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916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Mach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6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養身] 杏林漫步:蔥、姜、蒜
【大紀元1月28日訊】

蔥、姜、蒜不 仅仅是烹飪菜餚的調味佳品,它們的藥用價值早已載入中國醫藥巨典《本草綱目》,民間常隨手采集用於療傷治病,價廉效著。

  蔥,百合科植物,其味辛辣性溫,入肺、胃經,具有解表散寒、通陽抑菌之功效。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蔥可除肝中邪氣,安中利五髒,殺百藥毒。”明朝李時診說:“蔥乃釋家五葷之一,生辛散,熟悉甘溫,外實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蔥全身可入藥,帶須蔥白外用能散寒發汗,內服可通陽止痛;而蔥葉利尿、蔥籽強壯,蔥汁解毒。中醫臨床上可用蔥白三根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風寒感冒,發燒頭痛;將蔥白搗成汁滴汗時,用生蔥白、生姜各15克與食鹽少許搗成糊狀,用布包好塗擦手心腳心、前胸後背及肘窩腋窩,可發汗退燒。嬰兒感冒吐奶,可用蔥白2至3棵切碎加入一小杯人乳中上屜蒸透,取乳汁分數次喂服,療效極佳。小兒麻診出不透,可用帶須蔥白搗爛敷在肚臍上,疹子很快出齊。另外,生蔥搗爛外擦可治蜂蜇傷。

  姜,為姜科植物,根莖味辛性微溫,氣香特異,入肺、脾、胃經,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功效。藥用可分鮮姜、干姜和泡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說明姜的藥用價值之大,范圍之廣。中醫研究認為,姜常用於外感風寒,痰濕犯肺或脾虛胃寒,水濕內停。將生姜搗汁沖服或煎湯內服,可解食魚蟹中毒。由於姜辛散力較強,又有化痰止嘔之功,配鮮竹灑水治中風痰迷、口噤不語等症。生姜煮熟後刺激性較小,能溫中祛寒,可治胃寒腹痛。姜皮性味辛涼,有行水之效,臨床配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等諸味中藥可治皮表水腫。據藥理研究表明,生姜所含揮發油能使血液循環加快,全身溫暖,興奮神經。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進消化作用,大量服用可治口干、喉痛,吸收後由腎排洩,刺激腎炎發作,故腎病者甚用。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可治寒性吐瀉,脘腹冷痛,肢冷脈微,痰飲喘咳。泡姜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蒜,大蒜又名葫,為百合科植物的根莖,其性溫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對於細菌性、真菌性與原蟲性感染有明顯的治療與預防價值。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稱: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髒,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古希臘運動員將大蒜作為保健食品,古羅馬人用大蒜治療傷風、哮喘、麻診、驚厥等疾病療效極佳。公元5世紀,印度人發現吃大蒜能增強智力,嗓音宏亮。中醫研究發現,用大蒜3至5瓣搗爛開水送服或取獨頭蒜以炭火燒熟,每次服3克,可治痢疾、急性腸炎;每日服數瓣醋浸蒜治心腹冷痛,3日可愈。口服大蒜汁加奶油可治高血脂症。大蒜4頭切片煎水趁熱熏洗外陰可治陰部搔癢;生吃大蒜配合溫鹽水漱口是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好方法。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1-28 13:3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2710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