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27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 上頁  2   3   4   5   6  下頁 >>(共 6 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一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三十九,我們看第一段的經文: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衆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昨天講到此地。這是說依照經典教訓修供養的人,能得到諸佛善神加持他,獲得利益如同前面所說的十種利益。十種利益前面九種都是世間的利益,末後一種‘多遇聖因’,這是得出世間的利益,而這個利益是無比的殊勝;這就是說超越世間的修行方法,如經論裏面常講聞法開悟,修行布施,前面給我們說在三寶當中修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多遇聖因就是多遇善知識,會常常遇到佛菩薩、羅漢這些聖賢人的化身,這一些善友他能幫助我們遠離惡法,增長善法,能幫助我們恢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經上講‘五分法身’;這是聖賢之因緣,如果我們常常遇到這是好事情,世出世間無比的幸運。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常常供養,供養裏面最重要是依教修行供養,供養地藏菩薩得地藏菩薩威神的加持,才能有這種殊勝的遭遇,“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再看下面第二段是讀經、供像的利益,請看經文:

  【複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這是能修之人,特別注意到經文裏面講的“善”字,這是個關鍵的字眼。

  【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

  “有此經典”就是指本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家裏頭有這一部經典,也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這是得福的因緣。

  【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銷滅。】


  這是堅牢地神向釋迦牟尼佛的報告,他發心護法。堅牢地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位地神,比閻羅王地位還要高,閻羅王好像是一國的國王,他是全世界的國王,閻羅王也要聽他的;他是閻浮提的地神,好像我們今天講是全世界的領袖,他的福報大,權力也大,威勢超人。經文裏面末後這一段是關鍵,“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這八個字,這八個字重要,他沒有說是‘是人能讀經典’,他說‘轉讀經典’,轉是什麽意思?你每一天讀誦經典,一天讀一百遍也沒有用處,堅牢地神會不會保佑你?不會。如果你轉讀經典那跟他的願就相應,你們想一想這個轉是什麽意思?古德常講‘隨文入觀’,那就是轉,讀到經文教訓心的念頭就轉,所以轉是依教奉行,你天天讀、天天想、天天照做。轉是把我們的念頭轉過來,把我們的行爲轉過來,依照經典的理論教訓,所以轉讀經典就是供養裏面的依教、如教修行供養,這叫轉。以此功德供養菩薩,所以供養菩薩不在形式,每一天給他燒香、供水、供果不在乎這些,是要以修行認真,修行的虔誠心來供養,這一點重要。你有這分誠心,在形式上當然也會做到,沒有誠意,形式上做到,那也沒有用處,最重要是要你有誠意。關鍵在‘轉’字,轉就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迷成悟,轉染成淨,都在轉字,這個字是關鍵的字眼。

  果然能夠依照教訓轉過來,“我常日夜”,‘我’是堅牢地神自稱,地神在日夜“以本神力,護衛是人”,他保護你,所以“一切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銷滅”,這一些惡事是你過去、今生造作惡業的招感,你本來會有的,因爲你能夠依教修行,供養地藏菩薩,堅牢地神保護你,雖然你命裏頭要遭這一些劫難,也都能夠避免。注解裏面這段話,有幾句重要的我們念念,我們看第一行從當中看起,‘此見地神護法之心’,在這一段經文裏面我們見到,‘與光明會上發願護經同’,這個意思相同,‘彼雲,若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我當在中,常作宿衛是也’,這是舉光明會上發願護經,這個話跟此地來印證;堅牢地神確實發過這個願,而且不只一次。注解末後三行,我們從倒數第三行當中看起,我也把它念一念,‘世有不信之人,謂是誘進之語’,這是講世間有不相信的人,他們以爲釋迦牟尼佛這些話,都是勸人爲善的不是真的,持這種見解的人很多,以爲佛講這些因果報應;哪有這種事情,還不都是釋迦牟尼佛勸人爲善,方便語而已。下面說‘豈不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個話不是佛說的話,這是中國古人講的,這個話出在《易經》。


  下面‘又不聞出言善,千裏之外應之,出言不善,千裏之外違之’,你沒有聽說過嗎?這兩句話也是古大德所講,是不是事實?是事實。如果我們言善,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你是從真誠心裏面流出來的善言,是爲利益社會、爲利益衆生,沒有爲自己,這個話說出去,現在的傳播工具比古時候發達,特別是錄像、錄音,流傳出去之後別人聽到了生歡喜心,就産生共鳴。聽到的人生歡喜心,不但自己歡喜,他自動的把它介紹給他的親朋好友,一傳十,十傳百,確實千裏之外應之。我們在這個地方宣揚世尊的善言善教,向全世界廣大群衆推薦介紹,我們得到的回應使我們生歡喜心,在不算太長的時間,在這個世界億萬人生歡喜心,樂意接受。我們沒有做特別的什麽宣傳工作,我們也沒有組織,我們也沒有花錢,沒有用金錢、沒有用一切方式來推動,沒有;只是將佛法善言善行,出自於真誠心裏面的忠告,說給大家聽聽而已。同樣我們也能見到,‘出言不善,千裏之外違之’,有一些邪教也利用大衆傳播,聽說也能興盛一時,正如諺語所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聽衆聽聽邪師所說,聽聽佛菩薩所說,這兩樣比較一下他就知道取舍,所以現在佛法的傳播愈來愈興盛,邪教的傳播愈來愈艱難,原因就在此地。可見得古人說這個話沒說錯。

  ‘言行,乃君子之樞機,動天地、感鬼神,得不敬且慎乎’,末後這句話是勉勵我們。好話,古德說過‘世間好語佛說盡’,世間的好話佛說完了,我們怎麽說都超越不了佛的範圍。其實佛所說的都是我們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性德的起用,大乘經論裏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從法身裏面流露出來的。我們自己的法身,跟諸佛如來的法身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佛所說的就是自己性德所流露的,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所講的是我們性德之善,我們應當要明了,所以能感動一切衆生,不但能感動人,九法界衆生都能感動。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這是世尊對他的贊歎。“諸神少及”,‘諸神’統統是指地神,堅牢是地球上的總地神,各個洲也有地神,每一個國家也有地神。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山神、土地、城隍,那是小的地神,城隍是一個縣市的地神,土地就好比鄉鎮長這樣的地神,所以地神有大小不同,堅牢地神是最大,其他的地神當然比不上他。小注裏面舉了‘善財參安住地神’,善財童子參訪也參訪地神。‘時百萬地神,各放光明’,可見得地神之多,在這麽多地神裏面堅牢地神最大。下面說出來:

  【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

  他是閻浮提的總地神。

  【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谷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地上這一些生物,地底下所含藏著無量的礦物,“寶貝”是礦物,都沒有離開大地,這些東西都是堅牢地神所管的,他有大力護持。他雖然能護持,可是親因緣還是衆生的業力,堅牢護神是增上緣而已;正如同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教誨,給我們做增上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決定是自己造作;親因緣就是善惡的念頭。現在的科學家懂得,所有一切物質的現象它的基本元素,元素再分析,分析成分子、原子、粒子,分析到最後是相同,世間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是同一種東西組合,正是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一合相這句話意思深,合是組合,是一種物質組合成不同的原子,原子再組合成不同的分子,分子組合成不同的元素,這樣發展成爲世界,無量無邊形形色色的景觀物質,一合相。從粒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元素,什麽力量在那個地方主宰它?現在科學家觀察的是化學,化是變化,認爲這是物理化學的現象,他這是從表面上觀察。誰主持這物理化學的現象?人心,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每個人心都善,每個人心都淨,每一個人心都慈悲、都真誠,它組合就組合成珍寶,我們世間人講七寶,沙石都會變成七寶,怎麽變?人心變的。如果我們人心邪惡,七寶的組織就分解變成沙粒、變成石頭,它是一個東西。

  所以爲什麽諸佛菩薩出世,這個世間人心善良,五縠豐登,七寶充滿。人都造作十惡業的時候,充滿了邪知邪見,這些七寶都沒有、隱沒了,佛在經上常用這種字來說明,隱沒;不是隱沒,分化了,變化成這是沙粒頑石。正如佛在經上所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常講‘境隨心轉’,佛心真誠、佛心至善、佛心大慈,所以佛所住的國土,我們看《華嚴經》上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裏面講的極樂世界,連樹木、花草都是種種珍寶所成,不是像我們這個世間樹木草本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木是珍寶。是不是那邊人有意造的?不是,自然變化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依正莊嚴種種受用不離自心,心地的真誠、善良、慈悲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希望過幸福的日子,希望過美好的日子,從哪裏修?從心地上修。


  我聽說最近在中國念佛的人很多,讀《無量壽經》的人很多,我聽了很歡喜。過去曾經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現在從這些現象上來看,我們更有信心,中國人回頭了。中國人善良,中國人能跟佛學,佛是世出世間第一善人,大家都能夠斷惡修善,有很多人講這世間有很多的災難,心善行善,經上講‘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銷滅’,中國人不會受難。怎麽知道不會受難?佛在經上講,中國人相信佛菩薩的話,依照佛菩薩教誨來改過修善,自然得好果報,這個國家地區諸佛護念,善神擁護,他怎麽會遭難?也許有人說中國這次水災遭的劫難很重,沒錯;如果看看明年、後年,如果世界上有大災難出現,那中國人遭的災難很小,不是大災難。顯示出中國人的善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善根福德深厚,可喜的現象。我們深深相信,深深的明了,中國強大會給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會給世間帶來真實的安樂;能夠了解中國曆史文化的外國人,他們也深深的相信。

  注解裏面引用《業報差別經》上的一段話,我在此地念一遍,在四十一面注解倒數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準《業報差別經》雲’,準就是依據,依據《業報差別經》裏面所說的。經文上這樣講法,‘複有十業,能令衆生得外惡報。若有衆生,於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這幾句話就是講十惡業。如果這個地區,一切衆生都造十惡業;十惡業大家都很熟悉,身造殺盜淫,殺生、偷盜、邪淫;口造的是妄語、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惡口、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欺騙衆生);意裏面,心裏頭充滿了貪嗔癡,這叫十惡。這個地區的人都造十惡業他會感受惡報,這經裏面像前面所講的水災、火災、盜賊、戰爭,這種大小橫事、一切惡事常常會遇到。天災人禍,層出不窮,怎麽來的?十惡業招感的。我們今天發心,跟釋迦牟尼佛學,跟無量壽佛學,跟地藏菩薩學,遠離十惡業,不但我們不造十惡業,回過頭來修十善。


  接著看底下,這還是經文,因爲當中有經文省略掉,‘若修十善業,與上相違’,我們修十善。十善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身善;‘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口善;‘意’裏頭不貪、不嗔、不癡;我們反過來修十善業。‘此因衆生惡業熾盛,以致地神不護,減損萬物’,這一句是講修十惡業,衆生造十惡,地神不護持,所以一切萬物少了減少了,人民生活就苦了。‘若多修德,增其威力,萬物加美’,如果我們反過來斷十惡業,修十善業,這是增長地神的威德,地神看到大家修善,他就格外的榮耀,格外的光彩,差遣他屬下的地神護持衆生,萬物加美。這些話佛說的,誰能夠相信佛語?我們有責任爲大衆介紹、爲大衆宣揚,一定要把這個理說清楚,事指示明白,大衆才能夠生起信心。首先建立信心,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才真正肯回頭,依教修行,利益就無量無邊。再看下面經文:

  【又當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這是世尊對堅牢地神的贊歎。他能夠在這個法會大衆之中,稱贊地藏菩薩利益衆生的事相,這是我們在這經上讀到,禮敬稱揚、贊歎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佛在此地稱他的功德。“及以神通”,他的能力護持佛法、護持衆生、護持大地萬物,這個能力很大,“百千倍於常分地神”,這是一般地神所不及的。這段注解裏面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稱揚贊歎,乃普賢十願中第二門’,普賢大願有十門,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第二是‘稱贊如來’,他今天在此地稱揚贊歎是普賢行。下面說‘一念稱揚,萬德自具’,有很多人不懂得稱揚的好處,不懂得稱揚的利益。講經說法如果你要問真正的好處在哪裏?大概連講經說法的人都很少知道,真正的好處是流露自己的性德。

  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經論,是從自性裏面流出來的,我們讀誦贊揚,宣講是贊揚,正是贊揚自己的性德,藉著釋迦牟尼佛流露出來的性德,把自己的性德引發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好處。一個人修行不能明心見性,如果常常講經,假以歲月無有間斷,他一定會明心見性,爲什麽?天天在這裏宣揚性德,在我們是天天在薰修,天天在薰習,不知不覺性德也往外流,就這麽個道理。怕的是你不肯宣講,怕的是你常常中斷,那就沒法子。如果不中斷,歡喜講,歡喜講是四無礙辯才裏面第四種‘樂說無礙辯’,那個樂就是喜歡講;喜歡講給別人聽,喜歡勸人斷惡修善,喜歡看到人得福,這是稱贊不可思議的功德。下面說‘一念稱揚,萬德自具’,‘自具’兩個字重要。


  ‘故諸佛子,凡來法會,初見久聞,宣流梵呗’,因爲這個緣故,佛子是佛的學生,發願跟佛學習。來到法會,初見是初學,久聞是老修,不管你是初學還是老修,你就有責任宣流梵呗;宣流梵呗是講經說法,贊歎佛陀的教誨。底下說‘今地神不惟能主閻浮提物’,主是主管,他主管閻浮提大地的一切萬物,這是他的職守。‘複更贊揚地藏利益之事’,這個事難得,他不愧爲佛弟子,他能贊歎。‘則爲護法地神’,他盡到他地神本分的職責,而且能夠護持佛法,能夠依教修行。‘其福業慧業,自然深廣。功德神通,亦叵思議’,這是對地神的贊揚,經上是佛對他贊揚,注解是青蓮法師對地神的贊揚。這裏面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辄聞於耳,何況令受。】

  這段話我們一看,釋迦牟尼佛把護持衆生的事情拜托給地神,囑咐地神護法,護持這一些依教修行的人。九華是菩薩道場,是菩薩教化衆生的基地,我們要是明白,就知道應當怎樣做,這個道場我們要發心來供養,要發心來建立,使這個道場光大。我們要幫助堅牢地神,幫助地藏菩薩,將地藏的精神弘揚到全國、弘揚到全世界,我們得福無量無邊。經文講到這個地方,使我們有很深的感觸,世尊滅度之後,下一尊佛是彌勒佛,還沒有出現在這世界之前,這當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佛在《彌勒下生經》裏面告訴我們,以我們世間年代來計算,大概是五十六億多年。這麽長時間裏面,沒有佛出世,沒有人教化衆生,衆生聞不到善法,隨著自己貪嗔癡慢,造無量無邊罪業,感受的苦報,那就苦不堪言。世尊大慈大悲,把教化衆生的事情,付托給地藏菩薩;換句話說,佛不住世,地藏菩薩是代理佛,菩薩的地位跟其他菩薩地位不一樣。正如堅牢地神在前面所說,文殊、普賢、觀音這些大菩薩,也非常慈悲度化衆生,世尊沒有將無佛出現這一段時間付托給他們,沒有,把這樁大事特別付托給地藏菩薩,我們想想原因在哪裏?

  應當善於體會,沒有佛法的地方,衆生習慣造作罪業,怎樣才能夠救度這些衆生,避免不墮三惡道,大家想想用什麽方法來教?能夠挽救的無過於‘孝敬’,這是造作惡業的衆生,你要是勸勉他,他也能接受。幫助大家從心理建設,地是心地,藏就是心地裏面含藏著真實的智慧德能,心地寶藏。所以這個法門對於這個期間的衆生,五十六億萬年這段期間的這些衆生,這個法門最契機。所以說是要幫助衆生、救濟衆生,免墮惡道,這部經是救命的經,是教我們在人天兩道把腳跟站牢,不失人身,不墮惡道,這個經典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就在此處。以這個爲基礎,再用《無量壽經》,用往生的這些經論,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一生當中作佛作祖,這是在末法時期佛度衆生不二法門。但是末法也只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經沒有了,衆生很苦,完全要靠地藏菩薩示現,那就不是佛說《地藏經》,地藏菩薩要幫助一切衆生。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地藏菩薩一定是勸一切衆生斷十惡、修十善,孝親尊師,這樣才避免不墮惡道。所以地藏本願法門,對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無比的重要,也無比的親切,我們應當發心認真修學,認真的來宣揚。

  這裏面經文裏頭重要“供養”、“轉讀”,“但以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這教導我們專修專弘。注解引用佛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世出世法最寶貴的是一心,專精沒有不成就,最怕的是分心,學得太多、學得太雜,就沒有辦法成就;不但是佛法,連世法成就也都很艱難。世法有世法的業因果報,佛法成就完全靠精進,佛在經論上常講,世法的善根有三種:無貪、無嗔、無癡,這三善根;出世法的善根只有一種‘精進’,精就是專一,純而不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能成就。

  我在初學佛法的時候,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我沒做過學生,我教佛學院的時候我有一個理念,向佛學院的負責人建議,我希望佛學院能有一個好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專學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希望學生一生把他的精神功力專注在這一門上,不要學得很多很雜,我想那是很難成就。如果佛學院裏面有一百人、有兩百人,每一個人學一部經那就有一百部經、有兩百部經,每一部經都是專家。學《地藏經》一生專攻《地藏經》,每一天專念《地藏經》、專依《地藏經》修行、專講《地藏經》,這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專家,世界第一;哪個地方要請講《地藏經》,請地藏菩薩去講。專學《普門品》一生專攻這部經,依照《普門品》修行,每一天讀誦《普門品》,宣講《普門品》,這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不要搞多、不要搞雜,搞一樣,作專家,不作通家,通家很難做,通家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才可以做得到,中下根性的凡夫是決定不可能。但是下下根人,如果他專修專攻他能成就,爲什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學《楞嚴經》專學《楞嚴經》,天天讀《楞嚴經》,依照《楞嚴經》修行,專門弘揚《楞嚴經》,這個人是首楞嚴王。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楞嚴經》,那時候《楞嚴經》好像我講第七遍。有一天碰到演培法師,演培法師找我,‘你是首楞嚴王’,雖然是講笑話,專攻專弘有效。我在李炳老會下學《楞嚴》,我在他會下十年學五部經,十年學五部,第一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看到我這個本子,我當年學經頭一部。第二部《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部《楞嚴經》,我十年學五部經;而是將整個精神力量用在《楞嚴經》上,所以《楞嚴經》前後我大概是講七遍。

  李老師晚年,我們有八個同學發起請他老人家講《華嚴》,什麽原因發起的?他老人家有一次在中興新村講經,我們這是常隨衆,大概有二、三十個人,他老人家到哪裏,我們這些人都跟他一道去。曾經在講經當中,他告訴大家他生死自在,他想什麽時候往生能往生,多住幾年也不妨。我們聽了之後,回來跟同學們商量,老師既然生死自在,希望他能常住世間,常住世間什麽方法?他老人家住世沒有別的就講經,想想《華嚴經》很長,找一部長的經讓他講,他沒講完總不好意思走,所以八個人聯名請他講《華嚴經》。我還供養一套《華嚴經疏鈔》,那個《疏鈔》是線裝本,上海華嚴經會印的,這一套線裝四十冊,我把這一部《疏鈔》送給他。他還特別告訴我:《疏鈔》我要在上面圈點;我說:沒有關係,供養老師,你愛怎麽圈點就怎麽圈點。當時李老師也打算用三年的時間把《華嚴經》講完,他一個星期講一次,而且還有台語翻譯,進度非常緩慢。我在台中聽一卷,八十卷聽他怎麽開頭,開頭好難講,看他怎麽起頭,這一卷聽完之後,我到台北也講《華嚴》;我講的進度比他快,我講得比他詳細,用的時間比他多。

  他講一半就往生,這個也有特別的因緣,他原來曾經說過,《華嚴經》講圓滿,最後再講一部《阿彌陀經》,他就往生。我根據他的進度來算,他至少要活到一百三十歲,他才能把這個經講完,九十七歲這一年走了。原因是什麽?他吃東西食物中毒,這是同修供養送來的,李老師的習慣非常慈悲,一定當著人家的面來吃,讓他生歡喜心,這是李老師的習慣。吃了之後,他感覺到不對,當然不是同修害他,同修是真正供養他,好心供養、善心供養,但是東西可能是放得太久,不幹淨。尤其現在食物裏面有很多化學的成分,有很多裏面放防腐劑,對一個年歲老的人來講抵抗力比較衰弱,所以他吃了,他是一個很好的中醫生,吃完之後人走了,他解毒,第一次毒解掉,沒有影響,沒事。過了幾個月又遇到一次,他也吃了,吃了之後,這個人走了之後,他找解毒的藥來吃,來不及了,那個毒擴展太快;這一次他病了三個月,體力大大的衰退。我到台中去看他,他就提出警告,告訴我千萬不要到館子裏吃東西,所以我在台灣從來不上餐館;他這一句話總給我講了十幾遍,我印象非常深,告訴我吃東西一定要小心。

  現在的食物包裝得很美、很好看,其實不幹淨,不但在台灣、中國這個地區,在美國亦複如是。不要以爲先進的國家東西都是可靠的,不見得,美國這些環保衛生不盡如意,總而言之,要處處小心謹慎。這是李老師的慈悲,所以他走了,實在講也是衆生沒福,衆生有福他老人家一定能夠多住世一段時期。所以《華嚴經》他講到‘十回向品’,十回向品講完接著後面是‘十地品’,十地品就沒講,十回向講完他就走了。這一部經講圓滿相當不容易,這個地區的衆生有大福報,這一帶的衆生有大福報,才能有這個感應。諸位要曉得,講《地藏經》,堅牢地神,許許多多神衆來護持道場,講《華嚴經》那更不可思議。

  今天居士林道場殊勝,明理的人知道,因爲講大經諸佛護念,所有龍天善神都集中護持這個道場,道場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再加上念佛堂念佛,毗盧遮那佛跟阿彌陀佛雙方的護持,這個現象到哪裏去找?真正是百千萬劫希有難逢。這個盛會我們遇到,這個緣在此地成熟,不可思議,我們深深相信這樣殊勝的因緣,將來必定在中國成熟,而且我相信在中國成熟的時機愈來愈近。從什麽地方知道?從訊息當中傳來,中國念佛、念《無量壽經》的人愈來愈多,這是非常好的訊息。新加坡這個地方南洋的佛國,這個地方小,中國要成爲佛國,全世界的人有福。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地藏菩薩在往昔因地當中曾經做過小國王,跟他鄰國一個國王朋友,這兩個國王都是用佛法來治國,以十善業道教化人民。我們在經上看到,以十善業爲治國的根本,那是菩薩國王、是如來化身,這是一切衆生、一切人民真正有福報,感應得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化現爲國家的領導人,這是希有難逢的大事。也許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會看見,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政府裏頭一些官員是菩薩示現的,人民有福。

  注解末後在第三行,我們從末後這一句來讀起,我念給大家聽聽,‘今專讀不思議開顯之經’,這句話重要。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實實在在講,跟《無量壽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同一類,《無量壽經》上一開端就告訴我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跟‘不思議開顯’一個意思;那《華嚴》更不必說,我們在此地已經講了七十座,雖然經文講得不算太長,講得很詳細,諸位都能夠體會得到不思議開顯之經,這三部經都是不思議開顯之經。‘罪頓消而功速成,何事多求,雜亂心志’,這是勸我們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華嚴經》大,你能夠專依一品、一章,都能成就不思議的功德,‘罪頓消’,滅罪快,功德很快就成就。‘何事多求,雜亂心志’,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多少年輕發心的大德在家、出家,勇猛精進,但是到最後沒有很好的成績表現,原因就是他學得太多,修得太雜了。

  我在這一生經驗當中告訴我,我專修專弘,一門深入,我是專依《阿彌陀佛經》,晚年宣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我在《阿彌陀經》裏面專攻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我的一生功力用在這上面;講其余經論,這是接受邀請,看到沒有人講。因爲在那個時代,我必須要學習講台經驗,你發心講經,講台經驗是非常重要,不能離開講台。這李老師過去囑咐,他舉個比喻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曲是唱歌,唱歌的天天要唱,每一天要調嗓子,打拳的人每一天要練習,三個月不練習筋骨就僵硬。講經亦複如是,天天要上講台,千錘百煉,所以人家請我講什麽經,我就講什麽經,我把這個當作講台訓練來看,是在講台上取得經驗。依我的意思來講,一部《彌陀經》講到底,我不會講第二部經,但是我講這部經大家不願意,他們喜歡聽這個、聽那個,恒順衆生。從恒順衆生當中學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什麽?講台經驗,跟大家結結法緣,取得講台的經驗,是這麽個道理。

  另外一個因素,講經的人太少,多講幾部經留下這些錄像帶、錄音帶,給後學做一個參考資料,幫助後學,這也是我一個願望。所以我講的不是我本學的,我本學的就是一部《阿彌陀經》。所以說是一事修行非常重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連佛法也要放下,佛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往年在這邊講過一部《金剛經》,也講得相當詳細,這一部經是韓館長,與此地一位同修鄭英良居士,兩個人發心啓請。我想想有一些念佛的人念得不如法,不得受用,所以她們啓請我說也好,讓他們聽聽般若法門,幫助他們看破、幫助他們放下,然後這句佛號才能得力,所以用這個方法來輔助念佛功德。

  我們再繼續看下去,‘此即南嶽有相安樂行也’,南嶽是天台家。‘言修行者,謂如說而行。若聞而不行,如說食數寶,何濟饑貧。諺雲,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是真實訓世語耳’,末後這幾句好,勸勉我們要真修。學佛第一個要建立信心,我們相信老師,老師是釋迦牟尼佛,老師決定不欺騙我們,深信老師真誠慈悲教誨,然後要懂得老師教誨的意思,要解其義。解義之後要認真去做,依教奉行,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利益。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辄聞於耳,何況令受。】

  這是世尊對堅牢地神所說的話。“汝以”,‘汝’指堅牢地神,你“以本神力,而擁護之”,擁護一事修行者,專修專弘的這個人;你以本神力去擁護他,我們世間話講保佑他、加持他,讓一切災害及不如意這些事,他聽都聽不到,何況他去受?當然他不會遇到。這段話是世尊囑咐堅牢地神,勸請堅牢地神要保護這些人,幫助他們成就。注解裏面我們也念一念,這一段注注得很好,‘敕地神擁護者’,敕是上對下,這是叫他。‘以此善信,若佛現在,足稱四信。今於滅後,可當五品’,四信跟五品都是天台家講地位的名稱。天台智者大師這是如來示現的,許多人都曉得,史傳裏頭也有記載,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中國。諸佛菩薩再來示現的很多很多,身分不暴露,我們凡夫不認識、不知道。

  而智者示現念佛往生西方世界,他在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麽樣的品位?智者大師很謙虛:‘因爲我領衆’;領衆是什麽?管事,操心;‘所以品位不高,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這是示現教導我們,爲大衆服務,管理這些行政業務是犧牲自己,舍己爲人;意思就是說,如果他不領衆、不管事,他只有清修,品位就高了。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衆,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大慈大悲,不求自己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就大家,這是菩薩。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要仔細去觀察,他的犧牲是有底限,不是說管理大衆事情,將來自己不能往生,還要搞六道輪回,那就大錯特錯!他有個底限,決定往生,往生品位差一點沒有關係,希望你們大家往生的人品位都比我高,我比你們低,行!我決定得生。所以他們是有底限的,不是不能往生,決定得生淨土,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不是說專門爲別人,自己將來往生都錯過了,不是這個意思。這是智者大師示現,給我們的啓示。

  五品位是什麽?這個地方也是講五品位,這個一事修行者,供養,轉讀,依經,依教奉行,一門深入。天台的五品位第一個叫‘隨喜’,在隨喜裏面斷疑、斷散亂心,專修專弘,專就破散亂心,他的心神是專注,他不散亂;換句話說,他妄想少。第二‘讀誦’,他讀誦專讀一部經,專學一部經,他不雜,減少汙染。第三‘歡喜說法’,破吝法,世間人吝財,學佛的人、出家人沒有財,沒有財有法,怕的是吝法,你有法不肯教人,不肯傳給人,歡喜說法破吝法,這是障礙,這是大煩惱。第四‘兼行六度’,第五是‘正行六度’,兼行六度是什麽?是自己修,這個六度是自利,不是對他,所以叫兼行,是自利。布施是什麽?布施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布施,這布施沒有對別人有好處。持戒是自己在生活中規規矩矩,自己用功,按部就班,循規蹈矩,都自己。忍辱是耐心,在修學上有耐心。所以這個六度完全是對內、對自己,兼行六度;它的效果破無明、長智慧。

  正行六度是從事相上幫助衆生,所以正行六度跟兼行六度差別在此地。正行的布施就是利益衆生,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對外、對人,不是對自己;兼行六度是對自己,正行六度是對別人。所以在正行裏面要破四相,像《金剛經》上講‘即相離相’,不是不做,很認真、很努力去做,雖做不著相,在這裏面修‘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般若經》上講‘三輪體空’,這種修學法自利利他。領衆修行是正行六度。可是在正行六度裏面,能夠離一切相那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就是利他,兼行自利。不著相就自利,就能破無明;著相不能破無明,著相就變成福報,變成世間福報,修福。這樣的修福,像今天李木源居士主持居士林、佛學會,實在講就像智者大師一樣,他如果著相,將來果報大梵天王,他要不著相,西方作佛去了,這個修的是真實的福報,大福報。

  所以他們修行的功德,天台家講跟藏教‘五停心觀’類似,境界差不多相同。五停心觀:數息停散,停就是止的意思,數息觀是止散亂,不淨觀是止貪心貪欲,慈悲觀是止嗔恚,因緣觀是止愚癡,念佛是止一切業障,所以跟五停心觀的境界類似。智者大師講他往生只有五品位,‘可當五品。以讀經,是第二品。供養,乃第四兼行六度品’,這是我把五品位的大意略略的給諸位介紹出來。我們看注解往下看第二行,‘始由一念信解’,開始我們初學佛的人接觸,相信懂得,明了它、理解它。‘以至深信觀成’,明白之後,又真正能夠依教奉行,信心就加深。觀成是什麽?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改變,逐漸逐漸我們想法看法,跟如來、菩薩看法想法相接近,這就超凡入聖了。超凡是超越凡夫的見解,接近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是人,跟諸佛菩薩的看法想法相同。‘當知五品觀行爲如佛’,五品觀雖然不很高,凡夫做得到,太高了凡夫做不到。五品觀是凡夫可以做到,凡夫這種心行也很像佛,接近佛、很像佛,‘故令擁護也’。所以世尊囑咐,這個一事修行的人,雖然是凡夫,跟佛很接近,跟佛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所以囑咐堅牢地神要保護他、要擁護他。

  這一行末後,這是《金光明經》裏面所講,在四十三面末後,最後一句看起,‘堅牢白佛言’,這是堅牢地神說的話,雖然不是在這個法會,不是在本經,可見得堅牢地神發願,也跟地藏菩薩一樣多次的發願。他說‘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我們相信地神所說的話是真的、是兌現的。所以真正發心說法,以真誠心說法,無私心說法,利益衆生心說法,你坐在這個座位上,堅牢地神就在你座下,地神恭恭敬敬在頂戴;可見得升座說法不是開玩笑,要以殷重之心,一絲毫疏忽不得,你疏忽你就得罪地神。所以不如法的人登壇說法,妖魔鬼怪圍繞,這是一定的道理。在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要深信佛語,佛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這一段的意思很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此文章被amore12在2023-11-12 17:43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0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1 20:41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二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四十四面,請看經文: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經文是接著前面堅牢地神護持供養、轉讀、依照本經理論方法修行的人,世尊在此地又告訴我們,不僅僅是地神護法護持,“釋梵”,‘釋’是帝釋天王,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外國宗教裏面講上帝、天主,凡是大梵天王,這些天王與這些天神,“眷屬”都是屬於天神,沒有一個不擁護這個人。這個人是什麽樣的人?在前面第四十二面,今天有些新來的同修沒有聽到,四十二面最後一行,我們念一遍:‘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就是這種人。經文裏面未來世就是指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的未來世、說的末法,就是我們現在的時代。關鍵‘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是一個標準,什麽樣的人才能稱善?最簡單的標準,《觀經》上講的三福,世尊在總結裏面告訴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福裏面給我們講了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話統統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字最低的水平。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要明白。爲什麽我們讀經,依照經典的方法修行,所得的結果不是經上所說,原因在哪裏?都在這一個字上,經上講得很清楚,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果報就要差很多,沒有這麽殊勝,這是一定要懂得。

  昨天晚上我們在《華嚴經》讀到,‘三十三天王’代表初地菩薩—歡喜地;三十三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代表什麽意思?五戒十善。換句話說,還是淨業三福裏面的第一福;孝親尊師,以大慈悲心修十善業道,這歡喜地。如果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我們連最低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都達不到,一生學佛只能說是跟佛結個善緣而已,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最殊勝的成就也不過是來生得人天福報,沒有辦法了生死、出輪回,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經上,一切經論都講‘善’字,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要達到經典‘善’的標準,這裏面講的果報太殊勝了。這樣的標準能不能獲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不能,爲什麽?你這個善是剛剛達到標準,這初級的善,小善。《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經,它不是小乘經,所以這個善的標準還要向上提升,三福裏面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比前面高多了,這是二乘善,阿羅漢跟辟支佛的善。他們修行能不能得這個果報?還是不能,還差一截。再向上提升是大乘善,還要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就是此地善的標準。


  你以這樣的善心善行,供養地藏菩薩,轉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專修專弘,‘一事修行’是專修專弘,你才能得到堅牢地神的擁護,你才能得到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擁護。他憑什麽擁護你?因爲你是菩薩,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別人,是菩薩,他怎麽會不擁護?三福你做到第一條你只是世間善人,欲界裏面一切善神會保佑你,你這一個地方土地神會保佑你;堅牢地神是全世界的總地神,用不著他來,派幾個小土地來就夠了。如果你的善達到二乘善,聲聞、緣覺,你已經不是凡夫,在小乘上你已經入了聖流,你就能夠感得天神來擁護你,這些天王尊敬,天神擁護你。你是菩薩,天王也尊敬你、也擁護你。

  前面堅牢地神說過,注解裏面《光明經》上所說,就是注解第四十三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堅牢白佛言’,堅牢地神是全世界的總地神,不是普通地神。‘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所以這不是小善能夠感得的。堅牢地神的地位比閻羅天子還高,閻羅天子是統治一國,是一個國家,堅牢地神是統治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全世界統一,那個國王才是堅牢地神。堅牢地神在你座位底下,頭頂著你的足,你有多大的福報!所以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大善,不是小善。小善感得一個小土地公,在你足下頭頂戴你,你已經很了不起;小土地公就是鄉長、村長。所以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要了解它的意思,才不至於産生誤會。由此可知,你不發大心怎麽行?菩薩跟凡夫不一樣是心量大。諸位參加許多佛事法會,念疏文一開頭都念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是什麽意思?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那個心量就是虛空法界,心量很小的人菩提心沒發,你那個心是迷;菩提是覺悟,覺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感動得諸天天王、天神來擁護你,感動得堅牢地神以頭頂戴你的足,對你這麽恭敬。


  注解裏面這一段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遍,‘初句,謂不但汝地神獨護’,這是釋迦牟尼佛口氣。汝是指堅牢地神,說這一個供養、讀經、依教修行的人,不但是你地神你來護持他,你發願護持他。‘若果如上修爲’,若是假設的話,果然你能夠像經上所講的依教修行,現在的話說你落實了,你都能把它做到,那個護持的人就多,‘亦有釋梵諸天眷屬皆來擁護’。下面青蓮大師引經據典來證明這句話,‘如四天王白佛言’,這是欲界四大天王,‘是人若得聞是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爲聽法故,當至所止講法之處’。這是說明四大天王,比丘升座講經,四大天王率領八部鬼神來聽經聞法,他們護持道場。這裏面最重要是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憑什麽能夠感動這些天神、這些護法神祇?憑自己的德行。什麽德?自性的性德,性德流露出來這是德行,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佛經論上所說的相應,佛經論所說都是如來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與經典相應就是與自性性德相應,所以才能感動天地鬼神,道理在此地。

  底下又說‘大梵天王’,色界天王,初禅天,‘釋提桓因’,忉利天主,‘大辯天神,功德尊天,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鬼子’,下面‘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衆,爲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其身,至是人所止講法之處’。我們今天自己修學達不到這個水平,上善的水平達不到,中善的水平也未必達到,最低的限度要做到下善的水平。孝親尊師,慈悲修善,這是最低的水平,我們過去講得很多,這些錄音磁帶諸位可以做參考。這裏面有一個總原則,就是要用真心、真誠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才能達到善的標準,你才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末後他又舉‘《金光明》、方等圓經’,這一句裏面含的經論很多,圓是圓教的經典。‘天龍神鬼擁護若斯。況今開顯最上之典’,這一句話古德承認,《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最上的經典。開顯兩個字,跟《無量壽經》上所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個意思,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其梵釋天等擁護之力,奚俟更言哉’,何必還多說?一定感得色界天、欲界天的天王、天神來擁護。發心學教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弘法利生的人,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你明白了解這樁事情,要全心全力認真去做,你要是不認真,草草率率的做這個工作,不但對不起人,得罪這些鬼神,這個一定要曉得。下面這段經文意思就更好: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

  釋迦牟尼佛先提出一個問題,提醒大家注意,什麽原因、什麽緣故,你得到這些聖賢擁護?佛說聖賢這兩個字,就說明這些天王、天神,包括堅牢地神,他們不是凡夫,他們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在六道裏面,得他們的擁護,就是得諸佛菩薩的擁護,你爲什麽能得到?下面說:

  【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

  “瞻禮”,是不是供一尊地藏菩薩像,天天給他磕頭作揖?每一天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從頭到尾念個幾遍?這樣你就能得到這麽大的利益。記住前面一句話,專修專弘,依教修行,這才行。‘瞻禮’裏面不僅僅是形式,見賢思齊,學地藏,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我要學地藏菩薩,我要效法地藏菩薩,以地藏菩薩做爲我自己學佛的一個模式、一個榜樣,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瞻禮。“轉讀”關鍵在‘轉’,我們今天會讀,不會轉。轉是什麽?轉我們自己的境界,沒有讀經之前,我們很多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全都錯了,現在展開這部經,讀了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跟佛菩薩一樣,這叫轉。轉這個字簡單來講轉變,平常我們常講轉凡成聖,讀這個經你要會轉,那功德就大了。你這一轉非同小可,你不是小聖,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地藏菩薩,那還得了?

