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77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地藏菩薩本願經導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導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在漢地佛教的傳統中,向來是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人們對它的熟悉,不下於《阿彌陀經》、《藥師經》、《金剛經》。特別遇上生孩子、死人的場合,更少不了它,連不學佛的人,也逃不過它。

  作七安心?

  
中國人講究孝道,受孔孟之道的影響深,可是孔老夫子又偏不肯談“生前死後”的事,遇上了生死大事,全幫不上忙。尤其是碰到父母或近親逝世的時候,除了“依禮”辦事,似乎對生者死者的痛苦、哀恸、恐怖、迷惘,全起不了作用,只好請老道來驅鬼辟邪。但光這樣搞,似乎又現出生者的自私自利,以及對死者的不敬,這時候非請和尚來“作七”不可。要“作七”,不能只作“頭七”,要從頭作到尾,再寒碜,也得作個“頭七”和“尾七”,才算有交代。

  “作七”幹什麽?超度亡魂。因不知死者生前幹過什麽惡事,怕他死後下地獄,或變畜生、餓鬼,這一“作七”就超度了,就安心了。


  
在台灣,許多平日不信佛的死者親屬也都照“作七”不誤,不作,面子過不去,怕別人指責“不孝”;作了,多買個保險也不算吃虧。

  
這“作七”的傳統,就和《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大有關係。而通過“作七”的機緣,使許多平日與佛教毫不相幹的人,有機會進到廟宇,並和佛教的出家人打交道。這本經的影響力真不小。

  
盡管這部經在中國人之間,長期地起著如此廣泛的作用,但多數與它接觸過的人,都不解經義,也不想真的去了解,最多只是抓住經中幾句文字,根據自己的意思去解讀,聊以自慰罷了。

  
算是何經?

  
但是對於另一部分人而言,這部經卻帶給他們不少的疑慮和困惑。

  
這一部分人,都是曾正式學習研究過佛教經典的,還有一些愛深心思惟、關心佛門正法的護法者,如法修行的人,當然也在其中。

  
他們的疑惑是什麽呢?

  
首先,此經不提真常、真樂、真我、真淨,自不屬於“涅槃經典”;又絕不提智慧覺悟,也不算是“般若經典”;也不講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及一切菩薩修行法式,當然也不能算是“方等經典”。

  
本經甚至連戒定慧三學、三法印、四念處、四谛、四倒,乃至“世間皆苦”等最基本的三乘共法……佛教的基本概念,全部不提,還算得上是“佛經”嗎?

  
不只上述的一概不提,反而大講鬼神之道以及人天五欲之樂,不簡直是一部邪魔外道的宣傳嗎?


  
到底是佛說還是魔說呢?

  
疑惑居然是這樣嚴重,已到了不願提,也不敢再提的地步。爲什麽呢?

  
只要是略通佛法的人,都知道“誹謗大乘經典”的罪過和果報,萬一疑錯了或判差了,就要變“一闡提”,比下阿鼻地獄還慘!

  
若不疑,又怕被邪魔外道牽著鼻子走;疑了,又怕變成“一闡提”;真是伸頭一刀,縮頭一刀。

  
正因爲如此,我覺得有必要好好地,重新依正法來檢視這部經,揭開捂住的蓋子,還它一個本來面目。

  
爲誰而說?

  
首先,我們應當搞清楚,這本經到底爲誰而說?

  
我以爲,這部經可分爲五個層次來認識,因爲它是爲五種不同的人說的。

  
哪五種人?

  
一、菩薩,二、尊貴之人,如國王、大婆羅門、大長者等,三、善男子、善女人,四、鬼神,五、作惡之人。

  
這五種人從本經所覺悟到的各自不同,正是:“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維摩诘所說經·第一品》)

  
爲什麽是爲菩薩說的?

