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停止生命
──以人工冬眠換取急救時間
暫時停止人體功能的運作,可以保護重傷患者,或延長待移植器官的壽命。在動物的試驗已經有初步成果,人工冬眠將可期待。
撰文╱羅斯(Mark B. Roth)、尼斯圖爾(Todd Nystul)
翻譯/黃榮棋
以暫停生命(suspended animation,休眠)來延長人類生命的可能性,長久來一直讓科幻小說作家著迷。在虛構故事中,這種技術讓書中人物能夠「睡」過幾世紀的星際旅行或地球災難,醒來時不帶有歲月留下的痕跡。這些故事很有趣,但從生物角度而言,連影子都還沒看見。事實上,人類似乎沒有能力可以改變生命的進程速率。我們無法暫停細胞忙碌的活動,就像我們無法停止呼吸超過幾分鐘,否則,重要的器官將受到嚴重的傷害。
然而,自然界有許多的生物,能夠也確實讓自身的基本生命過程暫時停止,有些生物甚至可以一次停好多年。科學家用不同詞語來描述這種現象,像是靜止(quiescence)、休眠(torpor)與冬眠(hibernation)。這些辭彙都代表不同程度的暫停生命現象,也就是大幅減緩能量的製造(代謝)與消耗(細胞活性)。更甚者,處在這種狀態的生物,在面對極端溫度、缺氧等環境壓力,或甚至是身體的傷害時,都表現出超強的抗壓力。
撇開科幻小說的情節,要是能夠讓人體處於這種狀態,光是醫療而言,意義就可能十分重大。例如,有些準備用來移植的器官,像是心臟與肺臟,只能在體外存活六個小時。其他像是胰臟與腎臟,則無法超過一天。因此,器官移植能否成功,取決於速度。也就是說,只因為沒有足夠時間在器官損壞之前送達,就必須放棄某些可能的配對。美國每年雖然有數萬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手術,但因為時間緊迫有時會造成失誤,要是時間充裕的話,或許就可以避免。
器官一旦脫離捐贈者的血液供應,很容易就因缺氧而受傷。根據器官共享聯合網絡的資料,在2004年裡取得的器官,有3216個沒有用到,其中有好幾百個是因為來不及找到或送達適當的受贈者。
代謝慢、活得久
很多種生物能夠停止某些或大多數細胞的活性,牠們通常都是因應環境壓力才有這種反應,而且會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直到壓力解除為止。例如,發育中的植物種子可以在土壤中休眠好幾年,直到適合發芽的狀況來臨。同樣的,俗稱海猴的豐年蝦(Artemia franciscana),胚胎可以在沒有任何食物、水或氧氣的狀況下,進入靜止狀態,這種類似種子的休眠狀態,可以維持五年以上,此時的細胞活性實際上是停滯的。一旦暴露在適合的自然環境之下,牠們就會繼續正常發育為成蝦。
類似休眠的狀態,可以是生命力的真正停止(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所有細胞運動都停止),或是細胞依然活動但活性大減。例如,許多種動物的成體在冬眠時,食物或氧氣需求大幅減少,並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此時幾乎察覺不到這些動物的呼吸與心跳速率,體溫也降到接近冰點,而細胞只會消耗少許的能量。地松鼠與其他數十種的哺乳動物,每年會以冬眠的方式度過寒冬歲月。而有些動物,包括各種不同的青蛙、蠑螈與魚為了避暑,則會在酷夏時分進入類似的狀態,稱為夏眠(estivation)。
這些生物能在長期缺氧的狀況下生存,是因為牠們能夠大幅降低能量的製造與需求,這與人類的正常狀況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完全仰賴氧氣的持續供應,因為身體的細胞需要氧氣來維續能量的製造。當身體組織裡的含氧量低於某個精確範圍,細胞就會遭受缺血性傷害,導致組織壞死。因此,即使只是一小段時間,缺血通常是心臟病發作、中風或其他身體重創引起組織血液不足、因而缺氧之後的死亡主因。
