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27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上頁  3   4   5   6  >>(共 6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五十一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九十六面,看經文第一行: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衆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衆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爲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這一段是說末法時期人天大衆造作罪業,應當墮在惡道當中,菩薩救護衆生最好的時節因緣,是在他還沒有墮落之前,也就是說在臨終他還沒斷氣的時候,頭腦清醒,這個時候救護最方便。往生經裏面我們看到,造作極重的罪業,臨終忏悔都能夠往生,有些人聽到這個說法心裏很不平,好像這個人一生都沒有做什麽錯事,一生念佛臨終還不能往生,造作罪業的人一身的罪業,臨終念幾句佛就能往生,似乎太不公平。這是凡夫的見解,實際上他不明了這個道理,道理是什麽?境界是刹那刹那隨心在轉變,我們凡夫實在是粗心大意觀察不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他看得很清楚,眼前境界包括我們自己的身相,都是刹那在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會很大,變化很大是隨著心在轉,心裏面起大的變化,身相跟生活環境也起很大的變化。


  我們覺察不出來是我們起心動念變化太小,沒有起什麽太大的變化,所以境界上的變化也就幅度就小,我們很難觀察得到。臨命終時他自己知道一生造的罪業深重,這時候回心轉意,一心念佛,變化就非常之大,轉境界也大幅度轉變,道理在此地。造作罪業的人能轉,我們爲什麽不能轉?同樣能轉,是他肯轉,我們不肯轉,這就沒法子;這裏頭決定沒有說是公平或者不公平,沒有這個意思,這都是凡情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真相。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轉凡成聖是一念之間,轉地獄爲極樂世界也在一念之間,問題就是你這一念,是不是真的徹底回頭?關鍵在這裏。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沒錯,‘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心真實,轉變就幹淨俐落,轉變就快速,你一直不是用真心,這就難了,佛菩薩也幫不上忙。

  此地講“臨墮趣中”,‘趣’是惡趣,“或至門首”,惡道到門口還沒進去,進去就麻煩,就不好轉,沒進去這時候最好的機會。“是諸衆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或者是“一句一偈大乘經典”,這時候念記住前面講,‘至心稱念’才有效,境界就轉得過來。如果不是至心稱念就不容易,臨命終的人心比平常人確實來得懇切,這是在緊迫的關頭,他那個心轉了,那個心真誠,所以轉變就容易,轉變也快速。這一句是這個衆生的善根福德,他能念這是他有善根、有福德,我們講像前面所說至心稱念,或者是一心稱念,一心是善根,稱念是福德。


  下面一句這是佛囑咐菩薩,“汝以神力,方便救拔”,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能夠離禍得福。“於是人所,現無邊身”,這是菩薩現身,現身來給他說法勸導他,他見到菩薩勸導一念回頭,地獄境界相就沒有了,離開地獄他就能生善道;如果能念佛,決定往生淨土。“遣令生天”。這些事情在《淨土聖賢錄》裏面記載,唐朝張善和就是一個好例子。張善和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這是很幸運遇到一個出家人,他正在叫救命的時候,出家人走進去看他,知道這個情形點了一把香拿給他,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念不到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他是殺牛,屠戶,看到好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念了幾聲牛頭人就不見了,接著就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可見得那個一念心真誠,救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疑惑的心就可以斷除。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偈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衆,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前面世尊再三的付托,在這個地方又以偈頌來重複,我們看到佛對於六道苦難衆生,他的關懷愛護無微不至。我們不讀《地藏經》,不知道佛對我們是如何的慈悲愛護,讀了之後才知道,佛對我們的關懷超過父母,真的是念念都不忘,入般涅槃之前還把這樁事情付托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如何度脫都在這部經上,理論方法果報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爲慮。】