  
菩薩本願

  
這要從地藏菩薩的本願說起。根據本經文,地藏於前昔往世,曾四次發大願度衆:

  
第一次,是在師子奮迅如來座下,因睹如來相好千福莊嚴,爲欲成就佛身及佛道,才發願度衆。亦是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第一品)

  
另一次,是當小國王時,不願成佛,而願永度罪苦衆生。(第四品)

  
其它兩次,都示現女人身,因母罪重當入惡趣,爲救母故發度衆大願。(第一及第四品)

  
是知地藏菩薩的本願,是要度盡南閻浮提罪苦作惡衆生。

  
《華嚴經·十住品》說到菩薩最初發心的動因時,提到:“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衆生受諸劇苦,……發菩提心,求一切智。”地藏初發心願,與此情節完全相符。

  
由地藏菩薩的故事,也可看出,若值佛世,易因見佛相好而先發無上菩提心,再發度衆大乘願;不值佛世時,則多數人會因“見衆生受諸劇苦”,而先發大乘願,再發無上菩提心。

  這是因爲末世衆生福薄善淺,惡業罪行深重,其果報自然是“受諸劇苦”。

  本經上也兩次提到:“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第六及第七品)

  在本經第九品中,佛陀把度後世罪苦惡業衆生的責任,交給地藏時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衆生。”

  地藏菩薩也再三向佛陀保證:“唯願世尊不以後世罪業衆生爲慮。”(第二及第十二品)

  依根而度

  這一下,本經的宗趣要旨就突顯出來了。

  原來這部經,是以度化釋尊示滅以後的南閻浮提衆生爲目的,而示導菩薩當行何等方便的經典。

  既是教導菩薩的經典,當然是爲菩薩說的,當然算得上是大乘經典了。所以,這部經應列入大乘方等經典。

  那爲什麽又是爲其他四種人說的呢?

  
既然選定了佛陀示滅後南閻浮提衆生爲度化對象,就先得“分別一切衆生根”。《維摩诘所說經·第三品》中說:“當了衆生根有利鈍,……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衆生根之利鈍……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

  
此土衆生根,大致可分四種:最上根者爲大福報者,如國王、大婆羅門、大長者、大鬼王等;其次爲善男子、善女人,這在末世不易找到,而且愈來愈少;再其次爲一般鬼神;最下根者,就是惡業罪苦深重者。

  雖說廣分爲四,但因同值此時此地,他們都還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首先,就是前面提過的“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第二,“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第七品)

  第三,“然諸衆生,獲脫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其性剛強,難調難伏……自是閻浮提衆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第八品)這樣看來,即使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生人天也不保險,光這“旋出旋入”四個字就夠嚇人了。

  
這樣看來,在這五濁惡世、末法時期,多數此土衆生,在起跑點上是很吃虧的,根本談不上發菩提心及大乘願,就連發小乘願了脫生死、修須陀洹果的福報資糧都不具足。

  因此,本經既不談發無上菩提心,修無上佛道,甚至也不提厭離三界火宅、生死苦海的最低要求。

  地藏方便法門

  本經的重點,只是提出一個慈悲善巧的“地藏方便法門”。

  
這個法門就是一方面詳盡描述地獄惡趣中,種種殘酷、悲慘、苦痛,令作惡衆生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惡出離;另一方面,又大講人天種種勝妙之樂,以誘導之,令其奔向光明,開始動心起念,要求行善。

  
這和我平日所說的一樣:載重爬坡上山的列車,光靠一節車頭拉,是上不去的,得至少兩節車頭,一個在上面拉……向往奔向光明;一個在後面推……怖畏出離黑暗。


  
說到此,有些研究佛法的朋友可能會問:就算地獄之苦不虛,但人天受樂本是外道所求,在佛法中把升天列爲“八難”(八種災難……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盲聾喑啞難、世智辯聰難、邊遠地難、長壽天難、值佛前佛後難)之一,這樣講,如法嗎?

  不用擔心,保證如法!

  
如來示現解脫心路,於太子未出家時,未提一切解脫之道,即以“出四門”(見生老病死等苦及出家樂)因緣而興歎曰:“雲何衆生不知怖畏?”

  可見,“知怖畏”是解脫最原始的動力。

  
至於“升天受樂”一節,《大乘大般涅槃經·嬰兒行品》中說:“若有衆生,欲造衆惡,如來爲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端正自恣,於妙宮殿受五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衆生聞有如是樂故,止不爲惡,勤作三十三天善業。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爲度衆生,方便說言常樂我淨。”

  
豈止“升天之樂”,就算聲聞、緣覺二乘之法,也只不過是“方便法門”而已。同經同品又說:“若有衆生厭生死時,如來則爲說於二乘。然實無有二乘之實。以二乘故,知生死過,見涅槃樂。”

  這個道理在《妙法蓮華經》的第二、三、四、五品中講得更詳細清楚,此處就不再贅述。

  
其實,就連大乘菩薩道的度衆,也還是“方便法門”而已。《金剛經》說,先要發願滅度一切衆生,等“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以後,才見到“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佛陀這麽作,難道不算欺诓、妄語嗎?

