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84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more12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社区建设奖 优秀管理员勋章
总版主
级别: 总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鲜花 x43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四大菩萨(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文珠法师)

四大菩萨(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义
二、慈悲的类别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号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性别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本迹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像
四、慈悲的代表—称念观音的功德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无限的慈悲’。可分慈悲的意义,慈悲的类别,慈悲的需要,以及慈悲的代表四点来说明。

一、慈悲的意义

何谓慈悲?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行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生命的动物,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冤与亲,人与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出无限的慈爱,愿意无限度给予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自然对被众苦逼迫,还末成佛的一切众生,产生同体大悲至极同情,愿意无条件的拔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所以大智度论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这种拔苦与乐的大慈大悲,原是人类本具的天性,可惜人因固执自我,妄想发展自我,结果,被自我所蒙蔽,为自我所困扰,无法冲破自我所编织的烦恼圈套,无法跳出自我所制造的私欲陷阱;致使人心慈悲丧失,同情心灭,正义无存。人与人相处,各私己所爱,各爱己所私,不得不强夺巧取,以强凌弱;圣洁的慈悲心,竟沦落为卑鄙的自私心,尊贵的同情心,竟变为狭小的占有欲。遂给人类制造无比的灾难,给世界带来无穷的斗争。


诸佛菩萨,由于亲近善知识,转愚成智,转迷成悟,能觉悟往者不谏,知来者可追,剪除妄想,摆脱私欲,本乎无上智慧,实践无边愿行,发掘人性的慈悲,而且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冲破种族的界限,无论此界他方,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不问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是人或是畜,皆一律平等拔苦与乐。何止拔除一切众生,生理上种种苦恼,同时拔除众生心理上的烦恼;不特给予众生生活上物质所需,且给予众生精神上真理的启示,令众生法喜充满。

这种无条件,无止境,无限度的慈悲,正是大乘行者济物利生的资金,亦是大乘佛教拔苦与乐的基本功能。菩萨们历劫修因,广行六度、四摄,饶益有情,固然是基于慈悲;而释尊降生娑婆,八相成道,展开觉世牖民的工作,到处转法錀,击法鼓,从朝至暮,说法利生,又何尝不是慈悲的驱使。可以说,释尊的心,是慈悲心,释尊的行,是慈悲行,释尊的一生,正是大慈大悲的总汇;离开慈悲,既无菩萨道可修,亦无佛道可成。所以法华经说:‘如来室者,慈悲心是。’大涅槃经亦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悲为本。’据此可知,慈悲,正是建立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教义的核心,大乘菩萨的骨髓与灵魂。

二、慈悲的类别

在涅槃经中,佛说四无量心时,将慈悲分为三类:

(一)生缘慈悲

众生,指凡有生命的动物,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或化生,凡有生命,无不有苦。佛弟子因见众生苦,起慈悲心,恒思拔苦与乐,名众生缘慈悲。但是属于初发的慈悲心,烦恼末除,我执末断,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人我之间,又有亲疏之分,冤亲之别,末能做到冤亲平等,拔苦与乐,慈悲有限,非无限的慈悲。

(二)法缘慈悲

法、广则指宇宙万有诸法,狭则指组成人体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二乘圣人,因闻佛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悟无生理,断我执,证真空涅槃。但仅知由五蕴等法组成的我空,不知能组成我的五蕴等法亦空。以为众生之苦,是由五蕴等法而生。遂起慈悲心,说缘生之我,无常、苦、空,开导众生,令断烦恼,破我执,离苦得乐。如涅槃经言:‘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因缘五蕴等法所起慈悲,名法缘慈。但度生不广,智慧有限,亦非无限的慈悲。

(三)无缘慈悲

无缘,谓心无所缘。因为诸佛菩萨,以无上智慧,证实相真理,知生佛平等,圣凡无二,不住凡夫之有为,不住二乘之无为;亦不住过去、现在、未来,离诸妄想分别,心无所缘。但因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心生执着,终日人我是非,分别取舍,作无边的罪业,沈沦生死苦海,无法自拔。遂本乎无缘大慈,兴同体大悲,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平等拔苦与乐,名无缘慈悲。

