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362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醫學]足部反射區按摩健康法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什麼是足部反射區健康法
  足部反射區健康法認為,人體各臟腑器官在足部均有其對應的反射區,運用按摩手法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調節人體各部分的機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1989年5月首屆北美反射學者會議在美國丹佛舉行,對反射區療法(ReFLexology)作了如下的定義:「足部和手部反射區療法的基點是,在足部和手部存在著與人體各部分相對應的反射區。在不使用油膏和液劑的情況下,運用拇指、手指與手的技巧(對反射區)施加特定壓力的這種物理行為能緩解(人體內部的)緊張狀態、引起人體的某種生理變化。
  這裡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反射區健康法的前提是承認在人的足部及手部客觀上存在著與人體各部分相對應的反射區。這裡指的是一個區域(zone或Area),而不是一個點。為了避免誤會,我們使用「反射區」的概念,而不用「足穴」的提法。同時,反射區分佈在整個足部(包括腳底,腳內、外側及腳背,甚至延伸到小腿),因此我們使用「足部反射區」的概念,而不稱為「足底按摩」。
  ②刺激這些反射區使用的是純粹的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手指
  施加不同壓力的按摩手法,包括使用按摩棒、按摩板等器材)。所謂不用油膏,液劑,可能是為了避免化學藥物的參予和產生的副作用。
  (3)刺激這些反射區的結果是引起人體的某種生理變化,它緩解人體內的緊張狀態,亦即某種失衡的、不正常的狀態,使之恢復為正常的協調的狀態,因而起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4)手部與足部都存在著反射區。但實踐表明,刺激手部反射區的效果遠不如刺激足部反射區。因此,我們將主要學習和研究足部的反射區,只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才聯繫到手部的反射區。
  第二節 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起源
  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是我國中醫學的寶貴遺產。在最古老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詳細介紹了經絡和腧穴,其中包括許多在腳上的穴位。如肝經的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脾經的隱白、大部、太白、商邱,腎經的湧泉、然谷、太溪、復溜,膀胱經的至陰、通谷、束骨、京骨、崑崙,膽經的竅陰、俠溪、臨泣、邱墟,胃經的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等等。這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已認識到腳部的許多敏感反應點(胸穴)與人體內臟器官的關係。指出刺激這些反應點可起治病的作用。在《內經》中還多處提到用按摩方法治療疾病。如《素問·舉痛篇》中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素問·血氣形志篇》中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又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病多瘦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
  在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一書中,曾提到:「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針石橋引,案機毒熨,一撥見病之應。這裡的橋引、案(與按相通)機,都是按摩之法。俞與愈相通,跗即足背,俞跗是醫生的名字,也可能是指摸腳治病的醫生,他不用湯藥,只用按摩,「一撥見病之應」,可見其療效是很顯著的。 據說在古籍中曾有「觀趾法」、「足心道」的記載,但因文獻流失,有待查證。挖掘、整理我國古代的以及民間流傳下來的有關足部按摩的資料,是我們亟須進行的一項重要課題。
  在我國發源的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如何流傳到國外的呢?有種種的說法,一說是在唐代傳人日本,成為今日的針灸術、足心道和指壓療法。一說是在元朝通過馬可波羅傳到歐洲。一說是在清朝末期,由於封建王朝的腐朽沒落和外強的侵入,文獻大量流失國外。但我們手頭沒有確切的證據,只好留待今後去做出結論。
