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27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eyond1024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 布局要有宽广的眼界──曹操vs何进
曹操写过一首诗<薤露行>,形容他所批判的对象为「沐猴而冠带,知(智)小而谋彊(强)」。讲白一点就是,像猴子一般却硬充人样,脑子少根筋还妄想干大事。(沐猴 就是狝猴)。

  曹操所骂的,就是何进。何进是什么人?为何被骂得这么惨?何进差劲在哪里?曹操自己又好在哪里?

走漏风声,大事必败

  且看当时情势。时为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昏庸的汉灵帝病殁,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位,由母亲何太后临朝,担任大将军的舅舅(何太后的弟弟)何进掌政。

  何进上台,首先要对付的是长期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

  当时袁绍颇受何进重用,他建议何进斩草除根,除掉所有的宦官,一了百了。

  可是这个计画得不到太后的支持,何进的个性优柔寡断,不敢执行。袁绍见他犹豫不决,又出一个点子,劝何进召外兵入京,给太后施压,让她答应。

  何进一听,这主意不坏。担任主簿的陈琳听了急忙劝阻。

  陈琳说:「将军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权,只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 必可顺天应人,完成大事。如今却弃权柄不用,寻求外援,届时大军群集,强者为王,不但功业难成,反而大乱。」

  陈琳的劝说,何进听不进去。担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听说这件事后,摇头叹息,私下大发议论说:「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宠信他们,哪会像今天这样?既要惩治他们,便应除去元凶,而这种事只需一名狱卒便办得到,何必大动干戈,从外地纷纷召来大军呢?想一网打尽,一定走漏风声。大事必败啊!」

  综合陈琳和曹操的分析,行动方案有三个前提:

  1.宜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不可拖延。
  2.宜秘密进行:召来外兵,只会打草惊蛇。
  3.宜针对目标:只要除去首恶,缩小打击面,不必把所有宦官列为诛杀对象。

  曹操主张的,不是鸣金击鼓、冲锋陷阵式的两军对垒,而是派刺客杀掉为首的太监,让宦官集团群龙无首,剩下来的喽啰就好对付了。这种行动类似于宫廷政变,作战空间狭小,作战时间紧迫,成败一瞬间,因此必须保密、迅速。

  相应于以上三项基本准则,反过来说,这次行动不宜喧喧嚷嚷,行动曝光;不宜左顾右盼,前瞻顾后;不宜一网打尽,扩大目标。尤其不宜的是引入外力。

引狼入室,尾大不掉

  引进外力,无异于引狼入室,后患无穷。即使除去宦官,但是去了可怕的宦官,引进更可怕的军阀,例如董卓,将会带给国家更大的灾难。

  在曹操、陈琳的研判里,何进和袁绍从一开始的战略设定便错误了。袁绍不该想出引进外力这馊主意,而何进不该答应并执行。

  事情果然如曹操等人所料,董卓的兵马还没进京,宦官集团便得到情报了。他们先发制人,假传太后旨意,宣何进进宫,乘机杀害何进。袁绍见事迹败露,一不做二不休,率兵进宫,见到宦官格杀勿论,总共死了两千多名宦官。

  后患真的如陈琳所担心的来了。董卓进京后,先废后杀原来的皇帝刘辩,改立后来的献帝,他当权揽政,变成另一个尾大不掉的势力。纷纷扰扰的三国故事便这样展开。

  曹操、陈琳和袁绍、何进差别在哪?主要还不是行动力、决断力,而在策略规画的眼光。目光如炬和目光如豆所看的不同,执行结果当然也不同。看事情不能只看一时,要像下棋一样,想到几步之后的情势;事情想正面也要想反面,想想后遗症,能不能负担得起。如果为了巩固政权或者夺取政权,不惜结合地方黑金势力,一时的胜利,只会换来摆脱不掉的包袱。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1-14 06:0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7302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