  所以經要常讀,天天讀、天天轉,你不讀你怎麽個轉法?淨業三福裏面‘讀誦大乘’這句話重要,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你才能轉得過來,這個道理在此地;讀經境界轉不過來,白讀了。所以經典展開有會讀、有不會讀,不會讀的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幹,會讀的人是讀給自己聽,與別人不相幹,決定轉變自己的境界。《壇經》裏面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念三千遍沒開悟,悟了以後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轉,今天開悟則轉《法華》,這叫做轉讀,法達給我們做了一個明顯的好榜樣。什麽時候你能轉經,而不被經所轉?被經所轉是死在句下,你讀死書,你不開悟;你能夠轉經,你在經裏面開悟。悟了之後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爲衆生解釋,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所以讀經是不是修行?是修行,會讀的人是修行,不會讀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們‘隨文入觀’,那是修行,隨著佛所說的我們觀念就相應、就契入,這是真修,圓修圓證。


  誰做到?《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善財童子聞法,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地位提高一層;他參訪德雲比丘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是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薩,不斷在提升;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成佛,他證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爲什麽能?隨文入觀,隨著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我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裏;念念還是隨順煩惱,這怎麽行?幾時我們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你能隨順菩提,不再隨順煩惱,你就成就,你就成佛。所以這段經文裏面最重要的一個字‘轉’,看你會不會轉?果然能夠轉讀這部經,下面說的是果報。

  【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

  這是說他的果。“出離苦海”,它上面加了一個“畢竟”,如果不加畢竟,出離苦海指六道輪回,加上畢竟那就不只六道輪回,包括十法界;畢竟出離苦海,超越十法界,證大涅槃。這是什麽果位?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講到最低的。而實際?實際不是,不是這個地位,超越十地,才叫畢竟出離苦海;也就是說無明破盡,證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是這麽一個道理,這麽一個原因,所以得這些諸佛如來護念,天王、天神擁護。我們要問我們能不能做到?當然能,如果不能,這些話佛就不會跟我們講,佛所說的我們做不到,這不叫開玩笑,佛來吊口胃,那佛就有過失。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問題你肯不肯做,如果你肯做,沒有做不到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圓頓大教之中,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舍掉,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起心動念爲一切衆生,一切不是這一個地區,不只這一個國家,也不只這一個世界,也不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你才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境界就轉過來,就入諸佛如來的境界,你就得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煩惱怎麽斷?你要曉得煩惱的根是什麽?根就是我執,自私自利,這是煩惱的根。你今天自私的念頭沒有,念念爲衆生、念念爲佛法、念念爲虛空法界,你的煩惱根本就沒有,哪裏要斷?不斷自然就沒有;煩惱沒有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

  你們天天求智慧,不肯發心爲一切衆生,智慧從哪裏來?怎麽會現前?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裏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什麽原因?堅固的我執,分別執著,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受這個害、吃這個虧,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你前途一片光明,大自在、大福德就現前。我們也曾在經典裏面聽佛這個說法,這部經好,一開端佛放光明雲,世尊爲我們說出十種光明雲,那是自性的流露,這裏面有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只要一念私心舍掉,你就全都得到。諸佛菩薩得到,他沒有私心,他沒有私欲,我們凡夫得不到,就被私欲障礙住。佛經裏面常講二障、三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欲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你的性德不能現前,你說多可惜!


  注解裏面有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第四十五面倒數第三行,從第四個字看起,這是講‘畢竟出離苦海’,苦海是什麽意思?‘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此地說的苦海是業海,業海就大了,你造業,你造善業有善報,造惡業有惡報,善報、惡報都不自在。如果就六道裏面來說,大家常常聽說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天、人、修羅三善道,六道是業海。如果再擴大,四聖法界是善業,六道裏面都是惡業,還是業海,十法界是大的業海,六道是大海當中一個小的,最苦的地方;出離業海,出離十法界。注解底下說‘既由禮讀’,瞻禮、轉讀,‘出離無難’,你每天瞻禮地藏菩薩像,仰慕地藏菩薩,尊重地藏菩薩,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又能讀經,依教奉行,你脫離業海就不難了。‘言自然’,自然畢竟;說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這些字都非常重要。

  所以修行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覺,你就一切自然。有願無求,願生西方淨土,這是願,沒有求。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這裏面的差別要懂得,願是隨緣,求是攀緣。我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希求有一個好的念佛堂,這個希求是願,什麽時候我希求的?你們看看我筆記本裏面寫的,一九六一年,我就在求。這是求願,我沒有去攀緣,沒有到處跟人講趕快來化緣、來建,沒有,三十多年來隨其自然。到這邊來,說說,他們就真幹起來,這叫隨緣。李木源居士,這邊同修他們真幹,當真來搞,我們不過打個妄想而已,打了三十多年妄想,並沒有希求我一生當中真正會去建這個道場,沒有這個念頭,念頭都沒有。他們聽了我這個說法就很認真去做,好事情,我就順水推舟。從這個地方諸位體會,願跟求不一樣,隨順自然成就,沒有絲毫勉強,你就自在。如果天天求,希望趕快能成功,那不就累死了,苦死了,你這個負擔多重,有願無求是一絲毫負擔都沒有。衆生有福,諸佛善神擁護,它自然就出現;衆生沒有福報,我們怎麽勉強也搞不成功。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個求是願,願是隨緣,不是世間人那種求,那個求是攀緣。攀緣縱然成就,麻煩很多,它不是自然成的,它是很勉強成就,後面的後果一定不如意、不理想。我們從自古至今許許多多大德,他們示現度化衆生的行誼之中可以看到,沒有勉強。

  我在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有個念頭去建個道場,沒有,爲什麽?自己的福很薄,一生當中從來沒有開口向人化過緣,這是我的天性,問人家伸手討錢,總覺得很難爲情。爲我自己我都不肯做,我還爲別人做,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只有在講台上有的時候說說而已,我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他們真幹,真幹好!你們去幹,我也不反對、也不阻止。台北景美的華藏圖書館,是這麽成就的,那個圖書館的成就很多人不曉得,是聽衆一發脾氣發出來的。有一年在仁王法會,那時候華藏法施會,韓館長帶頭,那時候還有道安老法師,我們租借台北中國佛教會的道場,借這個道場來講《仁王經》二十天。佛教會裏面這些法師、大德們給我們爲難,想盡種種方法阻止我們講經的圓滿,因爲這個講經是祝福國家,我們要堅持一定要講圓滿,鬧得很不愉快,但是總算勉強把經講完。講完之後,佛教會就說他的道場永遠不租借任何人講經;我們聽衆聽到這個事情,才一發脾氣,你不借,我們自己搞個道場,大家湊錢買景美圖書館;我沒有叫他買,他們大家自己發心,所以景美圖書館是聽衆發脾氣發出來的。也不錯,提供我們在那邊講了二十多年經,奠定了我們弘法的基礎,自然隨緣而成就。

  台灣第二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我找他,他找我的,那是簡豐文居士的財産,他建這個大樓,發心要送一層給我做講堂;我跟他也不認識,平常沒有往來,突然來了要送一層樓給我,那一層樓不少錢。他這個說,我就很懷疑,姑妄聽之,你送也好,不送也好,根本就不理會;他知道我對他沒信心。過了兩個星期,他寫了一個文字來,表示他誠心誠意來供養這個道場,那個文字在法律上沒效果,算是表達他的誠意,我們也很歡喜接受,好,贊歎幾句,算了,去吧!以後我到美國去弘法,在美國拿永久居留,所以在美國好像住了十個月,那一次在美國住的時間最長。回來之後,他這個大樓蓋好了,他到機場去接我,把所有權狀交給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才算是真的。我就問他,我說:你捐獻出來,以後還要不要拿回去?他說:不要,決定不拿回去。我說:好,不拿回去我就給你做一個處分。我們在法院公證,我不要那個地方,就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基金會的財産,基金會哪一天解散不辦,這個財産屬於國家的,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他同意,我們就這樣辦;你送給我,我不要。這個道場自然成就,我沒有向他要求。

  我們在美國達拉斯那個道場,那個地方我不喜歡,館長也不喜歡,偏偏在那裏建,佛菩薩建立的。大家送錢來,道場建好也就沒錢來了,沒有向外化緣,沒有問人要錢,自自然然成就。所以我們這一生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幸福,沒有絲毫壓力,我們絕不找自己的麻煩,絕不讓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求人很苦,看人臉色,不好看;在外國銀行借貸,你說負擔多重!我不行,我要有債務的話,晚上睡不著覺。有一些人本事很大,一身債他晚上還好睡,我很佩服他。我決定不能做負債的事情,決定不能做求人的事情,我們生活再清苦,身心安穩,自在快樂,沒有一絲毫的負擔。這樣你才能自然出離苦海,修行亦複如是。念佛老實念就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著急,不要天天盼望,怎麽阿彌陀佛還沒來?我還沒有見到?你要有這個心,這是有求,攀緣的心,恐怕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爲什麽?你念佛的時候夾雜,夾雜這個妄想。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願生西方,哪一天去都好,佛什麽時候來都好,不可以攀緣,隨緣好。還沒有去,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盡心盡力給一切大衆介紹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的好處功德利益,向大家講解明白,就很好。這個樣子安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點都不著急,這個好。

  注解底下我們再看,‘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這幾句話說得好。行者就是依教修行的人,你應該怎麽修法?應該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你應當用真心來修。夾雜著妄想就不是真心,不可以夾雜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學,一定有感應,‘所求必獲’;求是願,你的願一定會滿。‘出苦證樂’,不但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末後這幾句,‘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教主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天宮,這部經是在忉利天宮講的;將世尊滅度之後度化衆生的事業,付囑給地藏菩薩。‘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發者’,這是一個付托的人,一個是接受付托的人,地藏菩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托,他非常慈悲,發願作幽冥教主。幽冥,大家常常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是餓鬼、地獄,其實這兩個字意思很廣。幽冥是無明,無明沒破都在幽冥之中,從這個意思來看,十法界都是幽冥,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法身,幽冥兩個字的範圍很廣。地藏菩薩要在十法界,擔負起世尊度化衆生的使命。“以是之故,得大擁護”,這兩句總結,因爲這個緣故,所以你得到諸天天王、天神擁護。

  這一品到此地講完了,下面這一品‘見聞利益’,這在流通分是見聞利益流通。注解四十六面第一行,有一個簡單的介紹,介紹這一章,‘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這裏頭的意思很深。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是不是真的能滅苦?真的,但是不是現在,是將來。現在種的是因,所謂是‘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你眼見相,那是‘一曆眼根,永爲道種’,所以這個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利益什麽時候得到?要看你什麽時候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這個利益就能現前,雖然是見像聞名,可是你的心、你的行爲跟菩薩不相應,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下面就說‘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見到菩薩身你就會禮敬,這屬於身業;聞名你也會稱念,你會一句‘南無地藏王菩薩’,這口業;你能夠身禮拜,口稱名,這是意業。

  ‘機感既成,冥顯自應’,下面是舉比喻來說。感應道交,有冥應、有顯應,在通常我們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那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那是顯應,顯應是你禮敬、稱名,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換句話說,與經典裏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這個感應很明顯,就顯應。如果我們雖然也禮敬、也稱名、也讀經,但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爲跟經上講的不相應,經上講的我們統統沒有做到,佛菩薩的感應是冥應,不顯著。也就是說你現前還一樣受苦、還一樣遭難,甚至於還一樣要墮落,依舊搞六道輪回。你不能說沒有感應,感是冥應,感應力量很薄,決定有感應,波度不強,很弱。你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所以顯示不出佛菩薩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你能做到,你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應的力量也強,現在就能轉業,那就非常明顯。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對於我們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這一段大嶼山聖一法師,把這品經稱爲僧寶,他將本經末後歸結在三寶,這是古大德沒有講過。聖一法師第一次在九華山講這部經,末後結歸到三寶,講得非常之好,我對他很贊歎,指歸到三寶那才是真實的利益。這部經前後照應得好,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經將結束的時候在此地又放大毫光相。我們讀過許多大乘經典,而看到佛在經上講的放光多半只一次,講到兩次、三次、很多次,這種經不多。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爾時”,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的這個人,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的擁護,並且把他們擁護這個人的理由宣說出來,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從頂門放光。注解裏頭也說得好,我們把注解念一念,‘自爾時至告諸大衆,皆經家所敘之文’,經家是集結經藏的人,他們敘述這段事,因爲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是記錄當時的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爲證前起後,令諸衆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這說明世尊放光的用意。證前啓後,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序品佛放大光明雲,前後呼應,這個地方的用意,大家聽經差不多聽得接近圓滿,讓大衆見到這個瑞相能開悟。悟什麽?世尊所說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是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可是本經裏面所說的,都是講的六道三途裏面的狀況,六道三途從哪裏來?自性變現出來的,沒有離開自性,這一點要細心去體會。

  “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說明這不是常光,放光現瑞。頂門放光注解裏面也有說明,表一切種智,這與世尊在楞嚴會上,放光現瑞的意思相同。注解裏面教導我們,讓我們體會這個瑞相的意思,‘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讓我們悟入這個意思。在中國四大菩薩是代表修學的層次,從哪裏學起?從地藏學起。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設,如果不是一個好心,不是一個善心,那就無從修學。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們真心裏面含藏著有無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體會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什麽方法來開發?孝敬,所以這個經是佛門的孝經。孝敬如何落實?我們在最近講經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衆生,看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把孝敬落實到這個地步。所有一切衆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來的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盡孝,未來諸佛你就能尊師,這是孝敬的落實。我曾經說過,說過很多遍,把它當作還是隔一層,真的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能把它當作;當作遠了,真是。

  所以我勉勵念佛堂這些護法,念佛堂所有這些護法的人,把每一個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諸佛如來。你用這種心情,來服務彌陀村,來照顧念佛堂,你才感動得一切諸佛護念,經上所講的諸天的天王、天神都來擁護。什麽道理?真誠心感應。這跟一般退休、養老院不一樣。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你兒女未必能孝順你,未必能尊敬,你參加新加坡居士林的彌陀村、念佛堂,每一個人把你看作父母,把你看作如來。這個道場爲什麽會這麽興旺?你們在這邊念幾天佛,你會感受到這個地方氣氛跟其他所有道場不一樣,人心不一樣,他們看待你們心情不相同,這是其他道場沒有的。這個道場人爲什麽能做到?天天聽經,天天聞法,我們天天講解,天天勸告,漸漸他們覺悟明白,念頭轉過來了。我們以孝順心、以恭敬心來對待一切衆生,不僅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以孝順心、恭敬心來對待。心轉變了,思想轉變、見解轉變,這就是轉凡成聖。

  所以建個道場不難,現在大家都有這個財力,難在到哪裏去找這麽多孝子賢孫,你到哪裏去找?孝子賢孫是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是真正的孝子賢孫,這個不容易找到。有這些人護念、有這些人擁護,擁護就是護法,這個道場才殊勝,這個道場才能成就人,一生當中往生不退作佛,所以這個道場希有就在此地,難逢也在此地。有道場,沒有人來作詳細的說明,深入的講解,不行,不能相應。這個工作就要靠你們這些出家發心學教的同學們,你們要發心擔負起這個使命。這一切大衆,怎樣與經教相應,怎樣與諸佛如來相應,要靠你們認真努力講解勸化。請看底下這段經文: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一共是十六句,三十二種毫光。這一段注解裏面說得很詳細,毫光頂門上放出來,毫是指什麽?白毫。佛的頂門眉中間有兩根白毫,白毫三十二相之一,我們常常念贊佛偈‘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他這兩根白毫是盤旋在一起,在眉間好像一個珠子一樣,其實它不是珠子,兩根白毫盤轉在一起,佛常常白毫放光。注解裏面講‘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這說明十六句是一樁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三十二句,注解裏面它也是分三十二句來講,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多即是一’,毫光裏面有種種顔色,各不相同,‘一即是多’;說一是講體,說多是說作用,體雖然是一,作用不同。在此地,青蓮法師注解,他引用《法華文句》,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色譬如地獄因果,黃色比喻餓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這裏面分大色、小色,小色像這是比喻二乘,大的色像這是比喻菩薩;後頭還有,短的色像譬如別教菩薩,長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

  ‘諸文開合隨意’,經文的講解可以意會,沒有一定的說法,就像《華嚴經》裏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著你自己的見地,你看得深,你解得就深,你看得廣,你說得就廣,可是深廣還要契機,因爲在講台上講經說法不是自受用,是爲了利他,一定要觀察聽衆的根機,他能接受多少,你就講多少。如果只隨自己的境界去講,聽衆未必能接受,他不能接受,這就是說法不契機,契機契理這才是如來說、菩薩說,我們應當要學習。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契理不契機,這不是佛說;對於這種現象,佛講得好,閑話,閑言語,契理不契機。不能說你錯,但是聽衆聽了不懂,不能領會,一點好處都得不到;閑言語,要說得不好聽就是廢話。如果契機不契理,佛說那是魔說。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契機契理,契理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衆的程度,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天台家表法這個意思,末後有兩句說得很好,‘此由法華九界同歸,三乘鹹會’,這兩句話說得好。九界是指九法界,三乘是講菩薩、聲聞、緣覺,也有人講五乘,五乘再加上人、天,像淨土裏面所說的‘五乘契入報土’,非常不可思議的境界。

  下面這是第一個“白毫相光”,第一說白色,白色是本色,這個說法隨順衆生說,衆生都認爲白色是本色,佛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也說白色是本色。爲什麽?只有白的它可以能接受所有的顔色,一張白紙你要去畫畫,你會畫得很舒服,喜歡畫什麽就畫什麽,如果是彩色的紙給你畫畫,你就覺得很困難。紅色的紙不能接受紅色,一定要跟它不同的顔色才能顯示出來,藍色的紙不能接受藍色,唯有白色的紙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所以用它來表本色。佛白毫在兩道眉的中間,此地它有表法的意思,在注解裏面第六行,‘《大論》雲’,《大論》是指《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裏頭有這麽說法,‘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第一句說白毫的位置,在兩個眉的當中,它放光的時候超過琉璃。下面意思就很重要,‘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如來相好裏面白毫相是怎麽修來?修布施。布施什麽?很適合受布施人的意思;換句話說,你的布施正是他的需要,這種因行能感得白毫的果報。

  ‘起自在業因緣’,這句話說得好,佛得大自在,我們今天爲什麽得不到自在?我們也修布施,結果布施怎麽樣?未見得如人之意。或者是你修布施,你發心很勉強,發心當中有疑慮。譬如救災,我們眼看大陸這些災難,這一次空前的水災,許多人想布施,布施又懷疑:我這個布施的錢能不能到達災民手上?會不會給中間人剝削去?疑慮重重,不敢布施,想布施又不敢布施,你怎麽會得自在?類似這種情形太多太多,知道這個好事想做又不敢做,修布施的時候想得太多,考慮太多,你得的果報就不如意。佛在普通經上講,財布施得財富,你賺錢賺得不如意,賺得很辛苦,那就是你修財布施的時候不如理,你布施得不痛快,布施很辛苦,將來你得的果報也很痛苦,也不自在,就這個道理。佛的白毫相,那是布施得很自在,布施得適合人意,才成就這個相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1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4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三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四十八面,這一段是注解,簡單扼要介紹世尊放光的作用,我們先將這些名相簡單介紹一下,然後再做一個綜合的說明。第一個是:

  【白毫相光。】

  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注解裏面說出這個相好的業因,言語雖然只有一、兩句,非常重要。‘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這兩句話就重要。我們知道佛教化一切衆生,教什麽?教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能夠一切都舍盡,這個人就成佛;雖然在舍,還舍得沒幹淨,這個人是菩薩;完全不懂得施舍是凡夫。‘舍’這個字的範圍非常非常之廣,可以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說了一個布施,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內要把煩惱舍盡,貪、嗔、癡、慢、疑、惡見,這是裏面,你能把這些東西舍掉,你就超越輪回。由此可知,輪回怎麽來?輪回是貪、嗔、癡、慢、疑、惡見造成的,不是別人造的,是自己造的。外面這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統統舍盡。

  佛叫我們舍,依據什麽道理?道理佛講得很明白、很清楚,一代時教四十九年無時無處不說,特別是《般若經》,佛告訴我們‘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這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來,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怎麽可以要得到它?你希求想得到它,錯了!這一念起來六道就現前,你就搞六道輪回,不知道一切法幻有,它不是真有,假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得的心沒有,所得到的一切法也沒有,佛教你怎樣過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就是萬緣放下,身心世界都不可得,這是佛的境界,這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的境界。你內有一個得的念頭,外面有一切所有,你是全迷了。‘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這個意思就深了,怎麽樣才適可前人意?行布施令別人覺悟,這才是適可人意。不是他想財,他財就得到,那就滿意了,那是滿貪嗔癡的意,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


  由此可知,所有現象怎麽來的?緣生的。緣也不是真的,緣的現象是什麽?刹那生滅,所以生生不住,這是緣的現象。我們今天得的身也是緣,在這一生當中所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是個緣,一定要曉得所有一切緣都是生生不住,刹那生滅。了解事實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薩一樣,在這個世間跟人結善緣,絕不結惡緣,所有一切惡緣要化解掉,冤家宜解不宜結。怎麽個化解法?遇到冤家對頭來折磨我,我歡喜接受,沒有一絲毫怨恨心,而且還生歡喜心,爲什麽?這筆帳了了,還了。他折磨我,他找我的麻煩,爲什麽不找別人麻煩?所以自己立刻就警覺到是緣;我過去難爲他,這一生當中遇到他難爲我,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只有明白人、覺悟人歡喜接受,報完了,下一次緣再遇到,那就歡喜了。

  縱然殺害,像佛在經上舉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段故事,這段故事是出在《涅槃經》裏面,佛說得很詳細。這是菩薩在山裏面修行,這誰也礙不著,歌利王出來打獵遇到,菩薩在修行、在打坐;這個國王打獵的時候帶了很多人,這裏面也有不少宮女,見到菩薩,看到菩薩莊嚴、清淨、慈悲,向菩薩請教,這就圍了很多人。這國王一看到很不高興,所以就發脾氣,將菩薩淩遲處死,淩遲是用刀一片一片的割。菩薩沒有一點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而且菩薩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佛說當時那個菩薩,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是誰?憍陳如尊者。這一次遇到,兩個關係就處得很好,怨解掉了。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懷恨在心,麻煩!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可憐,爲什麽要去做這些傻事情?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什麽?布施慈悲、布施忍辱、布施禅定、布施智慧,這才叫‘適可前人意’;得相好,得白毫相。第二句:

  【大白毫相光。】

  “大”就比前面意思更殊勝,這三十二句十六對,每一對後面都加一個‘大’字,意思都相同,更爲超勝,這是大的意思。第三:

  【瑞毫相光。】

  “瑞”是祥瑞,古時候是以玉做爲祥瑞的一個標志,古人都佩玉,無論是男子、女人,玉是寶石裏面的一種。也以玉器做信物,信物就好像現在我們所講的憑信一樣,這是證據、是憑據。在這個地方表六道乘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也就是地藏菩薩給六道衆生的憑信,依照地藏菩薩理論方法來修行,你就能超越三途、超越六道,這是一個祥瑞的憑信,稱之爲‘瑞毫相光’。

  【大瑞毫相光。】

  就不必說了,這是瑞毫相光裏面最殊勝,稱之爲大。第五:

  【玉毫相光。】

  代表六道衆生。“玉”,古代人非常重視它,因爲玉的性質溫潤,所謂溫潤之德;琢磨可以做出許許多多的用具。凡夫,六道凡夫,性情躁急,所以古時候君子佩玉,玉是珍貴的寶器,你帶在身上時時刻刻要保護它,你就不能夠輕舉妄動,佩玉的用意在此地。你手上帶著手镯,如果你要發脾氣,一拍桌子,手镯就斷,碎掉了,它用意在此地;叫你學到像玉一樣的溫柔,戒急躁,取這個意思。‘玉毫相光’就表六道裏面的凡夫,舍火宅裏面的急躁,火宅就是六道,六道裏面的習氣,不好的習氣;增長性德。自性裏面的德能不叫習氣,爲什麽?本來具足,它不是薰習而成。凡夫叫習氣,習氣是薰習成的,不是本性,叫習性。孔老夫子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佛法講得更透徹;但是習性個人不相同。不但是跟你自己的本性遠離,你跟一切大衆的習性也都有相當的距離,即使你們義氣相投,時間不會長。

  諺語裏面常講‘花無百日好’,這是從比喻,再好的花沒有辦法支持三個月,以這個淺近的比喻說明人與人之間相處,好時節就像花開的樣子。‘人無千日好’,千日是三年,處久了習氣都出來,初見面的時候不知道你習氣,對你很恭敬,不錯!處久了,毛病習氣全出來,恭敬心就衰退,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怎樣才能是長處之道?見性,性德流露那就能長處,它不是習氣,是習性。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的見解、他們的說法真有學問,所以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持什麽態度?淡,‘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則長遠,才能保持長久。過分親近,將來必定疏離,這真天經地義的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玉毫相光’裏面所表的,教我們淘汰習氣,培養天性,天性就是性德,遠離六道,契入聖賢的境界。第七句:

  【紫毫相光。】

  “紫”色在此地表雜類衆生獲益。雜類的範圍非常之廣,剛才說過一切衆生習氣不同、染汙不同、造業不同、果報不同,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得利益的厚薄,也因衆生而不相同。這裏面的因緣經典裏面說得太多,我們要細細去體會。第九句:

  【青毫相光。】

  這代表地獄,“青”色。爲什麽用青色來表地獄?小注裏頭也有說,它表地獄黑業。地獄所造極重的罪業,什麽罪業極重?斷一切衆生法身慧命的業最重。你殺他的身,在佛法裏面講,他如果罪業要不重的話,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來了,六道裏面舍身受身,很平常的現象,所以殺人生命罪不重。斷人家慧命這個罪重,說得粗淺一點,障礙人求道,障礙人學佛,把大衆學佛的機緣破壞,這就是斷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重;重在什麽地方,諸位一定要清楚。生命舍了之後很快就得到,可能舍掉之後再得一個身,比這個身還好、還要莊嚴,害人的人他造的惡業,被人害了沒造業,沒造惡業;殺人的人有罪,被人殺那有什麽罪?所以往往被殺被害,一轉世比這一世福報還要大,這種例子太多了。可是殺人的人,他要死了以後多半是墮惡道,他的果報不會比這一生好。所以人身,六道的身,生命很容易得到,學佛的機會就難了,不容易得到,開經偈裏面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那是真的。

  這麽難得的一個機會,他遇到了,你把他破壞,你把他障礙住,你說你這個罪多重?如果這個人聞法,真的清楚明白了,認真修學可能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他作佛去了,你讓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成佛作祖的機會把它打斷,你這個罪多重?假如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什麽樣壞事都可以做,決定不要障礙人家修道,特別是念佛。因爲你修學其他法門,你這一生當中很難超越輪回,但是人天福報很容易得到,唯獨念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當中非常可能永脫輪回,圓成佛道。這個機會遇到太難太難,你要把人家這個機會失掉,你造的罪業可就重了。


  這是墮地獄,地獄衆生,地獄衆生見到佛的光,給諸位說青色的,像顔色不同的時候每一類衆生見的光不相同,每一類衆生見的像也不相同。一九八二年,香港聖一法師到普陀山去朝山,他們一共有幾個人,人數不多大概三、四個人,到‘梵音洞’洞口那裏拜,希望能見到觀音菩薩。他們去了三個人,不錯,聖一法師告訴我,大概拜了半個多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三個人都見到,都非常歡喜。離開之後三個人就談談,見到觀音菩薩什麽樣子?聖一法師見到是金色身,觀音菩薩戴毗盧帽,像就像地藏菩薩像一樣,地藏菩薩戴的是毗盧帽,身體是金色,金色金光。另外一位,三個都是出家人,見到是我們一般看到的白衣大士;還有一出家人見到是比丘相,就是出家人比丘像。三個人同時拜,同時看到,三個人看的不一樣。從這個例子,你就看佛的放光,哪有放這麽多顔色?佛是一個光放出來,各類衆生見的不一樣、不相同;佛現的像也是一個像,各類衆生見的也不一樣;佛說話也是一音,各類衆生聽的也不一樣。這個道理佛在經上也講得很清楚,‘境隨心轉’,佛示現這一個境界,衆生各個心念不相同,各個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但是無論見到是什麽樣的色相,無論見到是什麽顔色的光,沒有不得利益,都能夠得利益。第十一句:

  【碧毫相光。】

  “碧”是深青色,青色的淺,碧色的深,我們講碧綠。小注裏面說‘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禅’,調達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造作的惡業很多很重,墮地獄。可是我們曉得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他不是凡夫,也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好像唱戲他扮演反派的角色,他演這個角色。演這個角色也演得很像,造作惡業也感受果報,墮地獄。地獄他是真墮,在地獄裏有沒有受罪?沒有,‘樂如三禅’,四禅天裏面最樂的是第三禅,快樂。這是從反面教化衆生,示現給世間人看,惡不能造,造惡必定要受惡報。‘阇王入獄’,阿阇世王也是菩薩示現,他在臨終忏悔得快,地獄相現前他沒進去。

  在中國唐朝張善和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那個人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此地講‘暫入即出’,暫入不是真的入,地獄相現前他看到,看到之後立即忏悔。張善和的增上緣好,正在這個時候,遇到一位法師從他門口過,聽到他在那邊喊救命;這個法師進來看看,問他什麽原因?他看到許許多多牛頭人問他要命,他殺牛的。這個法師趕緊點了一把香遞到他手裏面,叫他大聲念阿彌陀佛,幾聲阿彌陀佛念了之後,他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阿彌陀佛來了,他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這就是講地獄當中,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知道忏悔、知道回頭,回頭得快。第十三句:

  【紅毫相光。】

  表畜生道。我們知道畜生裏面修行的很多,古人有寫成一本書,專門記載畜生修行而得善果,從前印光大師弘法社也印得不少,《物猶如此》,也許同修看過這本書,裏面所記載都是畜生念佛。倓虛老法師往年在香港佛七當中講開示,講過一個故事,是溫州頭陀寺一個公雞往生,他講過這個故事,這都是真的。這是廟裏面有人放生,拿了一個公雞來放生,這個公雞很有靈性,每一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課誦完了它也就出去。往生這一天,課誦完了它沒出去,大家都走完,它還在大殿裏面繞佛,香燈師就告訴它,請它出去。這個公雞也沒理他,站在大殿當中擡著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就死了,站著往生;那時候谛閑老法師是頭陀寺的方丈,畜生往生。畜生道見到佛光是紅色的。底下一句:

  【綠毫相光。】

  “綠”色。這裏面給我們注解是‘總表獄鬼同入法流’,綠色是表三惡道。三惡道的衆生見到佛光是綠色,都能夠脫離惡道。這些畜生,我們心裏都清楚,都是過去修行人,臨終時一念錯了變成畜生道,畜生是愚癡,臨終的時候正念提不起來,誤入惡道。墮到惡道裏面去,畢竟善根還相當深厚,他自己不是不知道,知道現在是畜生身,可是修行念佛還沒忘記,所以他還有這個緣分,還能夠接近道場,還能夠見佛像,聽到佛的音聲。他們見到佛光是綠色的。下面第十七句:

  【金毫相光。】

  我們許多人見到佛光金色的,遇到金色的根不但是利,一定很深厚,佛經裏面講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注解是講表餓鬼,餓鬼諸位要記住,不一定都說是餓鬼道,可以把它做爲餓鬼的業因來說,餓鬼的業因是貪。‘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我們可以肯定一切衆生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佛性,這佛在經上常講。一切衆生無量劫來都學過佛,都曾經聞法,都曾經親近諸佛如來,只是不聽教誨,隨順自己的習氣,依舊搞六道輪回,不幸而墮三途。在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善根還相當深厚,縱墮三途,遇到佛緣,善根會現前。尤其是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鬼畜往生也會見到金色光明,也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不過這些道,三惡道業障重,很難覺悟,果然覺悟,不輸給人道。阿彌陀佛度衆生是度九法界衆生,我們在經上都看得很清楚,所以說是三惡道裏頭,如果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也是金色。下面第十九:

  【慶雲毫相光。】

  “慶雲”,我們中國也叫它做‘景雲’。注解裏面說‘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征’。慶雲也是彩雲,像我們早晨跟晚上看到彩霞一樣,這是屬於慶雲。它有很多顔色,表五住煩惱,離五住煩惱。什麽叫做五住煩惱?這是佛學的名相,也是普通的常識。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三類。說五住還是這三類開出來,見思煩惱,見煩惱叫一住,見惑,佛法裏面叫‘見一切處住地’,它是從分別生的,它不是俱生;見爲一住。思惑裏面就有三住,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思惑,三界統稱爲‘愛住地’,這個煩惱是俱生的,無始劫來的習氣。思惑是什麽?貪、嗔、癡、慢、疑、惡見,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俱生煩惱。合起來這是四住,見叫一住,思裏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四住了,合起來是煩惱障,通常我們也稱爲見思煩惱。下面再一類就是塵沙、無明,塵沙跟無明合起來叫一住,‘無明住地’,這樣就變成五住。無明住地是根本,是屬於所知障,前面四住是煩惱障,後面塵沙、無明合起來叫所知障,也叫做五住無明,亦稱爲五住煩惱。由此可知,五住要破盡,就是如來果地。阿羅漢只破了四地,欲界、色界、無色界,超越了,塵沙、無明沒破,無明住地沒破,所以他不能夠出三界。塵沙破了,塵沙是比喻多,無明這是根本;根本無明破一品,超越十法界,所知障開始破了。在此地用慶雲毫相光來表法,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這個境界《華嚴經》裏面講圓教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第二十一:

  【千輪毫光。】

  意思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所說的光它不是輪相,注解裏面講散光,輪相的光比散光圓滿得多,它代表說圓法,利益圓頓根性的衆生。一切衆生學佛的根性,最難得、最可貴的是圓頓根性,那我們是不是這種根性?不是的,如果要是圓頓根性,修學就沒有這麽困難,一接觸就開悟,所謂‘一聞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一切根性當中圓頓根性的人少,這種根性也就是《壇經》裏面所講的上上乘人,比大乘還要難得。我們聽了心裏頭非常羨慕,有沒有方法培養我們自己成爲圓頓根性?有,不是沒有方法,問題你肯不肯接受,你肯不肯依教奉行,什麽方法?薰習,所有一切衆生的根性都是薰習來的,佛法也不例外,佛法因緣生。怎樣薰習?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你常常讀誦,不知不覺你就變成圓頓根性。讀誦要理解,解了之後要依教修行,經典裏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你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那就跟這上面講,‘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說法如此;聞法也是如此,‘圓人聞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無法不圓’。