  在西方,對於反射醫學的源流,也有不同說法。如美國伊塞爾(Christine lssel )在《反射療法:技藝、科學與歷史》(1990年版)一書中稱, 1979年在埃及金宇塔中發現的文物證明,在公元前2500年,埃及即運用按摩手部、足部的方法來治病。這種按摩療法,從埃及傳到希臘和阿拉伯國家,又經羅馬帝國傳入歐洲。歐洲中部一些國家,一直流傳有「區域療法」(zone therapy),即對身體的某一區域施加壓力,反射到身體的另一部分,以收到治病的效果。該書中認為,中國確實發展了自己的醫學體系,但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接觸甚少,還沒有證據表明反射區療法是從東方傳人西方。
  另外有材料指出,印度和美洲的印加文明,也有採用按摩足部治病的記載,直至近代。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還存在著這種治療方法。
  因此,我們對於足部反射療法的起源,不妨持比較開放的看法。在沒有充分可靠的根據以前,不必過早地下結論,認為它是發源於某一個地方,然後傳到世界的其他地方。應該說,在各個世界文明的發源地,都有可能或遲或早地發現就在人類雙腳上的這個秘密。
  雙手是人類的驕傲,自從有了手,就可以製作工具使用工具,人類才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但是,如果不是人類用雙腳站立起來,由雙腳來承受全身的重量和負擔行走的任務,雙手就不能解放出來,人類也就不可能與猿猴相揖別。由此可見雙腳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雙腳可以說是處於最低層,但「忍辱負重」,承擔著艱巨的工作。因此,人類的腳掌是動物中最發達的,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與指揮中樞(人腦)和各個內臟器官相聯接。由於雙腳是處在人體最遠離中樞神經的部位,從信息傳遞的途徑來說,是腳- 脊髓- 大腦,而脊髓又與各個臟腑器官相聯結,因此腳上存在著各臟腑器官的許多信息,腳所受的刺激也會傳送到各臟腑器官。又由於雙腳是處於最遠離心臟的部位,很容易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加上地心吸力的影響,一些從身體各部分帶來的有害物質很可能在這裡沉積下來。因此,在人的足部可以找到與身體各部分器官相對應的敏感位置。當人體發生疾患時,在這些敏感位置上可能出現壓痛、酸楚、麻痺、腫脹、硬結、瘀血、變形等異常現象,而易被人所感知。由原始的、感性的、偶然的發現,經過千萬年的多次反覆驗證,人類終於逐漸認識到其中的規律性,即這些敏感位置與各部分器官的相互關係:當某一器官發生病變時,在相對應的敏感位置(或區域)上將出現某種異常現象,而當刺激這些敏感位置(或區域)時,疾患也將得到緩解或痊癒。刺激這些敏感位置(或區域)的方法,最簡便最原始的便是用手去按壓、揉搓,或者用腳在凹凸不平的地面、樹根上踩踏,以取得治病的效果。這就是足部反射區按摩的起源。
  第三節 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發展概況
  本世紀初,美籍醫生威廉·菲茲傑拉德(William Fitzgerald,1872-1942)以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整理反射療法的成果,於1917年發表了《區域療法》(Zone Therapy)一書。他自稱發現了區域療法,並將其用於培訓醫生、治療病人。他將人體垂直劃分為一個反射區域,從頭部延伸到四肢末端。菲茲傑拉德早年曾在維也納工作,可以認為他繼承和總結了歐洲及美洲反射區療法的成果,並將反射區療法發展為一門現代醫學,這是他的貢獻。菲茲傑拉德的著作引起了許多西方醫學界人士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奧地利、蘇聯等國的學者也發表了不少關於反射區療法的論著。學者們用現代科學對反射區療法進行了整理研究,以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等基本醫學理論為指導,總結已有的臨床經驗,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的雙足反射區圖。
  最近一、二十年來,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過份依賴化學藥物產生的弊端,轉而尋求各種自然療法和替代療法。中國傳統醫學的針灸、氣功、中草藥等日益受到重視,足部反射區按摩也應運而興,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人在學習和傳播。
  在英國, 1978年成立第一所反射區療法學校。1984年成立英國反射學者協會,現有數百名會員。1985年,英國補充療法研究會(Institute for Complementary Medicine)通過決議,確認足部反射區療法為補充療法的一種。
  在美國, 1989年5月舉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學者代表會議,成立北美反射學會。
  1980年,瑞士神父吳若石(Josef Eugster)在台灣大力推廣足部反射區健康法,被稱為「若石健康法」。1982年,由陳茂雄、陳茂松兄弟在台北成立「氣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
