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型】財經企管
【書 名】商業周刊
【作 者】NA
【 出 版 社 】商業周刊
【語 言】繁體中文
【ISBN】NA
【出版年月】2008年11月
【內容大綱】
不敵寒風 奇美電斷尾求生
雙D風暴:DRAM & LCD
【個人感想】不敵寒風 奇美電斷尾求生
十二月十六日,奇美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終止三千一百名派遣人員合約,全球第四大面板廠奇美電子,選擇以此方式度過難關,給其他企業帶來何種啟示?
過去,奇美總部每天燈火通明到晚上8點;現在,6點過後,大樓燈火漸歇。(攝影‧賴建宏)
一個黑色星期二,三千一百人一夕之間失去工作。
十二月十六日,奇美電決定資遣三千一百名派遣員工,隔天晚報,斗大黑色標題「奇美電、勝華裁員」。有些派遣員工,還留著一通手機簡訊:「因奇美電子產能關係,必須做出資遣動作……。」這是奇美電子成立十年以來,首次一口氣資遣這麼多人。「我們一開始以為是溜滑梯,沒想到是掉入懸崖。」奇美電行政處副處長蘇立瑩表示,景氣滑落得又快又急,誰都沒有想到。
相較外界責難蜂擁而上,十八日傍晚,位於南科的奇美總部出奇平靜,常駐廠商停車場裡,零零星星停著機汽車,一位剛下班的員工說,所有外包清潔工已經撤出無塵室,每個廠的清潔人力也只留下十幾位,七層樓的總部,只有三十位清潔工。
偌大的停車場,只停了三分之一,剩下都是「小黑的家」,指著一旁的流浪狗,一位廠商苦笑。六點一到,員工在半小時內幾乎走光,一位休無薪假員工說,過去都是晚上八、九點下班,現在六點敲鐘,準時走人。
七點鐘,偌大的南科,冷風直吹,南科冷冷清清,奇美對面的和鑫光電,早已裁員二○%,下班後,只剩大廳微弱的光線。
掙扎:虧損瘦身
最後,七十二小時資遣逾三千人今年第三季奇美電大虧四十一億元,奇美仍謹守不裁員的底線,奇美電高階經理人先減薪一○%,降低產能利用率到六成。但是,寒風一波吹得比一波強,十一月,奇美合併營收和去年相比衰退六六%,砍外包廠商,員工配合休無薪假,仍是杯水車薪。
十二月景氣仍不見好轉,站在南科環顧四周,奇美電宣稱還有六成產能利用率,但在南科七個廠產能利用率在一○%到五○%游走,只好削減派遣員工比率。奇美集團過去一直被外界視為「幸福企業」,創辦人許文龍塑造的奇美文化,像家庭一樣溫暖著每一個員工的心,也因為幸福的感覺一直被期待著,當奇美電也抵不過嚴冬,採取縮減人力的動作時,會引起外界較大的失衡感。
一家派遣公司說,十月,奇美電已經告知可能縮減派遣人員,「大家都有心理準備,只是不知道何時接到那通電話。」另一家派遣業者為奇美電抱屈,他指出,很多科技大廠從第二季開始就從五十、一百人砍,砍得外界不知不覺,就像是小水管,一滴一滴,日夜在流,奇美電算是最晚才做這一步,只是他一下子就拿出個大水管,所以大家都跑來看。
不只奇美電,十二月十九日,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說:「景氣比大家想像要壞三倍。」鴻海全球和台灣都在裁員,「這不代表企業沒有良心,也不是企業沒有競爭力,如果現在不積極因應,硬撐到最後卻需要政府紓困或宣布倒閉,這叫健康嗎?」
在台南一提到奇美,五十歲的計程車司機說,小時候用的墊板都是奇美的,我問他,那你有買他們的電視嗎?司機搖頭說「沒錢」,轉向科技,奇美的老客戶不見得跟著走。
扛著不裁員的壓力,終止派遣合約成為唯一選擇,在七十二個小時內,資遣三千一百名派遣人力。
現場:突獲通知
黑色星期二終止部分派遣合約