无缘慈悲,是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因有智慧,知法性空,终日度生,不见有能度之我,亦无所度之众生,于其中间,更无苦可拔,无乐可与,所谓三轮体空。因有慈悲,等视众生,犹如赤子,苦乐与共,恒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悲愿。入世救世,既平等无私,更广大无限,尽未来际,爱护众生,拔苦与乐,因名无限的慈悲。

三、慈悲的重要

六道众生,困居三界,升沈不已,生死炽然,苦恼无边,固然需要佛的慈悲救济;二乘圣人,困居化城,迷失宝所,沈空滞寂,保果不前,更需要佛的慈悲教化。至于权教菩萨,虽然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未达实相,执着中道,内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外见有可度的众生,有相修行,住心布施,亦需要佛的慈悲开导。何况佛道遥远,众生难度,非佛慈悲的鼓励与辅导,恐难免退堕,是以九法界圣凡,无不需要慈悲。

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平等无私之心,救济六道众生,烦恼生死轮回之苦;给予涅槃真理生命永恒之乐。救济二乘圣人,沈空滞寂,得少为足之苦;给予回小向大,走向宝所,令证菩提之乐。救济浅位菩萨,无明障道之苦;给予实相智慧,速得佛果菩提之乐。


特别是人间,而且是今时今日的人间,更急于需要佛的慈悲救济。因为现代人,由于内心贪嗔痴三毒,所形成的矛盾与斗争,由于外界科学进步物质引诱,所导致的危机与苦难,非常急于需要佛的慈悲救济,也唯有推动佛的大慈大悲精神,始可以停止人类的斗争,解救人世间的厄运。

虽然,佛的慈悲,并非实质的事物,可以供人摆设,或供人欣赏。但慈悲确实存在人间,而且其力量威猛无比,远胜一般的武器。因为武器,仅能威吓人于一时,而慈悲以力量,却能绵延至远,无穷无尽。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人类所以挥动武器,策动战争,主要原因是内心的贪与嗔;而慈悲,却能消灭人心的贪嗔。所以,慈悲何止是有益世道人心的良方,是救急扶危的圣药,简直是杀人武器的克星,人类的救星。今后人类前途的安危与苦乐,实在维系于人心的慈悲。

假如现代人,皆能学习佛的慈悲,运用慈悲的力量,使人溶化仇恨,停止战争;使人悔过自新,弃暗投明;使人以仁爱代替憎恨,以宽恕代替征罚,以奉献代替占有,以随喜协助之心,代替妒忌与障碍。当然可以救拔现代人愤怒敌对,互相残杀之苦,给予现代人仁慈宽恕,和陆共处,共存共荣,共享太平之乐。


今天本人非常希望各位,能理解佛的慈悲,对于人类的重要,进而学习佛的慈悲,以慈悲心,作为今后做事处世的原则,本乎慈悲心,来培育下一代的个性。使佛教至情、至理、所拟合的无限慈悲,畅行于世间,活跃于人心,以达到改变人性的凶残,溶解人间的仇恨,促进人类仁慈博爱,共同创造幸福的将来之目的。

四、慈悲的代表

佛教的慈悲心,并非纸上空谈,而是有事实的表现,以及有历史的印证。例如:佛教徒处处忍辱,与世无诤,固然是基于慈悲;而佛教历史,从未发生任何流血战争,即使是饱受逼害(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佛弟子们之所以能够忍辱负重,亦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至于历代高僧,内修忍辱行,对治嗔心以自利;外则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以利他,又何尝不是慈悲心的驱使?再说,弥勒菩萨,历劫修慈,将来成佛,绝对禁止杀生,固然是推展佛的慈悲;而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总持王菩萨:‘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因此,观音菩萨,又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自从最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后教化众生,久远劫来,皆本乎大慈大悲之心,实践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脱法门。