  199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國際研討會,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執委會委員溫貝爾格女士(Dr. SieglindeWeinberger)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了會議。她在致詞中指出:
  1、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努力方向,與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
  廣義概念是一致的。
  2、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
  3、應通過合作研究,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更密切結合起來。
  儘管在國際社會中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已獲得越來越廣泛的認同,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仍未得到官方的承認,缺乏有力的支持,使這個學科的發展受到局限。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足部反射區健康法通過各種渠道傳回我國大陸。1990年4月,在北京舉行了首次全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討會,有北京、廣州、大連、哈爾濱、海門及香港等地的幾十位代表出席,大家交流了經驗。會後成立了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籌備會,在北京舉辦了多次培訓班及經驗交流會。通過籌備會和學員們的努力,逐漸引起各方面的重視與關注。1990年12月24日,衛生部批復同意成立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指出:「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無副作用的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方法,尤其是對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其現實作用。」1991年7月,經民政部批准,中國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研究會辦理了登記註冊,成為一個由衛生部歸口管理的全國性學術團體。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正在有領導、有計劃地在我國十一億人口中普及推廣。
  第四節 學習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要求及正確態度
  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是我們祖先的寶貴遺產,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良醫神術。我們在接觸到這一方法以後,總不禁要讚歎造物的神奇和大自然母親的無私,她給每個兒女同樣的財富——每個人都可以享有的健康和幸福。因為她已把你的保健醫生,就放在你的雙腳上!不需要任何藥物和器械,只需要你自己的手和腳,就能防病治病自我保健。這有什麼神秘可言呢?神秘只在於你還沒有學習掌握這一方法。而學習和掌握這一方法,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正常人一般都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學會運用。就算是學得不好, 運用不熟練,也只是效果欠佳而已,不會產生什麼不良後果。由於這種方法簡便易學,安全有效,非常適合在群眾中推廣。我們的宏願是:一定要把祖先留下來的這份財富交還給它的創造者——人民群眾。讓千家萬戶部有自己的「保健醫生」,讓人人都能分享健康的幸福,從而使這一傳統醫學得以發揚光大,我們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得以大大提高。這是我們推廣這一健康法的目的,也是我們對每位有志學習這一健康法的人的期望。
  對於學習足部反射區健康法,我們想提出三個層次的要求:
  廣大的中老年自學者與初級班的學員:要求能初步掌握這一方法,搞好個人和家庭親友的自我保健。學以致用,貴在堅持。只要經常地學習與運用,就可以做到:
  1、增強個人的身體健康,預防疾病;
  2、及早發現疾病或機體某一部分功能的異常情況,及時採取措施治療或調理;
  3、對一些慢性疾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按摩或配合其他療法作輔助治療,或作為一種康復手段。
  二、中級班(師資班、輔導員培訓班)的學員:要求成為普及推廣這一健康法的骨幹。他(她)們既要成為一位按摩師,同時又是初級班的師資和咨詢輔導人員。因此,對這部分人員應提出較高的要求:
  1、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具備高尚的情操。學習掌握這一方法,是為了普及推廣,讓更多的人從中得益。而不能把祖先留下來的這份遺產據為己有,作為滿足個人私慾追名逐利發財致富的手段。我們對從事這一事業要有使命感、光榮感,不能認為按摩別人的腳這種工作是卑下的,而應該使患者將腳交到你手中以後他感到很溫暖,很放心,相信你可以幫助他得到健康。有了愛心做基礎,才能夠嚴肅認真地對待這個事業,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位病人和求教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0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第二章 神經生理學基礎知識
  第一節 神經系統
  一、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及遍佈全身的神經組成。神經系統在人體各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其基本功能是:
  1、調節人體各系統的活動,維持內環境的相對恆定,使人體成為一個協調運轉的統一體;
  2、通過各種感受器接受外界環境的刺激並作出反應,使人的機體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以保持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
  二、神經系統的基本成分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分成細胞體和突起(樹突和軸突)兩部分,樹突短粗,軸突細長,亦稱為神經纖維。神經纖維可傳送神經衝動,其方式是:神經衝動由樹突傳至細胞體,再由細胞體沿軸突傳出,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接觸,構成突觸。神經衝動即通過突觸由一個神經元傳至另一個神經元。
  伸經元按功能可分為二類:
  1、傳人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將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產生的神經衝動傳人到神經中樞。
  2、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在神經中樞的神經元。
  3、傳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將神經中樞發出的神經衝動傳出到運動器官,或臟器。
  三、神經系統可分為三個部分:
  1、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及脊髓。腦又可分為四個部分:
  ①腦幹(延髓、腦橋與中腦);
  ③小腦;
  ③間腦;
  ④大腦。
  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是綜合分析從全身各個系統來的信息,並向全身各個部分發出指令。
  其中脊髓和腦幹是較低級的中樞。大腦是最高級的神經中樞,它控制著腦的其他部分及行髓的活動,是人體最高的調節器。在大腦有感覺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嗅覺中樞、運動中樞、錐體外運動中樞、內臟活動中樞、語言中樞等重要的中樞,能完成許多複雜的反射活動,具有學習、記憶、思維、推理等高級職能。
  2、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指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包括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外所有的神經細胞(神經纖維),神經節、神經干、神經叢等。
  周圍神經的功能是:將來自機體各個部位的感受器(感覺細胞、感覺器官)的信息傳至中樞,供中樞神經分析綜合,冉將中樞神經發出的指令傳至各系統、器官的效應器,以調節各系統、器官的活動,從而將中樞神經與機體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周圍神經系統可分為:
  (1)腦神經:共12對,直接與腦部相連,依次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及舌下神經。
  (2)脊神經: 31對,與脊髓相連。其中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及尾神經1對。
  周圍神經又可按其分佈與功能分為:
  (1)軀體傳入神經:包括分佈於皮膚、肌、腱和關節的感受器。其功能是將各感受器的信息傳至中樞神經。
  (2)軀體傳出神經:按照中樞神經的指令支配骨骼肌的收縮,實現軀體運動功能。
  (3)內臟傳入神經
  (4)內臟傳出神經 (見內臟神經系統)
  3、內臟神經系統:
  內臟神經主要指分佈於內臟、心血管及腺體的神經。
  內臟神經由中樞部分和周圍部分構成。內臟神經中樞在腦及脊髓內。內臟神經的周圍部分由神經節與神經纖維組成,分為:
  (1)內臟傳人神經或內臟傳人纖維(亦稱為內臟感覺神經):包括分佈於胸、腹、盆腔部的臟器及心、血管壁的內感受器,將內臟及心、血管產生的感覺衝動傳人中樞;
  (2)內臟傳出神經或內臟傳出纖維(亦稱為內臟運動神經或植物性神經或自主神經):又可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分佈於胸、腹、盆腔部的臟器及心、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體。其功能為調節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活動。
  第二節 神經調節
  人的機體不可能離開外部環境而生存。人的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的交換與能量的交換。成人每分鐘必須呼吸6~8升的空氣,每天必須攝入1升以上的水分, 幾百克的糖分。100克脂肪,還有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鈉、鐵、鈣等無機鹽類,同時通過排泄器官將各種廢料排出體外。這都是我們能感知的一些現象。其實,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可以說是無時不有,無孔不入,不管人們主觀上意識到與否,外界環境就是一個客觀存在。人只有感知它,適應它,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自我調節,才能生存和發展。寒流來了,必須穿上冬衣,否則就要凍病。大氣污染嚴重,如不採取淨化措施,就要危害人們的健康……這些都是一些顯見的例子。
  另一方面,人體本身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的各部分器官互相聯繫、互相配合,構成一種協調運作的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的保持,對人體內各個細胞、各個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又是十分必要的。沒有一個穩定的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相對恆定的理化條件(如體溫、水分、氧含量、各種營養物質的濃度、體液中各種離子的濃度及酸鹼度等等),細胞的正常代謝作用就不能進行。但代謝作用的結果往往又破壞著這種相對恆定的狀態(如代謝作用將體內的葡萄糖與氧變成了二氧化碳,使氧含量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降低),需要通過機體內部的自我調節,通過各個器官的協調運作(如通過消化器官攝入養分,補充葡萄糖的消耗;通過血液循環將二氧化碳帶到肺部;通過呼吸器官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才能恢復機體內相對恆定的狀態。這種狀態,生理學上稱之為穩態或自穩態(homeostasis),即機體通過自身的調節機制保持的內環境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是一種動態平衡,是失衡與平衡兩種趨勢相互鬥爭中的平衡,是矛盾的統一體,是一種暫時的、相對的、不穩定的平衡。一方面,機體內部的代謝活動每時每刻都在破壞著這種穩態;另一方面,機體外環境的變化,也是每時每刻都在要求機體作出相應的反應,從而也破壞著這種穩態。在這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如果機體不能及時地根據內外環境的異動進行自我調節,就會出現某種失衡的狀態,內環境的穩態就會受到破壞,新陳代謝將不能正常進行,機體的生存也就會受到危害。
  人體的自我調節機能,是通過以下三種調節機制來實現的:
  1、神經調節;
  2、體液調節;
  3、局部器官、組織、細胞的自動調節(autoregulation)。
  現簡單說明如下:
  1、神經調節:這是三種調節機制中最主要的一種。它包含著幾個環節:
  (1)感知——通過神經感受器的作用,及時取得人體內環境和外環境變化的信息;
  (2)傳輸——通過神經的通道,將信息迅速傳到中樞神經;
  (3)處理——由中樞神經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
  (4)傳達——再通過神經的通道,將中樞神經的指令傳達到執行部位(稱為「效應器」)
  (5)作出反應—— 由局部的神經按照中樞神經的指令支配有關的器官作出相應的活動。
  中樞神經指令的執行情況以及執行後出現的新情況,又隨時由神經感受器捕捉到信息,通過神經通道反饋到中樞神經,由中樞神經去分析處理後發出新的指令……如此一環套一環,週而復始,直到生命終結。這就是機體由於外環境內環境的變化引起失衡。又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恢復平衡,失衡- 恢復平衡- 再失衡- 再恢復平衡……這樣一個螺旋形的動態平衡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神經調節自始至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神經調節的參與,這一過程就要終止,機體就會因失衡而出現病態而可能導致死亡。