《戰國策》中有一段說的是「虎怒斷足」的小故事,一位辯士魏希望趙國的建信君為國保重他自己的身體,舉了一個例子:有人設置了機關要捕捉野獸,結果捉到了一隻老虎,老虎最後決定自斷腳掌以求脫身。這隻老虎並非不愛惜自己的腳掌,而是不能因為一寸大小的腳掌,而傷及七尺大小的身軀,這是權衡輕重、當機立斷的一種作為。就像蜥蜴、壁虎一樣,被抓住尾巴,馬上就斷尾求生。
奇美電大舉裁員,只是台灣企業求生過程中的小縮影,誰能在這場巨型風暴中活下來,才有機會看得到下一波景氣春天的花團錦簇。
十六日,週二下午五點,四家派遣公司接到奇美急電進廠開會通知,並附上一紙傳真,奇美希望終止部分派遣合約。會議進行到晚上九點,商討怎麼結算薪資年假和年終獎金。
晚上九點半,晚班同仁工作兩個小時後,工廠廣播,請派遣同仁集合,收拾細軟,直接坐交通車回家。底下員工難掩落寞,「怎麼這樣,好快喔」的抱怨小聲迴繞。
奇美電告訴派遣公司,希望明天早班派遣員工不用進廠。由於奇美在南科使用大量派遣人力,一家派遣公司就要負責通知四百到六百人,派遣公司加班到半夜快二點,還是有五、六十人聯絡不到,「人數太多,有的實在來不及(通知),只好先傳簡訊。」
隔天一早,被資遣員工分批到公司領了一只牛皮紙袋,結算年資和薪水、年終,派遣公司一直忙到週五。
為何這麼急?派遣公司說,這是科技業常態,科技業資遣人力,為了怕員工進廠改程式,盜取資料,「調一個溫度或濕度就破片了(面板製程精密,溫、濕度一改,就會毀損)。」所以通常在很短時間內處理完畢。像勝華科技也是,一早到工廠刷卡刷不過,就知道怎麼回事。
十二月十九日,我們在高鐵台南前往台北的路上,和奇美電創辦人許文龍做了一次訪談(詳見五十二頁)。許文龍見到我們,加上奇美電裁員的時機,大概知道我們的來意,他跟幕僚說:「我跟他們談一談。」
許文龍說,在創業的過程中,裁員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在奇美集團,一九七二年石油危機,奇美實業也曾大幅裁員,幅度也超過一○%。「這是大自然的災害,有的人(受災)較大,有人較小,這是有點不公平沒錯。有的人沒工作了,有的人還是有工作,」許文龍一貫平和的表情,談到這次景氣大衰退、裁員的事,表示自己也承受很大的壓力,「站在我的立場,就是說我對不起這些受到災難的人。」
肇因:跨界踢鐵板
負債比高,重自有技術而增加成本
在尚未跨入科技業之時,奇美電子母公司奇美實業曾經稱霸ABS樹脂,當時業界稱北有王永慶,南有許文龍,原本在傳統產業稱王的奇美,跨入科技業後,踢到鐵板。
面板是個昂貴的遊戲,一個廠都要上百億元投資。奇美電負債比長期在五○%左右,居高不下,去年連擴兩廠,更讓負債比攀升到五四%。
成立十年,奇美的成本高於同業。和友達以成本為考量的投資策略不同。奇美著重讓自家的零組件廠發展自有技術,走在奇美剛開幕的樹谷園區,零組件供應廠形成奇美光電聚落,冷陰極管啟耀光電,奇美材料,奇晶光電,IC設計奇景光電,奇美希望技術自有,像一棵樹一樣,整棵樹結的都是自家的果子。用技術造成差異化,優點是不用付技術轉移費用,利潤可以是對手的一倍;但自家零組件廠學習曲線較長,也比較不會下重手砍價格。
何昭陽接受商周訪談時也說:「既然要用人家,就要跟人家和一點,利害一致啦!所以好的時候大家都好,不會太去leverage(借力)人家,我們利害一致這樣子。」
此外,奇美晚了友達三年,才到中國投資人工成本重的LCM(後段模組)廠,許文龍曾說,「我LCM不出去,一年差四十五億,他三年前就出去,我要是當時也出去,現在和他也相當,差就差在這。」
去年奇美一舉開兩個廠,也增加了風險,何昭陽坦承:「我們投資的比率跟別人來比,相對比較高,速度比別人快,所以如果說景氣沒有那麼好的話,相對是比較危險。」
