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風扇設計,強悍效能表現 - Gigabyte G1 Gaming GTX 9602GB

除了掛上風之力,技嘉在主機板與顯示卡的產品規劃之中,還有一個更高位階的G1 Gaming系列,這從三四個世代以前的晶片組就已經開始啟用的系列,無疑的是代表最高性能的產品系列。
這次體驗的G1 Gaming GTX 960 2GB版本,是比標準的風之力GTX 960有著更為跋扈的三風扇散熱器,加上更高時脈的超頻表現,這次將更著重在遊戲方面的體驗測試。拜新製程的NVIDIA GM206 28nm核心的繪圖晶片有著更多的電晶體與運算單元和低溫表現之賜,因此這張三風扇的風之力散熱器,也具備了在2D使用環境之下達到零噪音的靜音水準,而且在散熱器上更備有LED顯示當前的風扇啟動與停止狀態。
G1 Gaming GTX960 2GB規格介紹

那麼比起公版的GTX 960 2GB,這張產品編號為GV-N960G1 GAMING-2GD的Gaming系列顯示卡提升了多少幅度的效能呢?它具備了兩種模式,一種是OC模式,顯卡核心時脈會提升到1329MHz,而原本的是1266MHz。而G1 Gmaing模式提升到1304MHz,原本的是1241MHz。因此能夠當作G1 Gaming系列的960核心應該是特挑體質比較好的晶片。當然,以顯示卡記憶體(VRAM)來說,2GB還只能算是入門款,在上去還有4GB版本可挑。關於記憶體與特效大小的影響,等等也會用遊戲測試來說明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您可以依照您的選擇來決定是否要一次買到4GB,或者是2GB就能夠滿足了。
G1 Gaming系列的風之力,風更強悍了

雖然外盒與標準版本都是一致的設計與底色,但掛上了G1 GAMING的副標之後,也說明了這張風之力的風,比標準版要更強悍了。

比起標準版,G1 GAMING系列更多了SUPEROVER CLOCK以及FLEX DISPLAY等功能,主要是強調他高時脈的超頻以及更多樣化的顯示輸出能力。

盒裝背面也特別強調了這顆風之力散熱器的結構分解圖以及特色。

其實現在的顯示卡拜製程進步的關係,晶片效能比以前都要好,而且功耗也大幅降低,在硬體主被動零件的布局上也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走線,所以整體PCB的體積也可以大幅減小,以標準版GTX960來說,兩顆風扇其實就夠了,不過為什麼還是要維持這樣三風扇的設計?主要就是這個長度跟氣勢的問題,如果每張卡都Lay成Low profile或者短卡,雖然效能一樣強悍,可是在外觀上氣勢實在不夠兇悍,因此這種超過25cm長度的散熱器還是有其必要性。再來就是足夠的散熱效果,可以因應大幅超頻與加電壓後的廢熱問題,可以說是預先留好了足夠的再超頻空間。

整張G1 GAMING 960為了怕板身無法負擔散熱器的重量因此有做整片的強化背板來支撐整張顯示卡。

G1 GAMING散熱器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上面的字樣有LED顯示,當進入靜音模式時,左右兩側的SLIENT跟STOP燈號就會亮起。