  2、體液調節:由內分泌系統分泌的各種激素,通過血液運送到人體各個部位(或特定的「靶器官」)起著某種催化劑的作用,能加速或減緩機體的某種生理過程,從而對機體的生理功能起調節作用。體液調節的傳送方式及發揮作用的方式與神經調節不同,在感知內外環境變化的方面,有的內分泌腺能感知內環境變化的信息,並根據這個變化調節對激素的分泌。但大多數內分泌器官沒有感知信息的能力,不能對內外環境的變化自動作出反應,而有賴於神經系統提供信息並發出指令。在這個意義上,體液調節與前述的神經調節已結合在一起,被稱為神經- 體液調節。由此更可看到神經調節對機體的重要意義。
  3、局部器官,組織的自動調節。屬於「微調」性質,對全身的機能影響不起主要作用,在此不作詳述。
  第三節 反射活動
  上節所述的神經調節功能,是以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為基礎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形式。所謂反射,指人及其他高等動物的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環境和外環境的變化作出的有規律性的適應性反應。反射本來是物理學中的概念,十七、八世紀以來,生理學家逐漸使用「反射」一詞來描述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必然因果關係。例如我們常見的強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縮,外物刺激角膜引起眨眼,叩擊膝部引起小腿的彈跳等等都是一些簡單的反射。有些反射活動是本能的、從遺傳獲得的,如食物反射、性反射、防禦反射等,稱為非條件反射。還有出生以後通過學習訓練形成的大量的條件反射。
  反射活動通常包括五個環節:感受器——傳人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這是完成反射必需的結構,生理學上稱為「反射弧」。以下將就構成反射弧的五個環節,分別加以說明。
  一、感受器
  感受器一般由神經末梢構成,分佈在體表或器官組織內部,專門感受機體內、外環境條件的改變,並能把作用於它們的各種形式的外界刺激(如光對視網膜的刺激,聲波對耳蝸的刺激,按摩的觸壓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等)轉變為神經的衝動。這種神經衝動,實質上是一種生物電的脈衝信號,而感受器,實質上也就是一種轉換裝置,它可把外界刺激的不同形式的能,轉換成電脈衝,表現為神經的興奮,稱為神經衝動。
  感受器的種類很多,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 壓覺、痛覺、冷覺、熱覺以及許多反映內臟活動情況的感受器。專門感受機體內環境變化狀況的稱為內感受器,專門感受機體外環境變化狀況的稱為外感受器。
  感受器的機能有如下特點:
  1、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以上,感受器才能發出電脈衝信號。這個臨界強度稱之為閾值。如刺激強度低於閾值,無論作用時間多長,感受器均不發出電脈衝。刺激強度超過閾值時,刺激強度與所需的作用時間大致呈反變關係,即:如使用較大的刺激強度,則只需較短的作用時間即可使感受器發出電脈衝信號;反之,如使用較弱的刺激強度,則需較長的作用時間。
  2、感受器發出的電脈衝信號,以鋒電位或動作電位為代表,其振幅大小是基本恆定的。在刺激強度未達閾值以前,輸出的電脈衝為零;在刺激強度達到和超過閾值以後,不論如何加大刺激強度,輸出電脈衝的振幅大小是一常數。也就是說,鋒電位具有「全或無」的性質,或者等於零,或者等於一個常數。刺激強度加大,只改變鋒電位的頻率,而不改變鋒電位的大小。
  3、如外部刺激持續作用於感受器,感受器會出現適應現象。發出的電脈衝振幅大小雖然不變,但頻率將逐漸減少到零。由此可知,在足部按摩時,如果長時間固定不動按壓一個部位,並不能起加大刺激量的效果。
  二、傳人神經
  傳人神經由一百萬以上的傳人神經元(感覺神經元)構成。傳入神經的功能是將感受器發出的神經衝動迅速傳輸到神經中樞。如皮膚觸壓覺的傳輸速度為每秒3O——70公尺,皮膚痛覺的傳輸速度為每秒12- 30公尺。
  神經衝動傳輸的特點是:
  1、它傳輸的是一種生物電脈衝信號,表現為一定的鋒電位。鋒電位能保持一定的振幅大小,在短時間內不需耗氧供能而不衰減。
  2、鋒電位具有「全或無」的性質。刺激強度的大小只能影響頻率的高低,而不改變鋒電位的振幅大小。因而它所傳輸的信號是一種「數字信號」(digital signa1)。具有較好的抗干擾能力。一條神經於包含著許多條神經纖維,各條纖維上傳導的神經衝動基本上互不干擾,從而保證了所傳達的信息準確可靠地到達神經中樞。
  三、神經中樞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又包括腦幹(延髓、腦橋和中腦)、小腦、間腦和大腦等部分。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1 |