华严经观音菩萨亲自告诉善财童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此菩萨大悲行法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佛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前,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以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种种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之同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险是拔苦,救护是与乐,观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作种种佛事,甚或一举手,一投足,皆从慈悲心生。无量劫来,本乎慈悲心,遍身尘刹,无苦不拔,无乐不与,因此,观世音菩萨,该是佛教无限慈悲的代表者。

至于观音菩萨圣号的来由?以及其性别、圣像、圣迹等,可分以下五点说明:

(一)观音菩萨的圣号

1.得名的原因

一由宿世志愿得名:悲华经记载,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与其千子,各各请佛及僧住于皇宫,四事供养,为期三个月。当时第一太子名不询,供养佛已,因观众生苦,而于佛前发愿,以一切善根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并愿于修菩萨道时,所有苦恼众生,能称其名:为其天耳所闻,天眼所见者,皆可离苦得乐。时宝藏如来,即为不珣太子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二由因中修行得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对释迦佛说:久远劫前,曾供养一位观音如来,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观世音如来,授其‘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因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悟证圆通,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令闻名见形,称念圣号之人,皆可离苦得乐。因此,观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菩萨,号观世音。

三由果上利他得名:楞严经观音菩萨自说:‘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自此,无量劫来,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与乐。’故法华经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阿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由于菩萨发大悲心,修大悲行,证得佛心的无限慈悲。能令凡称其名号的苦恼众生,得免三灾,脱四难,除三毒,应二求,甚至以三十二应身,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福备众生,因名观世音。又名观世音自在,或名观自在。

2.圣号的意义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慧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释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二)观音菩萨的性别

性别,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别。然男女性别,仅限于欲界六道众生。欲界天道众生,虽有男女性别,及男女性欲,但欲心微薄,所谓:‘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真快乐。’色界众生,虽有色相,但纯是莲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无男女性别,亦无男女情欲。无色界众生,依正俱空,身心都无,何来性别?

至于四圣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无所谓男女性别。四种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随其智慧深浅,功德大小,所感报身,相好庄严各殊。但皆纯是大丈夫身,绝无男女之相。观音菩萨,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迹现菩萨,当然超越男女性别,属大丈夫身。但教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或现男身,或现女身,全视乎所教化众生之根性而定。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身中,现十三种人身,即有七种属于妇女身。至于释尊降生娑婆世界成佛时,观世音菩萨同时来此婆婆世界,于释尊法中,大作佛事的,该是男子身。因为佛在悲华经,十一面神咒经,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以及其他诸经,皆称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华严经更说:‘勇猛丈夫观世音。’可知观世音菩萨,除本门佛身,及其他应化身外,其迹现菩萨,该是男子身。

古之男女,皆蓄长发,身着长袍,头披布巾,印度如此,中国亦然。且富贵之家,无论男女,多佩带珠宝,璎珞,以为严饰。观世音菩萨,既现在家菩萨相,其服饰该与当时男士同。是以古之菩萨像,(不仅观世音,其他菩萨亦然)多身着长袍,头披布巾,颈佩璎珞,但其相貌,于慈祥中,犹具男子威严坚毅之相。世人不察,竟因服饰,误以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特别是近数十年来,中国所制造之观音瓷像,或图像,越来越女性化,非及早纠正不可。虽然,观世音菩萨的特殊功能,是大慈大悲,与一般母性的慈爱极为接近;虽然,观世音菩萨特别同情妇女界的凄苦,常应化妇女身教化众生,但总不应该因此而将‘勇猛丈夫观世音’,转变成女性化的造型。学佛人应该正视佛经,信佛所说,不应以讹传讹,自误误人。

(三)观音菩萨的本迹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阿难:‘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释尊亦说:‘观自在菩萨,于我前成佛,号正法明,十号具足。我于彼时,为彼佛座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令得成佛。十方如来,皆由观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国土,得无上道,转妙法錀;是故汝等,勿生疑惑,常应供养。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据此证明观世音菩萨本门深远,今现菩萨身,于极乐世界,位居补处,与大势至菩萨,同辅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并于阿弥陀佛般涅槃后,正法灭尽时,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后,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见悲华经)皆是方便示现之迹门。