對多數生物而言,正常含氧量會促進有效的能量製造與細胞功能。作者與其他研究團隊也發現,含氧量極低(無氧)的狀況,可以刺激細胞進入休眠的保護狀態,而幾乎完全停止能量的製造或消耗。不過,當含氧量介於這兩者之間(氧氣不足),細胞會試圖繼續正常運作,可是氧氣供應的不足,使得它們的活性缺乏效率,而且可能傷害到自己。因此,要挽救氧氣供應不足的組織,也許可以透過恢復正常氧氣量,或阻斷殘餘氧氣的供應。
缺血時造成組織傷害的分子機制,雖然尚未釐清,但科學家都會同意,其中位於關鍵的,是細胞無法提供能量來維持自身的必要活性。細胞所消耗的能量大部份來自腺三磷酸(ATP)分子,這些分子主要是由細胞的粒線體,經由稱為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過程製造出來的,而這個過程需要氧氣。含氧量下降時,氧化磷酸化的速率會減緩,ATP含量就跟著下降。因為ATP分子通常在製造出來後的幾秒鐘內,就給細胞用掉,人們相信,缺血性傷害的起因,只是因為含氧不足的細胞沒有足夠的氧氣用來製造ATP。
如果某些對能量需求不高、但同樣也是必要的細胞活動持續下去,傷害可能會加重,因而破壞細胞整體系統的協調。最後,氧化磷酸化本身也可能會傷害細胞。當含氧量低於最適量,氧化磷酸化過程會變得缺乏效率,能量會提早釋出,而產生活性極強的自由基分子。這些副產物的惡名來自於它們引起的老化效應,因為它們會傷害DNA及其他細胞構造。缺血時,自由基分子更會阻礙缺氧細胞執行關鍵功能的能力。
因此,為防止重傷患者的缺血傷害,心肺復甦術以及其他傳統方法的目的,就是要讓組織的血液循環盡快恢復,也就是恢復氧氣供應。由於人類的細胞不能沒有氧氣,這似乎是唯一的策略。然而,我們已經在處於類似休眠狀態的動物身上看到,由於細胞活性急遽下降,這些動物在缺氧狀況下不怎麼怕缺血。我們懷疑,在人身上誘發同樣的情形,也許可以讓人在低氧期間避免缺血造成的傷害。所以我們的團隊開始研究,想更了解生物面對缺氧時,停止運作的機制。
線蟲帶來的啟示
我們已經研究了各種廣泛使用的實驗動物,像是酵母菌、斑馬魚胚胎以及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 )。線蟲可以在生活史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進入休眠狀態。在無氧(anoxia,氧氣含量小於或等於0.001%)狀況下,線蟲就會進入休眠,並能維持在這種中止狀態24小時以上。
然而,不論是因為失血或血管阻塞,到達人類組織的血流如果切斷,含氧量可能永遠不會低到讓組織處於完全無氧的狀態。殘餘血液與組織本身中所殘存的氧,還可以讓少部份的氧化磷酸化繼續發生。但ATP產量的不足,使得細胞活性無法維持在正常速率,因此讓具有傷害性的自由基的產量增加。
為摸擬人類這種缺血狀態,我們可以讓發育中的線蟲胚胎暴露在「氧氣不足」(hypoxia)的狀況,此時含氧量約在0.01~0.1%之間,雖然比無氧狀況高,但還是遠低於一般空氣21%的正常含氧量(normoxia)。氧氣不足時,胚胎不會像在無氧狀況之下那樣進入休眠,而是會繼續進行胚胎發生(embryogenesis),結果在24小時之後,細胞發生形成顯著的傷害,並且死亡。
如果讓線蟲胎胚所處的環境含氧量稍微增加到0.5%,胚胎就可以像在正常含氧量之下照常發育。因此,線蟲雖然能在無氧狀況下以休眠狀態存活,也可以在含氧量低到0.5%的狀況下正常發育,但中間地帶的含氧量範圍,卻是要命的。
我們在線蟲的研究也指出,胎胚能在無氧狀況下進入休眠,不是單純因為氧氣不足而被迫造成的,而比較像是有目的的機制。我們找到了兩個基因,在無氧(而非缺氧)的狀況下,它們的功能似乎是中止胚胎細胞週期進行所必需的。缺乏這些基因的胚胎如果處於無氧狀況,細胞分裂就無法中止,造成染色體分離不正常,許多胚胎因而死亡。