  這是地藏菩薩也是非常虔誠,接受世尊的付囑,末法時期一直到彌勒出世之前,度化衆生的使命他承擔。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這段話最重要就是“一念恭敬”,我們著重‘一念’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念頭雜、念頭亂,感應的力量就很微弱,如果是一念,一念是專心、專一,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一念是淨念,沒有疑惑、沒有夾雜,所謂‘一念恭敬’就是至心恭敬,真心的恭敬。在“佛法中”,‘佛法’此地是廣義,不是狹義,有很多人沒有學佛,甚至於信仰其他宗教,‘佛法中’的解釋是於覺法當中,他明白、他覺悟,明白什麽?明白善惡果報就在眼前,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在‘佛法中’,所以不一定他是個學佛的人。只要他覺悟,佛法是覺法,只要他覺悟,以一念真誠求救,忏悔求救地藏菩薩也一定幫助他。“百千方便”,就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麽身份幫助他,菩薩就示現什麽身份。菩薩示現在宗教裏面,我們在大經裏頭看到很多,《華嚴經》裏面示現婆羅門身、示現外道身,這都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領袖,宗教裏面的傳教士;應以這種身份出現,佛菩薩就示現這種身,勸導他斷惡修善,勸導他回頭是岸。

  我們在這個經上諸位看到,前面所講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爲什麽不說‘遣令往生,不退作佛’?爲什麽不說這個話?這就說明這個忏悔的人、求救的人未必信佛,如果他信佛,菩薩一定勸他往生極樂世界。他是信基督教、信天主教怎麽辦?勸他生天;你才看到這個經的意思多廣,普度一切衆生。六道造作罪業衆生,實在講六道衆生遇到佛法學佛的人少,沒有遇到佛法造作罪業墮三途的多,那難道過去沒有聞過佛法那就不救他,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地藏經》上常常講幫助他生天,不學佛的人都相信有個天堂,幾乎所有的宗教終極的目標都是想升天,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心量要拓開,不可以說是他不信佛教,我們就跟他對立,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佛度衆生是普度一切衆生,我們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圓滿的;決定不能說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例外,我不度他,哪有這個道理,你的本願就不相應,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衆生對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對於一切衆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全心全力的幫助他。


  幫助他要注意,他不了解佛法,不認識佛法,甚至於對佛法有誤會,絕不勸他學佛,要懂這個道理。他信仰基督教,一定勸他回到上帝身邊,我們的說法有沒有錯?沒有錯。他們的上帝,我們從他經典修學的理論跟方法,大概是忉利天,他真的到了忉利天,忉利天主常常禮請佛菩薩在天宮說法,所以他學佛因緣這一生沒成熟,生到天上則成熟了。諸佛菩薩度衆生不急在一時,這一生的緣不成熟來生,來生不成熟後生,生生世世一定幫助他離開苦難,布施恩德,於佛有緣,所以要懂這個道理。你用這種態度,善巧方便接引衆生、教化衆生,一切衆生都歡喜。尤其現代大家所提出的多元文化,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對於任何族群、任何宗教、任何學派,我們真誠的恭敬,效法普賢菩薩,禮敬贊歎供養,這是跟他結緣;到自己將來成佛,這些有緣的衆生必定得度;沒有成道之前先結法緣,緣要結得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有一念恭敬心,就能夠接受別人的善言勸導,如果一念恭敬心都沒有,你以善言勸導他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只要他有一念恭敬,他明白覺悟,就可以勸他斷惡修善。下面經文說: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前面是有了覺悟的心,真心回頭,菩薩都幫助。“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這段是講學佛的人,前面所說的未必是學佛的人,這個地方是學佛的人。學佛人可貴之處是在念念修行,念念當中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爲,沒有證道之前;證道佛法的標準是明心見性,大經裏面常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或者是說‘證一分法身’,在《華嚴》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這叫證果。在這以前都有過失,見性之後可以說沒有過失,爲什麽?用真心,在這以前都是用妄心,相宗所講我們用什麽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這個心,用這種心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用這種心是哪些衆生?十法界,十法界以內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諸位在《百法明門論》裏面念到異生性,十法界是異生性,一真法界是同生性;同是跟佛相同,佛用真心,初住菩薩用真心,跟佛是相同,叫同生性。十法界裏面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不同,所以叫異生性,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過失,你能夠找出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在佛法裏面講這叫覺悟、開悟,開悟是這個講法。覺悟到自己的過失,把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念念修行,天天改過,天天自修。一個人如果真正能發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天不要多,一天改一個錯誤,天天改,不斷的改,三年你就超凡入聖,你就不是凡夫,那個時候你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菩薩跟凡夫不同,凡夫迷,不知道自己有過失,當然他就不能改過;菩薩跟凡夫不一樣,菩薩知道自己有過失,天天改過,永無止盡的在改過。到什麽時候自己沒有過失?圓滿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有過失。所以我們曉得同樣是等覺菩薩,他們也不平等,每個人犯的過失不一樣,當然在等覺菩薩非常非常的輕微,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佛能看出來,他們自己能夠覺察到,比他低的這些菩薩決定見不到,所以到佛這才平等,佛佛道同;煩惱習氣斷盡,這個時候完全相同。說這些話最重要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有過失,一定要反省、一定要改過,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夠勇猛精進,而不退轉。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虛空藏菩薩”,也是學佛同修都能夠熟知,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看注解第一行,從第三句看起,‘此經,始文殊發問,謂非大智,莫識地藏端倪’,這個經開經第一句誰說的?這個用意都很深。‘終空藏收科’,這個經到最後什麽人來做總結,收科我們現在講總結。‘以非太虛安泯大士化迹。乃攝有歸空,全假即空意也’,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此地講太虛、此地講空,都是說真如本性,換句話到最後統統消歸自性,這意思多深。下面說‘而空藏問福利者,乃從空談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當體即中,圓融妙行,同歸秘藏,故終乎虛空藏也’,這是把虛空藏菩薩做全經結束,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也就是平常講一切消歸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圓滿。下面注解諸位自己可以看,介紹虛空藏菩薩的來由。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贊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菩薩自己敘述,世尊在忉利天宮開這個法會,他知道立刻就趕來參加這個法會,在法會當中不斷的聽世尊,贊歎地藏菩薩威德神力,度化衆生種種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

