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真正的魖族之首,千年之前,在《漠汗走廊》為保護死國而壯烈犧牲自己,畢生忠於『死國』。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葉波(英語:Kashyapa)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祇,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英語:rta),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祇。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英語:Sumbha)和尼森巴(英語:Nisumbha)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和《過去如是說(英語:itihasa)》中,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祇,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眾神之敵,日本佛教中漢字寫為阿修羅(Asyura)。相對於意指印度眾神的提婆(Deva)一字,阿修羅乃是總稱擁有變身能力與法力,名為伐樓那(Varuna)或的神格。之後轉為指稱與眾神為敵的魔神。
對阿修羅此字本身的語源,看法頗多。有自意指「存在」的asu而來之說,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