heojun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中樞神經系統是由數以億計的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組成的許多不同的神經中樞。所謂神經中樞,指的是調節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經元群。大腦是各種高級反射活動(包括感覺分析,運動、內臟活動及語言、學習、記憶等條件反射)的中樞。脊髓和腦幹是較低級的反射活動的中樞。如前述的膝跳反射中樞即在脊髓腰段,此外,在脊髓還有屈肌反射、對側伸肌反射、排糞排尿及發汗反射等初級反射中樞。腦幹則有吞嚥中樞、嘔吐中樞、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等一些重要生命活動的中樞。前述的角膜反射(眨眼動作)中樞在腦幹的腦橋部位。
  脊髓和腦幹既有反射機能,又有傳導機能,它們將傳入神經的衝動傳至大腦,並將大腦發出的神經衝動通過傳出神經傳至效應器。傳人神經在不同的節段進入脊髓後,可有幾個分支:
  (1)一分支與本書段脊髓的中間神經元及傳出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繫;
  (2)上行或下降的分支;
  (3)上行或下行的分支在脊髓的其他節段又發出側支與該節段脊髓的中間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繫。
  在中樞部分,神經衝動的傳導有以下特點:
  (1)單向性:只能由傳人神經元向傳出神經元方向,不能逆向傳導。
  (2)神經衝動在中樞內傳導速度較慢。這是因為越過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比較費時,每通過一個突觸需要0.3~0.5毫秒。與大腦皮層相聯繫的多突觸反射,有時競需要500毫秒。
  (3)由單根神經纖維傳人中樞的單一神經衝動,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的傳出效應,但如果若干傳入纖維同時將神經衝動傳人到同一神經中樞,則這些衝動會疊加起來發生傳出效應。
  (4)傳人神經衝動的頻率與傳出神經衝動的頻率是不相同的。
  (5)在一反射活動中,刺激停止後,傳出神經仍可在一定時間內繼續發放神經衝動。
  (6)在反射活動中,突觸部分很容易疲勞,也容易受內環境變化(如缺氧,二氧化碳,麻醉劑等)的影響,從而影響到神經衝動的傳導。
  四、傳出神經及效應器
  傳出神經由數十萬個傳出神經元(又稱運動神經元)構成。其功能是將中樞神經發出的神經衝動傳至效應器。這種神經衝動,也是一種生物電脈衝,表現為不同數目和不同頻率的鋒電位。效應器可以是運動器官(由軀體神經支配的骨髂肌),也可以是內臟的心肌、平滑肌或內分泌系統的腺細胞。但從中樞神經系統發出的傳出神經並不直接傳到內臟或腺體,而是先經過交感神經節或副交感神經節,再由交感神經節或副交感神經節發出神經纖維支配效應器官。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統稱為植物性神經系統,是調節內臟功能的神經系統。支配心肌、內臟平滑肌及腺體的活動。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的作用相反。如對心臟,交感神經起興奮作用(心跳加快加強),而副交感神經起抑製作用(心跳減慢);對小腸平滑肌,交感神經起抑製作用,副交感神經起興奮作用。
  交感神經作用比較廣泛,幾乎能支配全身所有的內臟器官,而且常常是以整個系統參加反應,如使心率加速,血壓上升,增加循環血量,增加代謝率、血糖上升、紅細胞增加等,因而能動員機體許多器官的潛力,適應環境的急劇變化。例如機體受到強烈的痛刺激時,可通過交感神經引起腎上腺髓質增加分泌腎上腺素,在體內引起廣泛效應。
  副交感神經支配範圍不如交感神經廣泛,其作用主要是降低血壓和心率,降低代謝率,以保護機體,使機體得以休整恢復,促進消化,積蓄能力,並加強排泄功能和生殖功能。
  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的作用相反,使神經系統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調節內臟的活動,取得機體內部的平衡和協調。
  當效應器是內分泌腺時,反射過程變為:
  感受器——傳人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內分泌腺——分泌出激素由血液傳運——效應器。
  這也就是前述的神經——體液調節。由於要經過血液傳佈,作用比單純的神經調節要緩慢,但影響更廣泛而持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0-10 14:51 |
北北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發文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貼圖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鮮花 x9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人體各部器官不夠健康或有病痛,就會由經絡通路反射至腳掌與腳底。身體內部有不適或病痛,按壓腳底的反射區,就會有疼痛感,當您有內部急性疼痛,可以對照反射區按壓,壓痛區經由經絡生理反射至內部,疼痛部位立刻得到適當之緩解,相對的,對慢性病只要耐心刺激,直到壓痛消失,疾病也消失。所以腳底按摩是人人可做,簡單無副作用的療法。


