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嗯!目前台灣是採用歐規的DVB系統:我再補充一些HDTV的優點
HDTV是採用1080條有效掃描線,比起目前現有廣播電視系統還高出2倍(NTSC系統為480條,PAL和SECAM系統為576條),也因此畫面更為清晰、鮮明。以人類的視覺角度而言,16:9的寬螢幕尺寸擴大了人類的觀賞視野,讓觀賞者如同置身於影像畫面中。
*1080i HDTV標準是現有的主流規格。
高畫質電視的歷史
HDTV的研究最早始於1960年日本的NHK Science and Technic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NHK STRL)。為加強畫面的真實性,此研究起初著重於觀賞角度與aspect ratio的研究,逐漸發展至螢幕尺寸、掃描線數、以及觀賞者與螢幕應保持的標準距離等研究範疇。NHK STRL於1984年設立了MUSE系統,其乃依據此研究基礎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類比式HDTV系統。除此之外,NHK STRL亦建議以“Hi-Vision”作為HDTV的通稱。
邁向HDTV製播標準的統一之路
傳統的電視廣播系統,包含北美洲以及日本的所採用的NTSC,英國、德國、以及中國所採用的PAL,還有法國、東歐和俄國所採用的SECAM。這其中的差異性是在於掃描線數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畫面解析度。也因此,各地區的廣播電視在製作內容時,需以當地的標準為主要的拍攝格式,而為了讓所攝製的內容可以在不同國家播映,不同掃瞄格式間的轉換因此變得必要。
基於上述這種多規格並行的不良經驗,日本擔心當高畫質電視成為市場主流時,同樣的情形會再發生,所以建議當時的Comité Consultatif International Radiophonique (CCIR),也就是現在的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Radiocommunication Sector (ITU-R)應該為HDTV內容的製播,訂定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規格。
雖然專業級廣播設備的HDTV格式標準已經於1990年建立,對於像是掃描線數數量的這個主要爭議點,依舊未達成共識,而經過3種不同版本的研究討論之後,終於在2000年時推出第4個版本之後得到統一。
目前HDTV的主要廣播格式包含了ISDB、DVB、ATSC,此三種格式皆採用電視台製播標準所訂定的掃描線數,這些將會在後面做更清楚的說明。因此,我們可以說HDTV製播標準的通過提供了HDTV的基礎。
數位廣播與HDTV的發展與整合
1982年日本的NHK STRL開始著手規劃,發展廣播設備的數位化概念,而此概念是透過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Broadcasting(ISDB)結合了電影、聲音、文字,和照片轉換成數位廣播訊號。在1980年後期,有關數位化的廣播資料壓縮或錯誤校正等基本的技術已臻成熟。今日,廣播技術更發展到全方面的數位化,包含衛星廣播、地面廣播、以及有線電視廣播服務。
HDTV技術也是全部採用數位化方式,其目前主要的HDTV廣播系統,包含日本所成立的ISDB格式、歐洲的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格式、以及美國的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 (ATSC)格式。即使是地面數位廣播服務,包含日本已經有12個國家開始實施,可以預見數位化HDTV的建立已經快速蔓延全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