電源功耗方面最大TDP約160W,吃兩組6pin PCIe電力。

根據技嘉原廠指出,原本的三相設計會造成功能幾乎常時處於滿載的狀態,所以改為六相設計讓每一相平均負擔供電負載,能有效降低熱源的產生問題。

強化檔片甚至還延伸到散熱器尾端,這邊主要是講求造型的目的而想營造一種包覆感,整體看起來感覺相當不錯。

前方的I/O檔片與標準板相同,都佈滿了I/O輸出界面。總共有一組DVI-D、一組DVI全雙工、一組HDMI以及三組DisplayPort。

也因此加上散熱器,整張顯示卡有31cm長。

風扇同樣是新設計的8cm刀鋒溝槽葉片,可有效增加23%的進風量。

散熱器本體為四根6mm的銅導管直接接觸晶片上蓋的HDT散熱設計,將熱源從左右兩側導到散熱鰭片上藉由三顆風扇帶來的大面積下吹力道將熱源帶走。

其實PCB板與風之力標準版是共用的,延伸出來的面積就負責供電模塊的散熱區域。

六相穩壓則一樣配置在PCB的前方靠I/O處。

G1 GAMING的顯示卡整體結構主要就是這三片組成。
風扇現在是轉是停?指示燈告訴你

當顯示卡進入62度的溫度時,風扇就會自動啟動,而低於此溫度的負載,則風扇會停止,同時SLIENT跟STOP的LED燈就會亮起。

當風扇進入運轉狀態時,SLIENT跟STOP的LED燈會熄滅表示當前風扇運轉中,不過這個功能勢必要有透明側窗或者是像我這樣裸機才有可能看的到,這邊是建議技嘉可以設計成透過USB裝置與軟體APP進行連動,或者是允許用戶自行定義的話就有更多可以玩的選項了。
基本效能以及遊戲測試。

這次平台與上次測試標準風之力版本的960 2GB是一模一樣的,主要會是以遊戲測試為主。遊戲有:
GRID Autosport、FFXIV ARR以及Sevensward、DIRT3、Dragon age inquisition、Hitman、Just cause 2、Metro2033、Tomb Raider、GTA 5。

不過照例進行基礎效能測試還是以3DMARK最新版為主,這邊在第一場景ICE STORM 1.2中獲得151467分,在CLOUD GATE 1.1中獲得30105分,在新的SKY DRIVER 1.0中獲得23586分,在最後一個場景FIRE STRIKE 1.1版本獲得6926分,比起標準版當時測試的效能都高出許多。

接著是SQUARE ENIX推出FFIV ARR測試程式,特效最大,FHD解析度之下獲得7845分。

然後這款名為FFXIV Sevensward的遊戲,是上個月才剛發表的最新太空戰士系列,有許多ARR沒有的特效表現,更能夠展現出新一代顯示卡對於DX11特效的支援程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這個連結下載,總共1.6GB的大小。
http://gdl.square-enix.com/ffxiv/in...sward-bench.zip 
也是一樣把可以開的東西都開到滿,得到7456分。

然後是早期的DX11知名遊戲DIRT3,不過這一版是最新在STEAM上販賣的Complete Edition,雖然改進的部分沒有在顯示畫面的特效上,但也是一個指標性的遊戲性能測試用的軟體,一樣特效全開。

得到平均127張的FPS表現。

這一款Dragon Age Inquisition,中文名為闇龍紀元:異端審判的遊戲,是EA於去年發佈的PC單機版遊戲,這種美式的角色扮演遊戲,大概都不脫那種ISO模式,就是大量的任務跟龐大的地圖範圍,不過這款遊戲畫面做得很不錯,只可惜是英文版,許多劇情跟任務需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否則很難融入其中。但這款遊戲同樣的有配置內建的顯是能力測試軟體,首先我一樣選擇特效全開。

不過在跑的途中看到FPS的表現我心裡面有點吃驚,原來這款遊戲也是個需要高階顯示卡的怪獸呢,於是得到平均26.3張的FSP表現,看來要滿足它特效全開到60張以上FPS,可能還需要更高階的顯示卡才辦的到了。