不要問:「自己得到些什麼?」應該問:「自己付出過甚麼?」
不要問:「自己有甚麼信仰?」應該問:「自己有甚麼善行?」

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10-10 15:59 |
北北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發文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貼圖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鮮花 x9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疾病與不適」有關按摩區對照:(請多喝水配合飲食、運動、現代醫學)

1.     心臟病:按摩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心臟、肺、腦垂體、甲狀腺、腸。

2.     肝病:按摩十二指腸、肝、膽囊、淋巴腺。

3.     肺炎:按摩肺、淋巴腺、腎上腺、副甲狀腺。

4.     腎病:按摩腎、輸尿管、膀胱、腎上腺,淋巴腺。

5.     膽曩炎:按摩十二指腸、膽囊、肝、淋巴腺、胃、腎、脾、胰、腸。

6.     胰臟發炎:按摩胃、十二指腸、胰臟、淋巴腺、肝、膽、腎上腺、甲狀腺。

7.     眼的障礙: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眼睛。        

8.     耳炎:按摩耳朵、淋巴腺、副甲狀腺、腎。

9.     胃病:按摩胃、腎上腺、腸、肝、膽、胰。

10.   氣喘: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副甲狀腺、肺、氣管、淋巴點、腸、胃、脾。

11.   膀胱炎: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淋巴腺,腸、脾、腎上腺。  

12.   氣管炎:按摩肺、氣管、淋巴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脾、扁桃腺。

13.   咳嗽:按摩肺、氣管、淋巴腺、副甲狀腺、腎上.腺、甲狀腺。        

14.   糖尿病:按摩胃、十二指腸、胰臟、注意飲食。

15.   咽喉炎:按摩喉頭、扁桃腺、整個淋巴系統。

16.   風濕病: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副甲狀腺、新陳代謝器官。

17.   白內障、青光眼: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眼、頭,肝、脾、心、胰。              

18.   腹瀉:按摩胃、腸道、淋巴腺,注意飲食。

19.   便秘:按摩整個消化道、肛門。

20.   腸炎:按摩整個腸、淋巴腺、胃、腎。

21.   胃腸氣脹:按摩盲腸、胃、十二指腸。

22.   十二指腸潰瘍:按摩胃、十二指腸、注意飲食。

23.   動脈硬化: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

24.   關節炎: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關節區。

25.   聽覺問題:按摩耳朵、穿寬鞋子。

26.   陽萎:按摩睪丸,湧泉穴、龜頭穴。

27.   巴金森病: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頭、頸子、副甲狀腺、新陳代謝器官。

28.   前列腺肥大: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前列腺,腦、腎上腺、睪丸。

29.   血壓高低: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頭、內耳迷路,心、肝、胃、腸、腎上腺。

30.   血循環問題:按摩心臟、腎上腺、副甲狀腺、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注意飲食。

31.   溼疹: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副甲狀腺。

32.   食慾不振:按摩胃、腸、甲狀腺。

33.   中風復健:按摩腎、膀胱、腦垂體、腎上腺、心、肺、胃、腸、甲狀腺。

34.   月經不調:按摩腎、膀胱、輸尿管、生殖腺、卵巢、腹腔神經叢、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

35.   更年期障礙:按摩腎、膀胱、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腹腔神經、心、肝、脾。

36.   消瘦:按摩甲狀腺、胃、胃腸道、肝。

37.   性冷感:按摩腦垂體、卵巢、子宮、生殖腺。

38.   美容抗老化: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甲狀腺、胃、腸、胰臟、生殖區、淋巴腺心臟、眼睛、肝臟、脾臟。

39.   痛風性關節炎: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及有關器官,注意飲食。

40.   發育不良:按摩腦垂體、胃、腸、甲狀腺。

41.   痔瘡:按摩腸、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肛門、胃、肝、甲狀腺、淋巴腺。                

42.   脫髮:按摩性線(睪丸或卵巢)、腎上腺、新陳代謝器官。

43.   口臭:胃功能的失常,按摩胃,注意飲食。            

44.   感冒:按摩淋巴腺、扁桃腺、脾臟、鼻子、鼻竇,支氣管、肺、腎、腎上腺。

45.   系統個方面的發炎(脫出):按摩淋巴腺、副甲狀腺、發炎的器官。

46.   關節發炎或疼痛: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副甲狀腺、淋巴腺,注意飲食。

47.   神經衰弱、失眠: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副甲狀腺、頭、甲狀腺。

48.   肥胖症:按摩甲狀腺、腎、腦垂體,注意飲食。

49.   骨質疏鬆:按摩副甲狀腺、湧泉穴,腸、脾。

50.   粉刺:按摩腎上腺、腎、輸尿管及膀胱、肝膽。

51.   過敏:按摩腎上腺腎臟、輸尿管及膀胱、副甲狀腺。

52.   貧血:按摩脾臟、消化系統、腎、氣管、膀胱。

53.   坐骨神經痛: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脊椎、直接按摩在腓骨上的坐骨神經。

54.   鼻炎:按摩腎、淋巴腺、氣管、扁桃腺、鼻子。

55.   疲勞:按摩腎臟、膀胱、腎上腺、副甲狀腺、新陳代.謝器官、頭、注意飲食。

56.   扁桃腺炎:按摩扁桃腺、淋巴腺。

57.   輸尿管發炎: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淋巴腺。

58.   靜脈曲張:按摩腎臟、輸尿管、膀胱、腎上腺、甲狀腺、心、脾、淋巴腺。

59.   血管狹窄:按摩血管狹窄的地方、副甲狀腺、 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



[ 此文章被北北在2005-10-11 17:03重新編輯 ]


不要問:「自己得到些什麼?」應該問:「自己付出過甚麼?」
不要問:「自己有甚麼信仰?」應該問:「自己有甚麼善行?」

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10-10 16:02 |
medicona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呵呵,這真是好呀!!
以後作足療時就知道自己身體哪裡不好啦~~
謝謝大大分享~~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 樓] From:北京市 | Posted:2005-10-17 22:1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124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