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03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旺哥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禅定] 从四禅与四空定看偏空的问题
从四禅与四空定看偏空的问题

█义净


--------------------------------------------------------------------------------

  后学学佛初期以禅定为主,入坐时持阿弥陀佛圣号,但进入定中佛号总是自动消声匿迹,自然而然的观起数息来,令息归于中柱(脊干),定于心(妄心),因此得定的速度非常快(邪定)。可是肉身、气身在很短的时间内衍生了许多问题,经善知识指导,才知道:「潜意识偏空,内心没有佛菩萨」执着的很深,形成空的业障。四禅及四空定就是我累世主修的项目,它影响我累生学佛的方向与步骤。

这次善知识闻扬楞严经,说及第九及第十外道与五处涅槃的邪见,令在下有所省思,愿把自己所经历过的禅定知见,尽力整理归纳供大众参考,避免大众如我一偏于空执,落入外道,惑菩提性而不自知。

贰、四禅

一、四禅是指四个次第的禅定:

初禅—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

二、四空定(又名四无色空)指以「识」为缘的观空之法: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又名想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定

三、未证入初禅之前,称为「初禅未到第定」,修禅者认为人间之所以有烦恼、疾苦是因为欲望太多,使身心不畅快。禅坐时静泸杂念,心观入出息,并诃五欲弃五盖,舍离一切欲望,厌离人身,往生后失色身生六欲天与四大部洲。此即是楞严经卷十所指七种断灭中的第1、第2断灭。

初禅(喜乐定)

禅定者接续「初禅未到第定」的念头与修法,继续加功修定。「系心于一处」(鼻心、眉心、胸口、手指或出入息任何一处均可)。时间久了进入舒适轻安的感觉,血液通泰自然,如人在虚空住,非常舒服,如是精进纯熟后,五欲已断尽,烦忧不再,内心有喜乐的感觉(出定后感觉就没有了),所以称为喜乐定。往生时,住于欲界初禅天,楞严经的7种断灭排行第3,称为第三断灭。

二禅——定生喜乐定

二禅次第是接续初禅的功夫而来,念头持续加功,慢慢舍去初禅的粗息身相,「摄心境于一处」定力增强,内心有「明净」的感觉,此时的「觉」「观」都不起作用,只是纯粹定力定(压)在那边而已,因此内心「没有苦的感觉」,苦既然没有,相对的内心愉悦的感觉就产生了。(事实上是廷续初禅的喜乐而来)所以二禅叫定生喜乐定「觉、观」不起作用又名圣默然定。

二禅与初禅所得喜乐稍有不同,初禅是离欲得喜乐,二禅是离「觉、观」得喜乐。往生时,住于二禅天。以上即是楞严经卷十所言:七种断灭论中的第四断灭。外道称为苦尽断灭。

三禅—离喜妙乐定

三禅的次第是延二禅的能力而来,定的功夫再次转强且更深入。对于初禅、二禅所衍生的喜乐嫌粗糙,心生不耐,恼人禅定,于是内心舍去粗浅的喜乐,定力强注于「摄心一处」,用功日久法乐从心起遍布全身,身上毛孔绽放,五根皆悉愉悦,内心住于不苦却有微细乐的境地中。

二禅没有喜,只有来自内心微细的法乐布于全身,故三禅离喜妙乐禅。外道称名极乐断灭。楞严经卷十指出,此为第五断灭论,往生后住于色界三禅天。

四禅—舍念清净定

修定者欲入四禅,内心已能察觉诸苦或喜乐所带来的过患,从离欲入初禅求得喜乐,到二禅得喜乐,以及三禅的离喜妙乐。从一心勤求大为辛苦及守护着也是苦。一旦失去或修定失败更加是苦,因此从一到三禅均有大苦之患。由此处内心厌离三禅生起净念,不再贪恋喜乐,并且舍去种种喜乐,念头不散动,定心安稳,时久,出入息俱断,无苦也无乐,空明寂静,念头清净。故此定名为舍念清净地,又因念头不动(被压住了)亦名不动地(非菩萨果位)。外道以为断灭,在楞严经卷十指出此即第六断灭。

四禅在念头不动时,修定者若有觉性能轻微起念「谁在入空」或「谁在修空」会在机缘顿入空性中解脱生死,本师南无释迦牟尼佛即是在四禅时成就正等正觉之佛果。

修定者若没有警觉起慧观:「谁在入空」此时即继续修定,准备入四空定的状态了。又四禅的神通力强于前三禅,修定者在此最易贪着神通,假使瞋心好勇斗胜或不明因果神通力妄加介入,就很容易造下因果,结怨各道,成就恶缘,日后业力果报不可思议。