  不算。爲什麽呢?

  次第接引 勿墮惡道

  
譬如在樓上樓下之間搭蓋樓梯,爲的是讓人方便上樓,雖然每一階樓梯,連最後一階在內,都不是樓上,但沒有樓梯,誰也別想上樓。

  
這樓梯好比修行的次第,腿力強的,少蓋幾階也上得去;腿腳有問題的,就得多搭許多階。階數多了的樓梯,就非得打拐彎不行了。


  
佛陀悉知一切衆生心行障礙,又悉知一切歸途次第,爲下劣衆生搭蓋的樓梯台階,不能不多幾階,因此,有時會轉折幾次,否則誰也爬不上來。

  這一些方便設施,只爲讓衆生速登“一真地”……唯一真實境地(覺悟最高真理)。故無顛倒虛妄,亦無欺诓錯謬,唯屬真實慈悲!

  
對於世間豪貴者,如國王等,本已具初地或地前菩薩位,則要求他們:一、於“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二、恭敬供養三寶及佛像塔廟;三、所受福德用以“布施福利,回向法界”;四、勸人同事;五、以大慈心布施福利老病産婦;最後發回向心,成佛道。(第十品)

  
對於善男子善女人,本經除了誘之以人天福報,更懼之以福盡還墮、旋出旋入,以爲警惕,再要求他們造像建塔,廣宣地藏菩薩功德,以增善根,以度惡人。最後要求依經修行,“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第十一品)另外在第十二品中,也要求善男子善女人要:“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對於鬼神,由於閻羅天子及諸鬼王,早已列入菩薩之階位,本經中只向他們解釋,爲何以地藏之大願力及大威神力,至今猶未能滅度惡業衆生。其理由即是前所提及:“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第八品)

  佛陀對一切菩薩於度衆時的第一條要求就是:“無令是諸衆生墮惡趣中。”(本經第十三品),這個觀點在《華嚴經》也再三強調。

  如《華嚴經·淨行品》中說:“當願衆生永得舍離三惡道苦。”

  同經《世主妙嚴品》中道:“得令一切衆生,離惡道解脫門。”

  同經《十回向品》有:“不令衆生墮於地獄。”

  可見本經的基本精神和大乘菩薩道“自覺覺人、自度度他”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至於一般鬼神,則敕教他們聽命於天王鬼王,對各種衆生各依其善惡之業,或護或傷,或佑或懲。

  
心外並無一法可得,若論究竟,鬼神不外是我們“虛妄心”的外現(對外投影)而已,故《法寶壇經·第三品》雲:“虛妄是鬼神”。因此可見,此經的深意,是在虛妄心未曾徹底降伏之前,亦可利用衆生的虛妄,來護持善根,诃責惡念罪行。這對大乘修行人而言,又是一個“自覺覺人、自度度他”的方便法門。

  
對於作惡之人,其罪業果報必下惡趣,乃至無間,若能一時觀佛相好,即使觀佛泥塑木雕之像,或臨命終前,因大怖畏而念佛名號,乃至聞本經一偈一句,皆有息止惡念、回一念善之助力,由此重罪轉輕。何以故?《法寶壇經·第六品》上說:“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思量善事化爲天堂。”

  由於作惡之人,盡是福薄善淺之輩,此一輩人以淺薄故,必定心量狹劣,以狹劣故,總在逼迫無暇之中。

  
逼迫無暇者,哪有心思去看長遠的因緣果報,更不可能發什麽菩提大願。除了隨順其傷毀心、猜疑心,爲說地獄之苦來使他們怖畏,而思舍離黑暗罪惡,另外只能以眼前可見的光明,即使是泥塑木雕的偶像以及有字無義的佛號或經句,也能幫助他們在危急逼迫中,松開油門,緊踩刹車,調轉奔向地獄的車頭。