(四)观音菩萨的道场

观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尊当日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释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释尊前说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尔时如来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词萨俱,其名曰总特王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而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悲听许……。’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于是观音菩萨在释尊允许下,说出无量忆劫前,千光王静如来,授其大悲咒的经过。及其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补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义静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据说补陀落迦山,共有三处:

(1)印度补怛洛伽山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装法师之西游记中,亦有记述:‘株罗矩吒MALAKUTA南方海滨,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东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测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险,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见菩萨,则菩萨或现自在天身,或现涂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愿……。’

(2)中国普陀洛迦山

在中国浙江省定海县,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合称为普陀洛迦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迦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谓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普陀山名胜古迹甚多,佛教寺庵百数十座。其中位于白华顶南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开辟深遂,殿阁七重,建筑总面积为一万一千四百平方米。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其中圆通宝殿,是观世音菩萨正殿,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高六丈余,广十四丈,阔八文,内供八米多高观音圣像。四周塑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其余殿堂僧舍,约二百余间。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普济禅寺,位于前山,与后山的法雨禅寺,及山顶之慧济禅寺,合称普陀三大寺。其他历代兴建大小寺庵,约二百余间。

普陀山最着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普陀山既为四大名山之一,游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云集挂单者亦众。难免圣凡混杂,良萎不齐。何况罗汉境界,往往隐德露痴,游戏人间。凡人肉眼不识,自会发生误会。观世音菩萨,为卫护道场,对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对蓄意扰乱道场之人,亦每现身点化。

据说干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拜访普陀山。当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缘和尚包围,并将所得,就地聚赌,令干隆皇十分反感。回宫后将所见奏知母后,并欲大兴问罪之师,但因母后善言相劝作罢。岂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访普陀山时,和尚何止包围化缘,且三五成群,吸姻饮酒,喧闹不已,丑态毕露。干隆喝问:‘因何不守佛门清规?’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风,罗汉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气煞干隆,誓必发兵捕杀;虽然母后再三劝告,勿作杀业,而毁名山,亦难息怒。是以第三次下江南时,带备兵船,再访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赌的人数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女混杂。干隆心想,穷和尚何来许多银两,让我来豪赌,看你穷和尚如何赔偿。随即掏出大堆银两下注,旋即被和尚吃掉,一连数次皆输,最后将仅有银两孤注一掷,竟然输光。气极将头上宝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槛褛的和尚赢去。往头上一载;干隆盛怒之下,再脱下龙袍作为赌本。结果,又被一个女人赢去,往身上一披,并问皇帝还有何物可赌?皇帝随即命同来官兵包围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赌之众,见被包围,唯有陆续走进大殿。及军队赶到大殿,人影全无,而皇帝宝冠,却载在罗汉头上,皇帝龙袍,则披在观世音菩萨身中。至此:干隆始知自己所见,真是罗汉境界,菩萨神变;随即叩头谢罪,笃信佛教。普陀山于悠悠岁月中,虽然几经兴废,于今仍然屹立不倒,游客如云,朝山者众,被菩萨感化而改邪归正,笃信佛教者,不知凡几。可见观世音菩萨卫护道场之威德神力,实不可思议。

(3)西藏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于玛鲁赫里,MARUHOIRI大岩山顶上的哒囧濑喇嘛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西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哒囧濑喇嘛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壁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西藏自古,便以观音菩萨为开国之祖。而历代国王,多信仰观世音菩萨。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国王的同时,亦信仰观世音菩萨。

此外,有说中国热河承德的补陀洛寺,日本纪伊的补陀落,下野的日光岛,还有朝鲜的洛山,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事实上,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任何众生,有机则应,无感不通。然则,凡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佛教寺院,无不皆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凡有苦难灾患之处,无论此界他方,皆有补陀洛迦山。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无不寻声救苦,令得安乐。可谓圣迹处处,并不限于补陀迦山。

