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遇见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理论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撰文╱任文驹(Philip Yam)
翻译/张明哲
爱因斯坦大特卖:这位物理学家的影响力普及于太阳能装置、GPS装置、数位相机,以及DVD播放机、平准仪与逗猫咪的雷射。
对纽约客而言﹐皇后郡只不过是纽约市的机场以及大都会队打棒球的地方。某个周六下午,没有要赶飞机,大都会队也不在城内,我跑到皇后区的东北边探险;更准确地说,是到学院角(College Point)附近。沿着拥挤的第20街而建的带状购物中心里,我寻觅着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想法在许多科学研究里都很关键,这不令人意外,这些想法让物理学家得以加速粒子到接近光速,也让天文学家得以测量星空中的现象并给出模型。不过,爱因斯坦一生的贡献也涵盖并深入日常科技中。他对光为何像粒子、原子如何放出辐射,以及速度与重力如何影响时钟的解释,对于现今常见装置的运作都很重要。
在学院角的购物中心里,我第一次接触爱因斯坦,是在进入大型折扣商店「标靶」(Target)时。一颗光电池(「电子」眼)侦测到我的靠近后敞开大门。这个侦测器长得很像三明治,是在两片电极间夹着半导体,可以用来感应光线。光线强度的变化(例如光束被遮断或是一般照明的降低),会造成侦测器里产生的电流随着改变。搭配适当的电路后,就可以启动开门。
应用于侦测器、光电池以及其他光电侦测器里的光电效应,指的是光可以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的能力。它的一个特性是,射出电子的速度与光的颜色(而非强度)相关。
这种侦测器是光电效应的一种应用,照在金属上的光线造成电子飞离金属。这个现象并不是爱因斯坦发现的,它最初是1839年时在法国发现的。不过,他在思索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的计算时,为其找出正确的解释。1900年,普朗克根据实验的观察推论出,一个受热的物体在放出某种频率(或颜色)的光时,是以称为量子的不连续量放射。普朗克推算出现在很有名的常数h,以写下可用以描述这种称为黑体辐射现象的方程式。
不过爱因斯坦推测,h不仅是数学上的一种修正。他假设,光不是以连续的能量波,而是以波包的方式移动。在他1905年的分析及随后的论文里,爱因斯坦说明了光可以像是一束粒子流;如果这样,它会像撞球时母球撞开排好的球一样,将电子打离金属。
爱因斯坦也解释了光电效应里一个令人困扰的现象。虽然较强的光能从金属里打出较多的电子,但是不管光多亮或多暗,这些电子的速度始终一样。要改变电子速度的唯一方法,是用不同颜色的光。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爱因斯坦推算出,每个光粒子(或光子)的能量取决于其频率乘以h。随后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测,由于他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得到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现在光电效应是许多仪器的基础:在薄暮时打开街灯、调节影印机碳粉的浓度、控制相机的曝光时间等。事实上,几乎在任何控制或感应光线的电子装置里都会用到。连在呼气酒测器里都有光电装置,里面的光电池可以侦测试验气体与酒精反应后颜色的变化。这个效应也导致光电倍增管的发明,它由内含一连串金属台阶的玻璃真空管组成。当光子撞及起始的金属靶之后,这些台阶会依序喷出越来越多的电子。以这种方式可以将微弱的光讯号放大。光电倍增管在天文侦测器及电视摄影机里都会用到。
来自
http://www.sciam.com.tw/read/re...ocNo=559&C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