  地藏菩薩功德既然是這樣的殊勝,不但釋迦牟尼佛贊歎,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贊歎,贊歎一劫也贊歎不盡,因爲菩薩的功德稱性,性德沒有邊際,所以贊歎不盡。虛空藏菩薩在此地還是代我們請法,這些事情他哪裏不知道,他也是等覺菩薩。特別是爲“未來世中”,‘未來世’包括我們在內,都是代我們啓請,這能看到菩薩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愛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前面講一念善心。不但是人,除了人之外六道衆生,“一切天”,天是諸天,“龍”這是代表護法的這些天神們,‘龍’也代表畜生道,雖然沒有講三惡道,以龍來代表;天龍就是其他五道都包括在其中,六道一切衆生。“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地藏菩薩的德號,或者是瞻禮形像,得幾種福跟利益。

  注解裏面跟我們說,我們也把它念一念,‘準地持’,地持菩薩所講。‘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禅、依精進、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名福分’,這是講修福。六道凡夫沒有見性,自性裏面雖然具足無量的功德,它不起作用,不能現前,六道凡夫的福報都要靠自己修得。修哪些是福?這個地方給我們舉出來,這是菩薩的六度。六度除了般若度之外,其余的五度統統是修福,般若是修慧,成佛我們贊佛‘二尊足’,二就是福、慧,足是圓滿,這兩種圓滿;福、慧當中佛是最圓滿,所以佛是最尊最貴。學佛怎麽能不修福?沒有福報自己修行有障礙,衣食都不足,修道就很困難,沒有福報你就沒有辦法度衆生。佛教我們度衆生,跟衆生結緣,跟一切衆生接觸的時候,以哪一樁事情爲先?布施。你不送他一點禮物,跟他結個善緣,你就很難度他,所以布施非常重要。尤其是財布施,跟一切衆生接觸第一樁事情財布施,他能生歡喜心,然後接著再是法布施、無畏布施。他對你有了好的印象,知道你對他是善心、是誠意,他就肯接受你的教誨,接受你的勸告。福非常重要。