(五)观音菩萨的圣像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无论因中度生,或果上施化,皆观机设教,随类应身。所谓:‘现种种形,说种种咒,现形说咒,皆以无畏施于众生。’其圣像之多,实不可计量,然其流传世间,为众生供养的圣像,多为手执杨枝,持净瓶的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与十八臂的准提观音。佛经记载:则有六观音、八观音、二十五观音,与三十三观音等。

六观音有二种说法:据天台教义,六观音指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如摩诃止观中说:‘大悲观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观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大光普照观音,破阿修罗道三障,阿修罗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观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

若依密宗,六观音是指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其中圣观音,是菩萨的主体,亦即是正身,法华法会,楞严法会,以及十方佛前所现身的观音,皆是圣观音,其余皆是随机应化身。

日本真言宗以此二种六观音,配以六道,有偈云:‘大悲千地狱,大慈心(圣)饿鬼,狮子马头畜,大光面修罗,天人准泥人,大梵如意天。’意谓千手千眼及大悲观音,能救地狱众生惑业苦三障道。圣观音及大慈观音,能消饿鬼道三障,马头观音及狮子无畏观音,能拔畜生苦,十一面观音,及大光普照观音,能教化阿修罗众。准胝观音,及天人丈夫观音,能饶益人道有情。如意轮观音及大梵深远观音,能教化天道众生。

八观音则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曼荼罗仪轨中所说的,不空绢索观音,毗俱胝观音,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忿怒钩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观音,一髻罗刹观音。其次是佛学大辞典所说观音曼荼罗八大菩萨:一金刚观自在菩萨,二与愿观自在菩萨,三数珠观自在菩萨,四钩召观自在菩萨,五除障观自在菩萨(亦云施无畏),六宝剑观自在菩萨,七宝印观自在菩萨,八不退转金轮观自在菩萨。

再其次是真言宗依据大本如意经所立的八大观音:一圆满意显明王菩萨,二白衣自在,三髻罗刹女,四四面观音,五马头罗刹,六毗俱胝,七大势至,八陀罗观音。

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则说有二十五观音,甚至四十观音。在此经中佛告阿难:‘观音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坏三界二十五有之苦。如经云:‘是观自在菩萨,昔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亲受大悲心陀罗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欢喜发大誓愿。应时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名无所畏,于三昧中,涌出二十五菩萨。是诸菩萨身皆金色,具诸相好,如观自在。亦于顶上具十一面,各于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诸如是等化菩萨众,围绕而住。观自在菩萨才出三昧,告诸菩萨言:汝等今者,蒙我威力,应往二十五界,破其爱有……’二十五菩萨,各入三昧,各于四十手中,出现四十菩萨,如是合成千手千眼菩萨。以坏三界二十五有之苦。

其二十五菩萨是:代苦观自在,与智观自在,施满观自在,除战观自在,除愚观自在、进益、观正、施无畏、施光,与甘露、见天、施妙、见乐、降魔、静虑、作文、见禅、愍定、调直、空惠、护圣、清净、正法、离欲、不动等观自在。

其四十菩萨是:与愿、持索、宝钵、宝剑、金刚、持杵、除怖、日精、月精、宝弓、速值、药王、拂难、持瓶、现怒、镇难、持环、分荼利、见佛、镜智、见莲、见隐、仙云、禅定、天花、破贼、念珠、持螺、缚鬼、法音、智印、钩召、慈杖、现敬、不离、大势、般若、不转、灌顶、护地等观自在菩萨。

至于三十三观音,其一是指法华经中所说,应三圣身,六天身,五人身,四众身,众妇身,二童身,力土身,以及天龙人非人等十类十身,加以菩萨本身,合名三十三观音。其次是佛学大辞典引古人偈颂中所说廿七观音,再加天台宗所立之六观音,合名三十三观音。颂曰:‘不空绢索不空勾,夜输多罗忿怒勾,阿鲁利迦如意轮,圆满意愿大随求,利乐金刚灭恶趣,一髻罗刹多罗女,莲花发生披叶衣,千手千眼十一面,大吉祥明水吉祥,大吉祥变大势至,大明白身毗俱胝,大吉大明及丰财,马头自身自处尊,又加六大三十三。’

