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56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

图 1.

图 2.



僧肇法师的《物不迁论》有很着名的一颂: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
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

益西彭措堪布:憨山大师悟入物不迁
(「物不迁」意思是万物本来没有迁移,前面为了破常,
我们用了「迁流」、「运动」这样的词,
这仅仅是一时随顺世俗的假说,真正是无动转、无迁流的。)

僧肇法师的《物不迁论》有很着名的一颂: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
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经天而不周。

(「旋岚」指劫末的毗岚风,「岳」指须弥山,
劫末的大风吹倒了须弥山,叫做「旋岚偃岳」。
「江河竟注」是江河迅速流注。
「野马」出自《庄子》,是指阳焰。)

《宗镜录》里的注疏说: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
前水非后水,故竟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漂鼓而不动。
前曰非后曰,故历天而不周。
(前时的风不是后时的风,所以吹倒须弥山仍然是寂静。
前时的水不是后时的水,所以波浪滚滚仍然没迁流。
前时的气不是后时的气,所以气流飘扬仍然无运转。
前时的太阳不是后时的太阳,所以日月经行仍然无旋转。
四句的推理:因为在后后生起时,前前已经灭了,
所以并没有同一个法在空中运行。)

以「旋岚偃岳而常静」来说,因为风的自体念念不同
(风是有为法,法性是刹那无常,刹那刹那都是他体),
所以第一念起时的风并不是第二念时的风,
乃至最后吹倒须弥山时的风不是最初起风时的风,
所以,不是前念的风体从起点开始吹过来吹倒了须弥山。
(比如我手上有足够多的梅花K纸牌,这些牌是别别他体,
我从东往西走动,一刹那亮出一张牌,
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同一张牌在走动吗?
事实上只是一张张他体的纸牌在自己的位置上显现,
并不是同一张牌从东方走到西方。所以,运动是错误的概念。)

再看,须弥山看似轰然倒地,
其实并不是同一座须弥山从上往下倒塌在地上。
这样推理:由于须弥山从最初动摇到最后倒在地上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须弥山是刹那灭的法,也就是须弥山的自体刹那刹那不同,
第一刹那动摇时的须弥山不是第二刹那动摇时的须弥山,
乃至最后接触地面时的须弥山不是最初动摇时的须弥山,
所以并不是最初动摇时的那个山体不断向下而最后接触地面的。

以上以理证成了没有风吹到山,没有山倒塌在地上,
即使是「旋岚偃岳」也没有丝毫运转的迹象。

以上讲了「旋岚偃岳而常静」,其它三句依此类推。

憨山大师悟入物不迁

憨山大师在《年谱》和《肇论注》中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憨山大师年轻的时候读《肇论》,曾经一度对「旋岚偃岳」
等四句疑惑不决。后来有一次重刻《肇论》校对阅读,
读到论中一段——
「梵志从小出家,到他回故乡时,头发花白,

邻居见了惊讶地说:『昔人还在呀!(就是你还在呀)』
梵志答:『似昔人,不是昔人。』」憨山大师读到这里恍然有悟,
内心无比的欢喜。他就从禅床上起身礼佛,见身体没有起动、
俯下的相。他揭开帘子站在台阶前,忽然风吹庭树,
树叶飘满了天空,只见叶叶不动,这时真信了「旋岚偃岳而常静」。

然后上厕所小解,了无流相,感叹地说:真是「江河竟注而不流」。

之后,再看《法华经》所说的「世间相常住」,
过去的疑团顿时冰消瓦解了。

憨山大师是从「似昔人,不是昔人」这句话悟了物不迁。
「似昔人,不是昔人」(像那个人,不是那个人),只是相似,
不是一体,两者是两个他体的法,怎么是原来的人回家呢?
到这里举一反三,就知道有为法事事不迁,道理上是一以贯之的。

然后憨山大师现量证到了「物不迁」的境界,
他在礼佛时不见有身体起动的相,飞叶满空,见叶子没有任何飘动,

只是一幕幕不动的飞叶满空图。这是因为憨山大师没有动意识分别,

所以现象各住各位,本来没有迁移过。而我们第六意识的惯性太强,

它会在一瞬间就把前前后后的显现错乱成一体,
误认为是同一个法在从此处移到彼处,由此生起运动的错觉。
(这里还要注意到,理论上的理解和现量证入有很大差距。
我们不能以只是理解就说自己证入了刹那无常或者物不迁。
没有到量的修行,理解归理解,错乱归错乱,
自己的身心没有实际到达那个境界,就不能说证入。)