  下面又說‘蓋善名福利’,利是利益,善就是真實的利益,‘感報恬愉’,這個意思就是你感得的果報,能夠稱心如意。現在這個人他既然讀經聞名,瞻仰地藏菩薩形像,他一定有所得,但是不曉得得多少種福利,多麽大的福利,這是菩薩爲我們向世尊請教。注解底下兩句是從理上講我們要懂,‘須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這兩句話很重要,一定要相信。這一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發心要建彌陀村,要辦佛學院,而且完全不收費,誰敢做?彌陀村他現在畫的圖,將來裏面可以住一千多人,一千多人天天要吃飯,不收費錢從哪裏來?誰都不敢發這個心,他敢。他憑什麽?他懂這個道理,‘福由心,心能造福’,他憑這個。這是一般人雖然讀佛經讀這幾句話,還是不能相信,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信佛’這兩個字好不容易,他真相信;信就有感應,感應不可思議。

  有一次他跟我說,新加坡許多老人院,那個老人院是救濟院,救濟老人孤苦無依無靠,老人院收留養他們,老人院都有人發心來照顧老人,我們這些念佛的人反而沒有福報,還不如老人院,這講不過去!他這個話說得好。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決定有人供養,人不供養天神會來供養,爲什麽?人不曉得這大福報、大福田,天人知道。我們在古書裏面讀過,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很嚴,老法師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誰來供養他?天人來供養他,每一天給他送一缽飯來,那是個持戒清淨的人。今天念佛堂這麽多人,雖然不能說是每個人都往生,只要有那麽一個、兩個,一個、兩個往生去作佛,大家都沾光;佛菩薩、天龍善神來供養,總不能說供養這兩個人,其他的不照顧,沒這個道理,大家都沾光。決定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照顧,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他有膽子他敢做。將來佛學院,佛學院恐怕也不收學費,不但不收學費,衣食住行還要供養,也是這個道理。培養這些年輕法師,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當然這些人一樣也會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只要你發真誠心去做,決定能做得成就,道理在此地。下面這兩句話那是理,太深的理,‘心尚不可得’,《金剛經》上講三心都不可得,‘福利在哪裏呢?’這是講理。說明雖然得福利,不執著福利,這個福利就是真實的。下面啓請的話:

  【唯願世尊,爲未來現在一切衆等,略而說之。】

  不求佛細說,大概跟我們講講就好了。他也非常體念釋迦牟尼佛,不能讓釋迦牟尼佛太勞累,因爲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年歲很大,忉利天宮下來之後,我們就知道講《大涅槃經》一日一夜,佛就入滅。請看經文,一百零一面最後一行:

  【佛告虛空藏菩薩,谛聽谛聽,吾當爲汝,分別說之。】

  菩薩啓請,佛一定會跟他說,在說法之前佛一定囑咐他要谛聽,“谛聽”用現在的話來說‘仔細的聽’,它的深意也不可思議。注解第一行一開端就說,‘夫善說法者,無說無示,善聽法者,無得無聞’,那是真正的谛聽,這不是我們的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的境界仔細聽就可以。下面佛就開示: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贊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這一段是略說修法,也就是怎樣修福。這一段文不長只有兩行,裏面有幾個關鍵的字,我們必須要留意到,第一個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最低的標準好善好德,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的人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供養菩薩形像決定不是迷信,爲什麽供養形像?見到形像就提醒我們菩薩的教誨,是這個意思。如果不聞名、不見像,菩薩的教誨很容易忘掉,所以名跟像最重要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懂得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你的福報就大了。下面“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這個意思前面都詳細說過,表自己的敬意,總表自己發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供養不在這些形式,形式是表法,供養必須要曉得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面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的供養總比不上法供養,無量無邊的布施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裏面給我們說了七條,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依照經典教誨去做,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所以事上供養是表法,‘香’表信、表戒定,‘華’表因,‘飲食’表續佛慧命,‘衣服’表忍辱,‘珍寶’表福利,它用來表法,這裏頭決定不是迷信。“贊歎”,這是把這個法門經典爲人演說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贊歎;言教,用言語來宣傳,這是贊歎;“禮瞻”是身教,做出來給別人看。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叫修福,下面才得“二十八種利益”,因果決定是相應。可是有很多人讀了這個經,去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家裏,天天燒香供花,早晚供飲食,得不到果報,後面二十八種利益一種都沒得到;然後再罵佛這個經不靈,這個經不可靠。他爲什麽不能感得果報?意思完全錯會了,只著重這些形式,意裏面依舊是貪嗔癡慢,這怎麽能感得果報?這段文字,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因才感果。這是世尊親口所說,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過分,你真正能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你得的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

