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食同源,養生保健~
這篇秋冬養生系列藥膳,是整理自國內多家中藥房所提供的藥膳食譜,
內有完整的解說,包括藥性介紹.製作流程等多樣的教學說明~
在此提供給各位好友參考喔,並祝大家"身體健康.事事順心"!!
說到"藥膳",請問您對藥膳了解多少呢?
以及藥膳在中醫藥養生保健的領域裡,扮演著多大的角色呢?
在此在下轉載一篇關於藥膳簡介的文章,
方便好友們對藥膳及中醫藥文化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喔!
藥膳的由來和演變 藥膳既是藥物,又是食物,具有
保健、預防、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藥膳屬於食療、食治、食補的範疇,幾千年來,
它既是中醫學重要組成,也是中菜餚的重要表現題材之一。
早自原始社會,人們在採集果實、擷取植物根莖、獵捕動物時,
就發現有些動植物不只可充飢,還能幫助緩解疾病,漸漸累積一些具有治療作用的動植物知識。
到新石器時代,人們發明陶器,陶器可煎藥亦可釀酒,
人們發現以酒為引,與藥物結合製造的藥酒能夠治療疾病,從此推動藥膳及醫藥之發展。
商代在〈呂氏春秋 本味篇〉中記載伊尹與商湯討論烹調技術:
「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伊尹藉由烹調而知藥性,
可見藥療是從食療開始發展起,藥食同源的觀念可說是藥膳發展的萌芽時期。
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與藥膳四季五補學說奠立了基礎。
西周設有「食醫」,負責根據帝王身體狀況調配飲食,
以奇珍異獸、珍果蔬菜及各種高級藥材烹飪成佳餚給帝王享用。
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對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作了較有系統的闡述: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充精益氣」;
還指出:「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此時已經展現出藥療與食療對人體互相配合的辯證關係。
秦漢時期,我國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
中賅載了很多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種,如薏苡仁、大棗、芝麻、葡萄、蜂蜜、山藥、
蓮米、核桃、桂圓、百合、菌類、柑桔等等,並記錄了這些藥物有「輕身延年」的功效。
東漢名醫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一書,再為藥膳學發展作出貢獻,
他首創的桂枝湯、百合雞子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等證明他已經認識到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的道理,
《傷寒雜病論》同時也記載了臨床上對米、藥合用的經驗,形成我國藥膳的基本理論。
而後唐宋藥膳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食治篇』
是現存最早的藥膳專篇,其中詳細地介紹食治理論和具有食療作用的食材。
弟子孟詵在「千金,食治」基礎上,寫成了「補養方」一書,
後再經孟詵弟子張鼎改寫為「食療本草」撰輯的《食療本草》,
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藥膳方面138種,中國最早的藥膳食療專著就此誕生。
唐代名醫王燾所撰著的《外台秘要》則提出許多食療與食禁的看法,
如治療咳嗽的方劑中,忌生蔥、生蒜或海藻、菘菜鹹物等;治療治療痔瘡時,忌魚肉、雞肉、酒等。
宋代陳直著的《養老奉親書》,則將藥膳療法列為治療老年病的首位,
在全書載方231首中,藥膳方達到162首,藥膳之發展已由食療、食治發展到食補的境界。
明代李時珍編纂的「本草綱目」裡,則介紹了眾多藥膳,
光是可治病又可飲食的藥粥就有42種,藥酒多達75種,
同時也介紹許多具有療效的食物,成為中醫界的百科辭典。
PS:如您覺得還不錯,就請獻朵花吧~感恩喔!!~ 請注意!如您有
風寒感冒之症狀,就
不能吃藥膳了,因風寒感冒初起時屬表症,如此時吃了補養的藥膳,
則會將位於表面的風寒邪氣往體內帶,屆時病症就會趨於複雜了,反而會適得其反喔!
當然,如果是屬於過敏性體質的流鼻水或咳嗽,那就另當別論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