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嬰兒] 與孩子的親密接觸—從母嬰同室開始
實施母嬰同室前,產婦母乳哺 育率為 40-50%(含混合哺育),但自87年8月 實施母嬰同室後,自然生產產婦平均母乳哺育 率約85.6%,其中純母乳者有32.9%,而混合哺 育者52.7%;剖腹生產者平均有76.8%,純母乳 者約27.5%,混合哺育者有49.3%。
可見母嬰同室政策的推廣,有助於哺餵母 乳的提升。
回憶童年由於生活水準偏低,物質供應普 遍不足,當時奶粉還是「美援」的時代,在馬 路上或公共汽車裡經常看到母親裸露乳房,抱 著嬰兒哺餵母乳,這種溫馨的畫面,曾幾何時 已經消失殆盡。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以及環境 的變遷,經常聽到孕婦、產婦彼此討論以何種 品牌的奶粉餵小孩,也難怪青少年的「牛脾氣 」及過敏體質也慢慢地增加。依據國內的統計 民國50年代,母乳哺育率可達94.5%。
但是到了民國78年,只有以牛奶(奶粉) 哺餵者卻高達 70%左右,因此衛生單位於國民 保健計畫到婦幼衛生篇中,將如何促進母乳哺 育列為重點,並訂定母乳哺育推廣計畫,定期 評核實施狀況。
1984年瓦特(Watters)提出在產後及新 生兒初期,母親與新生兒在生理、心理及社會 方面的發展與健康狀況,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而有母嬰同室護理模式。
母嬰同室即是在一病房環境中,將新生兒 置於母親床旁,接受一位護理人員的同時照顧 ,並讓產婦在護理人員的指導與協助下直接參 與新生兒的照護,以促進產後母嬰生理、心理 上的調適及親子關係的建立,也可以提供產後 母親一種自我陶醉的調適機會及自我成就感。
根據研究報告,接受母嬰同室護理的母親 ,其育嬰能力相對地增加,並可依嬰兒的生理 時鐘予以哺餵,而提高哺餵母乳的成功率,亦 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成就感與責任感。 實施母嬰同室前,產婦母乳哺 育率的 40-50%(含混合哺育),但自87年8月 實施母嬰同室後,自然生產產婦平均母乳哺育 率約85.6%,其中純母乳者有32.9%,而混合哺 育者52.7%;但剖腹生產者平均有76.8%,純母 乳者約27.5%,混合哺育者有49.3%,可見政策 的推廣,有助於哺餵母乳的提昇。
1.在產房內推動產後半小時內給嬰兒吸吮母奶 ,可促進親子關係儘早建立,母乳早分泌,減 少奶脹,及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
2.開放24小時依嬰兒需要,接受母親至嬰兒室 哺餵母奶。
3.給哭泣之寶寶安撫奶嘴。
4.哺育母乳者不主動提供配方奶,並向母親說 明,取得支持配合。
醫院極力鼓勵哺育母乳,推動母嬰同 室,但接受母嬰同室照護方式的比率平均約 31.8%,為了瞭解產婦的觀念及意見,我們與 世新大學共同做了一份問卷調查並加以分析, 孕婦不選擇母嬰同室的五大原因:
1.空氣渾濁、怕嬰兒感染。
2.怕人多吵雜(怕病房吵、怕小孩會吵到隔壁 床、怕訪客多)。
3.媽媽無法充分休息。
4.覺得要照顧小孩的時間太長,剛生產結束無法負荷。
5.因剖腹生產,傷口尚未復原。
在母嬰同室時孕婦最需要的保健知識:
1.處理破裂的乳頭,以免導致產婦不敢再哺育母乳。
2.寶寶哭鬧的處理方法,以免造成媽媽精神上的困擾。
3.促進及維持乳汁分泌通暢的方法,否則很容 易改以牛奶來替代母乳。
4.哺育母乳期間,孕婦如何注意飲食方面的調養。
5.在母嬰同室期間如何觀察嬰兒吸奶量是否足夠。
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81年為提升母乳哺育 率,建議各醫療院所推行母嬰同室照護方式, 並於 84年6月進行影響因素之分析,發現母嬰 同室可減少母親無法順利哺餵新生兒母乳的困 擾與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