  “天龍”是護法神,佛家講天龍八部,護法神,他護念你,我們一般講他保佑你。

  【二者善果日增。】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這個人心善行善,見像聞經讀誦供養是行善,又能爲人演說;此地沒有爲人演說的字樣,他用‘贊歎禮瞻’,就是爲人演說。在一般經上佛對我們的囑咐,‘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話佛常講。《金剛經》的篇幅很短,只有五千多字,可是這一句話佛重複多少遍,一部《金剛經》念下來,其他的句子記不得,這個幾句會記得,重複遍數太多了。‘受持讀誦,爲人演說’,諸位看看這一段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受持讀誦,爲人演說;贊歎是說,禮瞻是演,演說。所以他善果當然天天增長,善增長,惡就消除;換句話說,他的業障天天在消除,他的善力天天在增長,照著這個經文理論方法修行的人。

  【三者集聖上因。】

  “聖上因”,是成佛之因,你現在在修因。

  【四者菩提不退。】

  “菩提”是講菩提心,菩提心最簡單的講法覺心不退,這個人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迷惑、不顛倒,他覺悟,時時刻刻都有高度的警覺。

  【五者衣食豐足。】

  “豐足”不是我們一般想像很多很多,不是的,那就錯了。‘豐足’就是決定不缺乏,修道人知足常樂,這才是真正的豐足;他不缺乏,需要什麽到時候他都能夠遇到,都能夠得到。

  【六者疾疫不臨。】

  能夠遠離疾病。這兩個字上面是疾病,下面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一些傳染病,他都不會遇到。爲什麽?心清淨、心慈悲、心善良,就不會遭遇這些病苦,這些疾病與心地有密切的關係。

  【七者離水火災。】

  這些災難你遇不到,你能夠免除。

  【八者無盜賊厄。】

  這是人爲的災害,強盜的搶劫,小偷的偷竊,你都遇不到。這種遇不到是說你在某一個時候,你命裏頭注定會遇到這些,這個能夠免除,那才真的是利益。你命裏頭跟人家沒有討債還債這些關係,那個不算數;你命裏頭有,會遭遇到,這個時候免了,這才算是你修行功德轉變的境界。

  【九者人見欽敬。】

  一個修行人,真正修行人,心地善良慈悲,待人誠懇和藹,惡人見到你也對你恭敬三分,這是一定的道理。

  【十者鬼神助持。】

  正如同堅牢地神所說,真正如教修行的人鬼神都衛護,時時刻刻保佑你。

  【十一者女轉男身。】

  女身比男身苦處多,如果不願意受女身,要想得男身,能不能轉?能轉。可是也有人願意受女身,底下講:

  【十二者爲王臣女。】

  國王大臣,生富貴之家,都可以得到。發這樣的心,多半都是菩薩,以這種身份來度化衆生,來利益社會。

  【十三者端正相好。】

  我們常講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這是說你修福,福修的大,福報大人間沒有地方享受,享天福。

  【十五者或爲帝王。】

  我們曉得世間古時候的帝王,現在每個國家地區這些領袖、領導人,都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他才感得。沒有福報的人,這個位子他得不到,不但得不到,給他他也受不了,這個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裏有的決定有,命裏沒有的求不得。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沒有那麽大的福報官階授給你,你還沒有得到的時候人就死了,這個例子我看過很多;你只有這麽大、這麽高的位置,再往上一升,你還沒有得到人就走了。所以說是世間功名利祿,都是自己前世今生所修,大多數的人前世所修,今生你遇到善知識的指引,今生修今生能夠轉業;像諸位熟知的了凡先生,《袁了凡家庭四訓》裏面所說,他是當生轉過來,這裏頭都有道理。

