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088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讨论] 刑法-转寄
甲用电子邮件转寄内容为劝戒他人勿 ..

访客只能看到部份内容,免费 加入会员 或由脸书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内容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欧洲 | Posted:2009-04-22 11:26 |
oak811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8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劝戒他人勿用勿食某类食品(但未特别指明商家或厂牌名称)

上开叙述,颇具有矛盾之处:
勿食某类食品?
依一般通常认知,食品上通常均有指明商家或厂牌名称,当无疑义
此乃经验法则之当然结果。(说清楚讲明白)
惟!若物品无法证明何商家出产,基于罪刑法定,要难认有何罪责。
(指刑法而言,其他法规不在此做讨论)
但要是能举证出确为针对某家食品有不是之处
自得绳以刑法第310条之诽谤罪而为探讨 表情


生命太短,人生不该微不足道!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4-24 00:10 |
winkor 手机 会员卡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5 鲜花 x29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下面是引用 oak811 于 2009-04-24 00:10 发表的 : 到引言文
劝戒他人勿用勿食某类食品(但未特别指明商家或厂牌名称)

上开叙述,颇具有矛盾之处:
勿食某类食品?
依一般通常认知,食品上通常均有指明商家或厂牌名称,当无疑义
此乃经验法则之当然结果。(说清楚讲明白)
惟!若物品无法证明何商家出产,基于罪刑法定,要难认有何罪责。
(指刑法而言,其他法规不在此做讨论)
但要是能举证出确为针对某家食品有不是之处
自得绳以刑法第310条之诽谤罪而为探讨 表情

题目的意思,
举例来说明可能比较清楚,
如:
勿食用豆腐乳,
因为豆腐乳会致癌!
可是,
却没有明确引出是哪一家工厂制造的豆腐乳!
如此说明,
应该可以了解题意了吧!
表情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具足乐与乐因
愿诸众生脱离苦及苦因
愿诸众生永久不离安乐
愿诸众生弃爱憎住平等
南无阿弥陀佛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宽频通讯 | Posted:2009-04-25 00:20 |
罗武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 鲜花 x10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下面是引用 winkor 于 2009-04-22 11:26 发表的 刑法-转寄:
甲用电子邮件转寄内容为劝戒他人勿用勿食某类食品(但未特别指明商家或厂牌名称),是否亦属于网路散布不实谣言之一种?


以下所言,纯粹个人判断,绝非正解,合先叙明,并恳请先进纠正指导。

按刑法第313条之构成要件以观,甲之行为恐有违法之虞。

(一)本条所谓散布,系指散播于公众之谓;其方法为言语,举动,言语,文字,图画,在所不问。电脑网路散布当
   为其一。
(二)本条所谓流言,系指不实之传言,其内容系自行捏造或转述他人传言,亦在所不问。
(三)本条所谓诈术,客观上足以使一般人陷于错误之欺骗手段为已足。
(四)本条所谓信用,乃人类于经济活动上,有关其财产资力及支付能力之评价,本质上虽与财产法益密切相关,惟
   仍属人格法益之一种。

依题旨,甲虽以劝诫为方法,然其仍可能因此使一般人陷于错误,似仍该当之。
又其虽未指明,事实上,其行为已足使生产该项产品之不特定商家之信誉及营利受损。
又,本条并非为意图犯,仅客观上有造成他人信用之损害为已足。
另,本条并不以故意或过失为主观要件要素。
故:若甲之言论已实际上致生相关营利单位之损害,仍有论以本条之罪之可能。


==For until the law sin was in the world.
      But sin isn't imputed when there's no law.==
献花 x1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9-05-12 19:56 |
vincent0818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5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一)甲转寄电子邮件之行为,是否该当诽谤罪(刑法第310条)
1.甲意图散播于众劝戒他人勿用勿食某类食品, 虽未特别指明商家或厂牌名称,但仍得对于特定种类食品之制造厂商造成足以毁损名誉之情事,应当构成本罪之客观构成要件。
2.主观上,甲对于上述情形亦有认知,并有意欲使其发生,亦该当故意之要件。
3.惟甲若可证明所散播之消息其为真实者,则可依刑法第310条第3项免除其刑。
4.若甲不能证明散播消息其为真实者,但因题示情形可知,甲所散播之消息与公共利益有关,故仅以有相当理由确信其所传述者为真即可,不以证明其为客观上真实为必要(刑法第311条)。
5.综上述之,甲散播之消息与公共利益有关,对于可受公评之事,而为公平之评论者,可依刑法第311条而不罚,故甲无罪。


