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食同源,养生保健~
这篇秋冬养生系列药膳,是整理自国内多家中药房所提供的药膳食谱,
内有完整的解说,包括药性介绍.制作流程等多样的教学说明~
在此提供给各位好友参考喔,并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说到"药膳",请问您对药膳了解多少呢?
以及药膳在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领域里,扮演着多大的角色呢?
在此在下转载一篇关于药膳简介的文章,
方便好友们对药膳及中医药文化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喔!
药膳的由来和演变 药膳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具有
保健、预防、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药膳属于食疗、食治、食补的范畴,几千年来,
它既是中医学重要组成,也是中菜肴的重要表现题材之一。
早自原始社会,人们在采集果实、撷取植物根茎、猎捕动物时,
就发现有些动植物不只可充饥,还能帮助缓解疾病,渐渐累积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知识。
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发明陶器,陶器可煎药亦可酿酒,
人们发现以酒为引,与药物结合制造的药酒能够治疗疾病,从此推动药膳及医药之发展。
商代在〈吕氏春秋 本味篇〉中记载伊尹与商汤讨论烹调技术: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伊尹藉由烹调而知药性,
可见药疗是从食疗开始发展起,药食同源的观念可说是药膳发展的萌芽时期。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与药膳四季五补学说奠立了基础。
西周设有「食医」,负责根据帝王身体状况调配饮食,
以奇珍异兽、珍果蔬菜及各种高级药材烹饪成佳肴给帝王享用。
春秋战国时代着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作了较有系统的阐述: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充精益气」;
还指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此时已经展现出药疗与食疗对人体互相配合的辩证关系。
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着作〈神农本草经〉
中赅载了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薏苡仁、大枣、芝麻、葡萄、蜂蜜、山药、
莲米、核桃、桂圆、百合、菌类、柑桔等等,并记录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
东汉名医张仲景着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再为药膳学发展作出贡献,
他首创的桂枝汤、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证明他已经认识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道理,
《伤寒杂病论》同时也记载了临床上对米、药合用的经验,形成我国药膳的基本理论。
而后唐宋药膳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食治篇』
是现存最早的药膳专篇,其中详细地介绍食治理论和具有食疗作用的食材。
弟子孟诜在「千金,食治」基础上,写成了「补养方」一书,
后再经孟诜弟子张鼎改写为「食疗本草」撰辑的《食疗本草》,
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药膳方面138种,中国最早的药膳食疗专着就此诞生。
唐代名医王焘所撰着的《外台秘要》则提出许多食疗与食禁的看法,
如治疗咳嗽的方剂中,忌生葱、生蒜或海藻、菘菜咸物等;治疗治疗痔疮时,忌鱼肉、鸡肉、酒等。
宋代陈直着的《养老奉亲书》,则将药膳疗法列为治疗老年病的首位,
在全书载方231首中,药膳方达到162首,药膳之发展已由食疗、食治发展到食补的境界。
明代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里,则介绍了众多药膳,
光是可治病又可饮食的药粥就有42种,药酒多达75种,
同时也介绍许多具有疗效的食物,成为中医界的百科辞典。
PS:如您觉得还不错,就请献朵花吧~感恩喔!!~ 请注意!如您有
风寒感冒之症状,就
不能吃药膳了,因风寒感冒初起时属表症,如此时吃了补养的药膳,
则会将位于表面的风寒邪气往体内带,届时病症就会趋于复杂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喔!
当然,如果是属于过敏性体质的流鼻水或咳嗽,那就另当别论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