  關鍵要在善學,你會學才行,你不會學擺在你面前你學不到。什麽法是圓法?給諸位說,法法皆是圓法,不但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一圓一切圓。你要認爲這部經是圓教大乘,那一部經是別教,那你錯了,你沒有圓得過來。怎樣才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了。圓是真的,也就是我們常講‘事實真相’,‘真實之際’,顯密教裏頭所講的大圓滿,這是圓法。把圓法分別不圓了,是我們自己搞成的,絕對不是說法有偏、圓,法沒有;你說法有淺、深,這都錯誤;法有高、下,你全都搞錯了。法是平等的,法決定沒有偏圓、決定沒有高下、決定沒有淺深,所以《華嚴經》上講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菩薩所證的淺,等覺菩薩所證的深,淺深不二;初住菩薩裏面所證的有等覺法,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那才叫圓。我們要懂這個意思,一定要在生活當中真幹,真的去煉,煉什麽?離一切妄想、執著。“千輪毫光”,輪相。小注裏面講‘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無礙是《華嚴經》的境界。‘彌綸周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這才是大圓滿,這才是輪相的毫光。往後都是說輪相裏面的差別殊勝相。第二十三:

  【寶輪毫光。】

  “寶輪”跟千輪是一個意思,這裏面加一個寶字,這句著重在‘寶’,表法裏面‘表五道具圓根者’,取這個意思。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爲什麽說他是寶?他接觸佛法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一般大衆一生當中,接觸到佛法未必能成就,原因在哪裏?根性不相同,緣分不一樣。自己具足圓頓根性,遇到好的緣分,決定成就。這個地方的緣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緣無比的殊勝。能夠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修學,就能夠成佛作祖,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就是像《六祖壇經》裏面所說的大根性的人、利根性的人,利根性的人接觸之後能信、能解、能行。不是這種根性接觸之後,有的時候他不相信,或者是信了他不了解,了解之後不肯做;即使做的時候,疑慮重重,做得不痛快,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裏頭,他得的果報,當然就不一樣。在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圓頓根性的人是什麽樣子?他看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做事痛快淋漓,利益衆生,自己清淨無爲,絲毫不染,是這麽一個態度。第二十五:

  【日輪毫光。】

  這個地方也有幾句話說得好,說菩薩‘從初發心,爲度衆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這幾句話都是從境界上來說,他跟一般凡夫確實不相同。心地愈清淨,智慧就圓滿,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雖然看得清楚,菩薩應世依舊是隨緣,正是普賢行願裏面所講的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們喜歡怎麽做那你就怎麽做,善因感善果,惡因得惡報,因緣果報決定相應、決定不爽。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決定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這個隨順我們很不容易做到,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加一點自己的意思,加一點自己意思在裏面那就不叫隨順;隨順是順其自然,絲毫意思不加,所以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讓你聽,你悟了你就隨順你的悟處,迷了隨順你的迷,佛菩薩不加絲毫意思在裏面。你要問爲什麽?這道理就深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這才叫學佛,學得跟佛一樣,然後在生活裏面得大自在。下面第二十七:

  【月輪毫光。】

  在此地表菩薩‘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衆清涼。然此二輪’,二輪就是講日、月,‘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鑒機也’。這段實在講最要緊就是末後這一句,‘照理鑒機’,實智照理,權智鑒機。機是衆生的根機,我們平常講觀機,鑒就是觀,你能夠認識一切衆生的機緣,你幫助衆生就契機;你有實智照理,宇宙人生的真相絲毫不迷,這是照理;理機雙契,這才能令一切衆生得真實利益。所以經不能不講,不能不細講,現代一般大衆粗心大意,心浮氣躁,今天講經決定不能像古人那個樣子,古人說話含蓄,話中有話,你要會聽,你不會聽你不懂意思;現在像古人那含蓄講法,沒有人聽得懂,你白講了。一絲毫含蓄都不能有,這樣說法人家聽了還未必能聽懂,這是我們要求三寶加持。所以研教、講經比什麽都重要,那念佛重不重要?同樣的重要,就像車的兩個輪一樣,少一個就不能動彈,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要觀察現在這個世間,世間這個機是危機,危急到極處。菩薩住在世間目的,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間人點點滴滴的動態不能不覺察,你不能覺察你怎麽教人?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觀照。現在是什麽世界?民主自由開放,將來必定趨向無限制的民主自由開放,這個事情麻煩了。爲什麽?凡夫,他不是聖人。在佛法裏面最低的層次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他們的確是民主自由開放,人家有德有行,有智有定,有德有能,好!得其正面的受用。而在一真法界是圓滿的開放,真正是無限制,《華嚴》裏面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民主自由開放是達到究竟圓滿。可是對凡夫不行,凡夫要這樣作法他是隨順煩惱,煩惱一開放還得了?佛菩薩是智慧,智慧開放,好!煩惱可不能開放,煩惱一定要約束,不讓它越軌,才能維護社會的安全安定,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看《華嚴經》五十三參裏面有殺盜淫,他那個殺盜淫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不但不墮三途,連十法界都不墮,高明到極處。可是我們凡夫隨順煩惱,你要做殺盜淫決定墮三途。隨順智慧示現造殺盜淫不墮三途,什麽道理?譬如社會一般人殺人放火,判罪馬上關到監牢獄去,演員在戲台上殺人放火不犯罪,沒人去管他,那是假的,在表演,不是真的。菩薩做殺盜淫是表演,不是真的,他隨順智慧,世間人隨順煩惱。民主對什麽人講?對佛菩薩講的。你這個國家所有一切衆生,人人是不是都是佛、都是菩薩,可以講民主;如果不是佛、不是菩薩,那民主好危險,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有一年在台灣住在木柵這個地方,也有四十年,四十年前,我在那邊講經,那時候我記得講《楞嚴經》。趙恒惕老先生來聽過幾次,這個人是民國初年軍閥,那時候大家稱他湖南王,在台灣與蔣介石先生同輩分就他一個人,蔣先生對他很尊敬,那時候好像他大概有九十歲。有一天我們講完經散步,送他回去,他在路上非常感慨說了一句話,他忏悔,晚年學佛,‘年輕時候無知搞革命錯了’,他跟我說錯了。我說:錯在哪裏?民主制度下面沒有人才;這話我聽懂了。你想看看在中國過去帝王專猘的時候,人才怎麽出來?求,劉備找諸葛亮三顧茅廬。現在人怎麽講?馬上就出來,要你求?我好,選我,我比哪個都能幹,哪個人都不如我。真正有學問、有能力的人退一步,不會跟人爭。所以民主制度底下人才到哪裏去?人才都隱匿、都藏起來,決定不肯參加競選,不可能的;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會幹這個事情。爲社會、爲衆生,貢獻服務方法很多,他不會走這個途徑,所以隱居隱到哪裏去?隱於商、隱於工、隱於農,以這些行業來貢獻社會,服務人民。所以隱居不一定是隱居在山林,隱居在山林也有,隱於工商裏頭很多,當然服務的面就比較小。所以趙老先生到晚年學佛的時候漸漸覺悟,明白這些大道理。

  這種大道理幾個人覺悟?幾個人懂得?我們今天縱然明白也不敢反對,爲什麽?民主自由是潮流,你反對潮流還得了嗎?所以佛菩薩順其自然,你民主順你民主,你自由順你自由,到你走盡頭的時候你也會覺悟,你也會回頭。所以這樁事情,孫中山先生他的智慧值得人尊敬,可惜壽命太短,也是衆生福薄,他走得太早了。他的觀察是把中國古時候傳統集合西方的優點,他倡導革命,提倡一黨專政,所以他不是民主自由開放,他不是這樣,他是一黨專政。是以全國的人才集合起來,組成一個團體來管理國家,代替帝王,帝王是一家人,他一家人來管理這一國;現在是我們一國人有智慧的集合起來,管理這個國家,這個方法好,所以他不是多黨制。多黨制就爭,一爭就亂,孟子說得很好,‘上下交征利’,國家就危險。他讀書還是讀得多,他懂得這個道理,怎樣真正造福社會、造福人群,讓大衆得到真實美滿幸福的生活,這是大智大仁;這樣人物在曆史上也是不可多見。這是說到‘照理鑒機’。第二十九:

  【宮殿毫光。】

  “宮殿”,要用在現在的話來講高大的建築物,古時候宮殿在一般建築是最高的,現在我們不能夠看到宮殿就想到古時候宮殿,不行,那個意思表達不出來,現在我們看到一定要想到現代都市裏面高樓大廈。在此地‘表三途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三途層次最低,從三途出來生到人天兩道,這高處。但是這還不算高,五道實際上就是六道,五道是講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五道同歸佛果’只有淨土,真是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能令地獄衆生一生成佛。這在佛法裏頭,無量無邊的法門,只有這一個法門最殊勝。要用這個意思來說,那是一切法門裏面淨土法門最高,淨土法門最勝,愈是最殊勝的法門,諸位要記住愈是簡單,所以淨宗的經論最少,五經一論,少才好學。

  五經一論我們是不是要全部來接受?不一定,這六種東西任何一種都能成就。這五種東西從分量來說有大小的差別,《無量壽經》大,文字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小,文字少,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可是裏面所講的理論原則、境界成就,決定沒有差別;只要能依一種,都能夠往生不退成佛,這是這個法門真正殊勝之處,一切衆生遇到之後得大利益。縱然是這一生他不能完全相信、不能完全理解,沒有認真修行,那個真實利益還是存在;他來生、後生,再遇到這個法門,善根起現行,必定成就。這個狀況跟我們一樣,我們也不是這一生才接觸,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接觸過,接觸過爲什麽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那個時候接觸信不深、解不透、行不力,依舊隨順煩惱,還在六道打滾,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今天又遇到,過去世的善根起現行,生生世世一遍一遍的薰修,到哪一生接觸真的明白、真的覺悟,決定不懷疑,下定決心這一生依教修行,那他就出離六道,就成功了。所以這一生當中能信能解、能願能行,還是禀承過去世的善根,這是聞法修學的習氣,這在習氣裏面好的,能隨順這個好的就行!末後這一條:

  【海雲毫光。】

  ‘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這是講佛放光這一段經文,始從白毫歸結到海雲,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細去體會。這個地方這一句它所表,前面放光裏面大圓滿光明雲,在第一品裏頭是把這一句擺在最先,在這段放光的時候把這個意思擺在最後,其中的味道大家細細去體會,無盡的深廣,這才真正契入一真法界。顯示五道同歸淨土,入淨土就入了平等法,就入一真法界,一真就不二,樣樣都不二。所以我們現在供佛像,我們供三尊完全相同的阿彌陀佛像,有人問我:法師,你這個供是什麽意思?我說:西方三聖;他說:統統是阿彌陀佛?我說:你說是阿彌陀佛,我說不是。我說:當中阿彌陀佛,這一邊觀音菩薩,那邊大勢至菩薩;那完全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沒有差別,你供的像有差別,是你們凡夫供的,分別心;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他的相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你們不是在《無量壽經》上念過?

  將來我們彌陀村建立,我跟李居士說過,念佛堂圓形的念佛堂,念佛堂的四周統統供阿彌陀佛的像;其實我們現在講阿彌陀佛你才懂,不講阿彌陀佛你不懂,那是什麽人?蓮池海會,每一個往生的人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一個相,一個相是平等相,沒有差別;相貌一樣、音聲一樣、體質一樣,皆是紫磨真金色身,這才如法。所以你所見到那是蓮池海會的大衆,十方世界往生的這些聖者,我們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這個意思。不懂得,這裏都是阿彌陀佛,只有明白的人點頭,蓮池海會。


  這是屬於境界上的問題,用這個方式引導我們逐漸契入境界,然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整段的經文。這裏面所講的光色種種不同,其實一個光,一個光現這麽多色,現這麽多相,你要曉得這裏頭事實真相是什麽?光從哪裏來?從實智,真實智慧。實智,《般若》裏頭所說‘般若無知’,無知之智是實智,實智是遍虛空法界,像什麽?像大海,海水一樣,遍滿大海,水是實智。光是什麽東西?光是波動,現在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光是波動的現象,音聲是波動的現象,電是波動的現象,波是作用。諸位想想如果沒有水,哪來的波?水上波浪是依水而有的。諸佛菩薩放光依什麽而有?他要沒有依的話,水波要沒有水的話,波怎麽形成?決定沒有波。諸位要知波是權智,權智是依實智,依實智起光波,如來所發出來音聲是音波,光是光波。如來,我們講法身大士,他們所發生出來都是依實智,起的光波、聲波、磁波,是這麽個道理。

  我們有沒有實智?有,這是平等的,這不是修來的,自性裏頭本來具足。我們本來具足,迷了,迷了變成什麽?變成無明,所以六道凡夫,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波。那個波是依據什麽?依無明,無明就是自性,迷了的自性叫它做無明,覺了的無明就稱爲自性,所以無明跟自性是一個東西。但是起作用變成兩種結果,悟了的時候是一真法界,得大自在,迷了的時候是六道輪回,苦難無邊。佛法之可貴一念覺,這是我給你講放光這段的道理,你明白之後,真的看到佛放光一句話都不要說,這裏面的意思圓圓滿滿你都明白,哪裏還要費這麽多,說這麽多廢話。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個作用而已,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權智是用,實智是體,體遍虛空法界,用也遍虛空法界;體是靜的,清淨寂滅,用是動的;體無相,用有相,用它有波,波就有相。有些現象我們肉眼看不到,佛能看到,五眼圓明,他能看到,我們今天看到光,聽到聲音,但是看不到光波動的現象,覺察不到音聲波動的現象。可是我們現在藉儀器能夠觀察得到,儀器裏面我們能夠看到音聲的高低,高音它的音比較密集,集中起來那個音就高,低音的時候那個音就好像散了,這是高低音利用科學的工具發現。光波是波長跟波短,那就是一波有的波很長,有的波很短,這長短波的現象看出來;長短波的現象就現的顔色不一樣,色不相同。

  由此可知,我們懂得這個原理,佛發射出來的光波是一;換句話說,他發這個光射出來是平的,沒有波浪。佛發出來的音也是平的,也沒有波浪,所以‘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但是衆生發出去這個波它有波浪,跟佛的波一接觸,佛的波浪也就跟隨著衆生波浪,恒順衆生。但是衆生跟佛的波浪接觸當中,他就有領悟,幫助衆生開智慧,原理在此地。然後你才曉得今天這個世界這麽亂,衆生這麽苦,大家心發出來的波是什麽?貪嗔癡的波,這個波很壞,而且這個波度起伏太大。我們今天念佛修定,使我們發出這個波緩和,他那個波很大,我們緩和這一沖擊,我們的波也大了,但是他那個波度在降下,他的降下,我們起升,這樣才能夠把世間災難減緩,把世間災難再延遲,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念佛堂念佛這個波,也跟電波一樣傳遍全世界,念佛有什麽好處?好處在此地。你真正懂得,你就産生信心,我們在這裏念佛全世界人得利益,不僅是自度。所以你發真心,懇切的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來念佛,自利利他。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關在家念幾句佛,你對社會有什麽好處?真有好處,社會人沒見到,但是他得受用,他得好處,他不知道好處從哪裏來,也不知道是怎麽改變,那叫迷惑;覺悟的人、明白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佛經字字句句,可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大家更容易懂;佛爲什麽講經說法、放光現瑞?顯示這個道理。今天講生化、講物理、講化學,佛這東西全部都表達在裏頭,而且講得究竟圓滿,希望大家要細心去體會。佛法是一門高深的科學,絕不輸在現在尖端科學之下,比他們高明多了,他們的科技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佛法的科技能解決問題。所以希望同修們要認真努力,這裏頭決定沒有迷信。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2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4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四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五十一面,請看經文: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贊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前面我們看到是世尊放光,第一句總結前面放光的瑞相,接著佛就告訴大家,以微妙之音,“微妙音”裏面含義是無限的深廣,一音裏面含一切音,一一音中含一切事,所以稱之爲微妙之音。告訴在會的這些大衆,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這都是地藏菩薩教化的一些大衆。“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贊歎地藏菩薩”,這一句話是總結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所說的全部經文,都是稱揚贊歎地藏菩薩。下面幾句是總結,“於人天中利益等事”,底下就說得很具體,總結全經。這句是結名,也就是講教,我們用教、理、行、果這四項來說,這是教。這一次我們在澳洲做了二十天的參學,觀察澳洲現在多元文化的推廣,逐漸有了成效。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佛家的教學,實在是世間從事於多元文化追求向往的一個理想教材,就是大乘經典。


  ‘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人天是講天上、人間,也就是指六道之中;六道之中當然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體。地藏菩薩、釋迦世尊,如何能對一切不同的衆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於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的信仰,能夠把他們種種不同,幫助他們消除,幫助他們融合成一個共同體;共同體就是一真法界,多元不同體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衆生最後都歸到一真法界,這是真實利益,這是世尊高度智慧、善巧方便的教導。所以佛法的教學,佛教給我們什麽?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第一佛教給我們人與人怎樣相處,‘六和敬’就是佛的教導。如果我們跟人都不能相處,還談什麽成就?人與人之間非常複雜,說實在話每一個人、每一個衆生,都是多元文化的一個形體;因爲一個人、一個衆生過去世中,生生世世在六道裏輪回,阿賴耶識含藏許許多多不同的種子習氣,豈不是多元文化的一個結構?何況跟大衆相處在一起,要怎樣去相處,大學問;能夠消除歧見、消除誤會、消除隔閡,互相尊敬、互相關懷、互相合作,這佛陀對我們期望。特別是修學大乘,經裏面常常教導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依舊在一切衆生境界當中還劃小圈圈,那就錯了,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菩薩的教導。所以學佛第一個要拓開心量,要包容一切,你才能入佛門,你才能懂得佛所講的話,這給我們真實的利益;利益自己、利益社會、利益一切衆生,經上講的是這些事。


  第二句說“不思議事”,這是從體上做總結,理是一個,爲什麽種種不同他能夠融合成一體?因爲理是一個。相有種種、事有種種、用有種種,理體是一個,所以能夠歸一,《華嚴經》裏面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能歸於一,因爲體是一個。像一個大海,海是體,海裏面起的水泡,起了千千萬萬的水泡,每個水泡不一樣,每個水泡一個小圈圈,但水泡從哪裏起來?都依大海起來。衆生迷,迷失了,不知道體是一,所以才起種種誤會,如果知道體是一,平等、清淨、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縱然是冤家對頭,也知道我們體還是一,離開了理體哪來的現相?體是什麽?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思議,‘不思議事’是結體。

  “超聖因事,證十地事”,這是講行,也是結宗,宗就是我們修學的方法、修學的綱領,這是行。‘超聖因’是菩薩所修的因行,‘證十地’是果,修因證果。十地即使是別教菩薩,也是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這是契入一真法界。如果講三賢菩薩,那得圓教三賢菩薩,才超越十法界,如果是別教三賢菩薩,還在十法界裏面;說十地決定超越十法界,這是入一,入一真法界。末後一句是結用,“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這個總結不僅僅是世尊爲我們,總結地藏法會裏面所說,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也可以用這幾句話來做個總結;佛給我們講的就講這幾樁事情,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爲一切衆生所說也不超過這個總結。


  明白這裏面幾句話的意思,我們就曉得佛教給我們,教給我們做人懂得人與人的關係,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第二懂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現在我們講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生態,我們如何跟大自然相處,跟這些動物、植物、山河大地相處。大自然愛護我們,我們也要愛護大自然,大自然對於我們有貢獻,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仰賴於自然生物,我們如何報答大自然,有誰能想到?佛想到、菩薩想到。再第三人與鬼神如何相處?佛家的教導就是教這些事情。這三方面有一方面有過失就有麻煩帶來,那就是佛法裏面講造業,三方面處得很融洽,那就是功德,修積功德;有一面有了缺陷的時候就造業。這三方面要能夠處得融洽,先對於環境、事實真相,必須要了解、必須要明白,佛爲我們講經說法,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教導我們如何與人、與物、與事、與天地鬼神融洽相處,也正是現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標;這個目標都在大乘佛法裏面,希望大家對於大乘經典要細心體會。

  我們爲什麽體會不到?沒有切實去做,所以你體會不到。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習氣,這就不行了,別說經文你看不懂,注解你也看不懂,我講的這些你還是不懂;你能夠體會到是表面,真正講是皮毛,一分都沒有滲透進去。佛家的經典,我跟諸位說過,字字句句都深廣無涯,怎樣深入?全靠修持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見地,就有一分契入,沒有真實功夫不行。真實功夫從哪裏做起?從斷惡修善做起。‘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是要我們去做到,‘不思議事’是需要我們去體會,‘人天利益等事’是我們要學習,你才得到究竟圓滿的大用,那就畢竟不退無上菩提。青蓮法師的注解,諸位自己去看,他注得也非常之好。請看下面經文: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衆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我們就看到此地。這是觀世音菩薩,在大會當中,觀音菩薩也參加這個法會,也是這個法會聽衆之一。他聽到世尊極力贊揚地藏菩薩,聽了之後他也起來,代表菩薩衆對地藏菩薩的贊揚。這個法會我們要留意學習,法會開端是怎樣開端,法會將要圓滿,圓滿是怎樣來結束,這個我們要學習。世間法裏面一個法會,先一定有開幕詞,會結束之後也有一個致謝詞。我們這一次在西澳佛學會,西澳佛學會我不知道狀況,剛剛成立,而實際上我們去看的時候,它的緣沒有成熟,成立得太早了;至少他們要學三年,三年之後再成立佛學會,那就很如法。我們的法會開端跟法會結束都是突然的,前面沒有介紹,後面也沒有結束,變成是不倫不類,這是我一生當中參加很多法會第一次遇到。他們自己沒有經驗,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法會的活動,所以對於儀規完全不知道,真正是無所適從。他們對我們招待熱情,我們很感謝,他們的會長送我到機場來問我,他說:招待不周;我說:招待很周到,我們非常感謝,法會不周,要好好的學習。他想找個時間到新加坡來學一天,我說:不行!一天你就學會,你是天才;真正要學會,至少要在新加坡住三個月,哪有一天就學會?如果說領導一個團體,幫助一個地區學佛,那是菩薩發心,不是感情用事,真正要虛心學習。

  從這裏看這個法會將結束,觀世音菩薩代表菩薩衆出來致詞。觀音菩薩在中國大家都非常熟悉,知名度排在第一,很多人不知道地藏菩薩,沒有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贊歎意思就很深。菩薩“白佛言”,稱“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具大慈悲”,這個話從觀世音菩薩口中說出,那誰不相信?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觀音菩薩贊歎地藏菩薩大慈悲,而且地藏菩薩大慈悲的落實不亞於觀音菩薩,並不在觀音菩薩之下。“於千萬億世界”,‘千萬億’不是數字,是形容詞,形容這無量無邊的世界,哪個地方有衆生就有地藏菩薩在,化千萬億身。


  “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這兩句話就是世尊在這部經上所說的。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辨別,斷惡修善、依教奉行,你們想想是福德還是功德?假如你還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三界;如果你是離四相修行,是功德。佛在金剛會上教我們,要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修諸善事’,那是功德。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什麽?真正修行都落在福德這邊,不是功德。起心動念還有我執,念念都是爲我,我總是擺在第一,諸位要曉得,我執是輪回的根本業因,你只要有我,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修再大的善業也是六道裏面享福,福享盡了還要墮落,要懂這個道理,這在前面都跟諸位講得很清楚。六道、十法界怎麽來的?六道來由有三個基本的因素,妄想、分別、執著,你全都有了,這就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如果你把執著破掉,你還有妄想、分別,你六道沒有了,有十法界;十法界裏頭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在這裏面生活。再能夠把分別也舍掉,你就超越十法界,則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級從哪裏來的?怎麽形成?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破一品無明你的境界會提升一層,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妄想完全沒有,你是證得了大圓滿,那是圓教如來的果地。

  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知道之後然後才曉得世尊教我們離四相的用意,四相不能不離,不可不離,不離就不能離六道輪回。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對這個喜歡、對那個討厭,都是幹六道輪回,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是搞六道輪回,你以爲你能往生?不能往生。能往生的人,四相真離,心地真正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很多帶業往生的人,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人,他那一念、十念與四相相應,最後臨終的一念還是有我、人、衆生、壽者,就不能往生。以前李炳老常講,一萬個念佛人,能夠往生的是兩、三個而已,什麽原因?我、人、衆生、壽者沒斷。我們想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什麽時候練習?現在就要練習,不要等,‘我現在還沒有到臨終,臨終時候再離’;臨終時候你有把握,你能離得了嗎?平常就要真幹。

  對於世間之感情,我們一般講情結要淡,愈淡薄愈好。念念爲衆生、爲社會,不要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是造業、就是造罪,別人都爲自己,那是他的事情,他要搞六道輪回,佛都管不了,我怎麽能管得了?修行證果的事情,要靠個人自己努力,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也幫不上忙,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十法界就是十條道路擺在我們面前,你自己願意走哪一條,佛給我們說明,讓你自己選擇;自己要隨順煩惱、隨順習氣,大多數是走三惡道;真正覺悟,舍離一切煩惱,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成就功德。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要很清楚。‘及不思議威神之力’,這是講地藏菩薩,特別在六道當中,勤苦的教學,以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特別是惡道衆生。再看底下經文: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贊歎地藏菩薩雲。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從觀世音菩薩口中得到,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贊歎地藏菩薩,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沒有一個不贊歎地藏菩薩。而地藏菩薩的功德,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贊歎都贊歎不盡,底下講“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都說不盡。地藏表什麽?諸位要曉得,孝親尊師;地藏菩薩的功德就是孝親尊師的功德。前面跟諸位同修報告過,爲什麽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教化衆生這樁事情,不付托給其他的菩薩,要特別付托給地藏菩薩?爲什麽不付托給觀音菩薩?前面都跟諸位說過,付托給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做不到,付托給文殊、普賢,文殊、普賢也做不到。付托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人家孝敬,孝敬是根;觀音菩薩是孝敬的發揚光大,你沒有根,他從哪裏發揚光大?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然後你就曉得,我們學佛從哪裏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今天社會動亂,動亂的根源在哪裏?迷失了地藏,不懂得孝親尊師。所以一個社會的安危,一個社會的治亂,一個社會的禍福,根在家庭;而家庭的根在夫婦,世出世間教學都懂這個道理,都在這個根本上用了許許多多心血在教導,希望大家覺悟。夫妻兩個結合,不是你兩個人的事情,對於整個社會你有責任,你夫婦不合,你家庭就破碎,家庭一破碎,社會就動亂,全世界的人遭殃受罪,誰懂得這個道理?佛陀教育多麽重視家庭,儒家的教育講求‘敦倫盡分’,現在社會動亂,大家疏忽了家庭教育,所以整個動亂,整個災變的來源,不曉得從哪裏來,你怎麽能夠防範?你怎麽能夠救拔?一家人相聚固然是有因素,佛在經上講人與人之相聚四種原因: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恩恩怨怨沒完沒了,這是事實真相。

  人爲什麽受教育?爲什麽接受聖賢人的教誨?聖賢人了解事實真相,你明白之後你就能化解。縱然是一家人是報怨而來,在中國第一個模範是舜王,舜王家庭那就是報怨而來的,那不是報恩。一家不合,舜他有智慧,他懂得盡孝,能夠把一家冤家相聚,把它怨結化解,能夠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親愛,互相合作,在佛法講這菩薩。菩薩不是看到冤家債主躲避,不是的,如何化解它,躲避不能解決問題,來生來世還會碰到,一定要懂得化解,所以才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小而一家人,要有智慧、要有耐心去化解,解冤釋結,培養恩義,你一家自然和睦,和睦你這個家就興旺,這裏頭有大道理。地藏菩薩教化衆生這個基本的概念,基礎的課程,功德利益即使三世諸佛如來都贊歎不盡。下面觀音菩薩又說: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衆,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注解裏頭說得很好,“向者”,這裏頭有遠、有近,近就是本品的文字,遠是贊歎品初的文字,這在卷中第二十五頁。

  【唯願世尊,爲現在未來一切衆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觀音菩薩不但爲我們做證明,更爲我們啓請,他啓請的話,“爲現在未來一切衆生”,‘現在’是當時參與法會,‘未來’就包括我們在內,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經典,來研究這段經文,包括在這一句經文之中。請世尊爲我們再介紹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這些事,目的是讓天龍八部這些護法鬼神,瞻禮得福。“瞻禮”是什麽?生起孝敬之心,這個心一生就得福;鬼神生心,鬼神得福,我們生心,我們自己就得福。下面這是世尊接受觀音菩薩的啓請,爲衆說法。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

  世尊乘便在這裏先對觀音菩薩一番稱贊,觀音菩薩跟我們這個世界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我們學佛就要懂得跟一切衆生結法緣。這個意思我們要清楚,結法緣,不可以結情緣,‘情’一生,麻煩可就大了,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那要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要受長劫的苦報,決定不能夠幹,結法緣。法緣是把佛法介紹給他,幫助他認識佛法,幫助他理解佛法,幫助他修學佛法,這叫結法緣。永遠保持自己清淨平等覺,這裏面決定不生愛憎,這就是法緣;如果在這裏面有歡喜、有討厭,這就變成情緣,非常非常可怕。所以多多少少自古以來,在家、出家的大德跟一切衆生結緣,把法緣轉變成情緣,都墮落了,太多太多。所以大乘菩薩沒有相當的定慧,反而不如小乘,小乘是他不講經、不說法,他跟社會大衆遠離,獨善其身,他不容易墮惡道。大乘菩薩跟大衆在一起,所謂‘和光同塵’,如果自己沒有定慧,自己不能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依舊隨順煩惱習氣,沒有不墮落;講經說法,修一切善事,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縱然我們發心修善,實在講也不是容易事情,那個善是不是真的善,諸位如果念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講得很好,善有真善、有假善,有大善、有小善,有偏善、有圓善,他講得很多,你懂得哪是真善?現在我們看到世間有不少人,真心想做一點好事,由於沒有慧眼,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反而拿著他的財力、物力去造一切罪過,縱然不是有心,他的心裏是想修善,結果變成了惡;他雖然沒有罪,他有過,要看他造作最後的影響,如果影響很重大,還是有罪。這個我們不能不謹慎,如何能夠辨別?唯一方法讀誦大乘,我們對一切事物才能看得清楚。現在有許許多多人,都以爲建道場是好事情,地藏菩薩在這個經裏面也教我們建道場,修繕舊有的道場,功德都很大。可是你要想到‘道場’,它有沒有道?不是說建一個寺廟那就叫道場,這總要有沒有道?如果沒有道,你在那裏建立,讓許多人去爭,去爭奪,讓他們那些人去造罪業,你有沒有過失?這個不能不謹慎。

  所以我一生對這個事情小心謹慎,不敢做這個事情,你做了之後,這個道場人多,每一個人都在裏頭爭權奪利,這變成造作罪業的一個處所,不如不做。所以我常常勸人印經布施,這個沒有過失,我們印的經人家拿去賣,賣也好,有人買它就有人讀,這個沒有罪過;只有好處,沒有罪過,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了的。實在講這些事實,我們稍稍留意都能看得很清楚,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們造作的是功德還是罪過,在佛法裏面講就是如法、不如法,這是我們要重視的,決定不能夠感情用事。今天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這個道場,我勸幾位同修發心護持,這是我學佛四十多年來頭一次,因爲我在這個地方看到,這個場裏頭有道有學,有道有學你護持是功德,是好事情。如果這裏頭沒有道,沒有人如法的修學,那護持這個地方就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很冷靜的觀察,他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跟佛在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經典是標準,拿這個標準我們去衡量自然就明白,用不著去問人,我們在這一生短短的數十年當中,遇到這個機緣做一點好事情,這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佛在此地這是順便稱贊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也有大因緣,跟地藏菩薩一樣。

  【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衆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贊歎汝者,是諸衆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這一段是世尊贊歎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與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有大因緣。這個世間包括娑婆的十法界,範圍很大,十法界的衆生,尤其是六道罪苦衆生,世尊在《無量壽經》裏面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大災難的時候,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夠脫離災難。這話我們乍聽起來好像是迷信,其實它確實是有理論根據,這裏頭最重要是一心稱念,才能夠把災難化解。災難是怎麽形成的?是一些惡念惡習波動現前的現象,一心稱念你這個心是清淨平等,你發出這個波跟起伏不定的波互相幹擾,如果你這個波的力量強,你幹擾它,它不能幹擾你,清淨平等就把惡念惡習的波拉平,災難現象就化解了,道理在此地。

  現在科學家也懂得這個道理,但是說得沒這麽清楚,他們發現整個世界在過去講還有物質,現在說法是物質根本就不存在,物質的現象是波動現象造成的,所以一心稱念這個波是最好的。一心就是一真法界,真心,所有一切波動是妄心,我們用真心,把妄心就化解,災難就除了;一真所現的是諸佛菩薩的一真法界,是安定的、和平的、吉祥的、安樂的。我們要細心的體會這個道理,然後佛在經典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就肯定,我們知道這樣做真的是有效果。這就是得佛菩薩的加持,我們世間人講佛菩薩保佑,你自己不能到一心,佛菩薩加持不上,你自己念到一心,就跟諸佛如來感應道交,就這麽個道理,所以佛法裏頭確實沒有迷信。

  此地說‘聞名見形’,這是緣。‘戀慕贊歎’,戀慕是向佛菩薩學習,贊歎是稱揚諸佛菩薩,就是把佛菩薩介紹大衆,我們講的弘法利生;贊歎是弘法利生,戀慕是依教修行。由此可知,這樣的人決定是有善根福德,聞名見形是因緣,他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所以這樣的人“於無上道,必不退轉”,這是講他的果報。“常生人天,具受妙樂”,這是還沒有發心求出離六道十界,還沒有發心。他在六道裏面受人天妙樂,絕不墮三惡道,也不會生在阿修羅裏面,生阿修羅雖然是享受享樂,但是造業,他的福報享完必定墮落。人天裏面一定遇到善友,遇到好老師,給他做增上緣,有善根福德的人遇到善知識,他都能夠生信心,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這是勝因。“因果將熟”,這是真正覺悟,覺悟天上人間福報不可以久享,享福沒有不造業,不知不覺之中造業,所以他能夠舍棄自己的福報,專修淨土,那就“遇佛授記”。我們曉得在這個時代當中,這都是諸佛如來所講,‘末法時期,唯有淨土成就’,淨土頂重要是心清淨。

  昨天我們在飛機上,報紙頭條新聞,英文報紙報導,新加坡經濟衰退,預測明年春季比現在還要困難,政府提醒人民要做心理上的準備。這個說法我們很早就曾經聽說,世間的災難愈來愈多,愈來愈緊迫,我們如何能夠自處?從前李老師說,‘唯一的方法,念佛求生淨土’,他這一句話是真實教誨。求生淨土必須萬緣放下,所以今天彌陀村跟念佛堂的建立是大因緣,不但在現前這個時代希有,無量劫中也難得有這麽一次因緣,我們要懂得。我們在海外各地去走走,哪個地方都求我們,‘法師,你在這裏常住,你在這裏講經度我們’,你要曉得那是破壞這個道場;一個道場殊勝能夠拯救整個世界,這個道場破壞了,全世界人遭殃。這個道場就像電台、發射台,它這裏在發射平靜的思想波,産生很大的力量,你把這個人統統拉出去四分五散,都分開,每個道場力量都很薄弱,不能辦事情,於災難沒幫助。

  所以諸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應將全世界念佛人集中在一起,産生一個大力量。但是世間人都是感情,你在新加坡,不在我這個地方,爲什麽不到我這裏來辦?因緣,各有因緣,並不是偏愛哪個地方,哪有這種道理?什麽地方有緣,就在什麽地方做,世間人都是感情,都是爲自己,‘在我這裏辦,最好在我家裏辦’,小的那麽個圈圈,在我這個國家還不行,在我這個省,在我這個市,最好在我家裏,這怎麽能出得了三界?怎麽能脫離輪回?心量太小了,一定要懂得這道理。我們覺得那些人熱情,很可愛,我們也很感激,可是決不能上當,決不能聽他的,我們以整個衆生、整個世界安定和平爲目標。大的能包括小的,小的不能包括大的。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衆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在這品經裏面,這是觀世音菩薩出來替我們啓請,觀音菩薩的慈悲跟地藏菩薩沒有兩樣,都是憐憫苦難衆生;天龍八部要不聞經說法也造罪業。下面這是教導觀音菩薩,實在也就是教導與會的大衆,“聽”,谛聽,“吾”是世尊自稱,在宣揚地藏不思議利益之事。

  【汝當谛聽,吾今說之。】

  【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幾句不必解釋。下面是世尊爲我們大衆宣揚:

  【佛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大家的代表。

  【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這段話很重要,我們必須要記住,這是說明一個事實真相,生天,天人有福享盡的時候,福享盡那就死了。這就說明天上人壽命長,但是不能不死,六道統統都有生死,兩種生死都具足: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縱然到非想非非想天還是有生死,這裏頭不究竟。有多人希望生天?天不究竟。不但天福會享盡,天人有生死,而且天人還有墮惡道,從天上壽命盡了之後墮三惡道,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注解裏面前面這幾行說得好,我們念一念,‘三界諸天,各乘宿業’,三界是指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層。怎麽生天?過去生中所修的業不一樣,生天都是修善業,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十善業道,四無量心’,這是你生天的條件。

