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异常又称自毁行为,
英文学名为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处于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边缘地带,
其情绪行为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自我形像十分不稳定。
一、流行病学:
盛行率1~2%左右,女性约为男性之二倍,
患者是家族史中有较多的酒精、药物、重郁症的病史。
二、定义:
BPD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表现的一种广泛模式,
对人际关系、自体形像、情感表现极为不稳定,且非常容易冲动。
依照DSM-IV之诊断项目,需符合以下五项以上(含五项)才可诊断为边缘性人格异常:
1. 狂乱的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放弃。
2. 不稳定且强烈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性为介于过度理想化与否其价值两者之间。
3. 认同障碍:自我形象及自我感受持续的不稳定。
4. 至少两方面以上会导致潜在自我伤害之冲动行为,如:花钱,性及物质滥用,暴食等。
5. 一再地自杀行为,作态,或威胁,自伤行为。
6. 由于情绪易过度反应导致情感表现不稳定,
如:强烈及阵发的心情恶劣,烦燥不安,焦虑(通常持续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
7. 长期感到空虚。
8. 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如:经常发脾气,愤怒,一再的肢体冲突。
9. 暂时性与压力源相关连之妄想意念或严重之解离症状。
三、临床特征: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经常处于危机状态,经常有情绪的波动,
经常一下子好辩激动,转眼间又忧郁哭泣,一会儿可能觉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觉。
因为这群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遭亲近的人,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强烈的愤怒,
因此难以维持深度而亲密的关系,意即他们对人的观感陷入全好或全坏两极端中,
旁人可给予他关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时刻,便将旁人理想化;
但当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时,便对之充满愤怒嫌恶与批评;
反之,他们极怕被依赖的对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对象的生气愤怒,或率先背叛对方,
以测试对象的容忍程度,当对象果真离开他后,他则陷入极大的情绪混乱中,
并强化世界无人可信赖,自己是空虚孤独的存在信念;
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故无法忍受独处的孤寂,有长期的空虚感,为了避免空虚孤寂,
他们可能随意与人发生关系,或以自伤,如割腕等,排解内心的空虚无望。
BPD患者的自伤行为比慢性忧郁症、重郁症及精神分裂患者多。
其生活模式混乱,社会职业功能遭受极大影响,他们的成就通常低于能力。
四、治疗
1.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药物与心理治疗并用。且最好心理师有用药的能力,如此能将转移的问题减到最单纯。
若不行,至少所有参予治疗的人员,彼此的沟通要够好。
2. 治疗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暴怒,治疗师应保持坚定与持平的态度面对,
避免退缩或对患者生气,以免反转移的出现。
五、与其他病症之区别:
1. 边缘性人格异常经常与情感性异常共同发生,如果同时符合两种标准,应做两种诊断。
2. 被害意念与妄想在分裂型人格异常与边缘性人格异常中皆会出现,
但后者的症状是更为短暂的、人际反应的及对外在结构反应的。
3. 被害人格异常与自恋人格异常都会对轻微刺激有生气反应,
与边缘性人格异常的差别是前二者在自我形象上相对较稳定,且较不易有自我毁灭、冲动、被遗弃的现象。
4. 反社会人格异常也会表现操弄行为,但其目的较偏向获取利益、权力或其他利益;
而边缘性人格异常的目的则为获取照顾者的关心。
5. 边缘性人格异常与依赖性人格异常都害怕被遗弃,但前者对遗弃的反应是空虚、愤怒、要求,
同时比后者出现更多不稳定及密集关系的典型模式;
后者则会更加姑息、顺从或寻求替代的照顾与支持者。
6. 边缘性人格异常必须与因一般药物状况导致的人格改变区分开来,
因为后者是由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同时也需与慢性物质使用所引发的相关症状区分。
7. 边缘性人格异常也需要与认同问题有所区分,
后者是在某些发展阶段对认同的关心,并不视为心理异常。
http://ying016.pixnet.net/blog/post/24640600-%E9%82%8A%E7%B7%A3%E6%80%A7%E4%BA%BA...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EF%B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