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哥哥与妹妹霍香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亲后就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平日里,姑嫂相互体贴,每天一起下地,一块儿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气连日闷热潮湿,嫂子因劳累中暑,突然病倒。只见她发热恶寒、头痛恶心、倦怠乏力,十分难受。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您恐怕是中了暑,治这种病不难,咱家的
后山上就有能治这种病的香味药草。让我赶快上山去把它采来,早日治愈你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轻,出门不便,劝她别去。霍香却全然不顾,执意进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时才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只见她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两眼发直,精神萎靡,一进门便扑倒在地,瘫软一团。嫂子连忙下床将她扶坐床上,询问缘由,才知她在采药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右脚,中了蛇毒。嫂子听后顿时神情紧张,赶紧脱下霍香右脚的鞋袜。只见在霍香的脚面上有两排蛇咬的牙印,右脚又红又肿,连小腿也肿胀变粗了。嫂子一面惊叫,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脚,准备用嘴从伤口处吮吸毒汁。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乡亲们听见嫂子的呼救将郎中找来,却为时已晚。
嫂子用小姑采来的药草治好了病,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霍香。为牢记小姑之情,嫂子便把这种有香味的药草亲切地称为「霍香」,并让大家把它种植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以便随时采用。从此「霍香」草的名声越传越广,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为是药草的缘故,久之,人们便在霍字头上加了一个「草」头,将霍香写成了「藿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常章富点评:上述以藿香治中暑的故事,读后令人感动。藿香是一味常用中药,早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药用价值。南梁名医陶弘景,在其着作《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本品源于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微温,具有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之特点。功能主化湿和中、解暑发表、开胃止呕,既善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又善治寒湿闭暑、腹痛吐泻等症,并常与紫苏、陈皮、半夏曲、厚朴、茯苓、大腹皮等组方同用,着名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散、藿香软胶囊等就是此类中成药。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含挥发油,除能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解除胃肠痉挛,增强消化力外,还具有抗菌、防腐、扩张微血管而发汗等作用,为进一步合理应用本品提供了药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