  境由心生

  
依佛法“自心本自具足萬法”的觀點,地獄是衆生心中本有之法,業緣成熟時便被調發出來,因此它是自心邪惡的對外投影(外現、外化)。故知天堂地獄皆是“業感所成所化”。第三品中,地藏菩薩爲摩耶夫人介紹有關“無間地獄”的情況時說:“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我們的心不正是這樣嗎?只關心係念個人私事(己身及己身所需),就能塵勞不已,把這顆心搞到一點容人的空間也沒有。只要把個人自私的小算盤多打打,愈打愈細,就會很容易出現這種“一人亦滿”的現象。反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多關心衆生,如是把三世十法界承擔起來的,也仍舊是這顆心,叫做“多人亦滿。”

  是知,這不只是無間地獄獨有的現象,心地光明時,天上人間也都一樣“一人亦滿,多人亦滿。”

  
同經同品中形容這個無間地獄時,又說:“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亦別。”是知,這個“大鐵圍山”,就是我們這顆剛強難化的心,“一十八所”指的是“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塵。須知一切“客觀世界”的出現,都只不過是衆生心中十八界互動的結果而已。

  
當我們的心變得黑暗邪惡,它就是“大鐵圍山”,“十八界”就成了一十八所“大地獄”,又依各別衆生的業感不同,而形成了百千不同的地獄景象。


  
如果我們能接受這樣一個前提: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惡;自心能受樂,也能受苦。思量善事,化爲天堂;思量惡事,化爲地獄。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自性起一念惡,滅累劫善因。

  那麽這部經文有許多地方,乍聽起來似乎很難相信,甚至迹近“迷信”的說法,都有了智慧的解讀。

  出離地獄

  
前面說了,我們以黑暗邪惡的“地獄心”,造作諸罪行惡業,就會出現地獄。反之,我們也有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藏心”,以此心造作善業,就會出現天堂。

  所以經上說一呼地藏名號,或見其形像就會得救。

  我們的放逸心,令我們耽湎沈醉在某一境界中,完全不知有“厭舍出離”的可能性存在。這在佛法中又叫做“有所住心”或執著。

  此心若耽湎沈迷於地獄境界,亦會失念於“厭舍出離”的可能,這就是地獄難出的奧秘。

  一呼地藏菩薩名號,就把我們本有的“地藏心”給呼喚出來,地藏心,就是那個厭離地獄、奔往光明的力量。

  一見地藏菩薩的形像,就能提醒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的存在,並不是非呆在黑暗中不可。

  
這就是爲什麽,諸佛菩薩的名號及形像,有如是神通法力的原因。其實“神通”即是心通,心若不通,萬法不通(注:地藏經中用了七次“轉讀”一詞,通過讀經來轉變自心,心轉境亦轉,功德利益皆從“轉心”出。轉惡心爲善心,即是真忏悔,罪滅獄出,皆由此心轉故)。

  上述有關“自他不二,內外一如”的道理,實在是佛教中甚深難信難解之法。要想於此能生實信,恐怕非得開啓一些般若智慧不行。


  
盡管如此,作爲佛子,我們還是要堅持於相離相,以智慧心與本經經義相應。在這裏,佛陀爲我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叫做“依義不依語”(見《涅槃經》及《維摩诘所說經》)。

  若不能通達這一番道理,則不能以慈悲心、智慧心與此經文相應。若不正確相應,被人罵一句:“搞迷信、搞偶像崇拜”,也不冤。

  誰來接引?

  順著這些道理,本經還有些很現實的提醒,如臨終的人,往往見到死去的祖宗父母親友前來接引,千萬別跟著他們走,爲什麽呢?

  因爲“有千百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墮惡道。”(第八品)爲什麽呢?