  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十善有沒有做到?諸位同修要在佛法裏得一點成就,這一生決定不能夠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決定不可以做,決定不能有害人的念頭;當然更不可以造損害別人的事,不能造。在任何場合當中,口不出惡言,基本做人的道理我們要會,要能夠做到。如果再能夠念念能利益衆生,能夠舍己爲人,那你就修積福德,你才能得天人的福報。起心動念爲社會、爲人民、爲一切衆生,你的前途光明,縱然不知道往生淨土,決定生天,享受天福。佛經裏面講的善惡、罪福,一定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藏經》也相當詳細,我們常常讀誦、常常思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毀犯?你讀誦當中檢點自己的心行,這叫真修行。如果有毀犯要真正忏悔改過,決定不能覆藏,不可以掩飾,掩飾你的罪業就重,你罪業愈積愈重,你要知道忏悔,要真正改過。決定不要占人一點點的便宜,沒有好處的,你占人家的便宜,來生還要報償人家,何必?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我們生活的受用愈簡單愈好。

  我這次在柏斯參觀一個小乘人修行的道場,我看了之後很受感動,這裏面有十七個出家人,來自許多國家地區,他們得到信徒供養,有一片土地,九十六百acre是山林,自己在裏面建道場,房子完全是自己建的,自己設計、自己建的,沒有找工人,建得很不錯。他們有個佛堂,莊嚴樸素,有個小型的圖書館;有浴室,浴室很大,那是一間一間的。自己住的寮房,現在有二十間,每一個寮房的距離大概走路是五分鍾,寮房是一個人住一個小寮房,我看那個樣子大概只有四個平方米,不大,如果擺床鋪的話三張床鋪就擺滿,小房間幹幹淨淨,就像小茅篷一樣,分散在這個地區;他說他們希望將來這個道場,頂多只住二十個人。沒有廚房,小乘人沒有廚房,不燒飯,接受別人的供養,每天有居士帶飯菜到那邊去供養他們;沒有廚房,他們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看了很受感動,專心在辦道。市區裏面他們有個下院、有個講堂,每個星期五派兩個法師下去講經說法,一個星期一次,聽衆大概有四百多人,都是他們的信徒。我們也有同修問他,如果是下雨刮風,沒有人送飯來怎麽辦?他說從來沒有遇到過。幾年之前火燒山,他們那邊樹木也都被燒掉,可是他們的寮房都沒波及,很不可思議,所以真正修道有護法神守護。我們看到很受感動,真正看看修行人的樣子,這就是我們參學的地方。

  這段經文所說,天人有“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天人福報大小也不相同,跟我們人間一樣,我們得人身,大家都得到人身,都居住在這個地球上,每個人的福報不相同。我們到澳洲去看看,澳洲人福報就比我們大,我們這麽多人修行,擠在這一棟小樓上,住鴿子籠一樣,人家居住的寮房,一個人都住很大很大地方,他寮房雖然小,他活動空間大;從我這個房間到你那個房間,走路要去看看你,要走五、六分鍾,這是山明水秀,我們現在講磁場不一樣,進入道場你的心會清淨,會生歡喜心。山上野獸比人多,可是出家人都有慈悲心,野獸也不害人,人與這些野獸可以溝通,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就溝通,毒蛇猛獸不會傷害你,因爲你心地慈悲,你沒有毒心。你心裏狠毒,跟它就起沖突,你心地慈悲、甯靜,跟它不起沖突。在中國深山裏面修行的人也很多,他們跟老虎、這些猛獸常常都在一起,那些猛獸好像在家裏養的寵物一樣都很聽話,道理就在此地。這就是佛教導我們,怎樣與六道衆生和平共處,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合作。

  人與毒蛇猛獸都能夠和平共處,哪有不能跟人和平共處的道理?所以念念要回過頭來想自己,不要想別人,過失在哪裏?過失決定在我這邊,別人沒有過失,你就能夠跟人相處。如果起心動念我沒有錯,他們都是錯的,你跟人家是對立,死對頭,這個情結永遠不能化解,所以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不要求別人隨順我,要求我怎樣隨順大衆,你就對了。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恒順衆生’,沒有叫衆生順我,沒有;然後才能在隨喜當中修積功德,功德是定慧。定是《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是定,定起作用就是慧,定慧才能夠解決問題。

  天人如果福報不是很大,臨終時候阿賴耶識裏頭惡習種子還會起現行,起現行他就會墮惡道。這是佛在經上常講,臨命終時業力現前強者先牽,哪一個念頭強,隨著這個念頭就投生去,所以臨命終時善念強就生善道,惡念強就墮惡道,不是閻羅王判你去入哪一道?不是,是你念頭在牽引你。你愚癡念頭強,畜生道去;貪愛的念頭強,餓鬼道去;嗔恨的念頭強,地獄道去。由此可知,如果我們最後那一念,念佛的力量強,這就往生淨土,這個念頭平常培養,臨命終時來不及。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沒錯,理上講得通,事上很少有,真正有那麽幾個人,過去生中宿善的力量強,一時迷惑造作惡業,臨終時有人提醒,他宿根就起作用,這樣才能往生,決不是僥幸的。如果你想僥幸得生,沒這個道理,一定要在平常培養,努力培養,加緊的培養,要知道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事因緣。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你怎麽會不放下?你一定能放得下。如果你說你還放不下,你對事實真相還認識不夠清楚,道理沒透徹,透徹之後決定放下,決定不沾染。

  ‘五衰相現’,五衰相經裏面有講,有兩種:小五衰、大五衰。小五衰,第一個是身體有了氣味。天人身體清淨,身體有香味。有一些念佛的同修,或者在念佛的時候,或者在讀經,甚至於經行的時候、討論佛法的時候,聞到異香,這香從哪裏來的?可能這個香你從來沒有聞過,你也說不上來,有異香,甚至於很濃的香味,有的時候好幾分鍾這麽長的時間,大家都聞到。古大德告訴我們,我們在此地念佛、誦經、討論佛法,天人從這邊經過,他看到了生歡喜心,他則停住在合掌,這時候香味你聞到了;這種情形很多,很多人曾經遇到過。小五衰相現前,就是他的福報快要盡,香味沒有了。第二種,天人身上都有光,這個光微弱了。第三種是洗澡的時候水沾在身上,我們洗澡洗完之後身體擦幹淨,天人不需要,水不沾身;水沾在身上,這是小衰相。第四種在境界裏面起了一個微細的貪念心,有一點染著。第五種眼睛我們叫眨眼,天人眼睛是睜開,不會眨眼,有眨眼的現象,這衰相。這是小五衰,福報快要享盡。

  福報享盡的時候大五衰現前,大五衰第一個是衣服髒了,天人衣服也不需要裁縫,也不需要去換洗,他的衣服真的是一塵不染,這時候衣服染灰塵。第二個,天人都戴帽子,帽子上都有鮮花,花枯了、花謝了,大衰相,這時候他很痛苦。第三是流汗,一有這種情形,他的壽命就快完了,在經上講大概不超過七天,他就命終了。第四種身體有臭味、有氣味。第五種他坐不住,坐立不安。小五衰相現前的時候,如果這時有緣遇到諸佛菩薩,遇到大善知識,他能夠忏悔皈依,依教修學,他能恢複,能夠增長天福;換句話說,增長他的壽命。大五衰現前,不行,決定墮落。所以天人愈是往高處去,墮落就愈苦;欲界天、色界天,天福享盡還有不少到人間來,得人身;四禅天、四空天壽命盡了之後,多半墮三途,或有墮惡道,這是一般常講‘爬得高,摔得重’,這裏面都有道理在。請看底下這段經文: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這就看緣分,如果他的緣分好,見到地藏菩薩,他在五衰相現前的時候,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或者是聞地藏菩薩名號。這是不一定見到菩薩本人,像我們現在塑造地藏菩薩形像,見到像;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也能“一瞻一禮”。此地講‘一瞻一禮’,我們不要誤會,拜地藏菩薩拜一次就行,哪有那麽便宜的事情?‘一’是一心,這要懂得,真心。真誠心瞻禮,真誠心裏面就具足了忏悔,具足了禮敬。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裏面講,五條的修學綱領,瞻禮當中是圓滿具足。夏蓮居老居士依據這個原則,給我們初學訂了一個功課‘淨修捷要’,淨修捷要就是依天親菩薩《往生論》裏面講的五個原則來訂,所以有禮敬、有稱名、有忏悔,這裏頭最重要是忏悔。“是諸天人,轉增天福”,業障消除,福報就現前,他能夠延長享受天福的時間,“永不墮三惡道報”。注解裏面有一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就知道。從古人種種修學這些公案因緣當中,我們不但能生起信心,而且能夠體悟到事實的真相,知道怎樣去修學,這是講瞻禮忏悔修福。下面說: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璎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這是說見聞瞻禮的福報就很大,如果再加供養,那他獲福當然就更大。這裏面舉了幾個例子,“香、華、衣服、飲食”,表法的意思要懂。‘香’表信、香表戒定、香表五分法身,決不是我們帶一點香,在佛菩薩面前燃著供養就行,那是形象,要懂得從形象裏面體會實質,那才真香。所以能夠舍貪嗔癡,修戒定慧,這是真正以香供佛,我們燃這炷香意思在此地,遠離貪嗔癡,勤修戒定慧。‘華’表六度萬行,‘衣’表忍辱,這要懂得,‘飲食’表法味,“寶貝、璎珞”表莊嚴具。我們真正能夠依照這些方法來修學,你所獲的福報,所獲的利益,那就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注解裏面有說,注解末後講,‘今獲功福’,功德福利,‘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虛空無量無邊’,般若怎麽相應?就是《金剛經》上教給我們,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修積一切善法,修的善事雖然小,所獲得的功德福利無量無邊,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著相修行,修學的福報事情再大,他獲得的福報很小,這個事實世尊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了,特別是大乘經,我們要細心體會。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我們修學大乘人第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心量不能拓開,我們的成就說實在話,遠遠比不上小乘。小乘人縱然不能證果,這是真的,連小乘初果須陀洹都不容易證得,都很難,但是人天福報他是決定獲得,我們看了決定沒有懷疑,他們修天福。如果能夠斷八十八品見惑,才能證須陀洹果,但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是很不容易斷。

  我們大乘人,如果不能夠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就不能往生,這是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上的口頭禅,時時刻刻提醒念佛同修,‘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下就是放下四相,我、人、衆生、壽者,與般若相應,那個時候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往生真有把握。往生沒有把握是你對世間有牽挂,只要有一絲毫的牽挂,就障礙你往生,必須舍得幹幹淨淨。你有的布施,利益衆生,自己身體所需太有限,所費不多,何必累積許許多多這些日用品,讓自己身體造罪業,所以一定要懂得布施,要懂得自己的福報與一切衆生共享,那你的福報就大了,真正的福報。世尊這一段贊歎文很長,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下面是轉臨終惡業,也非常重要,我們明天再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3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5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五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六十一面,請看經文:

  【複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衆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曆耳根者,是諸衆生,永不曆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爲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先看這一段,這是轉臨終時候的惡業。這樁事情已經有許多人注意到,我這次在澳洲就有同修來問我,關於自己家親老人臨終時候要怎樣處置,怎樣幫助他。這些同修對佛法未必有很深刻的認識,可是他們都能夠關心到臨終的大事,佛家常講‘死生事大’。因爲人在臨終的時候,並不是說這個人就死了,死了一切都了,那就無需要這些顧慮。可是這個世間有不少聰明人,有不少有智慧的人,更難得是宗教的信徒,即使對於生死大事所以然的道理他並不清楚,可是這個事實的存在,他們都能夠深信不疑,都能夠想到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投胎,哪一道去受身?能夠覺悟到這一點就相當不容易,在一般講就是因緣果報,他能夠意識到這個層次,在世間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會收斂一些。這也是近代印光大師挽救世道人心,消除世間的劫難,特別提出因緣果報的教學,道理就在此地。如果跟他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真正能夠體會理解的人並不多,可是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一般人都能夠明了,都能夠體會得到。對於改變世間的人心,勸勉大家斷惡修善,消除世間一些災難,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地藏經》對於這個理念、這種教學,可以說分量非常的重,這也是我們前面提到,爲什麽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教化衆生任務委托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此地。


  經文一開端,叫著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六道衆生,叫著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叫著我們的名字一樣。往下的經文開示對我們來講無比的親切,特別我們看到“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把‘未來’放在前面,他說的‘現在’是當時法會裏面的大衆擺在第二,未來擺在第一,可見得這個經,實際上講經的意思是對我們講。‘諸世界中’,就不只一個娑婆世界,也顯示出地藏法門盡虛空、遍法界,跟淨土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點點滴滴顯示到,大乘法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的對象是法界當中一切衆生,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你的心量才能拓開,這是真心,這是我們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一切衆生本有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心量爲什麽會搞得這麽小?心量小才會被這些邪門外道欺騙,才會有吃虧上當這些事情,心量拓開就沒有了。虛空法界無不不二,所以經文字字句句意義無限的深廣,我們要能體會,要在這裏頭學習。所以是‘諸世界中’,沒有寫娑婆世界。

  這裏面特別是講“六道衆生”,諸佛刹土都有六道衆生,沒有六道衆生的,有但是不多,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衆生,大多數諸佛國土都有六道衆生,都很苦,迷得很深。“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關鍵的字樣在‘聞’,此地的聞是菩薩三慧裏面的聞慧,你就曉得不是隨便聽到,我們世間一般人在這裏錯會了意思,這是大乘經,一切都要用大乘菩薩的標準來衡量。菩薩三慧是建立在聲聞三學的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說念《地藏經》,也依照《地藏經》裏面所講的去修行,但是得不到果報,於是謗佛、謗法,說《地藏經》不靈;他沒有想到,他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沒有達到‘善’的標準,沒有人想到。善的標準是什麽?三福,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世間善人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你做到了,你是世間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你連這個標準都做不到,你學佛是佛門外的學佛,沒入門,怎麽修都是門外漢,沒入門,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有這個基礎之後,這才能入佛門,入佛門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你做到了沒有?三皈,大家今天做的形式,沒有實質內容,怎麽會有感應?戒經裏頭明明白白跟我們講,你真正受持三皈,你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今天三皈受了,一個護法神都沒有。你受五戒,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護你,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衛護。你今天一個護戒神也沒有,一個護法神也沒有,你三皈五戒叫白受了。今天的佛教我們要清楚,大家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佛法在行,不在說,說得再多,都沒有用處,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這是初級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這個地方‘得聞’,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相應,與什麽相應?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這一部經的名字,聽到這個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你才能悟入這個境界。

  所以說“一聲曆耳根者,是諸衆生,永不曆三惡道苦”,永遠不會墮三惡道,這是什麽境界?你們同修們都清楚,你們都學過教的,證須陀洹果就永不曆三惡道;如果沒有證須陀洹果,就不能避免三惡道。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在大乘圓教這個地位就是初信位的菩薩,這不就是跟你講超凡入聖嗎?你要說他怎麽會一聽菩薩名號,就能夠入這個境界?諸位想想中國過去禅宗許多公案,不一定是聽佛名、菩薩名,說不定你見到一樣東西,聽到一種聲音,豁然開悟;這是在禅宗公案裏面,我們聽說很多。那個難,那是契入自性的境界,這個容易,教下比宗門容易;但是教下的悟入,沒有宗門那麽徹底;宗門不悟是沒辦法,一悟他見性,這個地方悟入的時候,不見得是見性。但是一念想到經教當中教導我們,這些教誨、這些教訓,在自己心上油然而生,就能夠當下忏除自己的業障,就能夠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這就入初信菩薩位。初信菩薩位在斷德上來說,跟小乘初果相同,真的永不曆三惡道;雖然沒有出離六道輪回,決定不墮三惡道。你要問爲什麽不墮三惡道?三惡道的緣斷了。


  三惡道的緣是什麽?貪嗔癡慢。這個人念念想菩薩,念念效法菩薩,貪嗔癡慢疑這個心斷掉,真的沒有了,念念與清淨、平等、覺、慈悲相應。迷的人起心動念沒有忘記自己,總是以自己爲本位,這是迷,執著,放不下。覺悟了的人,念念想一切衆生,這個世界災難這麽多,衆生這麽苦,覺悟的人是起心動念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如何拯救這個災難。我們自己智慧也不夠,能力也不夠,福報也沒有,那起這種心、動這個念,不叫打妄想嗎?沒錯,是個妄想。如果是真心想這個問題,自然就得佛菩薩加持,我們沒有智慧,佛有智慧,我們沒有能力,佛有能力,我們沒有福報,佛有福報,這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他老人家教我要依靠佛菩薩才行,不能依靠人;人有大護法,在這個世間作大官,發大財,你依靠那些人,那些人不可靠,依靠佛菩薩才可靠。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覺心,以大慈悲心,爲社會、爲衆生,特別是爲苦難的衆生,跟地藏菩薩很相應。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哪裏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這個大道理我們要通達明了,然後你的心才清淨,你才能有感應。我們學佛憑借什麽?就憑借這點。我們自己成就,衆生之福,我們自己不能成就,衆生就受苦,就有災難。所以一切衆生的苦難,我過去常常提醒同修們,苦難誰造成的?我造成的,我修得不好,才讓衆生受苦。責任一定要自己肩負起來,決不能推給別人,‘這個事情與我無關’,哪一個佛菩薩說衆生苦難與自己無關?你查遍經沒這個說法。佛菩薩跟世間人不一樣,大家都曉得覺、迷不相同,迷惑顛倒的人他推诿責任,推卸責任,覺悟的人絕不推卸責任。所以斷德相同,智慧不相同,初信位菩薩的智慧比小乘初果高得太多,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你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讀這段經文就不會疑惑,就知道這是真話。

  下面是講修福,能修福就更好了。這是講“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家親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這一段很重要。一定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的財物拿來修福,這才有功德;拿別人的財物來修積功德,自己什麽都得不到,所修積的功德是別人的,自己還落得一身罪業,這個要懂得;一定是自己的,自己的財物才叫淨財。如果他在世間福報很大,他家裏面的房子很大、土地很多,在中國古代我們見到,往往他將自己的宅舍捐獻出來做道場,這我們在中國曆史上看到很多。像近代的楊仁山居士,那是一個大富長者,他在往生之前,沒有往生的時候他就寫下遺囑,把他自己的宅舍捐贈出來,‘金陵刻經處’,你們現在到南京去看看金陵刻經處,楊仁山的家。他的這些財産沒有留給他的子孫,捐獻出來做佛教的事業,這是我們一個最好的模範;他的財物、寶貝真的全獻,都捐獻出來。衣服布施,你的衣服太多了送人,世間苦難的人很多,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爲什麽不拿去捐獻出來布施?這叫真正修福。我們自己用有幾套換洗衣服足夠了,有幾雙換洗的鞋子也足夠了。富有人家一個人,我們從前在報紙上看到,有總統的夫人,她的鞋子就幾千雙,比賣鞋店還多,衣服多少千件,我們就不曉得,報紙上沒有登。你一個人怎麽穿得了?布施是修福。


  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此地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讀經也不要說死在句下,那就錯了。布施的方法很多,這個地方是舉一個例子,“塑畫地藏形像”,爲什麽?這個事情最容易做。如果叫你像楊仁山一樣,捐獻舍宅做道場,那就難了,有很多人說‘我沒有這麽大的力量,我家的房子很小’,沒有就捐出去也不能做道場,舉出這一個例子。如果講塑畫地藏形像,這不難,隨你的財力,你有能力,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力量小請一個人給你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這就是說隨分隨力。可是在那個時候行,沒有問題,造像功德很大,現在這個時代造像,問你有沒有功德?功德是有,不可否認,但是不明顯,現前得不到果報,這個道理在哪裏?佛法弘揚不彰,《地藏經》念的人很多,《地藏經》裏面的意思幾個人了解?由此可知,如果令一切衆生在佛門裏面做真實功德,現前就能夠得到果報,一定要有人宣揚,將地藏法門講得透徹、講得清楚,人家一見地藏菩薩形像他感受就不一樣。

  如果對於佛法完全不了解、不明白,甚至有誤會,這是偶像,地藏菩薩形像供奉著,他看到絲毫恭敬心都沒有,而且還批評拜偶像,迷信!我們問問:對於他這種批評的人、指責的人,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一曆眼根,永爲道種’,那是無量劫以後才起作用,現在不起作用。經上講得很清楚,毀謗之罪還是要墮地獄去受罪,等到那個罪受完了之後,這一曆耳根的道種,將來遇到善緣,他能起現行。由此可知,弘法工作在現前比什麽都重要,世出世間任何的事業,都比不上弘揚佛法事業這麽重要。我們同學們發心出家,不管你出家的因緣是什麽,總算是善根福德因緣現前具足,發心的因緣可以不必去計較,這一生當中有機會接觸到正法,有機會聞到正法,修學正法,這就成。這不僅是我們一生值得慶幸之事,正如古德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我們這一生遇到了,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發憤;發憤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叫發憤,我們這一生這個機緣就沒有空過。不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非常可惜,佛經上‘可憐憫者’;可憐憫不是指別的人,一個人一生沒有遇到佛法,那有什麽可憐?遇到佛法當面錯過,這個人真可憐。由此可知,佛經上講‘可憐憫者’指誰?指我們這一批人,當面錯過機會,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契入境界,原因就是你還是隨順煩惱習氣,你還是不能夠克服自己。


  念佛堂建立之後,許多同修給我們做出好榜樣,克服自己;本來自己煩惱很重、習氣很重,睡眠很多,萎靡不振,進念佛堂一點信心都沒有,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怎麽能熬得過來?進去之後,念過幾次就把煩惱習氣克服了,這是很明顯的榜樣。所以念佛堂成就很多人,念佛堂的功德無比殊勝。老年人看到年輕人都那麽精進,覺得自己時日不多更應當精進,得到鼓勵;年輕人看到老年人,年歲那麽大,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他們都不眠不休,年輕人就更慚愧了;互相鼓勵、互相警策,能收到這個效果。一個人念佛容易懈怠,容易隨順煩惱習氣,這就是爲什麽唐朝時候馬祖、百丈大師提倡共修,建叢林就是提倡共修,共修的好處在此地,叫依衆靠衆。在這以前,佛講經說法,教導大衆修行,個人自己事情,我們在佛經裏面沒有看到佛領衆修行,佛只是講經說法,修行在個人;那個時候個人都會用功,不需要人督促,各個有成就。

  從正法到像法,再像法轉到末法,人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懈怠懶散放逸,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馬祖、百丈才提倡共修。馬祖,大家聽清楚,不是民間拜的媽祖,你要那樣體會,你就搞成大錯了。祖,他是禅宗的祖師,他俗家姓馬,一般人稱他馬祖,他的法名道一,道一禅師;一般習慣上稱他作馬祖,不是民間拜的媽祖,道一禅師。跟百丈禅師兩個人發起建叢林,提倡共修,提倡依衆靠衆,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特別是在末法時期,過去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遍,他說佛教要再複興一定要恢複叢林制度,恢複叢林制度就是恢複共修的制度。我們現在今天提倡彌陀村,‘彌陀村’就是叢林的現代化,形式上跟從前叢林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這就是佛家常講續佛慧命,我們在形式上改變,實質上沒有改變。

  所以佛家的教學,我們一定讓社會認知,我們教學的方式跟現在社會教學的方式不同,爲什麽不同?目的不同。社會的教育在培育技能,佛法的教育目的在求開智慧,破迷開悟,是在求真實智慧,不是把技術能力擺在第一,我們是把真實智慧擺在第一,這是完全不相同。佛家教學在戒定慧,我們的教科書也是戒定慧三學,這部《大藏經》人稱爲三藏,三藏是經、律、論三藏,裏面講的就是戒定慧三學,這跟世間學校的教學完全不相同,我們必須把這個告訴世人。如果以他們概念來說,佛家著重在德行的教育,現在社會教育缺乏這一層,這個環節沒有。如果要社會安定,要世界和平,要多元化的社會,能夠達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德行教育非常重要。這是一個特殊教育,不是普通教育,如果用普通教育概念,依照他們的法令規章,佛學教育就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個我們要一定要明了、要懂得。中國古代的教學跟佛教教學很接近,但是現代教育,跟中國古代教學、跟佛家教學完全不相同,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也要讓社會大衆認同,使將來佛教教育能夠暢通而沒有障礙,我們會對社會交出我們的成果。我們培訓這些法師,法師有出家的法師、有在家的法師,出家、在家的法師對社會會有貢獻的。這是這一段說出修福。

  底下這一段這是講轉業,轉業最好是讓病人知道,知道家親眷屬給他修福,爲什麽?經論裏頭常說‘境隨心轉’,家親眷屬給他修福他自己不知道,轉變難、轉變慢,因爲他不曉得、不知道自己有福,他有自卑心。如果知道自己有福報轉變就快,大經裏頭常講‘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給他修福,一定要讓他知道,他知道自己修了哪些福報,真實的福報他就生歡喜心,所以轉業容易。因爲這個原因,使病人未終之時,他頭腦還清楚,告訴他家人把他的財物拿去修這種種福報。在我們現前諸位能看得到的洪老居士,我們去看他的時候真正是像病危一樣,他自己也是這樣想,恐怕來日不多,趕緊把這塊地捐獻出來,讓李木源給他做好事,天天催他,怕什麽?怕他自己死了以後,這個事情做不成,一天打好多次電話;李木源真熱心,一天跑好多次。自己真正知道,尤其李木源把彌陀村的構想告訴他,他歡喜,那他真正做了一樁好事情,他真的就轉了,還轉得那麽快。他喉嚨的癌細胞居然就拿出來,聽說現在可封口,三年,這裏打個洞三年,居然好了,他轉得這麽快。他所修的福報,比塑畫地藏菩薩形像要殊勝多了,他有福也有財力,有這份誠意來做念佛堂。

  昨天李居士來跟我商量,念佛堂我的建議是供養一萬尊阿彌陀佛,所以他跟我研究一萬尊阿彌陀佛像,是用木雕還是用浮雕的方式,怎麽樣來做?念佛堂裏面我們爲什麽供那麽多佛像?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加持,一切諸佛如來都念阿彌陀佛,所以你進入這個念佛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親近;第二個意思,我們念佛的人將來都成佛,念阿彌陀佛都作阿彌陀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進入念佛堂,念佛堂的佛像有一尊是自己,你說多親切!所以進入這個裏面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衆生跟佛是一。這裏頭有表法的意思在,這個功德無比的殊勝、無比的莊嚴,我們每一個進入念佛堂的人親切的體會,所以佛像要塑得很莊嚴。我們也用這種方式來發展這個道場,使人人能生歡喜心,全心全力來成就這個道場,希望這個道場做爲世界念佛道場一個好樣子。現在每個月從海外各個地區,組團發心到此地來念佛逐漸多了,自自然然形成一個念佛中心的念佛堂,所以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洪老居士七十九歲的生日剛剛過,我們聽到這個喜訊,三寶加持,使我們信心更堅固。這段經文我們可以舉出現前的例子。後面果報,諸位翻過來看: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現前洪老居士的果報正如經上所說,他的業報應該是得重病,做了這個功德他的病就好了,不但病好了,還延年益壽,一點都不假。注解裏面說得很好,我們把它念一念,‘何故須爲病人於地藏處,修供塑像’,這是先提個問題,爲什麽這樣做?‘以能愈病益壽也’,原因在此地,能夠叫疾病滅除,能夠延長福壽。有壽沒有福那還很苦,有壽又有福,因爲他修的有福,供佛能延壽。下面舉‘《止觀》雲’,《止觀》是天台教義;‘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這是佛祖給我們提出的警告,這是事實真相。世間人真有不怕惡道,這是佛經裏面所說的‘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他不知道惡道的恐怖,依然造作罪業。特別是打著佛教的旗號欺騙一切衆生,求得名聞利養,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的都是地獄業報。人的壽命很短促,‘人命無常,一息不追’,一口氣不來,那就墮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這是形容三惡道,三惡道容易墮入,很難出來。

  下面講‘無有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出離三惡道的條件,這時你怎麽辦?墮落三途之後,想修福沒有緣。我們人在這個世間,有多少有財富的人、有福報的人、有能力的人,一生當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想修福沒有地方去修福,往往由於愚癡,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將自己的財富力量去護持邪道,不但沒有去種福,反而招來一些殃咎,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我們常常看到。由此可知,消除業障這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確實不容易,一定要有慧、要有福,沒有福慧想消除業障都消除不了。如果我們很冷靜的觀察,不要看別的,看學佛的同修,就在我們周邊這些人,你仔細觀察他是很希望消業障,也很認真努力在做消業障的工作,自己以爲那個修福是消業障,可是你仔細去一觀察,他所做的跟他的目的恰恰相反,想消業障他做的工作是在增加業障,並沒有把業障消除。他爲什麽會這麽做?沒有智慧。爲什麽沒有智慧?讀經太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他迷惑,他不清楚。佛法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他沒有能力辨別,把假的當作真的,諺語常講‘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愚癡!世間人常講‘舍財消災’,他財是舍了,災沒有消掉,不但沒消災,還增長了災禍,愚癡到這個樣子,你說多可憐!

  所以我們才知道,佛在經上反覆叮咛,不但我們要解義,還要深解義趣,你解得淺還不行,要解得深,然後才懂得怎樣修福,怎樣積功累德,怎樣消除業障,怎樣入佛境界;關鍵都在深解義趣這一句,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他的事業就是爲一切衆生辦這樁事情。世尊給我們樹立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幫助大衆深解義趣。到後代才有出家人放棄講經,領衆薰修,這都是大慈悲的表現,他能不能講?能講,他不是不能講。爲什麽放棄講經,去領衆修行?目的是一樣,幫助大衆在一生當中快速成就,道理在此地。在今天這兩者要並重,才能夠收到效果,單單靠講經,不提倡修行,人只有聞慧,只有解悟,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縱然修福,這個福也是人天福報,或者說是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只能夠救一時之苦,不能夠解脫,所以一定要提倡行門。有解有行,解行並重,定慧等學,對末法時期的衆生才收到效果。否則的話,有行無解,行功夫用久了,如果得不到效果,他就生疑心,他就疑惑,他就會退轉,因爲他不明理。現在道場,講堂跟念佛堂結合在一起,這好!這是我們所提倡,我們盡心盡力來推廣,認真去做,經典裏面所說的果報我們一定會得到。再看末後這段: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銷滅。】

  所以說依教奉行有這兩種不同的果報,一個是壽命沒有盡,消業障延福壽;一種是業報盡,業報盡他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必定墮三惡道,能夠在臨終之前,聞佛菩薩名號,見佛菩薩形像,生真實忏悔之心;瞻禮,前面說過,瞻禮當中生慚愧心、生忏悔心,真正發心改過自新。如果這樣的心生不起來,瞻禮效果就很微薄,那還是墮三惡道,只是在阿賴耶識裏面種一個善因種子而已,它不能起現行。如果在瞻禮當中生慚愧心、生忏悔心,他就能夠在現行裏面就轉業,這個種子立刻就起現行,他就能夠脫離三惡道苦,決定得人天福報。怎樣決定他生天道或者生人道?都在那一念忏悔的力量不一樣,真心懇切忏悔,力量就很大,就能從三惡道報生到天道;如果有慚愧心、忏悔心,力量不是很強,他就生到人道。人、天兩道受生,果報差別很大,都在一念心的轉變。如果臨終的時候能夠聞到淨土法門,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福報是無比的殊勝。所以淨土法門,十方一切諸佛贊歎,一切諸佛菩薩宣揚,勸勉一切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道理的,這個法門才能令一切罪苦衆生究竟解脫。但是關鍵還是一句話,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煩惱習氣,也只能跟淨土結一個法緣,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凡是往生淨土的人,《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

  什麽樣的人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第一個條件得人身,第二個條件聞佛法,聞到淨土的經論,這是證明你多善根。什麽是多福德?接觸淨土,聽到這個法門就生歡喜心,能信能願,能依教奉行,多福德。我們聽,聽了不能相信,信了不能夠理解,理解又不肯做,不肯真正修行,修行不能夠克服自己煩惱習氣,這都叫少福德;善根雖然有,緣有你遇到,你的福報很薄,還是欠缺這一點,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再等來世。來世不是等來一生,不見得,下一個機會可能是無量劫之後,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麻煩。所以遇到機會,聰明人這一生馬上把它抓住,不要再等來生,下一次;下一次不曉得什麽時候再等到,絕對不是來生,第二生、第三生,不是的,下一次可能就是多少劫,多少億萬年,你才會再遇到,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明了。

  怎樣才在這一生當中把機會抓住?沒有別的,放下,真正能放得下。放不下怎麽辦?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好,他老人家說把‘死’字貼在額頭,念念想我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麽東西能帶走?你還有什麽放不下?你再看看周邊這些死人,哪一樣東西他帶走?所以印祖教人常常想著死,我就要死了,這個方法非常好。他老人家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他自己小念佛堂,自己的關房,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字‘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世間人念佛,爲什麽還不能往生?沒有放下,依舊有留戀。

  這個地方放下,諸位也不能誤會,不是叫你在事一切都放下、都不幹,一心到念佛堂去,那也得有很大的福報。我們現在出家,諺語常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就是說明我們本分的事情,我們活一天做一天,雖然做,絕不執著,那就放下,決定不留戀,保持心地清淨,這個重要,一絲毫不染著。我今天應該做的事情統統做到,明天做不做,不要去想它,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明天還沒走,明天再幹一天,我們也不是希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我們,一切隨順,順其自然,一切都讓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還沒有來,意思就是說要我們多幹幾天,我們很認真、很努力在做,念念跟阿彌陀佛都相應。壽命還沒有盡的時候多幫助一些人,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大衆,推薦給大衆,我們今天幹的就是這個事情,除這個事情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毫不相幹,這個作法就對了。這個作法就是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不是說死字貼在額頭,就什麽事情都不幹,那你完全錯解祖師的意思。這個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念爲衆生,念念爲佛法久住世間,我們全心全力在做。再看下面一段經文,這是第三個段落,‘示先亡生界’,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感應。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這種情形在世間有,往年常有,現在人少有;現在人能夠還想到父母、兄弟姊妹,真的不多,這是人心愈來愈薄。人心愈來愈薄就是親情愈來愈薄,道義愈來愈薄,反過來,現在煩惱愈來愈重,造惡愈來愈嚴重,只顧自利,不顧別人,甚至於家親眷屬都不照顧。李居士常常跟我們說,有一些作兒女的,父母老了把父母送到老人院,第一個月還繳一點錢,老人院收養老人,譬如一個月費用五百塊錢,他頭一個月繳;第二個月大概拖很長的時間才送來,第三個月沒有了,以後人就不見,不來了,父母不要了。實在說現在這樣的人很多,連畜生都不如,畜生還知道照顧父母,你想這個世間多麽悲慘,老人多麽可憐!老了,工作能力沒有,體力衰退,自己所積蓄一點錢,都被兒女想盡方法奪去,晚年的生活有一些靠政府補助,有一些靠社會救濟,多麽悲哀!這是我們時時處處都能看得見。

  這些沒有人養活的老人,靠社會慈心人士來救濟、來幫助;做這種慈善事業,也有真的、也有假的,真的那當然是積功累德,果報殊勝。但是有假的,假的是假借這些事業,圖自己的名利,以這個爲號召,慈善救濟來號召,到處募捐勸化,拿了這些錢一半自己享受,另外一半才照顧老人。古人有一句很不好聽的話,‘慈善家,慈善起家’,後面這句話就說,他慈善家,他怎麽發達?靠外頭募捐,幹這個事情起家。這種現前他是得到一些享受,果報都在三途,他沒有盡到做慈善的責任。真正做慈善事業,你這個慈善事業機構很大,養人、用的人也不少,當然有必須要的開銷,除必須要的開銷之外,所有這些財物都要供養這些老人,那才正確。

  我們在澳洲,參觀澳洲的退休村,這個退休村是私人建立,專門照顧老人,他收費。我們去考察,他收費收得很合理,費用裏面有服務費,服務費是什麽?是他們裏面這些員工薪水,收多少?百分之五。老人住在裏面要繳費,一個星期一百七十塊錢,他的生活費,包括在裏面環境整理所有一切費用在內,一百七十塊。一百七十塊裏面扣百分之五,做爲裏面員工的工資,這個合理。所以我對他們很尊敬,他們做的是真正慈善事業,是拿到一點很少的待遇,自己生活能夠過得去,把自己精神、自己能力統統貢獻在這個退休村,全心全力照顧這些退休的老人;不能說照顧,自己沒有生活,那不可以,你總得要照顧他的生活,所以他是得到合理的報酬,這是如法。像這種方式的慈善事業,我們值得贊歎,值得介紹來推廣。它不是慈善機構完全收容老人,自己到外面化緣募捐,那個很容易造罪業。

  今天社會非常複雜,裏面有佛菩薩在利益衆生,也有一些妖魔鬼怪假借這些慈善的名義,圖自己的名利,損害衆生,都有,我們要認識清楚,要有能力辨別,所以現在這個世間非常悲慘。還有道義的,心地還有厚道,不是沒有,少,愈來愈少,這些知恩報恩的人,這個經上是講這些人。經文裏面特別是指“未來世”,他沒有講現在,說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乳哺時”,這時候就更小,還在吃奶的時候,他的父親、母親,或者兄弟有過世的,這麽小的時候,就遭遇到這個不幸。或者是“三歲、五歲、十歲以下”,大概親人過去,長大之後都記不清楚,記憶都模糊,這在從前。現在比較方便,現在有照片,彩色的,還有錄像,所以雖然很小父母過世,如果家人把他這些資料保存下來,他年歲大了還能看到亡人的容貌,還能看到;如果把他講話錄音下來,音容宛在,比過去方便多了。我們讀到這些經文,我們就要曉得,家庭裏面生活的錄音、錄影,尤其父母對於嬰兒的照顧關愛關懷,錄下錄像帶,好!到他年老的時候忘記父母,放給他看看:你看你父母小時候對你怎麽關照?提醒他的孝道,你今天用什麽態度來對你的父母?