  【十六者宿智命通。】

  “宿智命通”,就像現在諸位所熟知特異功能,那是他宿世。前幾天有一個人送了一個光碟給我,我也不曉得誰送的,昨天我看了一看,裏面有一個四歲的小朋友寫書法,寫得非常好,居然四歲小朋友寫的字已經刻在碑裏面,寫得這麽好,天才!那是‘宿智命通’,不是這一生,過去生,像這個事情也是很多。

  【十七者有求皆從。】

  這就是我們講有求必應。爲什麽他有求都有應?他業障消除,沒有障礙,所以有求必應。

  【十八者眷屬歡樂。】

  這是儒家講自己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一家歡樂,都有道理。

  【十九者諸橫消滅。】

  命裏面有災難,我們講意外的災難,橫事是意外的災難,命裏頭你會遇到,這個時候它也消除,業障消除了。

  【二十者業道永除。】

  “業道”是講惡道,原本有罪業他應當墮惡道,現在決定不會墮惡道。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去處”,我們人死了之後十法界,擺在我們面前是十個道路,一般凡夫受業力的牽引,自己沒有辦法選擇,這很苦惱,被業力牽著走。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可以自己選擇,那就自在,無論選擇哪一道都通達,都沒有障礙,欲界天、色界天,聲聞、緣覺、菩薩,都憑自己選擇。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凡夫都會作夢,告訴你不會再做惡夢,常常做惡夢,自己要警覺,爲什麽會做惡夢?惡的念頭多,惡的習氣多,才會做惡夢,所以從作夢也能體驗,自己修行有沒有進步?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你的家親眷屬已經過去,托你的福,你修行得好,修行有功德,他們沾光,能夠離開惡道,能夠減少痛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你將來投生,承你的福報你一定生在福地,生在有福的人家。

  【二十五者諸聖贊歎。】

  “諸聖”是指佛菩薩。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聰明利根”是從法布施得的果報,你裏面有稱贊瞻禮。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你的慈悲心,悲憫憐憫一切衆生心會增長。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畢竟成佛”是講最後,這一生沒有發願往生不退成佛,將來總會有這個緣。這個緣不定是在來生,不定是在後生,決定會遇得到;因爲常常有諸佛護念,有地藏菩薩加持。這是講你得這麽多的利益。這段經文青蓮法師有注解,注得也非常之好,諸位可以去參考。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在一百零七面:

  【複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贊歎瞻禮。】

  世尊答覆分成兩段,前面這一段講二十八種福利,是對末法衆生善男子、善女人,依教修行人所說的。這邊這段,因爲他問包含有六道衆生,人依教修行得二十八種利益;其他的五道,諸天鬼神,佛在此地把這個意思也說出來。這段裏面關鍵的字眼“聞地藏名”,‘聞’很重要;“禮地藏形”,‘禮’裏面就有修行;禮敬贊歎,這是講現在未來天龍鬼神。我們讀經有天龍鬼神在聽,我們肉眼看不見,可是能夠覺察得到,你的心愈清淨,愈容易感受到。縱然是一個人讀經,在一個房間讀經沒有人看到,有天龍鬼神,往往在這時候我們聞到異香,最平常遇到的事情。香從哪裏來?我們自己在讀經的時候,特別是在初學,初學讀經不會燒香。古德告訴我們,有天神從這個地方經過看到你讀經,他停一下合掌恭敬贊歎,他身上有香,才能聞到有異香。有時候有幾個人在一起討論經典的時候,心地要很清淨,這個時候心地慈悲、心地善良,你在研究討論,有的時候天龍鬼神經過,他看到他也停一下,也在這裏合掌給你致敬;往往在這個時候,一些人在一起大家都聞到異香,這個事情我們常常聽說,自己也曾經經曆過。所以我們讀經,我們研究討論修行,不要認爲沒有人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無形見到的很多。