我们可以由细无常抉择到物不迁。从时间不迁来说,
每个显现都只是在自己那个时间点上的刹那显现,
在这样仅仅一刹那的显现上本来没有丝毫运动,过去法住在过去时,

现在法住在现在时,彼此是他体的缘故,过去法没有来现在,
现在法没有去过去,没有任何往来动转的迹象。这就是时间不迁。

从空间不迁来说,物体从此处到彼处,
正运动时丝毫的动相也找不到。理由是:所谓运动,
就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不断迁移;而有了位置的迁移,
就是刹那无常的法;是刹那无常的法,前后就是不同的他体,
运动中每刹那的显现都唯一安住在自己的位置上,
并没有同一个法从此处运行到彼处,这叫空间不迁。

用放电影来说,电影播放是每秒钟播放24幅静态画面,
因为放映速度太快,导致第六意识马上处在错乱的状态当中,
在心前显现成动态的画面,
如果把电影机的马达速度调低到一秒钟只投放一幅画面,
那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一幅幅他体的静态图像,
这时候心识不会认为有人物在运动。

这个放「慢镜头」是理解「物不迁」最好的比喻,
实际上,所有十方三世的有为法现象,都只是在各自时空点上。
缘聚而现的一刹那显现。

在纷纷而现中,只有一幕幕彼此他体的现相,除此之外,
没有任何来、去、动转。从前面到现在,
我们多次用了「一幕幕画面」这个比喻,这是引导你领会细无常、
领会无迁流、无动转。现在应该从理上明白了,江山如画、
人物如画、身心如画。
《放光经》说:「诸法不动摇,故诸法亦不去亦不来。」

进一步,我们要理解到「动静一源,本来不二」,真实中本无动静。

所谓静止,最起码要有两个刹那的安住才能安立。
一刹那就变了,怎么能说是静止?如果能说是静止,
那一切车辆的运行,刹那就变了,也应该说是静止。
所以在刹那性的有为法上是没有静止的。
所谓动转,是指同一个物体在时空中迁移,

但是因为刹那灭的缘故,找不到不变的运动者,

所以在刹那性的有为法上没有运转。
这是万物本无动静的道理。

为什么又说「动静一源,本来不二」呢?
这是指静和动原本只是在同一个根源上作的不同的假立。
也就是在同一个刹那法上,从它「没有常住」
这一点说是动、说是迁流,
从它「没有动转」这一点说是静、说是不迁。
一般人把动、静理解成两个,他舍动而取静,舍静而取动,
其实动静是不二的,正在万动现前时,丝毫不动;
正在一丝不动时,变化万端。
所以舍动求静、舍静求动都是一种无明。

明朝万历三年,憨山大师三十岁时在五台山坐禅。
当时是三月份,憨山大师独自一人,单提一念,人来不说话,
只是用眼睛看着,时间久了看人就像看木头一样,
最后到达一字不识的境地。

起先,时常刮大风,万千空穴都在怒号,
山涧里化了冰的水冲击奔腾,像雷声一样。
静里听声音像千军万马在出兵一样,非常喧闹。

憨山大师就去请问妙峰禅师,
禅师说:「境由心生,非从外来。
听古人说:『三十年听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溪水上有一座独木桥,憨山大师天天在桥上端坐或站立。
最初水流声很明显,久了动念才听到,不动念则听不到。

有一天,他坐在桥上,忽然忘掉身体,音声当时就静下来了,
从此之后,各种声响都寂灭了,不再有干扰。

(这不是在外境上真有水声、风声,
如果第六意识不把一个个时间点上的显现连接起来,
根本听不到声音的流动,
所以妙峰禅师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
憨山大师修定没有动念时,就听不到水声。
再后来「众响皆寂」,
我猜想至少也该是一切声音的动相寂灭的境界。)

又有一天,憨山大师吃完粥经行,忽然站着入定,不见身心,
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就像大圆镜那样,
山河大地都影现其中,等到觉察,则明明朗朗,
寻找自己的身心了不可得。
当时说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
  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
  万象森罗从起灭。」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8-26 10:51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8-26 10:3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926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