  我們讀這個經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作法,叫他自己細細去思惟,就能夠知道家親眷屬死了以後的狀況,他要有智慧,多去想想也能夠了解。父母在世一生的生活行持,善因決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今天科技發達非常方便,每一個家庭自己都可以做生活的錄像。古時候沒有這些科學工具的時候,這個人年歲長了,想念他的父母、想念他的家親眷屬,不知道家親眷屬示現在哪一道?在哪一個世間?或者生到哪一個天中?有這一些想法,大概都是學佛的人,都是很熱心信仰宗教的宗教徒,他們才會想這些。不信宗教的人,他就不會想到家親眷屬會到哪一道投生?會到哪一個天上?他不會有這個念頭。能夠有宗教信仰的,會有這些思想。在外國對於宗教信仰一般相當重視,我在美國住的時間很久,美國的小學就重視宗教信仰,老師會勸學生選擇一個宗教,如果這個學生沒有宗教信仰,老師就會認爲這個學生是個問題學生。他有宗教信仰,不管你信仰哪個教,老師都會非常歡喜,尊重你、愛護你、幫助你。外國對宗教信仰非常重視,宗教是維持一個人的品德,他能夠敬神,他能夠讀經,他的思想行爲自然就有一些約束,不敢爲非作歹,所以他們把這個當作道德的教育,反而近代的東方人對這點疏忽了。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這是世尊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你要想求知道自己家親眷屬,過世之後生到哪一道、哪一界,也能滿你的願望,佛教給你修學的方法。這個方法最重要一句話,就是“莫退初心”這四個字。修學方法有好幾種,“塑畫地藏菩薩形像”,這是一種,“聞名瞻禮”也是一種;換句話說,法門很多,列舉一二。關鍵在“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這再重複一句。這種事情在中國古書裏面記載很多,中國人重視孝道,提倡孝敬的教育,所以中國的教育根本就是教孝、教敬。這個教學的思想,自古以來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沒有改變,可以說這是中國教育的宗旨在孝敬。孝敬落實就是在祭祀,所以古代人民生活裏面,祭祀是生活裏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

  我們讀古禮,古禮裏頭最重要,六種禮第一個是祭禮,祭禮也叫吉禮,吉祥的吉,吉禮就是祭禮,祭祀。中國祭祀的對象是祭祖先,佛經經典裏面講鬼神,鬼神是講祖先,不是講別的,是祭祖先;不是自己祖先你去祭祀他,那就是谄媚巴結,與你不相關,何必去巴結別人?祭祀祖先是天經地義,應該的。祭祀最重要祭神如神在,就是此地講的意思。主祭的人稱爲齋公,就是齋戒祭祀的時候主祭的人稱爲齋公;你就想‘齋’是什麽?齋戒;在祭祀的前三天,主祭人要齋戒。齋是什麽意思?齋是修清淨心,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主祭人要閉關三天,這麽慎重;這三天不見客,一切事物統統放下,這三天在一個小房子裏面,飲食有人送來、有人照顧,跟閉關一樣。三天當中幹什麽事情?想,因爲他祭祀他自己的父母祖先,想他父母祖先生前的生活狀況,我們佛家講觀想,要把他想來,然後祭祀的時候就有感應;三天三夜想他祖先在世的時候音容一舉一動,這思念。所以在行祭祀的時候仿佛聽到聲音,仿佛見到形狀,這個祭祀才有效果。哪裏像現在的祭祀,亂心,根本就概念都沒有,到那裏去行個禮表示一下,一點誠意都沒有,完全是在表演做樣子,他怎麽會有感應?

  佛法比我們中國祭典更要重視,七天七夜,一日到七日,中國主祭人才三天,齋戒三天,佛法講七天。所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供養是淨心供養,不在乎這些物品,恭敬心就是供養;要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供養。由此可知,供養不在這些供品,不在這個,那是形式不重要。形式是盡心盡力去辦,不必去講求,不必過分,隨分隨力,表我們的誠意敬心。實在自己家裏很清寒、很貧困,供一杯水就夠,我們的誠敬都表達了。如果一定要做好看,充場面,到外面去借貸來辦這些供品,錯誤的,你的祖先決定不希望你去負債,我們負債來供養這是不恭敬,大不敬。爲什麽?你的父母祖先看到這個樣子憂心擔心,你負這種債務將來怎麽償還?無債一身輕,自己隨分隨力盡心供養,究竟圓滿,要懂這個道理,佛法裏頭尤其是講求。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爲最,法供養裏面第一個依教修行供養,想到父母祖先對我們教訓是什麽?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學佛,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明白、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奉行?這是真正的供養。

  ‘聞名見形’都是提示,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想到這部經典裏面所有的教誨,不單單是這句名號就算了,不是的,名裏頭有意,意裏頭有理有行,這正是大乘佛法裏面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個名就把整個佛法包容在裏面。不僅僅是‘大方廣’,阿彌陀佛的名號包容一切,任何一個佛菩薩名號都包容一切,所以‘一’不是定一,一是任何一。不僅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哪一法不圓融一切法?法法皆圓融,這才說到真實處,說到究竟處,這樣子我們才知道怎樣叫‘修敬’,我們今天念佛堂就是修這個法門。最重要不退初心,初心可貴,古人常說‘初發心,成佛有余’,但是一般人爲什麽不能成就?初心保不住,初心是真心,時間久了他就疲倦、就懈怠,厭倦了,心就變了。縱然去修,都是形式,那一份真誠沒有,所以效果收不到。此地的供養特別要了解,供養是如教修行供養。再看底下,這得果報: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

  “是人”就是已經亡故的人,“假因業故”,‘業’是講他過去生中所造這些業報,他造作的惡業。造惡業必定墮惡趣,惡趣是指三惡道,墮惡趣的時間長。

  【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他的家親眷屬後人,常常想念他,常常能夠依教修行,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他能得利益,能夠因此而脫離三惡道。這個經上也說到,我們平常,特別是學佛的人,你夢到家親眷屬,醒來之後我夢到已經過去父母、家親眷屬,他來找你幹什麽?求你幫助。你醒來之後,你最好是誦經、念佛給他回向,他是來求你幫忙。世間人,不學佛的人,夢到的時候應該怎麽辦?給他燒一點紙錢,他需要;你所能夢到多半是在鬼道,在畜生道他不會找你,他到人道也不會來找你,地獄道他沒有辦法出來,多半是鬼道。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有一個同事信基督教,全家都是基督教徒,這同事的太太過世了;鄰居也是一個同事,這個同事學佛,跟我們常常接近,我們都很熟。學佛這個同事的太太,在一個星期當中夢到三次,就是鄰居信基督教的太太,一個星期夢到三次,向她討錢。因爲她在夢中,也就忘掉她已經死了,所以她就跟她講:你要錢,不能問我要,你應該跟你先生要才對;她說:我先生沒有錢,求你幫助。她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說:他們信基督教不燒錢,不燒紙錢,所以他沒有錢;她來找你幹什麽?就是問你討錢,你燒一點紙錢給她。她就真的燒一點紙錢送給她,以後就再沒有,再夢不到。這都是事實真相,所以在鬼道、餓鬼道,燒紙錢真管用。

  我們學佛之後就明了,最好是誦經、念佛給他回向,很有效果。譬如說夢到,你就《地藏經》念一遍、或者念三遍給他回向,地藏菩薩名號念一萬聲給他回向,定數給他回向;他來找你,你真幫忙,確確實實能夠離苦。你誦經、念佛給他回向,他得多少利益,就看你念的誠心,你念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他得的福就愈大;如果你誦經、念佛裏面還有夾雜,亂心所念,他得的利益就少。這時候愈是恭敬、愈是虔誠,他得福愈大;我們自己修福也大,經上講我們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他得是七分之一。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4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6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六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六十五面,請看經文: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注解裏面一開端就說,‘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跟這段經文的意思相似。是說明家親眷屬如果在世的時候行善修福,來生還可以得人身,如果善行福德力量很大,他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爲他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來修學,來超薦他,爲他培福,他成這樣的功德。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是人眷屬,如有福力”,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是修福,這種修學他得不得到好處?能得好處,將他的福報再增長、再擴大。此地講“承斯功德,轉增聖因”,‘聖因’是佛法的機緣,他在受人天福報的時候有緣遇到佛法,當然這種情形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是地藏菩薩威神加持,使他能夠接受佛法、信仰佛法、理解佛法,依教修行,那他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一個標準,什麽時候才真正得無量樂?總歸到淨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就能夠獲得,古德常講‘當生成就的佛法’,不必等第二生。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確確實實如善導大師所說,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從他這句的意思也能夠體會到,人死了以後會往哪一道去投生也是遇緣不同,你們想想對不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遇到是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好,心裏面煩躁,常常起貪嗔癡慢,這就墮三惡道。爲什麽到三惡道?遇緣不同。如果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你一定是心善,心善行善,你一定在三善道,可見得緣關係太重要。佛法裏面講緣,現在世間人講機會,言詞雖然不同,意思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在古書裏面讀到,‘孟母三遷’,有道理。孟子的母親搬了三次家,諸位要曉得,現在搬家很平常,尤其是在外國,遊牧民族常常搬家,中國古時候很不容易搬家,住在這一個地方,多少代都在這裏,老家,哪有常常搬家?孟子的母親爲什麽要搬三次家?都是爲了兒女,爲了小孩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緣不好,趕緊要搬,選擇這些鄰居街坊都是善人、都是好人,讓小孩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從小他就有善良的薰習,所以孟子能成爲聖人,得力於母教,母親照顧得好。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爲到兒女不順心,兒女不聽教誨,什麽原因?他所接觸一些朋友,他生活的環境不善,這個因素很大。


  我們學佛要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我們要選擇一個學佛的好環境,這就是這些年來,我們爲什麽常常念著建彌陀村、建念佛堂?無非是制造一個修行的好環境。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知道,爲什麽成就那麽快速?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刹土都不能跟西方世界相比。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說這個環境多好?古大德跟我們解釋‘上善’,上善是指哪一種人物?等覺菩薩;十地菩薩很善,還有上,所以把上善界定爲等覺。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的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你在這個環境裏修學,你怎麽會不成佛?這是十方諸佛刹土,都不能夠跟它相比,道理在此地。我們選擇修學的環境,爲什麽選擇極樂世界?爲什麽諸佛如來勸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十方刹土修學的環境雖然好,哪裏找那麽多等覺菩薩在一起,找不到,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而且修學是漸次成就,依舊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逐漸往上提升。而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那個地方‘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裏面所說;這一句是彌陀本願功德,他的願都兌現,所以他成佛。生到西方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難信之法,誰會相信?這是佛說的。佛不可能有妄語,佛說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所以我們選擇修學環境。這一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轉增聖因,受無量樂’,意思就含在裏頭。再看下面經文: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前面是說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不退初心,這裏更進一步,“更能三七日中”,修行最重要關鍵字眼在“一心”,這兩個字很重要。如果是亂心、雜心,效果就沒有,只能夠得一點福報,所以經裏面講的一心、一禮、一瞻,這個字樣很多。此地比前面說得更明顯,“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此地‘萬’不是數字,是表圓滿的意思,圓滿是你三七日中二十一天盡力去念,實在講念也不在念名字多少,要緊是念得相應,這個重要;念得再多,要不相應,那就是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最重要是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要緊在這個地方。相應,怎麽叫相應?念地藏菩薩的時候,心是地藏菩薩的心,地藏菩薩是什麽心?度脫法界一切苦難衆生,這是地藏心;孝敬法界一切衆生,這是地藏心。

  我們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相應,行要相應,行是行爲,真正是獻此身心爲一切衆生服務,爲一切衆生做得度的增上緣,這是行。隨時隨處,盡心盡力勸化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明了,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裏面的狀況,我們要講給他聽,讓他了解六道的狀況,知道取舍。不但要講給他聽,還要做出樣子給他看,幫助他覺悟,如果你只能講你做不到,別人聽了不能相信,你要做到,大家看了就能夠接受、能夠相信,能夠學習,這行相應。心行相應這叫念,一心稱念,與諸佛菩薩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幫助衆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一心,真誠到了極處,古人所講‘誠則靈’,靈是感應,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特別的明顯,就能感應到地藏菩薩現身,告訴你你的家親眷屬現在在什麽地方,你不是很關心嗎?爲了關心家親眷屬在哪裏,你才認真一心修學這個法門,菩薩不辜負你,現身爲你說法。


  一心,注解裏頭也講事一心跟理一心,你能夠專心禮拜,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這是事一心,也就是我們常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事一心。下面說‘契入如虛空無邊’,這是理一心,這個意思就是說,與真如自性相應就是理一心,或者說與一真相應是理一心。一真就是法界,一真就是真如,一真就是自性,心性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入這個境界這是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有邊際,是有範圍,所以超越十法界,這是理一心。這個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達到,佛在一般經上講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要念到煩惱斷盡,煩惱障破了,所知障也破了,這是理一心。煩惱障很廣,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塵沙、無明是屬於所知障,見思是煩惱障,諸位都很清楚,我們有沒有能力斷掉?起心動念還有人我是非,我們被煩惱纏縛,沒有能力除障。可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不是真實,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夠消除煩惱,證得真如,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一定要當人自己做功夫,誰都幫不上忙。所以佛祖他能夠幫助我們,只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把他自己斷煩惱、證入自性的那些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只能做到此地,其他的幫不上忙。

  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給你說真話,真正幫助自己還要靠自己,所謂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證,沒有叫你靠別人。我們聽佛菩薩、聽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了,覺悟之後自己肯修,修什麽?修正一切錯誤。從前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看錯,我們說錯做錯,才叫造業,錯誤就是造業,感得六道三途的苦報,這是凡夫,所謂輪回心造輪回業,我們幹的是這個。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如果這一生遇不到,你怎麽可能有機會脫離輪回?沒有機會,決定還是造業。所以有緣分遇到醒悟過來,悟過來之後要真修,修什麽?決定不造業,不但惡業不造,再跟諸位講善業也不造,這一句話大家要聽懂,如果說是真的善業也不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是不是善業?度衆生是不是好事?好事就不造,那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不必講經說法。


  佛菩薩依舊示現斷惡修善這些事來給人看,他是善惡兩邊都不造,不造惡我們好懂,不造善是什麽?他修一切善法,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希求善果,這就叫不造善,絕不希求善果。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他爲什麽修善?因爲有善果,他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不求善果,那叫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都坐斷,這叫真修行人;你仔細去觀察,他真得大自在。唯有善惡兩頭坐斷才得自在,還有一個希求善果,他就不自在,他的果報在人天,人天有善果,他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十法界;就是因爲希求果報這個念頭沒斷,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如果我們將人天善福的果報這個念頭打斷,你就決定超三界,你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能這樣用功夫的話,不但是決定往生,而且決定往生實報土,不會在同居土,也不會在方便土。多少人念佛求往生,希求西方極樂世界,希求見阿彌陀佛,他有這個心,我們常常講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同居土、方便土。但是西方的同居、方便,跟十方世界不一樣,等於實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是諸佛所謂的難信之法。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跟事實真相,那一定要希求相應,怎樣相應?你自己思惟,你自己應該可以體會到,一念相應就一念佛。

  所以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淨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如果我們敬仰地藏菩薩,可以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阿彌陀佛的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不至於我念多少聲阿彌陀佛,再去念多少聲地藏菩薩,又去念多少聲觀音菩薩,分心,所以西方三聖都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念到了,這樣比較容易攝心。這一段是講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甚至於從來沒有見面,或者小時候見面,長大之後逐漸淡忘,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裏,用這種修學方法,菩薩會告訴你,感應當中告訴你,你的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生界”就是哪一道。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這個感應很明顯,或者在夢中你夢到菩薩,菩薩帶著你去遊曆他方世界,你會見到你過去的家親眷屬。這一段注解我們念一念,‘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這是指前面一段,總結前面一段。顯感顯應,很明顯,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非常明顯,覺華定自在王佛雖然沒有現形,但是有聲音告訴她:你母親在哪裏?這很明顯。‘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這一段是講在夢中,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你很多,我們常常遇到,常常聽說,顯感顯應比較少,冥感冥應多。下面他舉個例子,這樁事情‘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這個夢不是你妄想變現,一般凡夫作夢都是意識裏頭妄想現行。這個夢真的是佛菩薩,或者是善神感應這個夢境,這種夢境是可靠的。

  後頭他講的三句話好,‘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這就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皆是夢幻泡影。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生活這個世間,你仔細去觀察是夢境,昨天,昨天已經過去,昨天永遠不會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夢境;說今天,今天又變成過去了,我們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哪有一樣是真的?夢裏頭不要再造業,你就算是覺悟。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去計較?爲什麽不在夢境當中做好事?多做一點善事?積功累德,往後你還繼續做好夢。如果造作罪業,你往後那個夢全是惡夢,不想做惡夢,天天想做美夢,那你就得要做好事,知道念念都是在夢境,天天都是在夢境,我們才真正佩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講的是真相,‘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不是真的存在?沒有,‘刹那際’。


  我昨天晚上在華嚴會上做總結,兜率天王這段經文,歸結到念佛,諸位要細心去體會,這裏頭的原理原則,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一定要深解義趣。佛在《華嚴》上說,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包括虛空法界,‘唯心所現’。我們今天這個相,相從哪裏來?心現的。心現相,我們在相裏面所有一切造作,那是識,‘唯識所變’,識在造作,心現相。告訴我們,相是妄相,識也是妄識,都不是真的,所以所現的相以及所變的識,百法裏面都是屬於有爲法,有爲法就是假的,就是夢幻泡影;能現相那是真的,真如無爲。我們在假相、妄識,一下覺悟,能夠與真如無爲相應,這就叫佛,就叫菩薩。相應並不舍相,並不舍識,把假相、妄識來接引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覺悟,這是菩薩行。

  菩薩言語、菩薩生活、菩薩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非是覺悟衆生,雖覺悟衆生,一絲毫希求的念頭都沒有,只要有一個念頭,希求的念頭,與自性就不相應。我們今天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希求?是的;與自性相不相應?不相應;雖不相應,但是走相應自性的這一條路,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逐漸接近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麽?去明心見性,那個地方修學的環境好,道理在此地;這叫做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最好、最殊勝。我們明了之後才不會懷疑,才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希求、都放下,只求往生淨土,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叫帶業,這是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肯定不會落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這個希求舍得幹幹淨淨,那就圓成佛道。

  現在學佛的同修最難舍就是求願之心,他所求所願全是虛妄,他想求現前的富貴,想求現前的福德,實在講也能得到,那你就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你想得善果,你一定要修善因,你的心行不善,你決定得不到善果,這是求六道之內的福報,並非究竟。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只看眼前,沒有遠大的眼光;只有真正覺悟的人,才真正發心出離六道輪回,那個心是純善。希求往生,希求脫離六道輪回,念念還在造業,這個願望你永遠達不到,爲什麽?你的心願跟你的所作所爲是相背的,你怎麽能滿你的願望?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是什麽世界?在經上我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普賢菩薩的法界,不是普通菩薩。換句話說,普通菩薩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要修普賢行,《無量壽經》講那麽清楚,《華嚴經》也是講得這麽清楚。也許同修要問,我們看到很多老太婆、老阿公,念了幾年佛他真的往生,一點都不假,他臨終的時候告訴旁邊的人,‘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跟他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問:他有沒有修普賢行?有,最後那一念是普賢行,那就決定得生,道理在此地。


  普賢行是什麽?清淨心跟平等心;清淨心是普,平等心是普。你心不清淨、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平等;換句話說,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就不是普賢行。我們布施供養,瞻禮稱名,這都是修行,大家平常做的,可是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這個不是普賢行,你算得是菩薩行,不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我們一瞻一禮是普賢行,布施供養也是普賢行,乃至於說我們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落在分別、執著裏面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他與法界相應,他沒有界限,我們一般講這個功德最大,不可思議;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這是屬於理一心。凡是往生的人,最後一念一定是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他走了,最後一念還有分別執著,他又退墮了。可是我們怎麽能夠保證,自己最後一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太難太難了。

  所以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爲,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之中,離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得力,自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有也好,沒有也好,有也不分別、不執著,沒有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你就得自在;沒有想得到,有了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那你一天念十萬聲佛,一天磕十萬個大頭,你也未必能脫離六道輪回。什麽原因,六道輪回是執著造成的,你還有這麽嚴重的執著,你怎麽能擺脫?十法界是分別造成的,只要有分別、有執著,你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跟十法界,你所修的不是普賢行。普賢行簡簡單單告訴諸位同修,於一切法都不生分別執著心,無論你修什麽法都是普賢行,剛才說過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這個重要!

  果然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轉境界,你就不會被境界所轉,《楞嚴經》上跟我們講五十種陰魔,任何一種陰魔都不會貼你的身。你要問爲什麽不貼你的身?因爲你沒有身,他貼個什麽?你有身,他才能貼得上,你沒有身。明明有這個身,怎麽沒有身?有即是無,你有這個身,你不執著這個身是身,就沒有身。冤家債主爲什麽會找到你身?你執著這個東西是你的身,他就找著了;你不執著它,他真的他看不見你,他找不到你。因爲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看到了,他找到你,他來報複;你不執著這個東西是身的話,他找不到你,沒有。這個道理要懂,什麽樣的妖魔鬼怪都沾不上你的邊。那你在哪裏?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妖魔鬼怪也沒有離開虛空法界,你包容他,他不能包容你。不管他怎麽作怪,那只是很小很小一點毛病,像你這個身體哪個地方痛癢,搔搔就好了,不會傷害。你有分別執著麻煩可就大。

  所以給你說真話,人不會生病,病從哪裏來?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人不會衰老,怎麽老了?妄想、分別、執著老了。人也不會死,爲什麽會死?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死了。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你在虛空法界與一切衆生有緣,經上講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你說多自在!隨類化身,現相即是無相,無身即是有身,有無是一不是二。說法是幫助衆生覺悟,雖然盡心盡力在幫助他,也是若有若無,佛在《金剛經》上所講,‘度無量無邊衆生,而實無衆生得度者’,所以你找佛的麻煩找不到,實無衆生得度者。你要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他一生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法,你要說佛說法叫謗佛,你怎麽能批評他?他一句話沒說,一個字沒說,說即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你細細體會這個意思,他高明。我們有說,人家抓到你才毀謗你,你說錯了;他沒有說,他錯在哪裏?有說就有過,沒說沒過,諸位細細體會這個意思;他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這裏面‘有無’意思很深,怕諸位誤會,我再做個簡單的解釋。有說是爲衆生說,無說是沒有爲自己說,有做是爲衆生做,無做是沒有爲自己做,我這個講法你就比較好懂。所以諸佛菩薩只有爲衆生、爲社會、爲人民,決定沒有爲自己,你找他自己的麻煩,你決定找不到,爲什麽?他沒有自己,這叫真正覺悟的人。知道自己生活在夢幻泡影之中,知道自己生活在刹那際中,這真覺悟的,所以他才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他與事實真相相應。在存在來說他與刹那際相應,在現相上是他與夢幻泡影相應,一絲毫執著都沒有,得失不關心,做再多的好事,沒事,夢一場;看到許多人做惡事也沒事,夢一場。這裏面所見到是衆生的一切造作,叫業,這就是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觀察衆生造業。爲什麽說因果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底下的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看到這個東西。所以教人你要種善因,你才能得善果,這是教什麽?沒有覺悟的人,幫助你在六道當中受三善道的果報,不要墮三惡道,這是慈悲。我們世間人講慈悲,佛有沒有慈悲這個念頭?沒有。佛說我很慈悲,大慈大悲,他就變成衆生,他又著了相,他又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

  在我們這個世間有講經說法,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講經說法,如果你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聽聽阿彌陀佛給你講什麽經,說什麽法?沒有。說講經說法對我們凡夫講,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講經說法?沒有,無說即是說,說即是無說,那是真說,你是真聽。經上講得沒錯,六塵都說法,六塵是不是說?不是,表法,你見色聞聲就開悟,愈悟愈深、愈悟愈廣,沒有人跟你啰嗦一句一句講,沒有,哪有這麽麻煩!那把西方極樂世界是看扁了。每一天供養十方諸佛,供養之中你就悟入妙法,其實這個境界《華嚴》已經顯示得太明白,所以你展開《華嚴》的時候無量的歡喜,你只要能看得懂它的意思,無量歡喜,哪裏要說?處處都是表法,表法就是說法。佛爲什麽不直截了當跟我們說法,要說這些鬼神的名字,說這些諸天的天王,直截了當說就是;那些都是諸佛菩薩與會,法身大士與會,爲什麽不說這一位等覺菩薩,那一位法雲地的菩薩,爲什麽不這麽說?這樣一說就說死了。

  佛用這種雜神,用諸天天王表法,活的,叫你看到這一切萬物,就曉得統統是華嚴境界。看到樹,樹神,看到水,水神,不都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在哪裏?我們六根所接觸全是。看到一切衆生都是法身大士,都是這些雜神衆,看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物,那都是些天王衆、人王衆,所以這個經就講活了。原來《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我們社會,就是說我們生活環境,一塵一毛、一沙一渧,無非是華嚴境界,你說人生活在這裏,他怎麽不快樂?他怎麽不歡喜?周邊環境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你要會了,此地就是;要不會,不會到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去薰陶;會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華藏世界。

  我們能契入這一層,你才真正感佛之恩,才知道善導大師講那個話講絕,‘遇緣不同’,我們遇到的緣太殊勝,無比的殊勝,真正是彭際清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你怎樣才能夠契入?你要真修,明白之後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無求。無求,自性就現前,本性就現前;有求,那一念求的心,是自性的障礙。這是說明事實真相,確實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在作夢,刹那刹那際相續。注解末後一句好,六十七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諸佛菩薩的境界是大覺朗然,從大夢當中醒悟過來,這是諸佛菩薩。好,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

  這是說修因,時間更長,前面從一日到七日,然後講三七日。這個時間長,“千日”,這三年,三年不間斷,足見他的恒心毅力。三年不間斷,就是每天你有定課,定課雖然不多,但是一天都不缺,這就是經上講相續,符合淨念相續這個要求。到時候一定要做功課,念菩薩名號一千聲,時間並不是很長,要有恒心,三年不斷。

  【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

  菩薩派遣護法神保護你,實實在在是因爲你自己修持有功夫,這些鬼神對你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的護衛。這都屬於果報,你得到鬼神的護衛。

  【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是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所必要。現在這個世間有災難,災變太多我們沒有辦法預料到,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我們怎樣來處置?過去李炳老教我們,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在大災難當中你還能夠得到平安,你的衣食不缺,要怎麽修法?要修布施,不要怕我統統都施完了,我沒得吃、沒得穿怎麽辦?你統統施完,你沒得吃、沒得穿,佛菩薩會送吃的給你、送穿的給你,你要有這個信心。到時候佛菩薩沒送來怎麽辦?自己業障太重,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絕不尤人,感應道交。“無諸疾苦”,‘疾’是病,你不會有疾病,你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天災人禍,不是預測得到;這些事情你都不會遇到。這些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不入其門’就是你居住環境不會發生這些事情,當然你的身不會受到這些危害。想到這一點,現在念佛、念菩薩很迫切,現在確確實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消災免難,唯一修學的方法。

  念阿彌陀佛好,念觀世音菩薩也好,念地藏王菩薩也好,要一心稱念,記住心行相應,感應就殊勝。如果口念,心不相應,還是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傷害衆生的事情,傷害社會的事情,你怎麽樣念也是枉然,爲什麽?不相應。這個經上一定要記住,前面所講的原則,每一天稱念千遍至於千日,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那就是一心稱念。一心裏面決定沒有夾雜、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叫一心。而且要知道把你念佛、念菩薩名號,這是一種課堂的作業,課堂裏面的學習,學了之後要應用在生活上才管用;不能說我在佛堂裏面,做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功課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又搞貪嗔癡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你今天一天當中都不變,我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誠心誠意,都是利益衆生、利益別人,這叫真修行,這才叫真正會用功,他有感應道交。決不是想賄賂佛菩薩,我天天念照你這個方法,你保佑我升官、保佑我發財,那個是冤家,我希望他快點死掉,你起這種念頭就錯了,這是不對的。一定修什麽?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念佛,我的心像佛、願像佛、行像佛,用在這一天生活當中。明天早晨再念,怕明天忘掉,明天再念一遍。天天這樣做,做上三年,你已經做熟了,你一定會永遠做下去,所以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這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此地菩薩是指地藏菩薩,一定得地藏菩薩摩頂給你授記,你所修的因真實,你的果報當然殊勝。佛菩薩會教你怎樣修因證果,這是摩頂授記。再看下面一段,這是第四段,‘成度生證果’。經文愈往後面愈殊勝,愈到結尾顯示佛菩薩愈慈悲,我們細心觀察,看到菩薩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衆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這是先把條件說出來,這是哪些人?這是很了不起的人,真正的菩薩。“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個‘善’字,必然是具足淨業三福,這才是‘善’,不是普通的善。世間的善人沒有這麽大的心量,二乘善人也沒有這個心量,所以這是大乘菩薩善。他“發廣大慈心”,‘廣大慈心’這四個字,就包含淨業三福十一句。下面具體說出來,“救度一切衆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限定某一個地區,他發這麽大心,四弘誓願裏面‘衆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四弘誓願裏面‘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者”,‘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才能出得了三界,這是真正覺悟了。

  注解裏頭注得好,‘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這幾句話說得好,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如果沒有發這個心要趕快發,雖發這個心,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若有若無,這心不懇切、不真實,所以在修學功夫不得力,在生活環境當中境界轉不過來,都是沒有真正發心,發心一定要真實。真實心一定要‘住真實慧’,此地講‘習行般若波羅蜜’,在《無量壽經》叫‘住真實慧’,你這個心才能發得起來,所以‘慈悲本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我們自性本具,你本來有的,你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現在你這個心爲什麽沒有?因爲你著了人我,《金剛經》上講的四相,你著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金剛經》上講你著了四相,實際上就是你在境界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錯在這個地方。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分此分彼,分自分他,你的慈悲心不能現前;不但慈悲不能現前,真誠不能現前,清淨、平等、正覺統統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麽?煩惱,妄想煩惱起作用,你的日子怎麽好過?當然不好過。如果你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你的日子好過,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在講習當中常說,你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現在人講高度藝術的生活,其實世間人講藝術的生活有名無實,正如同世間人講真善美,這個世間真善美是有名無實,唯有佛菩薩是真實的,他過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生活。所以一定要發這個心,要發救度一切衆生之心,舍己爲人。

  在佛法裏面我們供佛,供佛有供燈,燈就是表這個意思,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供燈取這個意思。古時候燈非常明顯,用的是油燈,油逐漸逐漸幹了,放出光明照別人;蠟燭更明顯。所以看到燈,你自己就曉得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否則的話,你供燈不就白供。香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表這個意思。供水,水表清淨、表平等。這些供具都是叫你一看到,你就要曉得我要怎麽作法,提醒自己,佛菩薩哪裏需要這些東西?無非都是爲度自己,給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緣而已。

  注解最後一句講出離三界,我們把這一句念一念:‘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這提醒我們,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初果相同。我們就知道,初信位入聖流,他入了聖人的境界,他不是凡夫。雖然初信位的菩薩沒有出離三界,在三界裏面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他得到保證不墮三途。爲什麽不墮三途?不造三途的惡業,三途的因斷掉;換句話說,他不再爲自己。見惑裏面雖然講八十八品,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大類。第一個身見,也就是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剛才講妖魔鬼怪已經貼不了他的身,他知道身不是我。我們一般方便講法,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這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舍掉很容易,舍掉舊的換一件新的。他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所以在十法界舍身受身,他很容易,他不執著。這個身不好了換一個,就好像衣服不喜歡再換一件,不一定要等到穿舊穿破,隨時可以換,這就是講生死很自在,沒有一絲毫貪著。

  凡夫之人他迷惑,他認爲這是自己,所以很難舍,很不容易舍,貪念,不肯放下。像我們看到小孩,很小的小孩,他對於他自己的穿著很貪愛,要給他換一件衣服又哭又跳不肯換,就是這個樣子一樣。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之後,舍身受身一點都不難,不驚不怖,那他那個身愈換愈好、愈換愈莊嚴。如果說是貪念、執著,不肯舍棄,往往愈換愈壞,人身失掉,再換的身是餓鬼、畜生、地獄,這都是貪嗔癡沒放下。佛教我們修行要在這些地方真正去下功夫,斷貪心、斷嗔恚心,貪心斷了不墮餓鬼,嗔心斷了不墮地獄,癡心斷了不墮畜生,永遠離三惡道。再看下一段經文: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皈依。】

  這是講他修行的方法。這句經文裏最重要的“至心”,“皈”是回歸、是回頭,“依”是依靠;真心回頭,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這叫皈依地藏菩薩。你要不肯依照經教修行,那不叫皈依,你沒有回頭,你沒有照做,依是要照做。經上教我們做的一定要做到,叫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依教奉行才算是皈依,真心誠意去做,你就是至心皈依,這個功德大,太大了,從心裏頭回頭。下面這舉事相。

  【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

  “香華”所表的意思要清楚,‘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華’代表因行。通常在大乘法裏,‘華’表六度,“衣”表忍辱。“寶貝”,世間人所珍愛,代表財物;“飲食”,養活生命所不能夠缺少。以這些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這是每天課堂裏面的作業,應用在生活上,那就是救度一切衆生。特別是對一切苦難的衆生,我們怎樣用香供養他?教導他守法,教導他持戒,我們是用香供養衆生。怎樣用花供養他?教導他布施,教他修善因才能得善果,教導他處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要忍辱,就是布施供養。教導他學佛,皈依三寶,接受佛法理論方法去修行,就是寶貝的供養。他有苦難的時候,照顧他的物質生活環境是飲食供養。我們要把課堂裏面的作業,落實到生活之中,這才叫修行。如果說只在寺院裏面,或者只在你自己家庭裏面,天天這樣供養佛菩薩,瞻禮稱名,你就能救度一切衆生嗎?你就能證無上菩提嗎?你就能出離三界嗎?不能。

  所以我們每天早晚課誦,無論是在寺廟殿堂,或者是你家裏面的佛堂,你要曉得課堂作業。我講過很多次,早課提醒自己,提醒之後你這一天要照做、要落實,你早晨那枝香就沒有白點。點這枝香是我自己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守規矩,你這一枝香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這是供花,這個花沒有白供。所以這一些表法都提醒自己,自己要做,要勸別人做。晚課反省檢點,我今天做的成績如何?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不滿意?如果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忏悔、要改過,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叫修行;你這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在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所以他不能成就。末後:

  【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所願”就是前面講的三願,度衆生的願,成佛道的願,脫離三界六道的願,都能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懂得。今天時間到了,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5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6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七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六十九面:

  【複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贊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這是第五段,用現在的話來說有求必應,有願必成。這是世間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中國或者是外國,可以說沒有一個衆生沒有這樣的希求。人人都有願求,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滿自己的心願?畢竟是求願的人很多,真正滿願的人是非常非常的希有。世間人有求,這個願實現,絕大多數還是他命中所有。他求財,他命裏確實有財,時節因緣成熟他發財;命裏面有地位,到時候因緣成熟,他也得到了高官,可見得都是命裏有的。這個地方所講的希求,是你命裏頭沒有,命裏沒有你求到,那才叫有求必應,命裏有的不算,是命裏沒有的。沒有,要求得是很難,不容易,這是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加持實在講還是屬於增上緣,真正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自己依照佛的教誨,認真努力的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這不是宿世,宿世你命裏沒有,現前造的。這裏頭因果關係,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會懷疑,也不會去怪菩薩爲什麽保佑他,不保佑我?他照做,我沒有照做,明白這個道理就行,真的是有求必應。


