情形也比較少,所以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應及早活動較好。在所有產後運動中個人最重視「凱格爾運動」(即提肛運動),因為此運動可以加強骨盆腔肌肉,對於產後生殖器鬆弛及尿失禁均有幫忙,且趁著坐月子期間子宮及陰道正在恢復時做最為實惠,效果也較好。不論自然生產或剖腹生產皆可藉束腹帶的支撐而改善產後肚皮鬆弛,剖腹生產也可以減輕傷口的疼痛,但束腹帶並沒有減肥的功效。
坐月子不可洗頭及洗澡的禁忌常常聽到,在西醫的觀念當然認為是無稽之談,要不然西方的婦女並無坐月子,也沒聽說她們到了中年常常頭痛或腰酸背痛。考據其時代背景,應該是因為以前生活環境設備較差,害怕產婦洗澡或洗頭後沒有立即弄乾而引起感染風寒,其實只要注意產後採用淋浴洗澡,洗頭後立即用熱風吹乾應該就沒問題。
產後幾天會有暫時性的產後憂鬱,可能的原因有產後的興奮感消失、產後的不適感、產後在醫院睡不著或睡眠品質不佳造成的疲累、因照顧新生兒所引起的壓力等等,一般都只發生幾天也大多會自然改善,如果持續10天以上可以考慮看精神科醫師尋求改善。
目前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衝擊下,如何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坐月子方式也是一項課題,產後真的是一個調整身體機制的良好時機,許多醫學證據證明身體正在做調整,例如女性荷爾蒙會下降、甲狀腺素會上升再下降、B型肝炎帶原者可能會反轉產生抗體,如何配合這個時期使自己的身心狀態恢復,甚至超越懷孕前的情況,是有待醫護人員的提醒及孕婦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來達成。
女人懷孕生小孩真是辛苦~產後要好好調理避免後遺症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