羅斯與同事把實驗用的小鼠,放入圖中的密閉玻璃容器中,然後投送濃度不致於致命的硫化氫(H2S)氣體到容器中,長達六小時。在這組實驗中,小鼠的核心體溫與代謝速率下降的程度與速度,和容器中硫化氫的濃度有關。這個結果支持了他們的假說:硫化氫可以在通常不會冬眠的哺乳動物身上,誘發出類似自然冬眠的休眠狀態。
這些結果暗示,就像一般人會想到的,增加細胞可用的氧氣量是可以避免缺血性的傷害。但不只如此,連降低含氧量也可以。這個想法雖然大違當代的醫療慣例,但對保存人類組織而言卻有重要的意義:因為要讓準備移植用的各種器官維持充足的含氧量,或提供受傷患者受傷組織足夠的氧氣,並非易事,但也許可以降低它們的含氧量。
一個有效降低細胞取得氧氣的方法是加入氧氣仿劑(mimetic),這類物質在分子構造上類似氧氣,因而可以結合到許多氧分子會去結合的細胞位置,卻又不會產生氧分子造成的生化反應。例如,一氧化碳會與氧競爭,結合到細胞色素C氧化(cytochrome c oxidase,細胞內氧化磷酸化機具的一個元件,在正常的狀況下會與氧分子結合),但結合上去的一氧化碳並無法用來製造ATP。
我們因而懷疑,在線蟲胚胎處於中間地帶含氧量時,如果將一氧化碳加入這種氧氣不足的環境,阻斷胚胎可利用的少量殘餘氧氣,並有效模擬無氧狀況,能否保護線蟲胚胎免受缺血性傷害。我們發現,在這種狀況下,胚胎的確進入了休眠狀態,避開了致命缺血性後果。
到了2003年,這些令人鼓舞的結果讓我們期盼進一步測試這個觀念。先前對較大動物的研究,以及人類意外受害者能夠在低氧狀況中存活下來的懾人故事,在在暗示我們,挽救線蟲生命的機制,在更複雜的生物身上也許也存在。
誘發保護性休眠
許多的動物研究支持這個想法,即使是較大的動物,降低可利用的含氧量,也可以避免組織傷害。例如,在自然環境冬眠的動物,休眠狀態似乎會保護牠們免受傷害。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班克分校北極生物研究所的德魯(Kelly L. Drew)及同事所做的實驗發現,將顯微探針伸入冬眠中的北極地松鼠腦部後,幾乎不會造成腦組織的死亡。但非冬眠的地松鼠如果遭受同樣的處理,組織很快就會受到損傷。
這些證據讓幾位研究人員想在平常不會冬眠的動物身上,誘發出類似冬眠的狀態,來看看細胞活性是否可以安全的減緩下來,同時藉此延長組織保存的時間,以利傷害的修復。美國匹茲堡大學已故的薩法(Peter Safar)及同事,以狗為研究對象,近20年來都在精進一種可以創造休眠狀態的過程。去年,薩法團隊描述了最近的實驗結果。為了創造休眠狀態,他們停止了14隻狗的心跳,然後把狗身上所有的血液都放光,再將冷生理食鹽水灌流進去。生理食鹽水攜帶氧氣的能力遠不如血液,因此這處理方式就大幅降低了狗組織的含氧量。之後,狗沒有了意識、呼吸及心跳。
薩法團隊將狗分成兩組,一組是有六隻狗的控制組,另一組有八隻狗,將會以手術摘除胰臟這個不會影響狗兒生存的器官。60分鐘的休眠狀態之後,重新灌流血液,讓狗兒復甦過來。72小時之後,所有的狗都還活著,而且所有控制組的狗,沒有一隻因為休眠而出現任何功能或神經上的不良效應。手術過的這八隻狗當中有四隻也是正常的,但其他四隻出現了某些神經障礙。
美國軍醫大學健康科學的瑞(Peter Rhee)與同事,以類似的技術誘發15隻成年約克夏豬進入休眠狀態,然後對其中幾隻豬進行血管修復手術。瑞的報告指出,所有接受測試的豬,記憶與學習能力都完全不受影響。
【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2005年7月號〈暫時停止生命──以人工冬眠換取急救時間〉】
http://www.sciam.com.tw/read/re...ocNo=706&C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