  前面說能求的人,所求的事,經上講得很清楚,特別說“若未來世”,這一段每一節裏面都是講未來世,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包括在未來世裏面。條件,這個人,求願人的條件,一定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是關鍵的字樣;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依照這個方法求,未必得感應,所以這個字是關鍵的字樣。我過去講《地藏經》,有聽衆曾經問過我,爲什麽他依照這個經典修學,也很懇切、也很誠心,所求得不到?所以他懷疑經上講不見得可靠。來問我,我就點這個字,我說:這個字你有沒有做到?他一想明白了。因爲這個經是大乘經,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求的是小願,你有小善就行,你要是大願的話,那你一定要大善。善的標準在三福,你想求人天的勝事,殊勝的果報,人天當中殊勝的果報,你人天善要去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沒有?如果你果然做到,你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求世間殊勝的福報你能求得到。你求出世間殊勝果報,你未必能求到,爲什麽?那個善還要加強。

  所以你希求二乘果報,那你一定要‘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三句話聽起來好像不難懂,其實不容易,很不好懂。什麽叫三皈?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看輕,看得太簡單、太容易;找個法師,佛像面前,念幾句偈,就以爲是皈依,哪有那麽便宜事情?皈是真正回頭,依是真實的依靠。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頭,真正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汙回頭,依清淨心,這談何容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三福第一條是世間善法,第二條是出世間善法。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受三皈衆戒,古人講得沒錯‘有名無實’,自己一定要清楚。現在出家人受比丘戒以比丘自居,蕅益大師說這是妄語,你沒有得比丘戒,你自己以爲是比丘,這個過失很重。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五個比丘傳,當然最好是能夠十個人,十個人找不到,五個人;五個真正比丘才能傳比丘戒。


  南宋之後中國沒有比丘,可是戒照傳,我們自己心裏一定要清楚,這是名字傳授,沒有實質。爲什麽要這個形式?我們讀誦戒經,避免別人毀謗,戒經上說沒有受過戒的人不可以看,我們受形式戒去讀戒經。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能夠做到一條,明了一條做到一條,你這條戒受了,不在形式。你就是在登壇受了戒,你沒有做到,你沒有受,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身分。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受了比丘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他持沙彌戒。因爲沙彌戒,沒有比丘,自己在佛菩薩面前可以發誓來求受,菩薩戒也是如此,所以菩薩戒跟沙彌戒,在家居士是可以得到,因爲不需要真實比丘。比丘、比丘尼戒要真實比丘,沒有真正比丘,決定不得戒律。所以蕅益大師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這是祖師大德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老人家稱沙彌,他的徒弟就不敢稱沙彌,成時法師,蕅益大師的著作,成時法師把它整理、刻版流傳下來,這個功德很大;沒有成時,蕅益大師的著作就沒有人傳下來。他的弟子自稱菩薩戒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我們今天稱居士,成時法師多謙虛,我是出家的居士,你們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居士,這是名副其實的身分,正確的理念。在晚近弘一法師對於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自己也自稱出家優婆塞。這是我們一定要懂,要曉得自己的身分,不至於做錯事情。

  可是出家優婆塞能不能學菩薩?能學,菩薩出家優婆塞,當然可以學菩薩。菩薩的善一定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真正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你還會傷害一個衆生嗎?你要幫助他都來不及,你怎麽可以傷害他?如果我們對於任何一個衆生不滿意他、嫌棄他,以嗔恨心對待他,你菩提心就沒有;如果對於一個衆生你愛他,感情在其中,你菩提心也沒有。菩提心是大慈大悲,清淨、平等、覺,從清淨平等覺裏生的大慈悲心,這是菩提心,你才能幫助一切衆生。要幫助一切衆生,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所以接著要修斷煩惱、斷習氣,‘煩惱無盡誓願斷’;成就自己的學問智慧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後面‘佛道無上誓願成’;後面三願是完成第一願,你成佛幹什麽?你斷煩惱爲什麽?你學法門爲什麽?成佛道爲什麽?爲度一切衆生,不爲自己。如果說斷煩惱爲自己,學法門也爲自己,小乘,權教菩薩,我法二執還沒有斷盡,當然比我們凡夫是淡薄太多,依舊不幹淨,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此地‘善’是個關鍵的字眼,我們有沒有做到善?我們是不是經典裏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先把能求的人說出來。


  底下講所求的事。所求的事很廣很多,你所求的沒有一樣不滿願。注解也注得好,我們在此念一念,‘願念在內’,你有願,有求的念頭,這在內;‘事相據外’,你所求的事在外。‘約世出世間,則有百千萬億’,你所希求的事太多太多了,說之不盡。‘或求現生果遂’,或者是求你這一生當中,你的願望都能稱心如意,遂就是稱心如意的意思。‘或期他世從心’,或者希望來生,你所希求不是這一生,來生得殊勝的果報。下面法師引‘《十輪經》雲’,《地藏十輪經》,‘此善男子,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爲多聞’,這舉幾個例子,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很好的緣分聽聞佛法。或者是‘淨信、淨戒、淨慮’,淨慮是禅定,‘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這舉幾個例子,世出世間一般人想希求的,你求願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底下教給我們求的方法: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贊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這段話實在就是《行願品》裏面‘如教修行供養’,法供養裏面第一句。你只要真正能做到如教修行供養,你所求的願沒有不滿,你都能夠得到。所以這一句它的意思一定要了解很清楚、很透徹,“歸依供養”這四個字是最重要。‘歸’是回頭,從我們一切錯誤、一切過失真正回頭,回頭就是忏悔。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他告訴我,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當你有求的時候不應,沒有感應,這是什麽原因?是你自己有業障,只要你把業障忏除,感應就現前。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怎樣忏除?他給我說了四個字‘後不再造’,我明白了。真正善知識不講假話,也不拐彎抹角說一大堆,簡單扼要。我們佛門忏悔很多儀規,不需要;你知道你錯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真忏悔。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導我跟一般法師大德不一樣,使我們聽了之後合情合理合法,不能不佩服。

  所以我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犯過失,那就是覺悟;知就是覺,你覺悟了。能把過失改過來,這是修行,這忏悔。所以佛家講修行,忏悔兩個字統統包括,就是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儒家講不二過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過失只可以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第一次是你無知,第二次曉得覺悟了,不可以再犯第二次,這是回頭,真回頭。回頭之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爲,處事待人接物依什麽?依《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教誨,這叫皈依,你皈依地藏菩薩。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這個經裏面的教訓,那你不是皈依,你沒有依靠;沒有依靠地藏菩薩教誨去做。你那種皈依是假的,有名無實,有名無實的皈依,給諸位說不但沒有利益還有過失。你沒有皈依的時候你犯罪,結罪的時候只有一重罪;皈依之後明知故犯,你兩重罪。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相信中等根性的人,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善人,真正皈依。


  “瞻禮”是功課,我們今天講早晚功課,也就是說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課你要瞻仰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依教奉行。我們依哪一個經論來修行?全部的經論我們沒有能力熟讀,一定要把經論裏頭重要的東西摘錄下來,要記住,天天要讀。當然你有時間,每天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念一遍很好,實在講念一遍不行,爲什麽?記不住。還是把裏面重要的一條一條摘錄下來,像我們編《淨宗修學守則》,我們從《無量壽經》摘錄了六十條,好記;這六十條,條條都要做到。我們又從《寶積經》裏面,《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裏頭也摘錄了六十條。這部經是世尊專說末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出家人常常犯的毛病;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做錯,以爲做得很對;佛這麽一說,我們才恍然大悟,天天在造罪業,還以爲自己修得不錯;將來落到三途,還不知道怎麽墮落,你說多可憐、多可怕!所以這部經典很重要。

  世尊對末法出家人開示,指責我們一些毛病應當如何修改,不只這部經,可是我們節錄這幾條,先要把大毛病改正過來,然後再改小毛病。大毛病改不過來,小毛病都改過來不容易,收不到效果。所以真正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經典裏面的教訓也要節錄出幾十條,擺在自己面前,天天要照做,這叫供養,如教修行供養,這是你自修。不但你自己要依教奉行,你還要教化衆生,它是大乘法。大乘菩薩之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後面還有‘勸進行者’,所以單單自己做還不行,還要勸化別人。

  “贊歎地藏菩薩形像”,這個‘形像’,給諸位說就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你們想想這是什麽形像?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象,他用什麽心處事待人接物,他用什麽樣的態度接觸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叫形像。此地稱贊,講解地藏菩薩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專門贊歎地藏菩薩形像;所以大家不要誤會,造一個地藏菩薩像這就是贊歎,你全搞錯了。此地的贊歎,一個是要爲人演說,還得要爲人做好榜樣,你修地藏法門,你像不像地藏菩薩?你的形像是不是地藏菩薩的形像?這叫真贊歎。你能夠這樣做,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衆,你的所願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諸位想想你所願所求,是你自性功德的現前,還是佛菩薩對你的加持?兩者都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如果自己沒有真修,佛菩薩緣接不上,想給你做增上緣沒有法子,辦不到;必須自己有因,你有真因,佛菩薩給你做助緣,果就很順利成就,道理在這個地方。再看底下經文:

  【複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注解注得好,‘歸供合法’,這一句多重要,歸依供養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這是菩薩給你做增上緣。你的歸依供養不如法,你什麽樣的希求,你都得不到感應。所以說如理如法希求,一定能得成就,而且即使爲自己,也是爲衆生。如四弘誓願所說,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爲什麽?爲度衆生。如果說是只爲成就自己,而不是全心全力擁護衆生,這個願很難成就。爲衆生亦爲自己是不錯,依舊有障礙,這有障緣;爲衆生,不爲自己,這個願很順利,很容易成就。爲衆生,不爲自己的願,也不能成就,那是什麽原因?衆生的業障很重,不是菩薩不幫助,衆生業障太重,不聽教誨,他一定要受果報,從果報當中醒悟過來,那時候佛菩薩就來教他。由此可知,佛菩薩現不現身,佛菩薩說不說法,佛菩薩教不教衆生,都是一片慈悲;他不現身、不說法、不教衆生,緣不成熟。這個緣是在衆生自己這一邊,不在佛菩薩那邊,自己一定要存善心,要行善事,要發善願,這樣才能感得佛菩薩現身說法,來幫助我們。如果我們的心不善、行不善,佛菩薩決定不會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就曉得,爲什麽有人求佛菩薩就現身?有人天天求,求多少年,佛菩薩影子都沒見到,道理就在此地。

  實在講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法,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轉變相續這些理事。事實真相,轉變的道理,轉變些事實,都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天天接觸這些境界,那就像經上所說,我們接觸是迷而不覺,擺在面前沒看出來、沒聽懂;諸佛菩薩憐憫我們,就在眼前的事相幫我們點醒。諸位細細去觀察,細細去思惟,《華嚴》,一切大小乘經論是不是如是。我們果然明白,那就像大經上所說,諸佛如來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塵說刹說,無間斷說’,這都是事實。


  昨天下午,李會長來邀我一同去看洪老居士,老居士這些年來病得很嚴重,他發心捐這塊土地給我們做彌陀村,楊厝港這個土地是他的。過去我去看過他一次,那個病很危險,說話音聲很模糊,我在旁邊仔細聽一個字都聽不出來,他說的是福建話,福建話我懂,聽不出他所說的是什麽東西。身體非常不好,他自己也感覺他朝不保夕,所以對於捐這塊土地建彌陀村非常懇切,每天跟李木源打很多次電話,李木源每天到他那裏去看他三、四次,他跟我講有一天最多他去看他七次。昨天去看完全是兩個人,紅光滿面,講話講得很多,音聲很清楚,每一句話我都聽得很清楚,我能聽得懂。精神氣色體力都很好,他每天早晨還到樓下去運動,過去坐輪椅,現在不必坐輪椅,扶他下去能做運動,不可思議。

  昨天聽他講:我發願捐這個土地,希望我病能好,果然好了。他的喉癌拿掉了,醫生告訴他,兩個月開的那個洞可以恢複,可以能完全恢複健康。昨天我們在一塊談了很多話,親切招待我們。李木源告訴我,洪老居士一生真正是此地一個大慈善家,有求必應,求他幫忙決定沒有空手。居士林曾經有一次找他捐錢,非常慷慨,問他捐多少,他開一張空白支票,你們用多少自己寫。一生做好事,晚年有這個,這是聖因,這個因緣機會到哪裏去找,他能遇到,又這麽樣的慷慨。他那塊土地照現前的價值是六千萬,跟李木源談的時候,他把它降到四千萬,最後降到二千五百萬,現在降到一千五百萬;而且告訴我們,將來建彌陀村錢不夠他還要出錢,歡喜真是歡喜。

  離開他那個地方之後,我們再看陳光別老林長,現在也在生病,每一天聽經看錄像帶,每天看八個小時。臥房裏面裝了一個電視機放帶子,現在正在聽看《金剛經》的講記,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最近還有好幾位居士,都是得了很嚴重的病,這一發心病就沒有,完全好了,再去檢查已經很正常,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求地藏菩薩永遠保護真做得到,只要你的善心不退,菩薩始終會保護你;如果你的心退掉,菩薩就離開了。永遠不退心,永遠依教奉行,愈做信心愈堅定,信心愈清淨,法喜充滿,愈做愈歡喜,諸佛菩薩怎麽不護念?諸佛菩薩護念,天龍善神就擁護,一定的道理,所以這些事情端在自己真修。這個求願是大乘菩薩,求地藏菩薩大慈大悲永遠保佑;菩薩答應你,就會在夢中托夢給你,夢中夢到菩薩摩頂授記。注解裏面講,末後一句,‘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希有的瑞相都靠你信力清淨堅固。我們讀了應當要學習。再看下面第六段,‘發現生智慧’,實在講對我們的關係太大了。我們研經學教就是智慧不開,教給我們開智慧的方法。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

  都是講我們現在;換句話說,都是教我們自己,不是教別人。

  【善男子、善女人。】

  注意這個“善”字,淨業三福要緊,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法從哪裏學起?三福是基礎,如果在這上疏忽,沒有認真希求,你一生都不會有成就。像蓋房子一樣,除非你蓋小茅篷可以,你要蓋高樓大廈決定蓋不成,爲什麽?你沒有做地基,三福是地基、是基礎。你基礎建得愈堅固,你樓層蓋得愈高,現在蓋房子蓋幾十層、蓋一百多層,那個地基要建築得多麽堅固。三福是基礎,成佛的基礎。只有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的基礎,沒有出六道,六道裏面的善因善果福報,那你是肯定享受,因爲你有這個基礎,可以說你不會墮三惡道,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報。如果你第二福也修得很認真、很堅固,你的果報在四聖法界,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果,你得這個福報。你再具足大乘菩薩福,你才能超越十法界,享受一真法界的福報。所以這個基礎我們要不認真的修學,佛法裏面所說殊勝功德利益,我們是得不到,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明了。請看經文,《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七十面,第二段經文: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這是教我們修智慧。因爲沒有智慧,想修學大乘,不但不能開悟,連經文都記不住。在我們現代大概中年以上的人,學佛都有這個困難;年輕人學佛少數,那真是宿世的善根很深厚,年輕的時候就接觸到。我自己接觸佛法是二十六歲,當時我已經知道太晚了,遇到佛法太遲了,好年齡、好時光的時候沒有緣分,到自己能夠懂事、能夠覺悟,年歲已經大了,讀誦已經相當困難。好在宿世還有一點善根,在世間還沒有被迷惑,遇到這些大乘經典確實非常喜歡,很喜歡研究,很喜歡讀誦,很喜歡能夠深解義趣。“縱遇明師”這一句是很難實現,‘明師’是過來人,有修有證,這是明師,到哪裏去找?世出世間古大德都常說,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能夠遇到宿世的善根因緣,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麽會遇到?善根福德薄,遇到了不相信,不肯接受教誨,縱然接受也是陽奉陰違,所以他沒有成就。

  方東美先生一生在台灣教學,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非常熱心教人,幾個人肯聽話?幾個人肯依教奉行?他天天在教、天天在勸,奈何學的人陽奉陰違。雖然如是,教的人並不會灰心,這是大慈大悲。你雖然不聽,只要你肯來聽,不做沒有關係,給你種善根,知道來生來世,或者是來生後世,再遇到緣的話,你善根種子會起現行。明知道他做不到,只要他肯來聽的話都教,你聽了聽懂了,現在能做到,這一生得利益;畢竟還是少數。李炳老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聽他講經說法的人,我最保守的估計也應當超過五十萬人,真正依教奉行往生淨土應當有五百人,諸位想想五十萬人當中五百人往生,其他的都種善根而已,所以他老人家常講,‘一萬人當中,難得有幾個往生’。問題就是你聽有沒有聽懂?有沒有發心認真去做?必須是能信能解、能願能行,你才能得利益。所以學佛頭一個條件,就是遇到好老師,這是我們一生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

  老師教我們,“教視令熟”,經文裏頭沒有說教念,沒有說教聽,他用‘教視’,這什麽意思?我們要注意到這些文字,這些文字非常重要。‘視’就是觀,觀是屬於慧。佛祖教人用功修行的綱領是教你作觀,教你觀察,教你觀照,觀察是初步,初學的;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要用個觀、用個照,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觀照就沒有;而實在講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真正講離開心意識,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所以對我們初學人來講,觀察、觀照,依教奉行,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跟我們事實的生活做對比,在這裏觀察,事實真相跟佛講的相應不相應?從哪裏下手?先觀察因果,你觀察行善是不是得善果?觀察作惡是不是得惡報?先從最初、最明顯的地方去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你就生智慧,所以他不用聽、不用念。禅宗裏面從觀照入門,功夫漸漸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往上提升就照見。《心經》裏面講觀世音菩薩的功夫,‘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昨天跟諸位講的結尾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知道我們眼前現實的狀況,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是《般若經》上所說‘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是照見;這個境界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裏面還有能所,照見五蘊皆空是能所沒有,那就是一真法界現前。

  所以老師這樣教給我們,我們實在說是邊聽邊忘,“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我們還是隨順煩惱、隨順習氣,不能克服自己煩惱習氣,所以在經教裏面不能開悟,這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檢討,你才發現自己的過失,才知道自己業障有多重。必須自己肯定自己業障重,然後你消業障的念頭才發得起來,業障不消不行,不消還要搞六道輪回。諸位要知道,一搞輪回,我們這一生所學就忘得幹幹淨淨,怎麽曉得?我們前世曾經學過佛法,這一世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不是忘得幹幹淨淨,有隔陰之迷。來生又得從頭學起,來生有沒有機會遇到明師?很難講,決定不是說你生生世世都那麽巧都能遇到,沒那麽好的事,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話是真的。所以這一生不能成就,一失人身,絕對不是說你來生會遇到,很可能你會隔幾十生、幾百生,乃至於多少劫,才有機緣再遇到;這就是講退轉,這一退時間太長,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要明白。然後才知道機緣希有難逢,遇到之後一定要牢牢的抓住,決定不能放松,怎麽樣辛苦也要熬過,也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才是個聰明人,才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

  佛說實在講這一類的人很多,學佛裏頭大多數是這樣的人。這些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業障沒消除。消除的方法前面跟諸位講過,‘歸依供養’,供養是依教修行供養,就消除。消除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是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統統放下,一心念佛,勸人念佛,這個消業障的方法比什麽都快。你能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定,你能夠得理一心不亂,在教下講大開圓解,一生當中可以做到,業障極重的人也能做到,這就善導講‘遇緣不同’,業障再重的人都能做到。你得念佛三昧,你智慧開了,你能不能弘法利生?不一定,爲什麽?要看法緣,你自己雖然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沒有法緣,你去講講得雖然好,人家不聽你的,這時候怎麽辦?多半到極樂世界,就往生。

  所以成就的人,住不住這個世間不是自己事情,跟自己業報已經完全沒有關係,住世間、不住世間都看法緣,有緣多住幾年,沒有緣立刻就往生。成就的人往生決定沒有病苦,決定是自在往生,但是他的示現不見得相同,也有人示現生病,也有人示現很苦,爲什麽?覺悟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看到你起警覺性。示現沒有病苦,很自在,令大衆看到生羨慕心,菩薩做種種示現,沒有一定。示現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看衆生的緣,應該做哪一種示現,他就做哪一種示現,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他哪有一定?但是有個原則,無論哪一種示現,決定利益衆生,決定有人看到、有人聽到會醒悟過來。

  所以消業障重要,通常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消業障是讀經,讀得相應消業障,念佛念得相應消業障;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利益社會、利益衆生,這消業障。決定不要有一念利益自己,諸位要知道,利益自己是造業,是增長你的業障。許許多多同修業障消不了,縱然做善事行善,做慈善家幫助別人,他有自己,所以他業障消不了,他要受些果報。我們今天很幸運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決定沒有自己,一切都是爲衆生、爲社會,爲佛法好形象,爲佛法久住世間,我們能夠常存此心,常修此行,業障消除得快速。請看經文: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回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這一段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修開智慧的方法。我們遇到好老師,遇到好同學,遇到好的修學環境,智慧不開,那是空過,非常可惜。智慧怎麽開?這個地方世尊教導我們的方法好。這個人,希求開智慧的這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聞名見像;這個地方的聞見我們要記住,這是菩薩的三慧:聞思修,一而三三而一,才能夠相應。最初的緣是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當然聽這個名號,你一定要了解名號表法的意思,你要不懂表法的意思,你就白聞。地是心地,藏就是智慧,我們真心本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德能,這是地藏菩薩名號裏頭含的深義。見地藏菩薩像,或是見到雕塑的像,或是見到彩畫的像,見到像就要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他示現在我們人間所作所爲,他的所作所爲就是實踐這部經裏面所講的一切話。釋迦牟尼佛對他的贊歎,他統統做到,他要不做到,佛怎麽贊歎他?所以我們聞名見像,知道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必須如地藏菩薩的行誼,才能把我們心地寶藏開發出來,那我們就有智慧,業障就消除。如果不能效法地藏菩薩的形像,我們的業障消不了,這是真正的道理。

  此地講在菩薩形像面前求忏悔,“具以本心”,本心是真心,誠心誠意求忏悔。注解裏頭注得不多,但是意思很深,‘聞名見像,陳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從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一定要懂他表法的意思。‘故稱名供像,即發慧性。然須恭敬,始能感動。以誠能動物’,動是感動,物是指一切有情衆生,包括諸佛菩薩,你能夠感動。‘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你心地不誠,你就不能感動,特別是對於佛菩薩,對於一切善人善神善的,要用真誠感動。你要是不誠,不誠也有感,哪些感?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誠,這個心都是邪曲,所以你殺心感什麽?感羅刹;嗔恚心感修羅,悭貪心感餓鬼,你就跟這些東西起感應。你要跟諸佛菩薩感應,跟天地善神感應,真誠心,這一點很重要。

  至心忏悔之後,還得修供養,供養是表自己的敬意,我們跟人見面要送一點禮物,表示我們對他致敬。沒有預備禮物,身邊看看有什麽東西,可以送人做紀念結緣,也要做。昨天李居士來找我,我們去看洪老居士,我帶串念珠跟他結緣。可是以後又想去、又提議去看林長陳光別老居士,我們預先沒有準備禮物,我自己帶著這串念珠送給他,表示敬意。所以在佛菩薩面前,我們表示自己的敬意要修供養法,“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過去有人讀《地藏經》,讀到‘香華、衣服、飲食’供養,他沒有什麽問題,‘玩具’供養菩薩,這是什麽意思?注解裏頭注得很清楚,表‘遊戲神通’,所以玩具能不能供佛?能供佛,表遊戲神通,表這個意思。主要是藉這個儀式表自己的誠敬。

  他這個地方講的表法好,言簡意赅,‘假物將意,藉事顯心’,佛菩薩面前供養是這個意思。‘香取清遠潛通’,香是清香遠聞;‘華表圓滿悅澤’,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花,花代表歡喜,完全是從相狀上來說;‘衣服見寂忍不舍’,衣表忍辱;‘飲食顯慧命常存’,表這個意思;‘玩具彰遊戲神通’,這是舉幾個例子。前面我們曾經講過,香表信、表戒定、表五分法身,都有清香遠聞之意。花表六度。佛菩薩面前供飲食,佛菩薩不需要飲食,供飲食的意思是顯慧命常存,因爲我們得飲食生命才能夠存在,以飲食來維持生命,此地是表慧命。這是至心忏悔,修誠敬的儀規。

  再“以淨水一盞”,供在佛菩薩的面前,供多久?“一日一夜”。“然後合掌請服”,供一天一夜,把這個水喝下去。“回首向南”,地藏菩薩住在南方。“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意思注解裏面都說得很清楚。‘淨水者,藉緣發慧’,供這一杯淨水,一定要曉得,心要像水一樣清淨,要像水一樣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發慧。你把這杯供水不要倒掉,你要喝下去。所以供水最好供什麽?開過的水,供涼開水,你可以喝;你供的水是可以喝,表示我接受,我認真要學習,表這個意思,而不是每天佛前面的水換一換就倒掉。這些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看你的用心,在事相就看你用的是什麽心?這個心就是“至心鄭重”。他這裏說,注解裏頭好,‘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有洗淨汙染的功能,用這個來表示。我們貪嗔癡是汙染,《無量壽經》上教我們,‘洗心易行’,用什麽方法來洗心?淨水,清淨平等的水來洗我們的心;改變我們一些錯誤的行爲,叫易行。

  注解裏面又說,‘以清治濁,以正治邪,衆邪斷絕,知水爲真’,表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表法,不是說你天天喝這個水就開智慧,你試試看你喝上三個月看看開不開智慧?還是不開智慧。因爲你外面是相,你是表相,表裏要一如你就開智慧。你天天供水,天天喝這個水,每一見到的時候清淨心、平等心,一定要把你心的不平洗成平靜,心裏面汙染洗成清淨,你智慧才開;表裏一如,這才能起得了作用。每一天喝水還是貪嗔癡慢,還是自私自利,智慧怎麽能開?你的業障怎麽能消除得了?一定要懂表法的意思。懂得表法的意思,我不喝這個水行不行?當然行,不是不行。爲什麽要喝這個水?鄭重,這在事相上表示出你的誠敬,取這個意思。

  修這個法的時候,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換句話說,一定要修十善業。不但要修十業善,還要斷五辛,諸位要知道,五辛是蔬菜一類,葷菜,葷是草頭,吃肉不是叫吃葷,那就搞錯了;肉是腥,葷腥,葷還是蔬菜類,腥才是肉食肉類,現在有很多人把吃肉叫吃葷,錯了。五葷是指蔬菜裏面,注解裏也有,蔥、韭菜、蒜,他只講三樣,五辛是五樣。葷辛,此地講葷辛,我們講葷腥是肉旁,一個星宿的星,那是肉食。此地講葷辛都是屬於蔬菜,那是什麽?葷是有氣味,臭的氣味,辛是指辣,辛而不葷可以吃。五葷菜,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蔥、蒜、韭菜、 頭, 頭是小蒜,經上有一種興渠,是從前中國沒有的,現在我們曉得就是洋蔥,洋蔥在中國過去沒有。這五種性質都相同,《楞嚴經》裏面講得很清楚。這五樣東西不能吃,嚴格的修十善法、十善業,一七或三七日,這是修行的方法教給你了。

  說一七跟三七是克期求證,期望在這個日程之內能夠得到感應,如果業障很重的話,三七日還不行,我們曾經見到。一般講三個月會見到效果,六個月效果就很顯著,就非常明顯,這真的不是假的。年歲大的人也能恢複記性,讀過的東西也能夠很久不忘,通常講三、四天,一個星期不會忘掉,時間長了再不讀倒又忘掉,讀過一遍東西一個星期之內還能記住,可以做到這個功效。末後有幾句話,七十四面第二行的注解末後,‘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致誠者’,你對這個修法有懷疑,不能夠以真誠心去修,那感應就很難達到。如果你深信不疑,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底下一段果報現前: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曆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這是你所求成就,願遂了。現在有人求而不得感應,都是精誠不足;精是專、專一,誠是誠敬。還有一些人讀了這個經,沒有能夠圓解,心量很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來求,處事待人接物就不誠實,能不能求到?求不到。諸位要曉得,一誠一切誠,它是性德,你這樣才能消業障。在佛菩薩形像面前露一點誠心,真誠心,離開佛菩薩形像,跟大衆接觸之下惡念又起來,煩惱習氣又現行,沒有用處,這個一定要懂得。佛菩薩是教我們這個方法,你在佛菩薩面前修是課堂作業,你學了之後要有用處,不會說將來你有感應,讀經典一念都會記住,念別的東西一念都忘記,哪有這個道理?沒這種道理。經典一聽就明白,一讀就能記住,日常生活當中,樣樣事情你都聰明,你都能開解,你都能夠記住,這個效果才真的成就。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你依照這個方法求,得不到果報;得不到果報,你的信心就喪失,佛在經上講的不可靠,我照這個修,修了好久沒有感應;他不知道他自己所修,理論方法都錯誤,不是沒有效果,真有效果,所以如理如法的修學非常重要。這一段青蓮法師注得很長,但是不難懂,要緊要注意的我已經給諸位說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6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7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八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七十六面,請看經文: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等人,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是講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佛在經上告訴這樣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滿所求願?有沒有效果?這個問題端在我們自己的存心,如果對於佛法能有相當的契入,佛講的話我們就能相信,道理在哪裏?原理是在‘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還是這個原則,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哪有不如願的事情?我們看經文,“複次觀世音菩薩”,再叫著觀世音菩薩,是另外一個段落的開始。“若未來世”,我們在這一品經裏面所看到,佛都是對末法衆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是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在現代這個世間災難頻繁,這些事可以說是天天都能夠見到,什麽原因造成的我們要知道,這是無始劫來極其惡業之所感招。可是這個說法雖然是真實,現在世間人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在古時候由於世代相傳的教誨,能接受的人還有。現在將古德的教誨完全舍棄掉,以現代人自己的創意,自己的想法作法以爲是正確的,反而認爲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是過去,不適合時代,應當完全舍棄;他的新的思潮、新的想法、新的作法,結果如何?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思考。現在人不相信六道輪回,不相信因果報應,可是這些報應的事實擺在面前,他不能不受,他還是要受。


  ‘衣食不足’這是世間最痛苦的事。這一次我們發起在東北赈災,現在已經進入冬季,北方天氣很冷,尤其是今年。我聽說台灣有一個旅行團,也是我們佛教同修們組織,到大陸去觀光旅遊,走到上海就覺得太冷,受不了就回去了;北方的天氣比上海要冷多少倍,這些人都受不了,居住在東北的這些同胞他們怎麽辦?我們送了十萬套寒衣,那邊有電話告訴我,現在已經分發出去有一萬多套,我是叫他們一面做趕快就送,不要等統統做好再送,做多少立刻就送多少;他們得到的人都很歡喜,我們做的是全新的,不是買舊衣服去赈濟。但是送到災區這些同修們,回來之後都痛哭流涕,什麽原因?看到災民太苦,現在沒得吃,在饑餓的邊緣,這怎麽辦?衣服有了,沒有糧食。我問問糧食能不能買得到?可以買得到,現在中國北方的糧食禁止出口,可以內銷,而且價格也不貴;他告訴我,現在災區是以包谷米爲主食,現在的價格一斤只有四毛錢,人民幣四毛錢。舊曆年快到了,我們還送了些面粉,我叫他救災要緊,他們跟我商量,能不能把棉衣減少一些買糧食?我告訴他棉衣還照做,加緊照做,糧食照買,不足的錢我們想辦法,救災要緊。

  災難的根源我們知道、我們了解,但是說出去人家不相信,人家不能接受。所以讀這段經文,以爲念念地藏菩薩名號就得度、就得救,哪有這個事情?誰相信?我們今天發心來救災,這是治標不是治本,佛在此地教訓這是治本,根本的救濟。前面這一段是講災難,這些災難就在我們現前,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疾病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災區有不少人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睡夢之間,多有驚怖”,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他在這裏頭說這些災難是由於‘宿世之悭貪,致有今生之禍患’,在注解倒數第四行,末後一句,‘此由宿世之悭貪,致有今生之禍患’。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在六道這一生能夠得人身,得人身這叫引業,過去生中曾經修過五戒十善,因爲這個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可是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這一生所遇到禍福不一樣,這是什麽原因?這叫滿業。法相唯識裏面講得很清楚、很詳細,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跟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你這一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如果宿世造作的是惡業,你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這些艱難困苦。


  可是這個事情宿世造的,現在後悔也來不及,如果不是佛陀教導我們,我們怎麽知道這些事情的業因果報?不明了業因果報,於是産生了怨天尤人,認爲老天爺不公平,這些世間人對不起我,起怨恨心又造惡業,惡業怎麽能改變這苦報?這不可能。所以世尊在此地教我們,“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當要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我們在這個經裏面講得很多,地藏是表什麽?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的心,這就能夠轉業報,改心理就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家講三善根:無貪、無嗔、無癡,還是以孝敬爲基礎。《觀無量壽佛經》,佛教給我們修學第一句就是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頭所教的,這一部經典實在講就是講這四句話,我們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佛陀的教誨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念頭轉了,境界就能漸漸轉,這個要緊。大家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來救助這一時,可是世人對我們這個作法生起感激之心,對於佛陀教誨把它淡忘。我們這個救助一時,算不了什麽,佛陀的教誨是根本,永遠解決,這個恩德多大,幾個人能體會到?幾個人知道這個恩德?