缺失:過度保護員工
平時就應汰弱,景氣差才處理顯殘酷最後,幸福企業的文化,在不景氣時反而成了最大的包袱,相較台積電每年淘汰考績後五%的員工,強調人和與溫情,奇美從不裁員的政策,到第三季後,奇美決定嚴格執行績效考核,採取不適任淘汰制;到這次大幅裁員後重新以「幸福不是吃大鍋飯」來定義幸福企業。三個階段的變化,顯示奇美電傾向更務實的面對風雨。
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員工激勵與精算諮詢總經理周淑媛表示,台灣屬父權式管理,小孩子考零分也不會被逐出家門,企業基於照顧員工、對員工好的理由,沒有及時執行績效淘汰,遇到不景氣反而造成裁員。
此時,有些公司財力不但無法提供很好的資遣費,勞力市場需求也緊縮,當時對員工仁慈,「不景氣時處理他,反而是非常殘酷的!」
現階段來找惠悅諮詢裁員的人數比去年多了一倍,要求專業顧問協助裁員過程,甚至提供離職主管心理宣洩管道。為什麼處理員工離職這麼重要?某位資深企管顧問提出「喪禮理論」:治喪時向喪家一鞠躬,不是做給往生者看。意思是說,公司重視離職這件事,是對留職員工表達:「我們很在乎你們。」表現公司具人性的一面,也讓員工內心體恤公司狀況。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談金融海嘯引起的失業問題時提到,現在是經濟上動員戡亂非常時期,規模大、時間久、影響層面廣,不能單靠企業或政府。像是無薪假、最低薪資,是企業為了生存不想裁員使用的手段之一,如果只是把他當作是壓榨勞工的做法,就錯失了企業和政府一起合作度過這次危機的機會。
對奇美電來說,並非沒有意識到整個集團史無前例投入五千億元在面板產業,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只是,在風險與機會中,要如何像許文龍手上的小提琴,演出不落拍子的節奏。
啟示:擴張的兩難
基礎不夠強,遇壞景氣就得一直收
其實要跨入科技業,許文龍一開始持反對意見,總經理何昭陽轉述他的話說:「他認為做企業,就像馬蒙眼奔跑一樣,就是要專注。」但是,許文龍直到花了一年半看了韓國、日本的TFT廠後才改變主意,理由就是,電視是大家需要的東西,把它做便宜、做好,市場一定會起來。
剛上市時,何昭陽說,TFT和半導體不同,半導體設備占七成,TFT材料占六成,材料又是奇美實業的強項,面板的背光板,材料就是奇美實業生產的壓克力,市場和材料優勢讓許文龍一頭栽進面板業。殊不知,今年面板業翻轉,也讓奇美電跨入另一個險境。
從傳統產業跨入科技業吃癟的不只是奇美,台塑投資南亞科技和華亞科技也是一例,今年前三季兩家公司合計虧損三百六十三億元,其中南亞科技去年大虧一百二十四億,今年前三季累計虧損已經快達資本額二分之一,有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的疑慮。
王永慶在世的時候,不斷挑戰南亞科的員工,問同樣的一個問題:「有沒有辦法自己做?」因為王永慶還是相信,只要能夠掌握到關鍵技術,再加上台塑擅長的管理,是可以複製自己在石化業的成功經驗。然而,從南亞科成立於一九九五年至今,十三個年頭過去,南亞科始終無法在台塑集團內成為另一個加分的子公司。
不只科技業,之前台塑跨入不熟悉的汽車產業,由製造轉向代理捷克汽車品牌,仍無法止血,九年虧損二十億,最後在董事長王永慶大筆一揮下,決定退出市場。
