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柴魚
圖 2. 烏伊蘭擬金眼鯛
圖 3. 太平洋真雀鯛
圖 4. 詹氏錦魚
圖 5. 新月錦魚
圖 6. 孟加拉雀鯛
圖 7. 六線雀鯛
圖 8. 綠錦魚
圖 9. 虹彩海豬魚(幼魚)
圖 10. 黑腕海豬魚
圖 11. 斑鰭光鰓雀鯛
圖 12. 霓虹雀鯛(變色雀鯛)
先不說答案 給有心的人去查查資料 以後會慢慢去海釣貼些海魚
以下是sang 所發表 魚類圖件 我整合於這篇 學名:Pagrus major 英名:Red seabream
俗名:嘉臘、真鯛 大陸名:真鯛、真赤鯛、紅嘉臘
體長:可達100公分,一般在30公分
繁殖期:12月至2月
分佈:
日本北海道以南,至東海.南海皆有分佈,在台灣的東北海域一帶及澎湖,蘭嶼綠島及基隆嶼東、西兩側一帶均有.。
嘉臘是海釣池中的常見魚種.雜食性.蝦仁,活蝦,金魚都吃.一般多使用浮標來釣,見到較佳的掛組並非常用一分為二型,而是類似連鉤的方式將鉛球放在最底(倒吊).鉤子子線約1尺半,釣岸邊約10尺距離,放稍深一些.有時紅甘也會來搶食上餌.
夏天時早上十點過後的高溫下,嘉臘吃餌的意願不會很高,經營海釣場的業者建議釣友,如果錯過了清晨五點多到早上十點這一段魚會吃餌的時間,最好是等到下午二點之後下竿,據有釣此魚的人經驗說是用沉底方式釣到的.差別在於釣場及釣點的選擇.將劍蝦去頭後不去殼,分兩餌,佔池角水車後位甩至水車尾後端,離岸約10尺.站在水車後側慢慢將線捲回,有魚訊時不要急著拉,先撐著,有中魚自然會將整支竿子拖走,記得竿子是一直拿在手上的.竿子請用細的,或者用較軟尾的閥釣竿.因為嘉臘吃餌還算蠻兇的,但是太快揚竿容易放槍.竿子靈敏容易提早得知魚訊,雙手持竿不再收,嘉臘大咬時自然會因為竿子的調性拖到鉤住.
一般屬岸邊中泳層, 水車白泡區周遭都有蹤影.若是主要魚種,大多甩在水車頭,讓水流帶著走,蠻快沉的.要不在水車頭甩沉底也行.有的人選帶皮的魚肉當餌,紅甘也會來湊一腳哦.
多年前澎湖曾經大量復育此魚並且規定6cm以下不可以捕獲.目前來說在南雅的嘉臘、鼻頭與龍洞的水針、和美的黑鯛、福隆的花身雞魚及大溪的白帶魚,都是釣友津津樂道的釣點
心得 : 本來台灣嘉臘魚有很多的,可是因為早年的濫捕而減少很多,現在因為人工復育方式是箱網繁殖而開始增加,此魚的肉質細而且好吃又
富有營養.是很有
經濟價值的魚種.真希望他們能夠因為復育有成而使台灣變成一個釣魚人的天堂.
料理方式: 不管煎,煮,炸,烤都是十分的美味.坊間有很多的菜色故不一一舉出.
資料來源: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q=%E9%87%A3%E5%98%89%E8%87%98%E9%AD%9A&hl=zh-TW&lr=lang_zh-TW&start=30&sa=N 僅供了解,不可另外轉出
海鱺魚
=============================================================
學名 Rachycentron canadum
俗名 (中) 海仔、軍曹魚;(英) Cobia
分布 本省各地海域及離島之澎湖均有分布,尤以東部海域產量最多。
形態特徵 體背部深褐色,下接顯明的銀色縱帶,以下則帶黃色。幼時在此帶之上方更有一淡色縱帶,二帶之間則為黑色。 目前世界上只有台灣為大宗的人工養殖,為出口的高經濟價值魚類.
棲息生態 幼魚時,外形、姿態與長印魚酷似,會隨著大型的魟魚等,一同游動。體型更大後,身上花紋變淡,且為[ 日行性之肉食性洄游魚類 ],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它有「海中威爾剛」之稱。海鱺為多脂高蛋白之魚類,富含優質的蛋白質與高度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較強降低血液膽固醇效果. 其肉中含DHA(328-507mg/100g)為人體腦部所需的重要養分,與EPA(280-485mg/100g)具抗擬血功能,且肉中所含的維生素E在水產品中屬高量者,菸鹼酸則居於中間水準,肉中豐富的游離氨基酸以牛磺酸,甘氨酸,麩氨酸及離氨酸等為主,其中高含量的牛磺酸具有調節細胞滲透壓,防止膽結石形成以及調節神經衝動等生理機能,並具降低膽固醇.血糖.血脂等作用.海鱺肌肉中含有與遠洋高度洄游之鮪魚旗魚鰹魚等類似之Anserine,具有抗養化功能,是市售雞精之重要成分
海鱺屬於盧亞目,是一種中大型表層迴游性魚種,主要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體型呈圓椎狀,最大可成長至六十多公斤。海鱺「二聲離」是正確發音,但許多人把它念成 四聱「 海麗 」大家也可以接受。
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底拖網、流刺網及一支釣、延繩釣均可捕獲。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為中體型之食用魚。亦為台灣西南部海域及東部地區重要的漁獲。船釣、遊釣時以晨昏為最佳釣獲時刻。海鱺魚可製生魚片或切片鹽燒、煎煮,味道不錯。體長 最大體型可達1.5公尺左右。
(目前澎湖有箱網釣池,台灣少部份海釣場也有)
http://sh1.yahoo.edyna.com/drfi...tem_id=153320 有相關料理
資料來源 : 澎湖漁會,
http://www.ettoday.com/2004/...1694083.htm .等,感謝原著.
翻車魚正式名稱為翻車魨,漁人常見其翻躺在水面如在作日光浴而以「翻車」名其狀;因主食水母也被稱作「蜇魚」(水母魚,「蜇」河洛音似「鐵」);因肉色雪白、肉質清嫩饕客美其名為「干貝魚」;因魚形似一般魚體斷了後尾部半截,討海人直呼為「魚截」(「截」河洛音似「過」);又因卵圓體形及裙狀假尾鰭魚體莞爾可愛,而被稱為「曼波」。
翻車魚隨著黑潮洄游靠岸,屬於大洋性洄游魚類(游速很慢常被漁網所困住)。由此翻車魚喜歡在深水海灣停留,台灣外海可以找到兩種翻車魚:翻車魚和矛尾翻車魚東部近岸冬季數量最多,尤其是花蓮七星潭海灣的捕獲記錄相當豐盛。無論歷年捕獲量在2,000尾以上。而且全世界對此魚了解不多現在正有學者加以追蹤其習性..
http://www.ocean...h.org/ 記錄著翻車魚的生態.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
附記:台灣人會吃翻車魚腸,也就是所謂的「龍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