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很久以前,深山裡住著一戶人家,哥哥與妹妹霍香相依為命。後來,哥哥娶親後就從軍在外,家裡只有姑嫂二人。平日裡,姑嫂相互體貼,每天一起下地,一塊兒操持家務,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氣連日悶熱潮濕,嫂子因勞累中暑,突然病倒。只見她發熱惡寒、頭痛噁心、倦怠乏力,十分難受。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說:「您恐怕是中了暑,治這種病不難,咱家的
後山上就有能治這種病的香味藥草。讓我趕快上山去把它採來,早日治癒你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輕,出門不便,勸她別去。霍香卻全然不顧,執意進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時才跌跌撞撞回到家裡。只見她手裡提著一小筐藥草,兩眼發直,精神萎靡,一進門便撲倒在地,癱軟一團。嫂子連忙下床將她扶坐床上,詢問緣由,才知她在採藥時,不慎被毒蛇咬傷了右腳,中了蛇毒。嫂子聽後頓時神情緊張,趕緊脫下霍香右腳的鞋襪。只見在霍香的腳面上有兩排蛇咬的牙印,右腳又紅又腫,連小腿也腫脹變粗了。嫂子一面驚叫,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腳,準備用嘴從傷口處吮吸毒汁。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鄉親們聽見嫂子的呼救將郎中找來,卻為時已晚。
嫂子用小姑採來的藥草治好了病,並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埋葬了霍香。為牢記小姑之情,嫂子便把這種有香味的藥草親切地稱為「霍香」,並讓大家把它種植在房前屋後、地邊路旁,以便隨時採用。從此「霍香」草的名聲越傳越廣,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為是藥草的緣故,久之,人們便在霍字頭上加了一個「草」頭,將霍香寫成了「藿香」。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臨床中藥系常章富點評:上述以藿香治中暑的故事,讀後令人感動。藿香是一味常用中藥,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它的藥用價值。南梁名醫陶弘景,在其著作《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本品源於唇形科植物廣藿香的乾燥地上部分,主產於廣東。中醫認為,其味辛性微溫,具有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溫化濕而不燥熱之特點。功能主化濕和中、解暑發表、開胃止嘔,既善治濕濁中阻、脘痞嘔吐,又善治寒濕閉暑、腹痛吐瀉等症,並常與紫蘇、陳皮、半夏曲、厚樸、茯苓、大腹皮等組方同用,著名的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散、藿香軟膠囊等就是此類中成藥。現代研究證實,本品含揮發油,除能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解除胃腸痙攣,增強消化力外,還具有抗菌、防腐、擴張微血管而發汗等作用,為進一步合理應用本品提供了藥理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