許文龍、王永慶,同樣都是在不同領域做到世界第一,為何一跨界,都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十二月十七日中午,位於內湖科學園區的光寶科技總部陽光普照,氣候的寒流剛過,科技業的寒流還在進行中。在一場午宴上,經營科技業三十三年,成立台灣第一家上市電子公司光寶科技董事長宋恭源感嘆的說:「景氣好,過去大多數企業家看機會,科技業找錢容易,樹根不夠強,景氣不好就會進退兩難。一路走來我最大的感想是,可以少做很多事,過去因為景氣好,一直擴張,但是現在就一直收。」
原本光寶對於要不要放棄占營收三成的監視器收入還有爭議。光寶的策略希望專注可以做到世界前三大的產品,然而監視器部門只能排第五大,只是因為占營收比大,捨不得賣掉。
今年初一場大火,燒出宋恭源的決心,將監視器事業部賣給緯創,與其花錢復原,不如賣掉集團獲利最少的部門,他回首感嘆「原本光寶產品很分散,後來覺得把有限的幾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如何把田給耕精,耕得更好更重要。」
但是,斷尾求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尾巴」和「身軀」中間找出平衡點。該斷多少?什麼時候斷?還是有拿捏的智慧。
轉機:裁員潮將歇
保存主力,災難後可擴大地盤
一位派遣公司負責人表示,這一波裁員潮,台積電是最早嗅到不景氣,在第二季就臨時把要買的設備訂單取消,並凍結人事。到了奇美電,他認為第一波大裁員應該已到了一個段落,除非有更壞的景氣訊號,一般企業也不會漫無目的裁員,甚至有些企業表明還要保留一些閒置的人力,臨時有訂單來了才接得下來。
十一月十三日,美國金沙集團一口氣裁掉一萬一千名建築工人,暫停在澳門金光大道的第五及第六期工程,在斷了澳門的「尾」的同時,卻又在新加坡加碼投資,賭桌由之前規畫的六百桌提高到一千桌。開賭場的企業也許「賭」慣了,手筆都是大的,其中,有危機,但也有機會。
從觀察大自然得到體悟的宋恭源表示:「加州每兩、三年都會有火燒山,火災來時,橡樹會被燒掉一些小枝小節,但是樹幹不會有事,等雨水來了,它會最先受到滋潤,長新的葉子擴張地盤。只要你是最大的,每經過一次災難,你反而更擴張地盤。」關鍵是你是不是最大,能不能在大火中,留下生存的本錢。
許文龍是一個垂釣高手,如果在大海邊上垂釣,大魚已經上鉤,而遠邊的烏雲和風暴也正朝你而來,你是要快速剪斷魚線、收起魚竿,改日再戰,還是冒著風險把魚拉上岸。當下的判斷不是容易的事,現正考驗著許文龍,也在考驗著每一位CEO。
* 奇美電子大事紀創立期
1998年 許文龍花一年半評估進入面板業可能性,見過吳炳昇團隊後,決定投入面板零組件彩色濾光片。兩個月後,決定進入面板業
2000年 合併生產面板的奇晶光電和彩色濾光片的奇美,成立奇美電子,資本額一百七十億。該年獲利十九億元
2001年 景氣下滑,虧損三十五億元
投資八十億,合併日本IBM旗下TFT部門
2002年 上市,資本額一百八十億元,營收約四百零七億元,獲利四十五億元
2004年 獲利一百七十二億創新高
* 擴產殺價期
2004年 下半年市場陷入殺價
2005年 較友達晚三年赴中國寧波投資後段模組廠。將奇美通訊賣給鴻海,專心經營面板
2006年 友達和廣輝合併,奇美電子董事長廖錦祥評論「奇美的文化就是喜歡自己生孩子,而不喜歡購併策略。」該年奇美電獲利三十五億元,上市以來最低
景氣回升
2007年 獲利達三百六十一億元,創新高
金融海嘯後
2008年 十月傳出鴻海入股奇美,奇美隨即公布重大訊息否認
第三季慘賠四十一億元,產能利用率降到六成
摩根大通報告指出,面板雙虎明年將各虧損超過七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