  因爲不只這些親友眷屬是惡道鬼神的化身,而這些惡道鬼神,卻又正是我們自己欺誤覆藏心的化身,和無慚無愧心的化身。

  
想想,當我們面對死亡時,是帶著百劫千生乃至今世的惡業去轉世,竟無有一法可以消業除障,見到的應是自己一步踏入無邊黑暗才對,怎麽竟會見到死去的親友接引自己“回老家”呢?分明是對自己的惡業罪行無慚無愧,還想進一步去欺誤覆藏,這豈不正是把臨終的自己,更加速推入惡鬼的懷抱?(注:臨終轉生受重業、習氣、願力念力等因素影響。臨終所見境界亦然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作心是。由於臨終第六識漸滅,爲特殊現陰時期,能見父母等相,或是想力成就,或是鬼神附念而成。最終墮入三塗,皆由自心惡道引業成熟所致,父母接引等事只是業緣而已。轉生天道,臨終可見天界眷屬來迎;轉生極樂,臨終可見彌陀聖衆來迎。)

  慶生吊死

  另一則很現實的勸告是,慶生吊死時,不要殺生取鮮,大酒大肉。爲什麽呢?

  因“有無數惡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前來加害。(第八品)

  其實,這些惡鬼及魍魉精魅,也不外是我們的放逸心、貪婪心、冷漠心的化身(對外投影)而已。

  於慶生吊死之際,須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正宜深自莊嚴警惕,豈能容得半點冷漠、貪婪與放逸?

  
總之,這部經對末法時期的衆生,特別是未曾親近三寶的衆生,或只辦過形式皈依而不識正法的人,在處理生死大事,有較強的針對性。

  更重要的是,對那些在末法時期,發了無上菩提心追求真理,發了大乘願荷擔衆生的佛子,本經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方便法門。

  於慶生吊死之際,將這部經,向當事人或當事人眷屬親友,讀誦宣講,或帶領當事人及眷屬親友,讀誦思惟此經,自有無量方便善巧惠利。

  或許有人要問,爲已死的人讀誦宣講此經,乃至爲死人布施供養佛僧,真的會有那麽大的功德法力嗎?

  經上分明言道:“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第七品)

  
生者因讀誦此經,怖畏黑暗,向往光明,與地藏菩薩功德結緣,再加上布施供養,心向由惡轉善,自獲多利,又以其心向轉故,停止與死者在衆生緣、餓鬼愛上的惡性糾纏互動。死者既失惡性互動對象之相應力及反作爲,其惡頓減,又受到生者善良光明之感染,或起攀緣,若能起一念善,則不斷增長自心光明,終令恒沙惡盡,故能得“七分之一”的惠利。(注:功德回向者,如燈點燈,以心照心,共同趨向光明)

  如何領受?

  雖然此經有如是方便惠利,但對待此經必須小心,一定要以誠直心、智慧心、慈悲心、孝道心與之相應。

  若以谄曲心、邪迷心與本經相應,則必造大惡業,果報無數!

  這部經曆來流傳最廣,但以錯誤對待故,各受其殃。

  
由於錯誤對待這部經:(一)助長民間迷信。(二)使漢地佛教幾乎淪喪成爲“葬儀的宗教”(星雲法師語),制造了大量貪著利養的凡愚僧。(三)正好爲外道所趁。凡夫不識因果,而好問凶吉,外道好妄說禍福,特別喜歡利用這部經,以本經所述地獄之苦,嚇唬老百姓,複誘之以人天五欲之樂,並借此大肆邪說因緣果報,以圖名聞利養。

  
因此,一切大乘人欲以此經度人,必須小心正確對待此經。應先發願,以此經爲衆生先方便開啓佛緣,先令其免墮地獄,再一直導引提升,直至令彼發無上菩提心,出於生死苦海,入於究竟安隱快樂之地,並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此願方休。

  不然,縱使善心以此經度衆,尚難與迷信、外道及名聞利養劃清界限。

  菩薩慈悲智慧功德

  
最後,我們要了解,地藏菩薩是已登佛位……能作佛而不作的大菩薩,他又對此時此地……娑婆世界、南閻浮提、五濁惡世、末法時期的我們,負有特別的使命,本經只是他開示的方便法門,至於他的慈悲智慧的示現,則遠遠不是此經所能涵蓋詳盡的。

  
其它有關示現地藏的經典必定很多,就以翻譯成漢文並被保留至今的還有九部之多,都列入大藏經中。我們要想更深廣地認識地藏菩薩,就應參研這些經典。

  
有關示現地藏慈悲、智慧、功德最重要的經典,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此經以弘揚大乘戒定慧三學及菩薩法式爲主要內容,其中有關禅定部分……“修定業輪”,有特別全面而精細微妙的開示,一切大乘修行人不可輕易錯過。(黃勝常)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3 16:0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69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