献花 x1 回到顶端 [4 楼] From:欧洲 | Posted:2009-05-12 20:56 |
Dragon-Q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1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释字509
言论自由为人民之基本权利,宪法第十一条有明文保障,国家应给予
最大限度之维护,俾其实现自我、沟通意见、追求真理及监督各种政治或
社会活动之功能得以发挥。惟为兼顾对个人名誉、隐私及公共利益之保护
,法律尚非不得对言论自由依其传播方式为合理之限制。刑法第三百十条
第一项及第二项诽谤罪即系保护个人法益而设,为防止妨碍他人之自由权
利所必要,符合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之意旨。至刑法同条第三项前段以对
诽谤之事,能证明其为真实者不罚
,系针对言论内容与事实相符者之保障
,并藉以限定刑罚权之范围,非谓指摘或传述诽谤事项之行为人,必须自
行证明其言论内容确属真实,始能免于刑责。
惟行为人虽不能证明言论内
容为真实,但依其所提证据资料,认为行为人有相当理由确信其为真实者
,即不能以诽谤罪之刑责相绳,
亦不得以此项规定而免除检察官或自诉人
于诉讼程序中,依法应负行为人故意毁损他人名誉之举证责任,或法院发
现其为真实之义务。就此而言,刑法第三百十条第三项与宪法保障言论自
由之旨趣并无抵触。

宪法第十一条规定,人民之言论自由应予保障,鉴于言论自由有实现自我
、沟通意见、追求真理、满足人民知的权利,形成公意,促进各种合理的
政治及社会活动之功能,乃维持民主多元社会正常发展不可或缺之机制,
国家应给予最大限度之保障。惟为保护个人名誉、隐私等法益及维护公共
利益,国家对言论自由尚非不得依其传播方式为适当限制。至于限制之手
段究应采用民事赔偿抑或兼采刑事处罚,则应就国民守法精神、对他人权
利尊重之态度、现行民事赔偿制度之功能、媒体工作者对本身职业规范遵
守之程度及其违背时所受同业纪律制裁之效果等各项因素,综合考量。以
我国现况而言,基于上述各项因素,尚不能认为不实施诽谤除罪化,即属
违宪。况一旦妨害他人名誉均得以金钱赔偿而了却责任,岂非享有财富者
即得任意诽谤他人名誉,自非宪法保障人民权利之本意。刑法第三百十条
第一项:「意图散布于众,而指摘或传述足以毁损他人名誉之事者,为诽
谤罪,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罚金」,第二项:「散布
文字、图画犯前项之罪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
」系分别对以言词或文字、图画而诽谤他人者,科予不同之刑罚,为防止
妨碍他人自由权益所必要,与宪法第二十三条所定之比例原则尚无违背。
刑法第三百十条第三项前段规定:「对于所诽谤之事,能证明其为真实者
,不罚」,系以指摘或传述足以毁损他人名誉事项之行为人,其言论内容
与事实相符者为不罚之条件,并非谓行为人必须自行证明其言论内容确属
真实,始能免于刑责。惟行为人虽不能证明言论内容为真实,但依其所提
证据资料,认为行为人有相当理由确信其为真实者,即不能以诽谤罪之刑
责相绳,亦不得以此项规定而免除检察官或自诉人于诉讼程序中,依法应
负行为人故意毁损他人名誉之举证责任,或法院发现其为真实之义务。就
此而言,刑法第三百十条第三项与宪法保障言论自由之旨趣并无抵触。

刑法第三百十一条规定:「以意发表言善论,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罚
:一、因自卫、自辩或保护合法之利益者。二、公务员因职务而报告者。
三、对于可受公评之事,而为适当之评论者。四、对于中央及地方之会议
或法院或公众集会之记事,而为适当之载述者。」系法律就诽谤罪特设之
阻却违法事由,目的即在维护善意发表意见之自由,不生抵触宪法问题。
至各该事由是否相当乃认事用法问题,为审理相关案件法院之职责,不属
本件解释范围。

1.行为人是否能举证.所言是否属实..??
2.刑法第三百十一条规定是刑法三一0条之阻却违法事由而行为人是否具备阻却要件..??
3.所称适当者乃指不偏不激未逾必要范围之程度.至其标准系为社会通念.以客观得角度
上加以判别是否为适当之评论而不罚(95台上457决)
4.虽行为人不具特定人行为诽谤行为仍然造成他人(公司行号)誉法益遭致侵害.亦不具前述
(3)中社会通念之必要范围.故.应成立刑法310同法第二项加重诽谤罪


[ 此文章被q8791042在2009-05-12 21:48重新编辑 ]


最难的题目不是存在于难与不难之间.而是被忽略的东西!!!
献花 x1 回到顶端 [5 楼] From:台湾中华宽频网 | Posted:2009-05-12 21: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73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