  這一次在災區,我們也響應災區同胞們的呼喚,告訴我們許多學校在這次洪水裏面被沖毀了,我們要發起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使學生們能夠恢複上課。我們建的中學都叫‘慈光’,他們答應我們給學校命名,我們飲水思源,自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這是老師的教誨,我們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我老師一生的事業是在‘慈光圖書館’,他辦了一個圖書館,這名字叫‘慈光’,我們今天在大陸上建學校,用‘慈光’紀念李老師。小學的名稱我們用‘孝廉’,這是發揚地藏菩薩的本願,地藏菩薩表孝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家的孝經,佛法是從這個地方建立。小學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在中國古時候‘孝廉’是對於秀才的稱呼,這個意思很深,希望從小培養他孝心、培養他廉潔;廉潔是不貪,不貪是三善根。人能做到不貪,自然就連帶有不嗔、不癡,貪不到才嗔恚,貪得他怎麽會有嗔恚心?所以中國廉潔的意思,就含著有佛法的三善根,我們用這個意思來給小學命名。


  我們希望有能力的同修們大家來贊助,這是第一批我們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第一批建在北方。我們修學這幾十年來,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她是大連人,所以這三十所學校建在北方,也是報答她護法之恩。佛教導我們知恩報恩,我們希望將這個精神發揚光大,不但將來能夠幫助中國各個地區,我們也要幫助全世界苦難的人民。我們的能力很有限,只要有真誠心去做,必定能得佛菩薩的幫助,人的力量做不到,佛菩薩有這個力量,這正是李木源居士常講,‘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沒有能力,阿彌陀佛有能力’,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來修學,自然能得感應。

  在這一段教導我們修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至心恭敬”,青蓮法師注解注得好,我把他注解念一念,‘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可見得這四個字含義的深廣,‘徹到源底’,源底是什麽?是真心、是自性。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所以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根源。至心是真誠到極處,爲什麽要用這一句?這一句是能感,感應道交,消除一切災難,這是所應,我們能感就有應,我們說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有什麽能力來應?還是稱性的感應,這才如理,在理上才講得通。沒有這個理論,我們聽了之後依舊還是會疑惑,不太容易接受。

  下面跟我們說怎樣才能做到至心,‘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幾句話好。由此可知,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這個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他,也未必能濟事,未必能真的有效果,什麽道理?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這把感應的道阻塞,不通了,所以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可是人要做到這一點,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得相當的修養,佛法的術語是‘不是凡夫’,爲什麽?他智慧開了,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不惑於名,不但是佛菩薩的名號你不迷惑,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你都不會迷惑;一個名不迷,一切名都不迷,一個相不著,一切相都不著。諸位要知道,要到這個境界業就消了,境就轉了,幾個人能做到?所以許多人讀這個經覺得經不靈,覺得《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是不錯,但是事實上不管用,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不是佛說的沒有效果,是我們沒有懂得佛的意思,經過祖師大德這一解釋,我們明白了一些。


  是不是真的透徹的明白?還有問題,所以下面才叫你“念滿萬遍”。‘念滿萬遍’是什麽意思?多次的薰修,希望你能夠悟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一遍、兩遍有什麽用處,你還是迷、還是惑。所以經要常常讀、要常常講,最好要常常講,講比讀的效果還殊勝。我自己是個凡夫,是個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得這麽一點利益,沒有別的就是靠天天在講經,每講一遍我對自己來講是薰修一遍,我講了四十年,四十年天天不斷的在薰修才有這麽一點效果,所以我感覺得講比讀效果還要殊勝,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了菩薩爲什麽那麽樣熱心去教化衆生?原來是爲了利益自己。你沒有一個熱誠教化衆生;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的身上。不但解門如是,行證亦複如是,我們看到人家有苦難,不能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我們自己的災難也轉不過來。換句話說,你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自己的災難消除,所以真正消災免難,是熱心全心全力幫助人。你不肯真正去做,你解悟得再圓滿,你的災難還是免不了,這個道理你們仔細去想想。所以‘至心恭敬,念滿萬遍’的意思很深很廣,佛所說的話真實不虛。

  下面是講果報,“是諸不如意事”,‘不如意事’就是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這些等等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長,看你自己用心的程度,看你自己薰修時間的長短,這個災難有很短時間就消除,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完全看我們自己。自己如果能夠頓悟,如果能夠勇猛精進的修學,在短時間之內就能看到效果,這個災難就消除了。“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益’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可以有多余的幫助別人。‘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夢中一些惡夢也就沒有,身心安穩,轉禍爲福。科題裏講‘修善消滅安樂’,這個字對現代人來講還得加幾個字才行,否則的話修善把安樂消滅,這就産生誤會;修善消滅諸不如意事,即得安樂,這個意思就很圓滿,大家就不至於誤會。這一段經訓對我們現在人來說迫切的需求,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去做,我們今天看到別人有災難,說不定明天我們自己就遇到災難。我們自己不能關心別人,到我們自己有災難,誰關心我們?我們不肯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有災難的時候,誰來幫助我們?要懂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希望自己有難的時候,有人來幫助我們,來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別人、幫助別人,你才能收到這個果報。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這段經文所說就是現在講旅遊的平安,現代人出門旅遊交通工具跟古時候不一樣,但是可能遇到的災難實在講是沒有兩樣。科題是‘安水陸險道’,就是在水陸險道旅遊的時候能夠得到平安。在經文裏面諸位要留意看看,你就能看得出來,前面一段佛叫著觀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這一段“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一段經文你仔細去注意一下。如果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災難可能性少;沒有加‘善’,‘有諸人等,衣食不足’,如果真正是行善的人,這個遭遇會很少;所以我們在經文上,一字一句都要留意。

  這個地方是講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前面跟諸位講過,最低限度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才稱他作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的果報,諸位要細讀《了凡四訓》就明白,了凡先生確確實實把這四句做到,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是說他要出遠門,出遠門當然是有事情;“或因治生”,‘治生’是爲了他生活,爲了自己的生活,爲了家庭的生活,外出謀生;“或因公私”,公家的差遣,或者是私人的事情,私事,探望親屬,訪問朋友,私事;你或者在朝廷裏面作官,現在是公司行號的職員派你出差,公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裏面生小孩,這是喜事,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情;這是說明外出的原因。現在還有觀光旅遊,這裏頭所舉的不在之內,觀光旅遊。“入山林中”,就是你旅行的時候經過這些山林;或者要渡過江河或者是大海,“大水”,像湖泊一類;“或經險道”,險道裏面包括地區有猛獸毒蛇,或者是有強盜搶劫,這屬於險道。險道在過去陸地有,河海裏頭也有,有海盜,你要是遇到的話也很麻煩。現代交通比過去便捷,旅遊比以前人實在講要舒適太多,可是交通的事故,交通這些災難,我們也常常聽到,如何能夠在旅遊裏面保平安,可以說是所有出外旅遊的人都期望。此地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請看經文: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

  善男子、善女人,怎麽念法?還是要志心稱念,誠心誠意,念地藏菩薩名號。青蓮法師注解裏面跟我們說,我們把注解念一念,‘此顯稱名之益’,世尊教導我們;‘是人通指九界’,不單單是指我們人道,九法界就包括菩薩在其中;他底下說,‘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何況菩薩以下?這個我們要知道。你爲什麽會遇到這些災難?世法、佛法都告訴我們,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虎狼獅子你過去世跟它沒有結怨,它看到你理都不理,它不會傷害你,它傷害你過去總是跟它結了怨。你是初地菩薩,你遇到冤家他也不會饒過你,這個要知道,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在《高僧傳》裏面看到安世高,實在講也是示現,他究竟是何等人物,我們不得而知,他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這在他《傳記》裏面記得很清楚。所謂是欠命一定要還人命,欠錢一定要還財,沒辦法的,因果通三世,說誰占誰的便宜,誰吃虧,沒這個事情。說占便宜、說吃虧,那是世間人只看到現前這一段,沒有看到前後的因果,如果看到前後因果才知道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要是遇到這些事情,別人占了我們便宜,我們笑笑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們吃虧上當也無所謂,一切都做還債想,我這個債消了,一筆勾消。無論蒙受什麽樣的冤屈都要做還債想,絕不怨天尤人,自己修得再好,做再多的好事,被人冤枉,被人誣陷,甚至於被人陷害,都沒關係,知道都有業因果報。初地菩薩尚且不免這些惡果報,我們是什麽人?所以遇到這些惡劣的果報現前要安然受之,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災難過去之後就沒有了,所謂雨過天晴;災禍過去,福報就現前。如果在這個時候懷疑,我一生做好事還要遇這種果報,你心裏面有怨恨,你災難不會消除,福報不會現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明了。決定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認真的反省檢點,不可以以爲樣樣都是別人的不是,這是修行人最大的過失。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認真檢點,一切是自己的不是,別人沒有不是處,過失都在自己。這個樣子認真努力去忏悔,改過自新,菩提道才一帆風順,才減少障難。

  惠能大師教給我們的話非常有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兩句話不是普通人能夠說得出來。換句話說,還見到世間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別人有過失,你修學就有困難,你就有障礙。什麽時候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你才算真正有進步,真正消業障,轉禍爲福。縱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者被人殺,也是轉禍爲福,爲什麽?你決定生到好處,你舍這個身,再受這個身,比現前環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定生天道享天福去。假如遇到災難,一念怨恨心,災難不能避免,而且墮落三途,這個地方差別多大?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我們前面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十條道路,有智慧的人這十條道路是自己選擇,選擇好道,只有一些愚昧無知自以爲是,他不懂得選擇,墮落在惡道。我們能夠明白這些事理,這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哪裏會知道?遇到這些災難,我們怎麽會心能平得下來?今天能夠平心靜氣觀察世間,都是得力於佛陀的教誨,所以佛菩薩、三寶的恩德實在講超過父母。下面這是你所得的利益:

  【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你平常就能夠斷惡修善,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在你旅行的時候,又能夠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加修地藏菩薩法門。加修是怎麽個加法?加強孝親尊師,斷惡修善,加強對一切衆生憐憫慈悲救助,這就是加修地藏菩薩法門。你在旅行當中,你能夠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你都能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災難也不會讓你受到損害。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這都是舉例說,實在講依照經典教訓方法修學,利益無量無邊,哪裏說得盡?講到這個地方這是總共舉了八個例子,後面佛做了一個總結,‘總說利益無盡’。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閻浮提”是指我們地球。實在講這句話是世尊特別爲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有大行願,不僅是我們這個地方;因爲佛對我們說話,特別強調。

  【若說於諸衆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這是真話,決不是像前面舉的幾個例子,真的利益說不盡。“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太多了,說一百劫、說一千劫都說不盡。小注裏頭舉《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有三部經,除這部經之外,還有《十輪經》,他舉《十輪經》上幾句話來說,我們把小注念一念,‘此結’,結是總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這是世尊說法特別的強調,《十輪經》上說,‘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衆生。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這是說地藏菩薩布施功德,悲憫一切衆生。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如果不能夠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叫做真正歸敬。真正歸敬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特別要緊,不能說是我口裏恭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一些衆生苦難,不予置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這個功德至心回向,至少你要做到這一點,那是真正沒有能力幫助。如果有能力一定要盡到你的力量,你有十分的力量,但是你只盡到九分,你並不圓滿,怎樣把它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才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請看下面經文: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衆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這是世尊勸觀世音菩薩,要流通宣布這個經典。“流布”就是演說,流通這一部經典,你要流通你自己一定要修學,你自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流通也有功德,但是轉禍爲福比較上困難,沒有那麽快速;你自己果然依教奉行,轉境界來得快速。現在流通印經是最好的方法,古時候流通很困難,古時候就寫經,沒有印刷。我們看看古時候文字的記載,有一些大富長者寫經,請一些讀書人,請人來寫經,寫一部、寫十部,再有力量的人能寫一百部就很少;多半寫的經送到寺廟裏面供養,寺廟裏有藏經樓,供奉在那裏給人家讀誦,也有人到那裏去抄寫抄經,這是古時候印刷不發達,非常困難。實在寫經在民國初年還有寫經,到現在寫經少了,印刷術發達,所以我們做流通的功德愈來愈方便。像這個注解,青蓮法師是康熙年間的人,在那個時候已經有可以刻木版,木刻版的印刷,刻版則一個字一個字刻,印刷你們如果到南京‘金陵刻經處’,你去看線裝書還是一張一張在刷,完全是人工,用毛邊紙來印刷。一個人做一天的工作,我去看過,我說:你能夠印多少本?他差不多印八本,那個八本沒這個本子厚。線裝書,諸位曉得,一天可以做八本的樣子,哪有現在機器這麽方便?我們現在流通冊數都是以一萬冊做標準,每一次印至少是一萬冊,比過去方便太多。現在講演可以留下錄像帶、錄音帶,可以做成CD,都是流布世間。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我們聽了之後更應當努力,這部經典所說,確確實實能夠挽救末法九千年的劫運,非常重要。末法九千年,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托給地藏菩薩,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末法時期能夠挽救劫運度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不至於墮落在惡道,就是這個方法,就要靠這部經典;“令娑婆世界衆生,百千劫,永受安樂”,流布這個經的效果。弘法利生最重要是契機契理,這部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教誨,不但是大乘,我們仔細去觀察,它的確是大乘當中的大乘,與《華嚴》、《無量壽經》,無二無別,實在是一體,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衆生的根機,所以在末法時期我們修學以哪一部經爲主修,我們一生專弘,這自己就清楚、就明了。

  這一段是長行文,這品經裏面後面有重頌。重頌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佛講經說法的時候聽衆有先來後到,不像學校上課到時間同學都到齊,佛講經不是上課,有先來、有後到;先來的前面都聽到,後來的前面沒聽到,如果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不辜負後來的這些聽衆,要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這是照顧後來的人。另外一個意思,偈頌便於記憶,前面說得很多,怕聽衆記不得,所以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方便大家記住,如果記不住你就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常讀誦就是要把它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的教訓,我這個念頭,我這句話,我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一切都以經教爲標準,這叫做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偈頌的用意在此地。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這是第一首,第一首這是總贊,贊歎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這是以佛眼來看,不是普通人。佛所看到的,看到地藏菩薩的威神力,他的威德、他的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衆生。現在這個世間衆生災難很多,地藏菩薩有沒有幫忙?地藏菩薩的威神力又如何來展現?我們要曉得地藏菩薩威神力,確確實實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沒看到。我們不解,我們不信,我們不能奉行,地藏菩薩對我們來說空過。他的威神力是什麽?就是‘地藏三經’,經典裏面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說的效果,這是地藏威神力,一切衆生,前面青蓮法師講九法界衆生,你能夠讀誦,你能夠憶念,能夠依教奉行,沒有不得利益。“恒河沙劫說難盡”,這是佛講的佛說都說不盡,前面講百千萬劫恒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這是舉一個例子,你見地藏菩薩的像,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有沒有利益?有,阿賴耶識落了種子。可是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行,不能兌現,金剛種子種下去,不定在來生後世遇到緣能信、能解、能行,那個利益事情就兌現。就像《法華經》裏面佛講的一個故事,久遠劫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頭老虎要吃他,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久遠劫前的事。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這個人也正在這個時候得人身、遇佛法,想跟釋迦牟尼佛出家,釋迦牟尼佛叫他這些大弟子來看,這個人能不能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的弟子都是阿羅漢都有神通,能夠觀察過去五百世,大家都說這個人不能出家,過去五百世都沒有種過善根,與佛沒有緣。佛才說無量劫前他念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南無佛,這一生可以在我這裏出家,後來他證阿羅漢果,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所以這個世間人,雖然現在還要遭受大災大難,佛菩薩真正有慈悲心讓他見到佛像,聽到佛菩薩名號,給他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如果他有善根,像前面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當中,他就能消災免難,就能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這比什麽都殊勝,他去作佛。再看第二首,第二首是‘轉衰相’: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說明九法界衆生,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這是指六道,通指六道,六道一切衆生。“報盡應當墮惡道”,這一生壽命盡了,造作一些惡業,他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要緊是‘至心歸依’這四個字,以真誠的心,歸是回頭,斷一切惡是歸,修一切善是依,依照菩薩的教誨去修一切善。歸依決定不是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幾個頭,給你念個歸依偈子,給你一張歸依證,你就歸依了,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這個理要懂。歸依實在講就是回頭是岸,你真回頭,依教修行。你心的念頭轉了,境界也就轉,境隨心轉,壽命可以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爲福。這一首轉衰相。再看下面有三首,這是‘頌示生界’: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

  這一首說明你所想念的這些事,你的家親眷屬是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之後常常想念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容貌,但是這總是有親情,使你常常憶念;可見得人心的厚道。現在人比較少,只貪圖眼前的享受,這一些恩情都忘得幹幹淨淨,所謂是‘忘恩負義’,造作忘恩負義的罪業,果報也在三途,多半在畜生道。這是知恩報恩,恩情深厚這一類的衆生。底下一首這是教導他修學的方法:

  【或塑或畫大士身。】

  (科注卷下八十二頁第二行,我這本子是‘晝’,你們的本子有沒有改過來?這是‘畫’。或者是“塑”地藏菩薩像,或者是“畫”地藏菩薩像,這個字是‘畫’字,你們把它改過來。塑是塑像,像我們這個是塑像。)或者是塑地藏菩薩形像,或者是畫地藏菩薩形像。

  【悲戀瞻禮不暫舍。】

  就是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你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

  【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

  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是說明三七日中二十一天,至誠來修一定得到菩薩的感應;如果在三七日中菩薩不現身,是你的誠意不夠。我們在古書裏面常常看到,古代的祭祀,諸位在《論語》裏面就讀到,‘祭神如神在’,神也稱之爲鬼神,鬼神是指什麽?指自己的祖先。祭祖先的時候,主祭的人古時候叫齋公,主祭叫齋公,因爲他要修齋戒,齋戒三天。三天,齋公他住的房子,就像我們佛門裏面的關房一樣,等於閉關,閉關三天,齋戒沐浴。這三天不與任何人接觸,飲食家人送給他,他這三天做什麽?三天專門想祖先在世的時候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專想,當祭祀的時候就把祖先想來了。祭祀的時候,真的有的時候好像看到祖先的身形,聽到祖先咳嗽的聲音,這感應,你沒有至誠,他怎麽會有感應?古禮裏面祭祀齋戒是三天,此地是三七。這麽長的時間至心在瞻禮,哪有不感動的道理?所以菩薩一定現身。衆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他現身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

  【示其眷屬所生界。】

  指示你、告訴你,你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在哪裏?在十法界,他現在在哪一個法界?

  【縱墮惡趣尋出離。】

  縱然他墮在惡道,家親眷屬能夠這樣給他修學,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感應地藏菩薩現身,他就能夠脫離惡道。這是什麽道理,諸位能不能想得到?我們範圍不要說大,人與人間的真情。一個人要過世了,世間還有人想念你,長時間在想念你,你這一生沒白過;如果你走了之後沒人記得你,你空過了這一生。你能夠叫人家想念你,總有是值得叫人想念之處,你要不是真心對人家,人家怎麽會紀念你?不可能。積功累德就很重要。家親眷屬,你對於自己的兒女、兄弟姊妹,不是很愛護、很照顧,他也不會想念你。我們現在在報紙上看到,有很多青少年,要問他的爸爸,‘我不愛我爸爸,我討厭我爸爸’,小孩這成什麽話?社會大問題,我們在報紙上常常看到。爲什麽讓兒女對父母起反感?作父母沒有照顧兒女,大概是忙到自己的事業,有很多把兒女交給傭人去照顧,他感激他傭人,他討厭他的父母,不喜歡他的父母,傭人照顧他。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所以人在世間,對人、對一切衆生要施恩德,佛菩薩爲什麽能令人尊敬?布施功德,布施恩德。所以有孝順兒女,思念父母,爲父母修福,依教奉行,像前面所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親人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前頭有例子,“縱墮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這好!你的三七日中,悲戀瞻禮不舍,如果能夠永遠保持下去,那你這一生就能成佛。這是什麽?真誠恭敬到極處,這個心可貴,這個心感動諸佛菩薩。這種心要是永遠不退,依教修行,哪有不證果的道理?所以這一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來給你摩頂受記。受記就像現在的預言一樣,告訴你你在什麽時候你能夠證果,你得到什麽樣的成就,這在佛法修學裏面是一樁大事因緣。所以這部經我們也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但是一定要記住,末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否則的話都是得人天福報。當然以得人天福報爲第一步,初步讓他得人天福報,再更進一步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才真正的大圓滿。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7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7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四十九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八十二面,倒數第二行看起: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這一段是‘頌成就度生’。“欲修無上菩提者”,這是菩薩發心,‘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出離三界苦”,小乘人也做到,在佛法裏都稱之爲真正覺悟的人,三界之苦實在說是苦不堪言,真正覺悟的人一定要想著永脫三界輪回;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佛經裏面講的四禅,我們就能夠了解,一個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禅,小千世界的天頂是二禅,中千世界的天頂是三禅,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禅,所以你就曉得講三界、講六道,意思都相同。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只有一個四禅天,有一千個三禅天,經教裏面所說大致我們要能夠知道。‘欲修無上菩提’,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希求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志願眼光大,超脫三界這是眼光比較小,都是非常非常之難得。這個人既然發了大悲心,要怎樣滿他的願?“先當瞻禮大士像”,這就是先要成就自己,‘瞻禮’的意思前面說了很多,這個地方就不再重複,最要緊是要依教修行。

  《華嚴經》裏面講護法,護持正法,依照《華嚴經》的標準來講,現在護法的人希有。法是什麽?法是教、理、行、果,這四種法都要圓滿的護,那才叫真正護法,才是佛所講的標準。我們講護持道場,護持某個法師,不行,那個跟佛的標準一比,那就不是護法;佛經上所講的一定要有相當的理解,而後才知道怎樣去做才是如法。佛給我們說的‘教’,教有四種教理行果,我們怎樣去修?信、解、行、證,我們對於教要信,佛的教誨要信,理要解,行要修,果要證,所以我們自己要做到信解行證。末後這兩句,“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這兩句是說自己成就之後,教化一切衆生。諸佛如來示現在衆生界,往往也示現有業障,諸位要知道那業障是示現,都是他教化的方法、教學的儀式,不是真的,讓我們凡夫之人深深警覺到因果的可畏。世間聖人,孔老夫子,我們在《傳記》裏面念到,‘孔子在陳絕糧’,他也挨餓;釋迦牟尼佛也曾經有三個月馬麥之報,遇到饑荒托缽沒人供養。這顯示什麽?顯示因果,即使成佛、成聖沒有辦法轉變因果。


  從前百丈大師講得好,‘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不昧是什麽?對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受報的時候很甘心情願,知道我現在所受的過去造的是什麽因,現在得這個果報,清楚明白。不像世間人,世間人遭遇一切苦難的果報,不知道、不曉得什麽原因,以爲是別人給他的,怨天尤人,受報的時候還造罪業,這個樣子因果循環,他是每況愈下,他往下墮落;明白的人他受果報他不會墮落,他逐漸往上提升,這不一樣,他真正懂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遇到別人破壞我們、傷害我們,過去生中我們傷害過他,今天他來傷害我,這是報應,我明了、我承受,歡歡喜喜接受,一點怨恨都沒有,這個結就解開,下一次再見面就沒事了,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絕對不能用個報複的心來解決問題,諸位要曉得解決不了的;報複,你殺他,你滅他一族,來生是他滅一族,一樣的事情,因果循環,愈演愈殘酷;換句話說,愈墮落愈深,這哪裏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解決問題真正的辦法是解結,把這個怨結解開,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都要承受,你才能夠化解,在菩提道上無論是自己修行,弘法利生,障礙就沒有了。諸佛菩薩示現種種這些相,都是讓我們覺悟,讓我們明白,也是教導我們應當怎樣去做,實在講這就是生活,佛教給我們生活,教給我們處世做人。‘瞻禮大士像’,這裏頭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擴展到什麽地方?擴展到對一切惡人、一切冤家,都要用孝敬的心,普賢菩薩第一願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敬就是孝敬,決定沒有分別、沒有等差,這是真正在修行,真正在轉業;業轉了,果報就轉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第四段頌求智慧,這一段比較長一點,先說你爲什麽沒有智慧,是你有過去世的業障,障礙你的智慧。雖然遇到佛法,遇到善友,你明白了,你發心,發的心很好,發心研教學經,目的幫助一切衆生開悟,幫助一切衆生離苦,這是大菩提心;在一般說真正發這個大願心,你就一定得諸佛護念,這是真的。雖得諸佛護念,我們智慧依舊不開,這是自己有業障,諸佛如來沒有辦法消我們的業障,沒有法子,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不是佛菩薩不保佑你、不照顧你,佛菩薩是真保佑、真照顧,但是你自己造的業障,佛菩薩對這個就無可奈何,業障一定要自己消。佛菩薩告訴你方法,告訴你這些道理,這經典上所講的,理明白了,佛的教誨我相信,理明白了,教給我們方法要照做,那叫修行,你才能消得了業障。消業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所以《地藏經》也是根本經,道理在此地。我們能孝順父母,孝順一切衆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衆生,什麽業障都消除。真正有孝敬之心還會造罪業嗎?還會以惡意對待一切衆生嗎?不可能,那就是真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所以你才曉得孝敬是根本。爲什麽佛在這個經上一再教給我們,‘先當瞻禮大士像’,道理在此地。所以願很好,佛菩薩也照顧你,可是你讀經你還是一面讀一面忘,縱然多聞也不能開悟,這個人有業障迷惑,所以於大乘經不能記誦。下面教給我們方法: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前面長行文都講過,教給我們修行方法。供養,諸位想想如果沒有孝敬,怎麽可能供養?普賢的十願,後後深於前前,像我們蓋房子,第一願是第一層樓,第二願是第二層樓,你第一層沒有蓋好,你怎麽能蓋第二層?二層蓋好才能蓋第三層,一個道理,所以後面都是從前面基礎上建立。然後才知道地藏法門是菩薩修行的根基,觀音是慈悲,慈悲是從地藏裏頭發出來,你沒有孝敬,慈悲從哪裏來?沒有孝敬的慈悲是假慈悲,必定他有企圖、有目的。說是一個人不孝順父母而去孝順別人,哪有這種道理?這是不合理。沒有禮敬,哪裏會有贊歎?沒有禮敬的贊歎,我們曉得那是虛僞,不是真的;沒有禮敬的供養,那是谄媚巴結。所以孝敬是根基,我們在世法、佛法裏要想有真正的成就,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如何能真正做到孝敬?經典的理論要透徹,你才明了孝敬是性德,是性德裏頭的基礎,這部經就是開顯我們性德。

  所以從普賢行願,有禮敬、有稱贊,而後才有供養。供養菩薩以‘香華、衣服、飲食、玩具’,這些表法的意義,前面都說過。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真正是多災多難,不但衆生業障深重,自己的業障同樣也深重,我們應當要想到如何幫助自己、如何幫助別人,想想自己修學怎樣方便,我們也要方便別人。須知佛法沒有定法,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原則,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隨’就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不順、不隨,不但不能度衆生,也不能度自己。何以不能度自己?不能隨就是執著,就是分別執著,執著的心不能突破,六道出不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所以要懂得隨順。世間確實障緣很多,妖魔鬼怪,魔障,有有形、有無形,無形的是鬼神,有形的就是一切人事物,怎麽會産生魔障?都是自己往昔無量劫來造作的惡業,惡業會造成障礙,善業也會造成障礙,善業是愛緣。我們常常聽到同修說:佛教給我們要舍、要放下,我就是兒孫放不下;那是什麽?愛緣。冤家對頭怨恨放不下,報複念頭放不下,愛緣也是放不下,都變成障礙,這是往昔今生所造之業,我們自己要懂得、要明白、要覺悟。


  怎樣才是真正覺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得好,我、人、衆生、壽者都是假的,都不可得。所以如果你有般若智慧,知道萬物皆空,知道因果不空,知道一切有爲法是夢幻泡影,你心清淨,於一切法不取不舍,魔對你不起作用,沒有能夠障礙你;這時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你能轉境界,不被境界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才是真的永離魔惱。可見得永離魔惱不是到處躲避,躲避不了的,永離魔惱就是看破事實真相,全是假的,一場空、一場夢。即使無形的這些魔外邊都沾不上,爲什麽沾不上?你沒有邊,你有邊他才沾得上,你沒有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你有我,你就會受害,無我,誰受害?無我就沒有受害,一切衆生爲什麽受這些障礙?有我。冤家對頭要報複,你在那裏,我找到你,我來報複你;如果你沒有了,‘我’沒有了,他找都找不到。

  以前道源老和尚傳戒的時候,給我們講一個故事,說是哪一個古時候有一個禅師,名字我一下記不得。禅定的功夫真好,入定之後心境俱空;他壽命到了,閻羅王派兩個小鬼要抓他,因爲他入定,心境俱空小鬼找不到。問人家:他到哪裏去?他就坐在那個地方,他找不到;因爲在定中,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統統沒有。有人告訴他,他最喜歡的就是他的缽;小鬼就知道,敲他的缽,一敲他就出定,馬上就把他抓去;這就是你有絲毫的執著,你就被人家抓到,所以凡是有嗜好都有麻煩;換句話說,你逃不過小鬼的眼目,他時時刻刻能把你抓住。這就是沒有徹底放下,我們要曉得,佛跟我們講連佛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都不可以執著,這個道理要懂,何況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我用它我不執著它,我用它我也不分別它,讓心永遠清淨,這樣布施供養這是真正得福,無量無邊的福,這個福稱性。如果還有分別執著,這個福就不是稱性,我們經裏面講有漏的福報,變成三界有漏福報。


  修學,同修們你們想想,要不是天天在一塊研究,天天在一起討論,天天薰習,我們業障習氣很重,一轉頭就迷了。所以古時候的道場好,就是好在長期薰習,就好在這裏,天天講經,講經的時間長;我們現在是一天兩個小時講經,跟古人比打對折。如果依照佛的標準,《仁王經》上講‘二時講經’,是講大家在一起學習研究討論,在教理行果上下功夫,二時是現在的八小時;佛經講的是印度那個時代,一天晝夜是分爲六時,晝三時、夜三時,所以二時它一時是等於我們現在四小時,二時就是八個小時。所以佛陀那個時代,那些人跟釋迦牟尼佛修行,他怎麽不證果?一天八個小時在討論經教,他還有什麽功夫打妄想?我們今天是搞得變成四分之一,兩小時,實在講是不夠,最低限度能有四小時,每一天有四小時認真研究討論,至少也有四個小時念佛,這是說少到不能再少。修行我們現在明白,只有念佛法門靠得住,其他的法門在理上講是平等,沒有差別,事上講難,不容易。換句話說,不是我們的根性,我們業障太重,只有念佛帶業往生,我們能辦得到;這樁事情只要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

  前天晚上我到宏國去吃飯,聽說他們現在生意很不好,我去看看他們,現在相當不景氣。在那裏看到一片CD帶,是講死囚往生,我們帶了幾片回來。告訴李會長,李會長說這個事情他知道,這個死囚走了之後,後事也是他給他辦的。我問他是不是他講的,他說不是他講的,有一位蘇居士講的,聽說蘇居士現在也回頭專心念佛,親眼看到的事實,所以李居士在監獄裏頭,度了不少人真正往生。蘇居士跟這個人熟悉,他照顧他,跟他約法三章:第一個你在受刑的時候你要大聲念佛;行!我做到;第二個你走的時候你要有瑞相,不可以七孔流血,那是吊刑;行!我也答應;第三,你要留點舍利給我們看看做證明;行!我統統答應你。結果他死了之後,果然如此,吊死之後顔色非常好,很正常跟一般死刑人完全不一樣,化火的時候真的有舍利。

  所以就有同修問:他是不是自己知道?不是的,願行,他有這個願力就能做到,連一個死囚都有這樣瑞相。他是真的往生,他最後那一念是念阿彌陀佛走的,一點都不假;哪一天受刑也預知時至,念佛走的,經上講最後那是一句佛號,必定往生。生前造什麽樣的罪業,做什麽樣的錯事,你在死前真正能夠悔改,忏悔往生,佛經上有例子。《觀無量壽佛經》講阿阇世王造五逆之罪,臨終忏悔,佛在《阿阇世王經》裏頭告訴我們,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們讀了也非常驚訝,造那麽重的罪業,阿鼻地獄的罪業,在我們說他往生大概下品,下三品往生我們覺得這很正常,不知道他是上品中生,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他,他自己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現前,聽了之後生起真正的忏悔心。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你真正修就會真正有感應。這是我們講到供養,要從孝敬心裏面生起來,供具都是表法的。然後: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前面都講過,這是求感應。“淨水”是菩薩威神加持,你供上一日一夜,你認真如法的修學,這才能得感應。下面還有兩段: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這是講你專修,這是克期求證,這個法要修三七二十一天,二十一天要發殷重心,修學這段當中慎五辛。五辛前面注解上有,此地就省略掉,這個地方引《楞嚴經》上的話,告訴我們爲什麽要斷五辛,注解第一行末後一句,‘《楞嚴》雲,熟食發淫,生啖增恚’,這是佛對初學人的教誡,爲什麽?這個東西對於生理産生了障礙,是這麽一個道理。我們要減少障礙,所以對於飲食不能夠不選擇,但是要曉得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是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給什麽就吃什麽,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去托缽的時候,這些供養的人家也未必都學佛,也未必懂得佛法,所以給什麽吃什麽。但是在真正修法的時候,我們不能夠不留意。現在世間人說到飲食只知道著重衛生,生是生理,慎五辛是保護生理,不但是生理而且還有性情,能夠著重保護生理、保護性情的人就不多;著重衛生的人很多、很普遍,知道要保護自己的性情就少了。五辛的性質不好,影響我們的情緒,熟食這個東西它是助長荷爾蒙,會引起性沖動,這是發淫,這熟食;生吃的時候容易引起肝火,發脾氣,道理在此地;爲什麽佛說這五樣東西不能吃,道理在這裏。我們看到《華嚴》,《華嚴》裏面跟我們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五樣東西是不是有礙?這五樣東西也沒有礙,你自己功夫不夠,你功夫不到,它對你産生障礙,你真有定功,它對你就沒障礙;這是必須要明了,要慎五辛。

  下面“酒肉”,這是腥,葷腥,這就說明素食。“邪淫及妄語”,這一句就是講十善業,一定要斷十惡業,修十善業,你在三七二十一天,這是持戒念佛,此地是念地藏菩薩名號。換句話說,現在所講的打地藏七,地藏七期限是三個七,三七二十一天,專持地藏菩薩名號。關鍵的字樣是“至心思念”,不是口念,心真誠到極處。念地藏菩薩的名,名與德相應,你念的就相應,念名就思德,不是空念這一句名號,就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地藏菩薩的慈悲,地藏菩薩的教誨,你就會想到這個。聞名,你能夠想到提醒你自己,見相也能想到,我們就想到依教奉行,這就叫相應,古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要念得相應。如果只念菩薩名號,依舊還打妄想,依舊還造罪業,那念的有什麽用?寒山、拾得過去譏笑國清寺這些法師,念佛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麽原因?不相應,念得要相應。從名裏面,名一定要思念教理行果,這是正念,所以從念這一句名號當中,就具足了信解行證,你說這個功德多大。如果念這一句名號與信解行證不相幹,那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個原理總是要明白。末後這一段講果報。

  【即於夢中見無邊。】

  “無邊”,就是地藏菩薩無邊身,無邊身是說地藏菩薩的化身,無邊是多,無量無邊。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你在夢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菩薩給你摩頂、給你授記。

  【覺來便得利耳根。】

  感應道交,醒過來之後你就聰明,你根性就利了,你所求就感應。

  【應是經教曆耳聞。】

  以後你再讀經、再聽經。

  【千萬生中永不忘。】

  句句都能依持,都能記住,都能夠去依教奉行。所以前面修學最關鍵的字眼,‘至心思念’,就在這四個字。我們今天依照這個方法去修,爲什麽沒有效果?這四個字我們沒做到,我們今天做的是形式,打個地藏七,好像是那麽個樣子,其實心裏面胡思亂想,沒有誠意,所以所求不能相應;別說打三個七不相應,三十個七還是不相應,經上講得沒錯,我們自己做錯了。如果相應說實在話,古人祭祀齋戒三天就有感應,哪有二十一天沒有感應的道理?