再其次是: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游戏,白衣,莲卧,陇见,施药,鱼篮,德王,水月,一叶,青头,威德,延命,众宝,岩户,能静,阿耨,阿么提,叶衣,琉璃,多罗,蛤璃,六时,普慈,马郎妇,合掌,一如,不二,持莲,洒水等三十三观音。

此外,其他经典记载,还有众多观音,但皆不离一圣观音。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言:‘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观音菩萨,自从证得耳门圆通,深得佛心,位居究竟,能于十方现种种形,说种种咒,皆以无畏,施于众生,故其圣像,变化多端,我等凡夫心量,岂能测知,上文仅依各经,记述菩萨亿万应身之一二而已。

(六)称念观音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

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慧,菩提上进,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楞严经观音菩萨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法华经释尊亦告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中,观音菩萨言:‘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况复有人,依此经教,如法修行,当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释尊亦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告诉阿难:‘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

因为观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与乐。所以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凡称念菩萨圣号之人,其功德不但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相等。

当今之世,人间苦难重重,灾祸频生,正急于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如果,人皆能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人皆能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人皆能发扬光大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使自己与他人都变为现代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间的斗争,以及拯救全世界人类的不幸,给予全世界人类生活上的幸福,与心灵上的快乐!

为期三天的佛学讲座,现在宣布结束。本人非常希望各位藉此研讨佛法的机会,能够认识佛教的大智大慧,大愿大行,大慈大悲,以及文殊,普贤,观音三位代表圣者入世救世的精神。

我们既然知道佛教的无上智慧,非一般人的世智辩聪,亦非二乘圣人的心智浅慧,而是超越凡情圣智的大智大慧。就应该发心勤求佛的无上智慧,谋求明白人生真谛,理解人生意义,进而体验人生本具的觉性,发挥内在智慧光明,获证佛道,以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

我们既然知道佛教的愿行,非一般人自私自利的行为,亦非权教二乘圣人的自利行,而是超越时空,超越人我界限,既深且广的无边愿行。我们若能够实践此无边的愿行,自然可以完成菩萨道,达到二利究竟,福慧庄严的志愿。

我们既然知道佛教的慈悲非孔子的仁爱,非墨子的兼爱,非耶稣的博爱,亦非三乘圣众有限度的慈悲;而是理性与情感综合平衡发展的无限慈悲。如果我们学习佛的无限慈悲,必然可以自度度人,自救救人,共渡生死苦海,共登涅槃彼岸。

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无论是出家或在家,都应该学佛的智慧,学佛的愿行,学佛的慈悲。以佛的智慧,促进自性的觉悟,必然认识人生,把握人生,不致迷失自己。以佛的愿行,策励自己,精进向上,必能热心公益,善与人同,不致自甘堕落。以佛的慈悲,净化自己身心,改善行为,必然能仁慈爱物,平等施予,不致悭贪成性,或凶残暴戾。

末法时代,特别是苦难与时俱增的现代,众生愚痴,烦恼障碍,苦恼无量,更需要能够使愚者智的大智大慧,能够使懈者勤的大愿大行,能够使恶者善的大慈大悲,来挽救人世的不幸。因此,希望在座各位,由信而解,由解而行,携手并肩,像文殊菩萨一样,本着无上的智慧,来觉世牖民;像普贤菩萨一样,实践无边的愿行,来济世益群;像观音菩萨一样,运用无限的慈悲,来寻声救苦,爱一切人,救一切人。那么,我们将有更好的明天,与幸福的前程。

最后,多谢宝莲寺提供场地,多谢大会各位义工的努力,使三天的佛学讲座顺利进行,圆满结束。更多谢各位听众,拨冗出席,热烈发问,使大众深入理解,共沾法益。最后,恭祝各位,福寿康宁,智慧增长,菩提上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台固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3 16:1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004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