  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你要覺悟:我們起個惡念,幹個壞事,不要認爲沒人知道,天龍鬼神全知道。你可以瞞人,你瞞不了鬼神,所謂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實。他們“聞地藏本願事行”,怎麽聞到?是因爲我們讀經他聽到,我們讀經出聲、不出聲都沒有關係,出聲當然更好,不出聲一個字一個字也是這樣念下去,都能有感應。我們與天地鬼神一切衆生感應道交,都是心的作用,前面跟諸位說心動念它有波,極其微細的波鬼神能夠起感應,能夠與他們的波相感應,他們就知道,他看到、他聽到了,所以他“贊歎瞻禮”,瞻禮是致敬。

  【得七種利益。】

  他們恭敬贊歎瞻禮的時候,他也得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

  “聖”是指菩薩的果位,能幫助他提升境界。如果是一般世間善,世法的善,講‘聖地’這是講諸天;我們在古人筆記小說裏面看到,讀儒家書的人,讀道家書的人,乃至於讀其他一切宗教經典的人,也能感得天龍鬼神聞名禮敬,他得‘速超聖地’這是生天;因爲他聽到東西不一樣。佛經能幫他超凡入聖,我們讀經不但度人,也度六道衆生。

  【二者惡業消滅。】

  這些鬼神是凡夫,不是聖人,他在六道,他沒有離開六道,他煩惱習氣還是很重,常常聞法受佛法的薰陶,惡業種子漸漸就消滅;鬼神如是,我們又何嘗例外?我們自己要想自己功夫得力,所以佛教給我們,三福裏面就勸我們‘讀誦大乘’,經天天要念。不但要念,最好是天天要講,講是什麽?講是勸人,勸人也勸自己,真正得利益是自己。我們講一部經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一部經從頭講到尾得利益最大是自己,聽衆有很多他沒有時間他就不來聽,他有缺課,講的人一堂都沒缺,聽的人常常缺課,所以講的人是得圓滿功德,聽的人不見得圓滿,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沒有成就之前,講經是自利,所以我們在講台上,我也跟諸位同修說過很多次,我們是以學生的態度在講台上實習報告,坐在台下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是監學;我們在台上把自己修行所得,向老師、向監學、向家長,提出報告而已,用這樣的心態,自己得的利益圓滿。哪一天真的我們明心見性,乘願再來,才可以說我講經說法給別人聽;沒有見性、沒有成就是講給自己聽,勉勵自己,大家在一起共同勉勵,惡業習氣怎麽會不消除?所以不斷的講。有很多人說我喜歡講經,我不是喜歡講經,我要消業障,我用這個方法消除業障很有效果,所以說老實話三個月要不講經,毛病習氣就現前;天天講、天天勸,天天壓,降伏住,展開經本就是面對佛菩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要懂這個意思。

  【三者諸佛護臨。】

  “護”是護念,“臨”是感應,感得佛來護念。

  【四者菩提不退。】

  常常保持菩提心,覺悟的心,好善的心,利益衆生的心,這是菩提心。

  【五者增長本力。】

  “本”是本有,自性裏頭本具,本具的什麽力?那個力就不可思議。佛在經上常講‘權實二智’,這是講最多,增長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是平等心,在大乘經裏面所謂‘三昧正受’,這個意思也非常深廣。根本智很不容易得到,我們今天所得到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根本智法身大士才有,十法界的衆生沒有,十法界衆生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六道凡夫修得再好是觀行位,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爲什麽?清淨心達不到這個水平,我們今天講清淨,業習煩惱還會起現行,也就是是非人我、貪嗔癡慢,不知不覺它還會起作用。根本智從哪裏來?根本智是清淨平等,心真的到清淨,清淨是不生煩惱就清淨,平等是決定沒有分別,才能達到平等,清淨平等的心就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我們今天是有知,有知那就有所不知,我們變成什麽都不知道,學習以爲這是知,未必是正確的知,有的時候搞錯,曲解錯解了。這才要依靠佛的經典,佛所說的正知正見,我們所體悟到跟佛經對照對照,如果我們所體悟到跟佛經上所講的一樣,那我們的見解思想就正確,如果我們所體會跟經典上講的不一樣,那自己一定要反省、要檢點,我們錯了,佛經沒錯。依照佛經的標準,把自己的思想見解修正過來,這叫修心,這叫從根本修。心地清淨就生智慧,這個智慧自己可以受用,也可以利益一切衆生,這叫後得智,無所不知。所以說是‘增長本力’。注解裏面講到‘深行菩薩,具足悲智二增’,這個說法也好;他除了講智,兩種智之外,他講慈悲。智慧現前,慈悲心一定生起,智慧愈廣,慈悲心就愈大,這一定的道理。