  【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這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實在也是自己至心之所感,前面跟諸位說過,真誠到極處性德的流露,所以才有這樣的效果,這在理上講都講得通。這是求智慧的方法。請看經文,《地藏經科注》卷下八十五面,經文的第三行:

  【貧窮衆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這一段是頌轉災難。經上所說正是我們現前所遭遇,所以這品經文我們讀了之後感觸非常之深,字字句句都是講我們現實的狀況,佛菩薩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如何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環境,回轉我們的業障。所以這一品當中我們也看到世尊無比的慈悲,長行爲我們說清楚之後,還用偈頌重複再說一遍,無非是加深我們學習的印象。這首裏面都是講災難的事實,現在這個世間貧窮衆生多,富裕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常常念貧窮苦難的這些衆生。他們的疾病不僅是身病,情緒不安、智慧不開,這是心病,比身病還要嚴重。身病需要藥物來醫療、來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是真理,一句話道破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根由,一語道破;從心想生。心善想善,境界就善,心迷惑、想邪惡,環境就惡劣,這是佛給我們講真實狀況。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白覺悟,他就從心地裏面去改,把過去惡的念頭舍得幹幹淨淨,養成一個純善的心,純粹利益一切衆生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漸漸好轉,而且轉的速度會很快,然後所求都能滿願。下面這一首是教給我們修行方法:

  【至心瞻禮地藏像。】

  關鍵都在“至心”。“瞻禮地藏像”,就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孝大敬。

  【一切惡事皆消滅。】

  這是心轉境界,不會再被境界所轉。

  【至於夢中盡得安。】

  你睡夢的時候安穩。

  【衣食豐饒神鬼護。】

  你所求就都能夠滿願。修行的關鍵就在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大孝大敬,孝順一切衆生,尊敬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就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才能夠快速得轉變過來。(八十六面注解裏頭第一行,‘衣食豐饒’,‘風’有沒有改過來?它是‘衣風豐饒’,有一個錯字,是‘衣食’,改過來。)我們再看下面一首頌: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並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這是重頌外出旅行常常遇到一些災難。你出去旅行陸地上經過這些山林,這些地方都是毒蛇猛獸、盜賊常常出沒的所在。“及渡海”,大海波濤洶湧,在古時候船只都不大。下面是“惡神惡鬼並惡風”,‘惡風’是指渡海,容易遭到這些災難。‘惡神惡鬼’,這個事情也真有,上一次雷居士在此地跟你們講了不少故事,那都是他親身所遇到。爲什麽會遭遇到這些惡鬼?別人爲什麽遇不到?由此可知,在因果定律上講,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些惡神惡鬼過去生中跟他沒有惡緣,他不會找你麻煩;都是過去或者是今生,你冒犯他,你得罪他,他來找你麻煩。自己沒有修持、沒有德行,他對你不尊重,所以容易遇到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真有。佛在此地教我們修行的方法: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長行裏面講得清楚,我們在旅行沒有出發之前,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滿萬遍;修學要‘至心稱念’,這四個字非常非常重要。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行誼,鬼神不但不惱害你,還要保護你。爲什麽?尊敬你。這都是我們現在常常遇到的一些事情,常常到外面去旅行一定要知道。末後總結: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科判裏面‘結頌普告流布’。世尊勸導觀世音菩薩流通這一部經典,觀世音菩薩當然到處爲大家介紹地藏菩薩的行誼,爲什麽?如果沒有地藏菩薩的基礎,觀音菩薩的慈悲就沒有依靠,觀音菩薩慈悲從哪裏來?從孝敬的發揚光大。大乘佛法在中國建立形象非常有道理,以四大菩薩來表法,所以大乘從哪裏學起?從地藏學起,地是心地,我們現在講心理建設,心理建設是根本。現在世間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每一個大城市物質上的建設高樓大廈,一百多層的大樓,許多大城市裏面我們都能見到,可是社會爲什麽不能安定?生活爲什麽不能幸福?疏忽了心理的建設,沒有健全的心理,人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大家都爭名奪利,孟夫子說得好,如果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我們看看現在的世界,正是孟夫子講的這句話,一般人信不信?不相信,怕的是世紀末的時候算總帳,這是我們真的提心吊膽。消除災難一定要靠心理建設,每一個人都懂得孝道,都肯定孝道,都能以孝敬之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衆生,這個世間的災難立刻就化解,煙消雲散。

  所以我們曉得,地藏菩薩地藏法門是根,我講過很多遍,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孝’字;而中國文字實在講,已經顯示出這個法門的不思議。中國‘孝’字是會意,我們體會這個字的意思,孝裏面含著什麽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是這個字的含義。它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構成一體,這是孝。佛經裏面常講虛空跟法界是一體,佛教給我們心量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孝的意思;‘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也是孝的意思,這個字的包含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佛家的修學始從孝道,終到成佛孝道的圓滿,這叫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誰能把孝做得圓圓滿滿?諸佛如來,才真正把孝道做圓滿。


  世尊滅度之後,把教化衆生的重責囑咐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此地。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誰能夠修孝道,誰能夠發揚孝道,那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多了,經上我們讀‘大士無邊身’,無量無邊皆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發揚光大,我們講孝親尊師這個心,孝順一切衆生,尊敬一切衆生,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夠依感情,這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所以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情是迷、情是妄想分別執著,情造罪業。情識變現六道三途,智慧變現四聖法界,一真法界,這差別就是情與智,我們世間人也常講要有理性,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文殊菩薩教我們這些。普賢菩薩是把這三種落實,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智慧落實在生活上,這就是普賢菩薩。這是中國佛法的特色,以四大菩薩爲大乘佛法教學的四根柱子,這樣造成一個富麗輝煌的宮殿,這四根柱子一個都不能少,所以我們要懂得佛法從哪裏學起。

  世尊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也就是教導我們,特別是在末法時代,爲什麽?經裏面所講全是我們眼前的事實,我們沒有辦法解決,要靠我們覺悟的人,爲一切大衆宣揚說明。不但我們要把它講清楚,我們自己要真正做到,消除自己的業障災難,然後我們才能幫助別人,我們所講的才有真正事實的依據。這些災難有,我能夠幸免,我何以能幸免?依教修學。邪鬼附身常有的事,在我們學佛人講著魔,什麽叫著魔?就是邪魅附身。幾乎每個地區我們都看見,我們自己有沒有?也有,不過沒那麽嚴重。許多同修晚上睡覺被鬼壓,好多人有這個經驗,我過去也常常被鬼壓,心裏清清楚楚,動彈不得,學佛之後沒有了;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叫魇鬼,佛經裏都有。人在運氣衰的時候祂欺負人,人在運氣很旺的時候祂不敢接近你,你運衰的時候祂欺負你,祂來壓你。我們從這些事實當中體會到真有,不是假的。現在,在中國,外國也有,美國也有,中國人講特異功能,我們在美國也看到,他有第三只眼,他能夠看到這一些奇奇怪怪東西,我們一般人肉眼看不見,他能看見。他能看見這些魔鬼附身,他有能力看見,也能看見一個人內髒裏頭有病。


  我過去在邁阿密遇到幾個美國人,邁阿密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奇奇怪怪人住在那裏很多。那時候接待我的是曾憲偉居士,他在那裏成立一個念佛社,請我去講經。曾居士學過禅,也跟一些喇嘛學過密,對於這些事情很好奇、很喜歡,所以對於這一類的人他接觸得很多,我們常常聽他講這些事情,真有。怕不怕?不需要害怕,怕也沒有用處,不能說你怕他就不來,愈怕他愈厲害,何必怕他;你不怕他,他嚇不到你,他的伎倆就用盡,他自然就退走了。你真怕他的時候,他覺得很有效果,他就來控制你;你不怕他,不理會他,他就沒法子控制你。尤其是我們修清淨心,最高的境界無我,真正《金剛經》上講四相破了,一切妖魔鬼怪都沒有,邊都沾不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學,成就真實的功德,成就自己利益衆生。

  鬼神,魔王也是如此,他到沒有辦法幹擾你的時候,他就調轉頭來皈依護法,我們看魔王波旬,做釋迦牟尼佛的護法。他要破壞佛法,實在是末法時期的比丘不能夠依教奉行,他來找麻煩;真正有修有學的人,他還是尊敬護持,魔也護法,這正是佛經裏面所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魔也有佛性,孟子所說‘人皆有恻隱之心’,這都說得非常有道理。再惡的人看到別人受苦,有的時候也生同情心,也能生起憐憫心,惡人尚且能生,何況善人?所以自行能夠感化一切惡人、惡鬼惡神,都能受感化。我們看底下的經文: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回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我們讀這段經文,才知道造像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原因在哪裏?給一切衆生有聞名見像的機緣,你給他這個機會,所以這個功德就殊勝。但是這裏面有一樁事情,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法盛行的時候才有非常殊勝的功德,爲什麽?大家認識,聽到地藏的名,見到地藏的形像,孝親的心生起來,尊師重道的心生起來,效法菩薩行願的心生起來,這是名字形像啓發衆生的善念,那個功德就太殊勝。如果佛法衰微沒有人宣揚,大家把佛菩薩形像當作偶像、當作迷信,不能說沒有功德,只是這個功德現前得不到,現前得到什麽?叫一切衆生造業,叫社會大衆:你們提倡迷信,你們拜偶像。雖造罪業,但是這個形像一曆眼根,名號一曆耳根,永爲道種,功德在這裏。可是他造作的罪業要不要受報?要受報,罪業果報在三途,三途報盡再出離三途遇到善緣,你的善根成熟,以這個機緣得度,這些道理我們要懂。

  在什麽時候建造佛像最適宜?經教普遍宣揚之後大家知道,塑造佛菩薩形像給人帶來是正知正見,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因此,我們有義務要做機會教育,非常非常重要。現在在世界上各個地區,佛教一切的建築,無論是古代或者是現代,多半都變成一般觀光的點,旅遊觀光都會到這個地方去看看,如果在這些場合當中有善知識,無論出家、在家,將佛菩薩形像表法的意義做簡單的介紹,這是機會教育。他來參觀道場,道場裏供奉這些佛菩薩,一尊一尊給他介紹,他表什麽意思;等於給這些觀光客上一堂課,讓他不至於誤解佛法,告訴他這個決不是拜偶像。佛家裏面所有一切設施,都有很深教學的意思在裏面,不但佛菩薩形像,就是連一切建築,裏面一切陳設,我們講供具,供這些香花、幢旛寶蓋都是表法,用現在教育的名詞來說,這教具,教學的工具。讓我們六根接觸到就想到它是什麽意思,我應該如何學習,用這些東西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唯恐我們忘掉,唯恐我們在生活當中又迷惑了,以這些藝術的方法,讓我們又喜歡又能提醒我們;這是高度藝術的教學,不是迷信。迷信是你們誤會誤解,你們爲什麽會誤會?爲什麽會誤解?沒有人把事實真相給你們說清楚,所以社會大衆的誤解是情有可原。過失是我們爲佛弟子的人,出家、在家二衆,我們沒有負起責任,沒有把這樁事情給社會大衆說清楚、說明白。聞名見像爲什麽會得利益,他究竟得多大利益,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末後這兩句好,“若能以此回法界”,回向法界,怎麽回向法界?實在說拓開心量而已。世間衆生念念都是爲自身的利益,所以跟社會、跟其他衆生,矛盾沖突永遠不能夠避免;如果你把心量拓開,這問題就解決了。我們舉一個比喻,諸位從比喻當中細細去想,我們住在自己家裏,沒有出門的時候,跟我們的鄰居、親戚朋友也常常發生沖突,離開家鄉到別的省分去住,遇到一個家鄉人,這是我們同鄉那麽親切,他就不一樣;在家鄉時候沖突,到外面很親切,那個圈子就大一層,這是我們家鄉人。如果出國到別的國家去,遇到我那一國人,那個親情就不一樣,那個不是同鄉也不是同省,我們同是一國,你看他就不一樣。如果你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刹、佛國土衆生,你見到也會很親切,回向意義在此地,所以小的誤會、小的沖突就統統都化解了。佛的偉大處,佛是把盡虛空、遍法界看作自己的家,家人對他有誤會,他對家人沒有誤會,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我說家還沒有說到貼切之處,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這是跟你講真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身相,什麽身?法身。什麽時候我們證得清淨法身,到哪一天你忽然覺悟,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你證得清淨法身的時候,你現在這個身是業報之身,馬上就轉變成圓滿的報身。圓滿報身是什麽?智慧現前,圓滿報身是智慧身,你生活在真實智慧當中,我們常講你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那個身就是報身。你以你的愛心幫助一切衆生,那是化身,千百億萬身;你看看衆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族類,不同的願望,你以不同的方法都能夠滿足他,都能夠照顧他,都能夠利益他,這就是千百億化身。

  這一品經讀到這裏結束了,這一品經裏面所說完全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事實真相。佛所交給我們這些理論方法,也正是我們迫切需求,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每一天焦頭爛額想不出方法來解決,佛在這裏是統統都給我們說到,慈悲到極處。末法九千年,唯這個法門能救度,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以這個法做根基,真正的根基,我們在開經的時候就跟諸位說,這部經上所講《觀經》三福的第一福,從全經來看《觀經》三福十一句圓滿具足。淨宗法門是以這個爲基礎,以這個基礎來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淨土,而且可以肯定上輩往生,三輩裏頭決定是上輩往生。舍離這個基礎,往生就不一定可靠,那完全是看機緣,世間人講看運氣,你能不能遇到善友?機緣不是偶然得到,還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遇到緣才有用,臨命終時他才能信、能願、能行,他才能悔改。如果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奠定基礎,那你這個基礎太堅固,踏實。所以‘若能以此回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這一句話我們能接受、能相信、能肯定。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恒沙諸國土。】

  我們敬愛觀世音菩薩,就應當效法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對於恒沙國土,普遍宣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應當學習,應當宣揚。尤其是青蓮法師注子注得非常好,我們學習這部經,或者弘揚這部經,有這個注解做參考資料足夠了,這裏頭引經據典,搜集不少的資料。在我們勸告別人的時候,可以搜集最近經典上所講感應這類的事實,我們搜集,更能夠增加聽衆的信心。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8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8 |
amore12 手機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總版主
級別: 總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913 鮮花 x43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地藏經講義 第五十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八十九面,請看經文第二行,‘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這是本經最後的一品,也是世尊最後的遺囑,言詞非常懇切,我們讀誦要細心去體會。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诃薩頂。】

  “爾時”,就是說完見聞利益這樁事情的時候,世尊最後要把度化衆生的使命,付托給地藏菩薩,所以這個地方是‘舉臂摩頂’。一方面表安慰,二方面代表重大的使命要交代給他。下面佛就說,這在第九十面經文: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

  世尊連續叫他的名字叫了兩次,這是表愛之深、托之重,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世尊慈悲心切、語重心長。

  【汝之神力,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贊歎地藏菩薩的身,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廣度虛空法界一切苦難衆生,這是神力變現,不可思議。又說:

  【汝之慈悲,不可思議。】

  這是贊他的毅力,他的慈悲心永遠不退轉,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我們看看六道裏面凡夫之人雖有慈悲,如果遇到逆緣,也有在順境當中他退轉,比不上地藏菩薩與樂拔苦心願永不衰退,而且對於一切衆生平等的加持,這不可思議。

  【汝之智慧,不可思議。】

  “智慧”深廣,辯才無礙,菩薩現身也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我們知道觀音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我們在古人畫冊裏面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五百多種不同的身相,說明三十二應那是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裏面現無量無邊的身相,地藏菩薩亦複如是,也是爲我們做種種示現,我們凡夫遇到不認識。這是智慧深廣、辯才無礙的不可思議,下面有辯才:

  【汝之辯才,不可思議。】

  “辯才”是講口業,身、語、意與智慧都是不可思議。這是世尊親口在大會當中,對地藏菩薩的贊揚。不僅如此,後面又說:

  【正使十方諸佛,贊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這個贊歎是贊歎到了極處,不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贊歎你不可思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贊歎他的智慧德能,身語意慈悲的教化。“千萬劫中”,這是講時間之長,“十方諸佛”是講人數之多;時間這麽長,對你稱贊都贊歎不盡。這段經文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而實際所表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性德之中一分孝敬,這個德行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贊歎不能得盡。菩薩性德開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菩薩同樣的德能,很可惜這個德能沒有開顯出來,怎樣開顯?依照這一部經典裏面所說的方法修學,就能開發性德。所以菩薩的名號,經典的題目,都只有‘地藏’兩個字,地表心地,藏喻寶藏,我們心地、真心理地,智慧、神力、慈悲、辯才都不可思議,無量的德能此地只舉出四樁,實際上樣樣都是不可思議。正是現代一些宗教家,贊美上帝、贊美神,贊頌當中所謂的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實在講就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今天明白,知道自己有這個德能,就應當覺悟、應當發憤,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恢複過來,不但度自己,也能夠度一切衆生。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付托地藏菩薩,我們想想與我們有沒有關係?你要是明白,體會到這個意思,與我們是大有關係。我們借重地藏菩薩的緣,地藏菩薩在哪裏?這部經中所說的就是,我們能信、能解、能行,就是地藏菩薩的分身,不但認真努力提升我們自己的境界,就是地藏無盡分身之一,這才叫真正修學這個法門。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地藏,地藏。】

  我們看到經文上的記載,顯示出世尊苦口婆心,慈悲到了極處。

  【記吾今日忉利諸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

  這段話,“記吾”是世尊自稱,你要記住我今天在“忉利諸天中”,忉利天爲什麽加上‘諸天中’?這個意思很廣。這一會大家要明了,跟華嚴法會無二無別,華嚴法會是在菩提場,這一處就跟虛空法界融通,所以參加這個法會,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之類,一個都沒有遺漏掉,華嚴海會。地藏這一會也不例外,講經的場所雖然是在忉利天,帝釋的天宮,與會的大衆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天人,還包括有鬼神在內,這個法會多殊勝、多麽大,所以稱諸天;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神,都參加了這個法會。所以這四個字,‘忉利’是講法會開會的地點,‘諸天’是講參與法會的天衆。“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我們在法會一開端就看到,這是無比的殊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參加這個法會,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裏面,從來沒有看到這樣殊勝的境界。哪有一次講經的時候,所有一切諸佛都來參加,沒聽說過。

  《華嚴經》上見到這個境界,《無量壽經》、《彌陀經》會上我們也見到這個境界,但是不是一開端就來參加,淨土經裏面到流通分的時候十方諸佛贊歎,大家在《彌陀經》念到六方佛,可是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這就說明羅什大師的譯本省略,文字省略意思還是圓滿。一切諸佛贊歎,沒有這個經上講得明顯,法會一開始諸佛如來就參加,一直到法會終了,這是法會末了,這些諸佛參加這一會有始有終,隨同諸佛來的這些菩薩衆,天龍八部護法衆;《華嚴經》對於這些大衆說得多、說得詳細,說十類大衆;這個經雖然沒有細說,可是意思是圓滿,也像《華嚴經》所說一樣,在這個大會當中。

  【再以人天諸衆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

  (載,跟我們現在用‘再’,意思完全相同,古時候常常用這個寫法。)“再”就是再一次,前面已經囑付,現在再一次的付囑,唯恐他把這個事情忘掉。“人天諸衆生”,這是指六道衆生;“未出三界”,專門指六道一切衆生;“在火宅中”,火宅是比喻,佛在《法華經》上所說‘三界火宅’,火是比喻煩惱,只要煩惱不斷,必定造作惡業,因果循環,苦海無邊。你造惡因感惡果,受惡報的時候再造惡因,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這一類的衆生非常可憐,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特別指六道衆生,要把度盡六道衆生這個責任交給地藏菩薩。佛爲什麽交給地藏,而不交給別的菩薩?這個原因在前面已經跟諸位說過。地藏代表的是根本法,根本法是孝親尊師,如果不能孝親尊師,其他任何法門都用不上力,所以佛的付托,那是非付托地藏不可,道理在此地。

  【無令是諸衆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

  這是世尊的悲心,決定不願意看到造惡業的衆生,墮在三惡道之中,多久?“一日一夜”,佛都不願意看到。衆生墮落三途,真叫自作自受,佛雖然有悲心,看到他也無可奈何。爲什麽會有這種現象?不聽教誨,不肯聽勸導,那有什麽法子?佛勸衆生,魔騙衆生,正是所謂一切衆生聽騙不聽勸,跟著魔走就往三惡道,跟著佛走才有出離三界的機會。‘一日一夜’,佛都不願意看到。

  【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這是佛在此地講,佛決定沒有妄語,墮落在無間地獄時間多長?“千萬億劫”。三善道裏面沒有這麽長的時間,大家都知道,非想非非想天壽命也只有八萬大劫。這麽一看我們才真正明白,六道衆生如果不能出離三界,決定在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墮落無間阿鼻地獄很容易,造罪業,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不孝順父母,不敬師長,毀謗三寶,破和合僧,這都是無間阿鼻的業因,我們冷靜觀察這個社會,現在造這種罪業的人有多少?五逆十惡,十惡業:‘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貪、嗔、癡。誰不造這些業?我們雖然學佛,天天拜佛、天天念經,如果我們的身語意三業依舊不善,還是要墮落,決定不是說拜佛念佛的人就不墮三惡道,大家看看灌頂法師在《念佛圓通章疏鈔》裏面,末後所說念佛一百種果報,這一百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地獄,念佛人怎麽會落到地獄去?我們得好好的想想。這就是古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裏面是五逆十惡,口念彌陀有什麽用?還是要墮無間阿鼻,這是我們要曉得、要警惕。

  一個人真正想修學,從心地上下功夫,對一切衆生決定沒有惡意,什麽叫惡意?十惡的念頭任何一條都是惡意,決定沒有。五逆十惡的念頭沒有,我們才能夠保住人身,念佛求生淨土才有指望。這樁事情雖然說難,但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儒家也教人‘克念作聖’,念是妄念,就是五逆十惡這些念頭,你能把這念頭克服了,你就是聖人,在佛法裏面克念就作佛。我們曉得這些東西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因爲習氣時間太久,力量很強,時時刻刻會起現行,我們很想克服它克服不住,佛教給我們法子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這麽多方法、這麽多門徑,無非都是克服妄想習氣的辦法。這麽多方法裏面對我們來講,最方便、最殊勝、最簡單、最容易無過於念佛,念頭才生就立刻轉成阿彌陀佛,這個樣子就叫做功夫得力,決定不讓惡念生起;第一念生,第二念就轉過來,這叫念佛人,這個人叫會念佛。久而久之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這些挂念不起現行,業習種子並沒有斷,是你功夫得力妄念不起現行,這樣的功夫在念佛法門裏面就稱之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意思,這句佛號確確實實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把習氣控制住,佛經上講有這樣的功夫,你就決定得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


  淨土經裏面雖然說有四土三輩九品,我們明白不要在意,對於這些事情明了是智慧,不起分別執著那是你的功夫,如果你斤斤執著這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低,你的煩惱習氣還是很重。我們知道有這麽回事情,絕不把它放在心上,對它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你的心多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你往生的品位就高,道理在此地。何況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特殊修學環境,跟十方一切諸佛刹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刹土在事相上確實是不平等,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凡聖同居土的菩薩,跟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在一起聽經,這確實我們在經上沒有見過,他方世界沒這種情況,這是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的平等。雖有四土,四土合在一起,裏面沒有隔礙,沒有間隔也沒有障礙,四土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諸佛所謂難信之法。

  我們講到這些地方,常常用一個淺近的比喻讓大家去體會,就好比我們在學校上課一樣,一般的學校不同年級一定分開來上課,一年級在一個教室,二年級在另外一個教室,三年級又在另外一個教室,不相同。極樂世界情形很特殊,幼稚園、小學跟博士班在一個講堂上課,就像這種情形一樣,很特別沒聽說過,各個不同程度都在一起上課,這叫平等法界;我們一般學校,大學跟中學絕不在一起,中學跟小學也不在一起,不平等,它是平等的。雖是平等,個人程度確實不一樣,譬如說都在一起上課,一個教室,實報土的菩薩看阿彌陀佛報身,凡聖同居土看阿彌陀佛應身,不一樣,看佛的相好光明也不相同,但是在一起;佛並沒說現兩個相,佛是一個相,個人看法感受不相同,但是決定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諸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很有道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愛護到極處,這才是真正的究竟法,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才是真正的圓滿。請看下面經文:

  【地藏。】

  這是又叫著地藏菩薩。凡是叫名字決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叫名字特別提醒他。

  【是南閻浮提衆生。】

  “南閻浮提”就是指我們地球,佛在這個地區出現,對這個地區的衆生特別的關切。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這六句話,佛把我們世界這些衆生的病根診斷出來,這是我們的病根,我們要知道。“志性無定”,這一句尤其是重要,‘志’可以說他的願望,‘性’可以稱作爲性格,‘無定’是變化太大,實在說念念都不同,佛菩薩遇到這個衆生也難度;志性無定就是心思散亂,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沒有主意、沒有主宰。而且“習惡者多”,‘習’是習性,習性惡多善少,我們在儒書裏面看到,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這兩個人都是賢人。人的性到底是善、是惡?佛法裏面講惡多善少。聖人講法比他們的確是高明一點,孔老夫子講法跟他們不一樣,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說講的性是講真性,真性一切衆生是一樣,沒有差別,真心本性,性相近;習相遠,習性。所以孟子跟荀子講的性不是真如本性,是講習性,習性我們今天講習慣,習慣成自然。習性不是這一生養成,生生世世,所以煩惱佛家講有‘俱生煩惱’,你生下來就帶來的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是你過去生中的習氣,這就叫習性。

  習性決定是惡多善少,諸位讀過《百法明門論》,百法裏面跟我們講煩惱,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給我們講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你看誰多?十一個善心所,二十六個惡心所,惡多善少,何況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很難保住;遇到惡法,他“念念增長”,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遇到善法,善心所太少,力量薄弱,不容易保住;爲什麽惡法他會增長?惡心所太多,力量強大。由此可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好!也來聽經、也來念佛,可是不多久又聽說他去學外道,學其他法門,什麽原因?道理就在此地。雖然有機會接觸到善法,他的善根薄弱,不能夠維係長久,一定會退轉。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知道這個現象是正常,如果接觸善法他不退轉,那是很不尋常,真正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那麽一、兩個,他能不退轉。遇到惡緣他不會增長,遇到善緣他會增長,我們就曉得這種人善根深厚,這種人在一生當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決定成就。


  所以這六句話,世尊對閻浮提衆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做一個總的診斷。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真正要學法藏菩薩,我們要‘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志性就定,如果不住真實慧,志性怎麽能夠定?所以一般人見異思遷,無足怪也!他志性不定。唯有住真實慧,真正懂得如教修行,決定遠離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才能保住這一生決定成就。世法能影響人、能誘惑人,我們要清楚、要明了,要看清楚真妄虛實、善惡是非利害,樣樣都能辨別清楚,自己就明了我們應當走哪一條走。

  最近李木源居士,這是真正的菩薩,不是普通人,發心要辦佛學院,好事情。如果這個佛學院要受世間這些法律框架的限制,我們要符合法律條文去做,諸位想想你能不能超越三界?能不能在經典上悟入?很難!世法的教學跟佛法教學完全不一樣,世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獲得技能,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相同。世間法是叫你學,廣學多聞,佛法的教學是叫你定,它是道,連老子也懂得這個原理,‘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所以它不是同一樁事情,佛法是道,世法是學。學這是愈多愈好,增長你的常識,所謂學識,你要廣學多聞;佛法修道,道要一門深入,你才能得定,才能開慧。佛法自古以來,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甚至於辦個佛學班都沒有。佛學院、佛學班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清朝末年才有,歐陽竟無辦內學院,廈門辦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辦武漢佛學院,清末民初才有,以前沒有聽說過。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開佛學班,也沒有辦佛學院,天天在教學。從前教學方式很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私塾,雖然沒有今天學校這種組織,可是代代都出賢人,高僧大德每一個時代地區都很多,佛學院開辦之後,從佛學院裏面出來的高僧大德就少,遠遠不如古時候。過去有一年我在香港講經遇到演培法師,我們也很少見面,他到香港去參訪,香港那邊法師接待他,陪他一同去旅遊,包了一個巴士,那一天我正好碰上,我也就參加。車上有不少是他的學生,演培法師很感慨的對我說,講佛學院,他說真正現在在各地講經說法的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內。我們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不是學校正規教育,我學哲學也等於說私塾教育,不是在學校哲學係裏面讀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在他家裏,每一個星期天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學生只有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這樣學出來。學佛法也是如此,最初三年我親近章嘉大師,也是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接受章嘉大師三年的教導,以這個基礎以後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學講經說法。

  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個特殊的教育,它的方法跟世間不一樣,目標也不相同,效果當然也不一樣,它所求的是智慧德能,性德的流露,依照佛法經典裏面來講,它修學的課程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教給我們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慧學就是教我們看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定學就是教我們放下,恢複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所以這個教育我們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確確實實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尊一生以這個理念、這個宗旨教導學生,以後世世代代高僧大德都禀承佛的教誨,不違背這個宗旨,流布佛法,教化衆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在這個時代怎樣能夠融合世間教學的規則,又不違背佛陀教學的宗旨,這個佛學院才是盡善盡美,而不至於走向佛學,走向佛學我們失敗,那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得不到它的實用。我們要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學佛會成佛,佛學不能解決問題,學佛才能解決問題。底下世尊接著說: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這一句是世尊爲菩薩做一個榜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現什麽身,應當給他說哪些法門,佛就給他說哪些法門。諸佛菩薩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我們想像當中一定很多,爲什麽?現在世間衆生有難,佛菩薩慈悲心特別懇切,一定很多,他不曝露身分我們不認識。中國古籍裏面所記載暴露身分的人不多,幾個大家比較都知道,我們曉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來的;阿彌陀佛再來,我們曉得永明延壽,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阿彌陀佛再來;豐幹和尚,這是當年國清寺,這是阿彌陀佛再來。釋迦牟尼佛再來,聽說《傳記》裏面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阿彌陀佛還有善導大師也是,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近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宋朝時代,南朝的時候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再來,這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幾個人,身分暴露;身分不暴露的人多,太多太多了。世尊做一個榜樣,佛再來也是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現什麽身,“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教化衆生是很活潑的,不是一個死呆板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應機說法,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個法多活潑!再看底下經文: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衆,付囑於汝。】

  再叫著,特別說“殷勤”,語氣一次比一次重,一遍比一遍懇切,將六道這些苦難的衆生,付托給你。你以你的智慧、以你的慈悲、以你的神力,一定去幫助這些人。

  【未來之世。】

  “未來”是指世尊滅度以後,我們現在就是他稱的未來之世。

  【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

  我們曉得天人是善,禀十善業而生天,所以天人是善多惡少,愈往上面去愈善。欲界天還有一些惡念,到色界天禅定功夫深,惡欲的念頭完全被降伏住。以及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很低,不高。下面說: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不相同,這是我們讀這個經文,每一段經文裏頭的意思它標準不一樣,這個地方的標準最低;在佛法當中種少善根,極少的善根。底下是比喻,“一毛”,毛是我們汗毛,正報裏頭最小,“一塵”,依報裏頭一粒微塵,一粒沙,“一渧”是一滴水,都是形容少。也就是說即使是在佛法當中,種這麽少的善根,你也不能夠遺棄他們,這是佛囑咐地藏菩薩,我們深深相信地藏菩薩,決定是依教奉行,決定不會背棄世尊的付囑。於是我們得大安慰,我們雖然善根不多,但是此地說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我們有,這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道場一稱佛名,低頭一拜,那就是種善根,地藏菩薩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地藏菩薩沒有辦法照顧,那就是我們遇惡緣又念念增長,這就沒有法子;這是地藏菩薩無法照顧,地藏菩薩也會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聽教誨。如果我們從這一點點善根能夠念念增長,一定得菩薩護念,一定得菩薩加持,我們讀誦研經會開悟,我們念佛功夫會得力,我們斷惡不會感覺得很困難,都是佛菩薩加持我們。我們修善能生歡喜心,這些我們細細想想,何嘗不是世尊在天宮對地藏菩薩的囑咐?

  佛滅度之後,地藏是代佛,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末法,在這三個法運時期他是代理佛,將來世尊法運在世間消失,一萬二千年過去之後消失了,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示現成佛之前,這個時間很長,以我們世間來計算五十多億年,衆生很苦世間沒有佛法,都要仰賴地藏菩薩來幫助,要靠地藏菩薩來教化,這是世尊在這個法會上對地藏菩薩的付托。地藏菩薩承擔這個使命,一切諸佛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都來幫助他,成就度衆生這一樁好事,爲什麽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因爲諸佛菩薩對度化衆生是共同的弘願,任何一個人來主導,他們都非常樂意的來配合,決定沒有嫉妒障礙,只有全心全力來成就,世法裏頭還常說成人之美,何況這樁事情就是諸佛菩薩本分的事情,哪有不盡心盡力去協助的道理?


  凡夫知見不一樣,凡夫是‘這是他做的,與我不相幹’,這凡夫知見。我們要問他做這樁事情,是不是利益社會、利益衆生?我們今天要做的是不是也是利益社會、利益衆生?如果目的既然相同,那有什麽分別?何必在這裏分自分他,分自分他障礙事業。如果要曉得這樁事情是共同的願望、共同的事業,自他就不二,他做跟自己做是一樣,實在說他做,我們自己更應當歡喜,有人在做我們自己省心省力,我們從旁全心全力協助,就是圓滿功德。所以諸佛菩薩的想法,跟凡夫的想法不一樣,凡夫的想法:這個事情一定要屬於我的,才肯認真去做,不是屬於我的,那種熱誠就減退。雖然佛教導我們隨喜功德,隨喜總不是圓滿,這是凡夫錯誤的思想、錯誤觀念,障礙了自己積功累德的機緣;不知道他的成就,就是自己圓滿的成就,所以總是不能夠盡心盡力去隨喜。

  歸結到根源還是智慧不開,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還有分自分他,分自分他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放下,這是造成積功累德修學上的重大障礙。正因爲如此,所以諸佛菩薩極力的勸導我們要讀誦大乘,道理在此地,教導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裏?大乘經教就是善知識,古來祖師大德這些注解就是善知識,我們常常讀誦,時時體會,依教奉行,這是真正親近佛菩薩,親近善知識。現前知識之中,這個知識正如古德在注解裏面所講,‘知’是我們知道有這個人,聞名,聞名還沒有見面叫知;‘識’是我認識他,曾經見過面,這叫識。凡是知與識,當然都是我們自己對他很羨慕、很尊敬的這些人,他有值得我們尊敬羨慕之處;在佛法裏面這屬於道業,他的道德學問,決不是他的財富、他的地位,不是這些,我們所羨慕的是道德學問。現前知識當中,他的德學與佛法相應,我們可以跟他學,如果他的德學跟經典所講的不相應,我們對他應當是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是我們尊敬他,遠是不向他學習,不跟他學習,這叫遠;不是有意躲得遠遠的,那就錯了,那就沒有敬意;不跟他學習,這是我們正確做人求學的態度。我們再接著看底下一段: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注解裏面一開端引經上一首偈,這首偈也是大家所熟知,‘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說的。這話是真話,‘假使百千劫’,是真的,不是假設的。所造的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之中,阿賴耶是個倉庫,藏在這個裏面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變質,這個事情很麻煩很麻煩,這是因,業因;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現行就是果報,這個果報你決定要受。由此可知,一個人如果他沒有能力脫離六道輪回,他無量劫前所造的善惡業因,縱然過無量億劫,遇到緣還是要受報,這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自己定,不是別人定,是自己造作的因,現在要受果報,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迷惑人敢造業,糊塗,覺悟的菩薩決定不敢造業,所以經上說‘衆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是覺悟的人,衆生迷惑,造作的時候懵懵懂懂,到受報的時候害怕,那個怕來不及,沒用處。菩薩覺悟,所以對於起心動念他很慎重、很謹慎,於一切人事物決定不起一個惡念,爲什麽?他知道起一個惡念,阿賴耶識裏種一個惡的種子,將來以後會有惡報現前,爲什麽去幹這種事情?所以決定不會起一個惡念。

  縱然舊有的惡習氣遇緣起現行,諸位要曉得,我們一個惡念起來,也是惡習種子起現行,這時候覺悟的人,這一念才起來立刻就把它控制住壓下去,念佛人是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這就是功夫。所以要曉得阿賴耶識這些業習種子,時時刻刻起現行,晚上作夢也是起現行,它要不起現行,怎麽會有夢中的境界?夢中境界都是業習種子起現行。所以會用功的人,就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用一句佛號、一句菩薩名號,把這個念頭換過來,爲什麽叫你常常念佛,多念佛?你念佛阿賴耶識裏落的是佛的種子。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所以變現出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習種子的現行,你怎麽能怪外頭的境界?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自己種習現行,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才在境界裏面生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覺悟的人了解境界現象,知道它是一回什麽事情,順境也好、惡境也好統統是自己阿賴耶識裏面,業習種子變現出來,所以他在順境裏面也不起心動念,逆境裏頭也不起心動念,泰然處之,這叫真修行。


  在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真功夫、真修行。清淨平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覺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糊塗,對於所有的現象,它的理事性相、業因果報,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這是正覺,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說盡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與這五個字相應,你就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也就是經上講‘住真實慧’,你一切所作所爲都是利益一切衆生,經上所講的‘惠以真實利益’,這才是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的積功累德。可見得積功累德,若不是自己住真實慧,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那這一句話有名無實,真正落實我們曉得應當怎麽作法。

  我們看看這個世間就是佛在經上所講,經裏面講“未來世中”,是指佛滅度以後;“若天若人”,這是講六道裏面一切衆生;“隨業報應”,實在講六道衆生到底是怎麽回事情?這四個字也就說清楚。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這一生來作人,我們作人來幹什麽?‘隨業報應’,過去生中要做的善,你來享受善報,過去生中造的惡,你在這裏接受惡報,所以佛講‘人身酬業’,這四個字也就是把人生做了一個總結語。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麽?是來酬償你業報,你來幹這個;六道衆生沒有一個是例外,你都是來酬償你自己的業報。可是我們迷惑,在酬償業報的時候,又繼續不斷在造業,這個事情麻煩,這真是因果循環,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所以在六道輪回永遠沒有出離的時候。輪回的現象非常精微細密,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人,過了幾十年死了之後,再到哪一道輪回,這個相太粗,極其細微的相在哪裏?念頭,你從起心動念裏面覺察到輪回真相,你才恍然大悟。我們的輪回念念在輪回,念念是因果的循環、因果的轉變、因果的相續,這就是輪回的真相,所以它在念念之間。

  因爲惡的念頭多,惡的行爲多,“落在惡趣”,‘惡趣’是指三惡道。天台大師告訴我們,他講十法界每一法界裏頭都具足十法界,所以稱爲百界。我們根據這個原理,就知道六道裏頭每一道都具足六道,你仔細觀察,人道裏有人道裏面的天道,有人道裏面的修羅道,有人道裏面的畜生道,有人道裏面的餓鬼道、地獄道。我們都是得人身,這人道,在相宗裏面講這是引業,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投生,我們都得的是人身。我們所享受的環境六道不同,有人享受天道的生活,福報大,有人過的是非常苦的生活,地獄的境界,同樣是人身,這叫滿業,滿業是善惡果報。所以業分兩種,一種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另一種是你受生之後你的受用。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講十界範圍就更廣,人道裏有佛道,人中之佛,人中的菩薩,人中的聲聞、緣覺,再加上這四種那就是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法華經》上所說,每一界裏頭具足十法界,這是一百法界,每一法界裏面具十如是,就是千如。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把《法華經》上這一段的經文展開,讓我們看到事實真相,智者給我們開這個例子,好像數學上一個公式一樣,你套著這個例子再一開演,你就看到法界的真相,重重無盡,《華嚴》裏面跟我們說的。百界,每一界裏頭再開百界,這就是億法界,然後再一界裏面又具足一法界,重重無盡,大乘經上常常用大梵天王的羅網來做比喻,也是說明這一個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才能夠稍稍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觀察,我們對於事實真相能看到幾分,他們看得多麽透徹。我們如果在人間,在人間裏面看到人間有六道,你的眼光算不錯,你透了一層。可是任何一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你看得愈深愈廣,顯示出你的智慧深廣,智慧深廣無盡,法界理事無盡,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稍稍體會,諸佛菩薩無盡的智慧,觀察到法界無限的深廣。我們學佛要學的是什麽?恢複自己的智慧德能。

  法界裏面真正契入之後,無所謂真妄,無所謂空有,無所謂來去,也無所謂隱顯,那是你真正契入。沒有契入可以有這些說法,這些說法總歸結,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相對論,你沒有契入是相對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相對的。入進去之後就無所謂相對,相對的理念就沒有,消失,相對的事相當然更不存在,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我們發心學佛希求的一個結果。這時候才將虛空法界一切問題都總解決,在佛法裏面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自性智慧德能圓圓滿滿的恢複,圓滿的現前再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是入這個境界。下面經文是世尊囑咐地藏菩薩,要以他的智慧神力去方便救護,這顯示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愛護關懷,這個恩德永遠是無盡的。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經明天可以講圓滿,明天把它講圓滿。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9 樓] From:臺灣台固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3-11-12 17:48 |

<< 上頁  2   3   4   5   6  下頁 >>(共 6 頁)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13483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