若于四禅次第,俱足善根福报者,亦有可能转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能够不着于空广修善法,利益众生,但拥有这种修件的人凤毛麟角。因为不念佛、不供佛、少愿力,以禅修定又怎么可能生四无量心呢?善知识曾言:「菩萨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实修实行而证得,不是单入定修禅观而得。」

综合以上所言可以看出四禅是定与慧的分水岭,不论是因果造业或解脱生死或入于空定均在此一决胜负。

参、四空定

修定者经过了四禅次第后,知道一切色法仍系缚于心不能自在令心受恼,且相当厌烦色身在修定时所产生的阻力。身触、喜触、乐触或妙乐触等不离色法,于是灭触法,远离色阴,一心观无量空处用诸法皆空的念,去除种种色(过去的色、现在的色与所生的色),加功日久,心念与虚空相应,即入虚空处定又名无色定。

修定者于虚空处定久了后,心生动摇,内心察觉虚空广大,深远不可限量,且虚空是外法不能倚靠,心缘虚空,系缘多了就散动能念定力散动,为求安稳心改缘于识。苦、空、无法、无常的念对治破空,行功日深,定力渐安隐,随后忆想三世的心识(过去的心识、现在的心识与所生的心识),一心系缘于识不起其他异念,时日久远后,定与识心相应,成就识无边处定的次第。

修识定者,久于定中又发现识定心与识法相应,三世心识亦无量无边,心缘无边过多则散坏于定。所以用心缘心识入定无可倚靠,唯有心无识处,无有倚靠能得安隐。因此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无所有法不是空也不是识,法尘也无分别性,修定者如此明白后,静息其心,念缘无所有法,舍去一切忆想,久而久之识定凋谢,心与无想的念相应,成就无想定的层次亦名无所有处定。

修定者破色法入虚空定,又破空入识定,识为有想以「不用处」破有想,进入无想定,无想定中如痴如醉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不是真寂静处,于是「观心于非有、非无」,忆念过去、现在、未来求之均不可得,没有形相,亦无处所,所以是非有。又认为心是无为,所以离心即无。若心是无就完全没有了感觉,没有感觉所以又不名为心。若心是非无,就更加没有另一个无。无是破了「有」才是无,不是自己就是无,没有了「有」才是真正的无,所以叫非无。修定者做此观时,不见有无相「一心缘中」,不念其他事,日久功深,泯然寂灭,心不动摇,恬然清净,状如涅槃相,此即证入非想非非想定(或名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灭尽一切受想,往生后住于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大劫。寿尽再堕轮回中。但此处有与无,非有与非无都是意识心的妄想,不是自性不可言说之情况。

四禅与四空定的修习的方法虽然简单,得定也很快速,但是却有极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能不明白:

一、感应神通的问题:

禅定的过程产生副产品,如感应神通之类的事,修习者于过程中会去观看、听闻或去感觉判断,因此会心生执着,以及用感应去妄加认定某一件事,甚至把所知的境,当成修证得证的知见,形成自以为是及独立特行的言论举止,迷惑了世人,除了犯戒律,还有造诸因果,介入因果的可能,故着了神通后果堪虑。

二、完全自力:

修习者从入坐到各次第的定均不是以念佛为主,所以更谈不上信佛、拜佛或供养佛,当遇上因果业障时,只有硬挺在那里以定力压制业障或者起念:「罪性本空」把一切罪过推向依妄心而生的空里,所以业障与因果消不去,同样的要承受。假使以神通力反制各道,只会怨上加怨,仇上加仇,永难化解。缺少智慧觉观的修行实在不足取法。

三、修法错误的问题:

在修习定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须系心一处,或系心一念或缘于识或缘于中或缘于有想或缘于无想,……,等等不同的方式,但都执着一个点上、一个心上、着于念头上或执着于身体上,所以能查觉身、心、气息与脉络因意识不同引起的变化。因此不难想像心安在那里就着在那里,因此,法病在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若再用对治法去治法病,那更加是对治那里,那里就着病反而更严重,法病还会植入潜意识中影响了来世的肉身与修行。

四、少慈悲心、少愿力、少正知见、少福报的问题:

修习定法(空法)者,基本观念上已偏向空执,很难生起大愿力与大慈悲心,也很难用正确的知见去使众生离苦得乐,也不知道渡生时广结善缘也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若内心不认同佛菩萨,则对以佛力引导入空这件事会起大疑心。又因为不能深信佛力,所以潜意识也不会有佛菩萨,那自然就不会有净土、坛城或本尊等等名相的存在,因此福报不足,缺少法缘及助缘,潜意识空空如也,也因此对「相法」的修习极大障碍,对趣入菩萨道修行也就更加困难了。

五、了解了空执所产生的影响之后,佛子应先检视自己的心念动机是否出于自私自利?是否为自己找藉口掩饰过失?能勇敢的面对千疮百孔的病躯并对症下药去接受治疗?能否在面对任何人事问题时使它圆融?能否在面临困境时仍能相信佛菩萨?是否会讳疾忌医逃避现状不愿面对境界呢?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念头检视的明明白白,并且勇敢的接受事实,然后真心起忏悔:所作一切业及所造一切恶因恶念愿意承受一切果。因为不断的检视念头,不断的忏悔,必能使负面因素降至最低,而勇于承认错误正是勇敢的表现。这也是内心转换的开始。

对空的执着立刻要转换为菩提心的修行是办不到的,必须重新建立自己能接纳的理念,然后再逐步渐进的向前推进,因为本身有太多类别的障碍,须要逐一检视,铲除与重建,所以在过程上是漫长辛苦的,偏空者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转化来自内心的空业呢?

要常参加佛学讲座,阅读大乘经典,以改变偏差的知见,不耻下问及打破沙锅问到底是解决眼前问题的好方法之一,当然,若于「利用」善知识来释疑解惑,更是最佳选择。

佛前忏悔与发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正愿,可坚定修定者的方向与目标。「远离外道,不修外道汪,生生世世为佛弟子,以佛的正法,身、语、意为依归」的正愿,可助摒除外道的影响,并确立真正以「佛子」身份学佛的意愿,建立对佛法的信心。

在道场内要建立以「服务为目的」的一贯作为,如做杂役、种花锄草,交通服务、垃圾清扫,……等等,训练放下身段,改善习气,体会为别人也是替自己服务的观念,最后自己必能明白,处理杂务,就是清除自己内心的杂物是同理可证得的。而广结善缘的机会也在替他人服务生出嫩芽。

供养佛菩萨,礼敬佛菩萨,并且参加法会,接受灌顶,诚心接受善知识指导,可使偏空的业在佛力帮助逐渐化解,同时种下菩提善种,对未来修习相法有莫大助益。

要完全放弃以「数息」为主的入定方式,应改用「念佛」方式入禅定,可以得佛力加持,护法比较愿意接近,在业障消除的同时一样可修出较好的观力,对入空仍然有帮助。其次是神通感应副产品要能不执着,若常能在佛前起誓:「若慈悲心未增长,渡生的愿未生,绝不修神通。」如此可帮助自己去除对神通感应的贪着。未来业障净除、心念正确与佛相应岂不更妙。

要有决心勇敢面对因果、业障、法病、干扰及病痛缠缚的挑战(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忏悔之余不要逃避,随时提醒自己莫失道心,退失道业,克服内心所生怨贼,在痛苦时,更要勇猛的起正念:「以坚固心拥护道场,并赞叹佛事,发愿鼎力相助成办大众修行之事。」或「愿作佛事,学习仪轨,发誓克服五蕴身障碍,使眼、耳、鼻、舌、身经修行转化为有用之身,愿学习担荷起护持道场的重任。」或「愿助一切众生有情,所修利乐圆满成就。」用种种正念来克服种种缠缚,相信有朝一日,净除下劣根身,铠甲自落,压力顿减,苦尽甘来,岂不快哉。

在摒除偏空障碍及在菩提心升起前,信心毅力、觉性与接受考验磨练的心要随时存在,莫让内心的怨贼有乘之机。并且随时护住每一寸刚生出的菩提种芽,万万不要使它轻易夭折。心志怯弱的小乘行者,目前虽无足够的能力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但心态要如是想:此是无力量行菩萨愿,相法未成,并不等于是缩头乌龟,有朝一日俱足了相当份量的福、慧资粮时必是可加入菩萨道的行列中。

后学目前仍在努力,希望潜意识也能转化为「有」的种性,以期趣入相法的领域,说真的,好想好想「希望自己如明灯照亮别人。」诚心感谢一切大众,感谢善知识,感谢佛菩萨,顶礼南无北方不空成就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10-25 22:55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973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