  【六者宿命皆通。】

  這是我們講神通,神通佛在經上講‘依定力而現前’。神通是本能,本能爲什麽喪失掉?心思亂本能就不現前。過去我在美國,有一位同修遇到中國大陸特異功能的人,他們憑肉眼能夠看透一個人內髒,有這個能力,他們叫X光眼。有一個同修就讓他看一看,試驗試驗他,結果人家看了之後,他說你早年得肺結核,現在已經好了,還有一個疤在什麽地方,告訴她,她自己嚇了一跳。早年確實得過這個病,從來沒人曉得,結婚這麽多年,連丈夫都不曉得,被他說出來,她說真厲害。然後就問他: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他說:會。怎麽會失掉?知道事情多,頭腦複雜就失掉。他們這些人對外面接觸得很少,保持自己清淨心,跟佛法講的相應。所以能力智慧都從清淨心裏面生,你的心愈清淨,你的智慧德能就愈強,道理在此地;愈複雜就愈糟了,是非人我、貪嗔癡慢愈少愈好,你自性裏頭的智慧德能分分往外透,這個東西是大障礙,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特別是我們要學教,將來要想利益衆生,經典都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展開如果用一個煩惱的心,亂心所,你是決定得不到利益,你不能解其義。諸位同修要想把經講得好,講得很圓滿,沒有別的,清淨心而已;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經卷展開佛的意思你就明了。爲什麽明了?佛的意思就是自己性德,所以你才會明了,是自己的性德。‘宿命皆通’。

  【七者畢竟成佛。】

  因爲你讀的是佛經,任何佛經到最後殊途同歸,決定歸無上菩提,所以是“畢竟成佛”。這是得七種利益。我們再看最後一段經文: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

  忉利天宮的大會,大會圓滿,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要體會到,大會一開端十方一切諸佛都來,這些諸佛如來在這一會裏面,沒有一個是中途退席,沒有;都是一直到法會圓滿,這個殊勝,不可思議,我們在一切經裏面沒有看到過。哪一次釋迦牟尼佛講經有這麽多佛來聽,沒有。《華嚴經》上,《無量壽經》會上,我們也看到十方菩薩來集會,沒看到佛來,佛講到重要地方諸佛來給他做證明,來示現一下。哪有這個法會自始至終十方一切諸佛一個沒有缺,統統都來,你才知道這個法會的重要。所以這個法是佛家的根本法,大乘法裏頭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基礎、是根本,離開這個基礎,任何法門決定修不成功,非常非常的重要。

  【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贊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這一句諸佛如來對於釋迦牟尼佛的贊歎,諸佛贊歎就是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他們來做證。

  【是時忉利天。】

  這是講道場。

  【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璎。】

  “珠”是珠寶,“璎”是璎珞,這是天地的祥瑞。

  【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衆會,俱複瞻禮,合掌而退。】

  “一切衆會”,包括諸佛如來。再次的瞻禮,戀戀不舍,這樣才散去。我們在此地看總結的經文跟一般經不一樣,一般經文總結後面有‘依教奉行’,此地沒有,“合掌而退”,爲什麽?諸佛如來,這一會非常不尋常。青蓮法師在此地注子注得很好,諸位可以細細看看。這部經今天我們把它講圓滿,這一次是爲九華山道場,今年的法會啓講這部經,也因爲受時間的限制,有些地方沒有能夠細說,所以我們想下一周接著,我們把這一部經重新再講一遍,因爲這一遍我們沒有講玄義,底下這一遍我們要把玄義補出來。好,今天法會到這裏圓滿,謝謝諸位!




獻花 x0 回到頂端 [50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9 |

<< 上頁  3   4   5   6  >>(共 6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0411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