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虛實
虛實辨証,是分辨邪正盛衰的兩綱。凡机體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維持生理活動的物質缺損所引起的一類証候,均稱為虛証;凡邪气較盛而正虛不明顯的病証,均可稱為實証。《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气盛則實,精气奪則虛”,即是虛實定義的本源。
虛 証
虛証,多見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體虛弱,后天失調,從而導致正气不足,出現臟腑、气血、陰陽等虧損的証候。其症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頻數或不禁、舌淡少苔、脈細弱等。其病因病机為:虛証或由先天稟賦不足,或由后天失養所致。如飲食失調,脾胃受損;或七情勞倦,內傷臟腑;或房室過度,耗伐真元,以及久病損傷正气等。臨床以后天致虛為多見。陽气虛,則不溫,且不固,故可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自汗、二便失調;陰血不足以制陽,則陰虛而內熱生,是以五心煩熱、盜汗;气血兩虛,气不足以鼓脈行,血不足以充脈道,故脈細弱;舌淡苔少,則是由于气血津液虧虛,不能濡養于舌。
虛証臨床上除分有表虛、里虛外,亦有虛寒、虛熱証之分。
虛寒証的病机為:陽气虛衰,溫化無權。症見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少气乏力、舌淡苔白潤、脈微。虛熱証的病机為:陰液虧耗,虛熱內生。症見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血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實 証
實証,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現的証候,實証雖然邪气盛,但正气猶能抗邪,未至虧損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爭的激烈階段,多為外邪侵入人體,或內臟功能失調,代謝障礙,以致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停留于體內所致。其症狀為:常見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其病因病机為:無論是外邪侵入,還是由于痰飲、水濕、瘀血等所致,皆屬邪气過盛。正与邪爭,甚則發熱;熱扰神明、或濁邪蒙蔽心竅,皆可令人神昏、煩躁、譫語。邪阻于肺,則宣降失常而胸悶、喘促;痰濕重者,必痰涎多而聲漉漉,實邪積于胃腸、傳導失調,故腹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水濕內停,气化不行,則小便不利。正邪交爭,搏擊于脈,則脈實有力;濕濁蘊結,內蒸于舌,故苔見厚膩。
實証,臨床上除分有表實、里實証之外,亦有實熱、實寒之分。
實熱,即熱邪熾盛。症見壯熱煩渴、神昏譫語、腹脹滿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苔黃厚而干、脈洪數滑實。實寒,即寒邪過盛、陽气被遏。症見惡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結、痰多喘咳、苔白厚膩、脈沉伏或弦緊有力。
虛証与實証的關系
虛証与實証的關系有三种:虛實夾雜、虛實轉化和虛實真假。
虛實夾雜,有六种臨床表現:
1.表虛里實:素體衛陽不足,感受外邪后又傷食。症見汗出、惡風(表虛);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苔黃厚(里實)。 2.表實里虛:表邪未解、里气已虛;或素體脾胃气虛而受外感。症見:發熱、惡寒、無汗(表實);神倦、肢疲、納呆或食后腹脹痛、喜按(里虛)。 3.上實下虛:痰濁壅肺、腎虛不納。症見咳喘、痰涎壅盛、胸悶脘脹、不得平臥(上實);腰膝酸痛無力、形寒肢冷、吸气短少、眩暈(下虛)。 4.上虛下實:心虛于上,濕熱下注。症見心悸、怔忡、失眠(上虛);腹痛、下利膿血、里急后重(下實)。 5.虛中夾實:脾腎陽虛、水濕泛濫。症見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腹大如鼓。 6.實中夾虛:气血郁結,正气已虛。症見腹脹滿痛、肝脾腫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納差、少气乏力、脈細。
虛實轉化
臨床上由實証轉為虛証者居多,往往因實証失治,誤治或大汗、大吐、大瀉后耗傷气血津液等所致。如病見高熱、口渴、煩躁、脈洪大等實証者,由于治療不當,日久不愈而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不思飲食、神疲乏力、脈細弱等气津兩虛的虛証。由虛証轉為實証者較少,大多是由于正气不足,陽气不振而產生痰飲、水濕、瘀血等實邪。
虛實真假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實証發展到极盛階段,可以出現類似虛証的症狀;虛証發展到一定階段,亦會出現類似實証的症狀。臨床中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診斷。
真虛假實:正气大虛,气血不足,運化無力,陰不斂陽。症見腹痛脹痛、脈弦;或高熱、脈洪大等(假實)。但腹滿脹痛時而緩解,且不拒按,脈弦而重按無力;或見舌淡或胖嫩(真虛)。
真實假虛:實邪內結,陽气閉郁。症見腹脹滿痛、拒按、數日大便不行(真實);但精神萎靡、脈微弱(假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