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處】 2008/09/01聯合報
96年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成大校友、作家龍應台告訴台下學弟妹:廿餘年寒窗結束,不是
學習的終結,而是「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強烈動機與紀律
六十一歲的木雕家吳榮賜,幾年前曾是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學生」,「同學都笑我,年
紀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經『無效』了。」吳榮賜說自己「半世人不識字」,木雕作品常出國展覽,他
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國劍橋大學的校長『辦桌』請我,我連開口跟他說聲謝謝都沒辦法,實在真
『見笑』。」吳榮賜決定發憤讀書。
創意幽默多讀書
出了校門之後,閱讀與網路是接觸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說,他對年輕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讀書,所有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意、領導能
力、品格、幽默感,都在書裡了。
小男孩對螃蟹好奇,上市場買了蟹、也買書,對照學習得津津有味。就算考試不考,「獲得新知」本
身已是樂趣。
認知學者洪蘭也指出,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閱讀可使大腦神經連結綿密,迴路活化得深,一個迴
路運動電位的流動容易激發另一個神經迴路,變成「靈光一閃」,想出新點子,或是「舉一反三」,
能增加創造力。在講求創新的現代社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助力。
但是,「過多的紙筆考試,打壞了學生找書來看的好胃口。」洪蘭說。
平凡與拔尖差別
一項調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卻有四百五十萬台灣人不看書,每周讀書的時
間只剩二點七二小時,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鐘看書。
5小時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