將特效改為High在測試看看。

平均有60.2張,這才能算是順暢的執行。

出一陣子的GRID Autosport也具備了DX11的內建測試程式,同樣特效最大。

平均有134張FPS,這款遊戲對於960來說已經沒壓力囉。

接下來是HITMAN:Absolution版本,也是一款具有內建測試的遊戲,將可開的特效都開到最大。

測試畫面就是繞著這個看起來像是廟會的場景一圈,有景深與每個人物不同的貼圖紋理變化來測試顯示卡的效能。

得到平均34張的FPS表現,只能說是30張以上勉強可算及格,因為這種第一人稱的遊戲,如果畫面沒有到60張以上玩起來我保證你頭暈想吐。

另外是即將在今年推出第三代的JUST CAUSE 2,這款遊戲可說是SQUARE ENIX的FAR CRY類型遊戲,而且第三代更是長的很像GTA 5了,那麼第二代的遊戲雖然有DX11,不過也算是早期的特效而以,所以960同樣沒有啥壓力,平均有71張的表現。

然後是畫面從頭陰暗到尾的Metro 2033,這款遊戲我只玩一點點就覺得不舒服而退出,但它還是有內建的顯示卡測試程式,選好最高特效之後就開始進行測試。

平均30張上下其實也只是勉強及格,稍微降低一點特效應該就可以很順暢了。

再來是TOMB RAIDER,這款遊戲其實已經不太像是早期的古墓奇兵的蘿拉那種感覺,但同樣的也內建測試程式可執行,特效同樣開到最大。

得到平均54張FPS,也是可以達到順暢等級的遊玩體驗。
最夯的GTA 5,960 2GB能承受多大的特效?

最近電腦單機版最紅的遊戲不用我多說,就是GTA 5了吧?這個遊戲針對了4K高解析度的優化相當多的細節特效效果,那麼對於GTX960 2GB的VRAM來說是否有機會把特效開到緊繃呢?其實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畫質設定項目上,有一個橫條狀的VRAM使用情形,老實說要把特效開到最大,至少要4GB版本才能做的到,我盡量把可開的特效開啟,並且把VRAM控制在1.9GB多,這可以說是極限了,但還是有些特效無法全開,這也不是你超頻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佔用空間61GB的遊戲,果然不是等閒之輩。

它的測試程式並非是會告知你全部的測試結果,而只是當下場景的最大FPS表現而以,所以它錄有多段的場景日夜變化,用上許多直升機視角來觀察你的顯示卡有沒有辦法扛的住,其結果就是從3X FPS到5X FPS都有,實際遊玩的感覺是9602GB 雖然可玩,但無法給出超級順暢的結論出來,要想達到60張以上,勢必還要把特效再關閉一些東西,不過有很多場景的效果已經非常的精緻,不仔細看也看不太出來特效的差異點在哪。要關閉什麼項目,就由您自己來決定囉。
功耗與溫度測試

接下來採用Furmark來測試一下滿載的溫度,另外用變電家來監看整體平台的電源功耗變化。經過反覆測試之後,原本設定1680x1050解析度加上4Xaa是最耗電,其實1280x720的NoAA反而用的電最多。

測試半小時以上,裸機狀態室溫約27度,顯示卡從43度提升到72最高就沒有再往上飆了。

而整體平台耗電從65W的2D狀態。

整體平台提升到266W的燒機狀態,扣掉CPU本身也具有的功耗變化,整體平台大約全速需要100W TDP,而顯示卡全速大約是160W TDP左右。
結論感想

效能部分,其實在測試遊戲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大概的顯示卡能力到哪邊,不過每個平台的基準性都不太相同,或多或少都要把誤差值計算進去,如果你正好有想要玩的遊戲而我有測試到的話,那麼這篇正好提供給您一個參考。另外現在NVIDIA的驅動程式,除了原本的驅動功能以外,也多了很多額外有用的功能可以免費使用,像是這個ShadowPlay,根本就是用來取代Fraps的啊,加上GameSteam的遊戲直播功能,只要你的電腦運算能力夠強,基本上都可以直接當作直播平台了呢。最後回到價格部分,2GB的G1 GAMING GTX 960大約是7000多,而4GB版本則要再多出將近900元的差價,您可以依照您對於遊戲特效開啟的程度需求來挑選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