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棲霞論壇
近幾天充大廚四處傳授皮蛋粥做法,勾起了自己心底癢癢的一點欲望想吃皮蛋。終於還是在零下七度走路買了一大籃菜,包括皮蛋。當晚就煮醇厚皮蛋粥:粥滾就放切碎的皮蛋,小火慢煨,直把粥熬成灰綠的皮蛋色,綿軟,顛巍巍,滿屋裏是暖洋洋的香氣。舀出來,碗底一點綠蔥花,加鹽,熱騰騰地攪勻。香到不需要小菜。
我私下認爲吃皮蛋完全是一種後天培養的愛好(acquired taste)。就象某些風味獨特而強烈的奶酪一樣。很少有人孩提之間就愛吃皮蛋的。小時候家裏請客,涼拌皮蛋總要湊個冷盤。我的筷子很小心的一次也沒沾過,只覺得皮蛋涼冰冰的觸感說不出的難受,更沒提蛋心裏那陣令舌根發澀的怪味兒了。皮蛋瘦肉粥當然是不同的,小人兒心裏,那叫粥,不叫皮蛋。就象“烤鴨子是烤鴨,不是鴨。”不知從哪天起,突然發覺皮蛋其實有一股異香,冷香,雖淡猶濃,在舌底揮之不去。可能是獨立生活後某次做皮蛋粥,發揚節儉本色,刀頭舐皮蛋黃的了悟。雖然不再討厭皮蛋,卻也沒愛好到特特地買回來一解饞吻的地步。一包半打,煮一次皮蛋粥以後,剩下的都不得不在雜物堆中委屈地擠兩三個月以後被扔掉。皮蛋這種講究微妙的東西,一旦吃“頂”了,心靈創傷要很久很久才能平複;不比紅燒肉,上頓吃得呻吟,只要清清靜靜餓過兩頓,馬上相思之情再起。
心血來潮查閱維基百科關於皮蛋的條目。原來皮蛋在英文裏不僅叫“千年蛋”或“千年老蛋”,也叫“百年蛋”,“世紀蛋”。我猜最早是叫“百年蛋”,流言傳來傳去,成了“千年”。中文的“皮蛋”,維基解釋爲“有彈性的蛋”(springy egg ),一言驚醒夢中人:我一向不明白皮蛋爲什麽叫皮蛋,跟皮一點相似性相關性都沒有。還是“松花蛋”逼真貼切。明末人書中稱皮蛋爲“牛皮鴨子”,才叫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除非此處的“子“跟”白煮雞子兒“是一個解法。但牛皮又從何處說起?維基百科甚至提供了詳細制法:“以三磅茶葉煮水,待滾時,加入三磅石灰、九磅海鹽、七磅橡木鍛燒的灰,混合成均勻的膏狀。戴上手套,把膏均勻地糊在每個蛋外面。糊好後在米糠裏一滾以防與其它蛋粘連。把所有蛋放進緊密紡織的柳條籃或鋪了布的罐子裏。大概三個月的時間,蛋外的泥灰膏漸漸幹透成硬殼,便可以吃了。這個方法大約可以制成100到150個皮蛋。“不知是否真有DIY狂人照方抓藥,把自家後院和地下室變成皮蛋大工廠。
維基亦詳細解釋了皮蛋顔色和質地的來源:堿性的氫氧根(OH-)與鈉離子滲透入蛋與蛋白質發生反應,使蛋白質變性,氨基酸結晶。因此,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化學來重新修訂皮蛋生産過程:將蛋在鹽與氫氧化鈉的飽和溶液裏浸十天左右,再裹上塑料袋“陳化“數周,便可得到與傳統工藝相差無多的皮蛋。當然,美食家是不會這麽看的。傳統方法用的茶葉和木灰,可能賦予皮蛋特別的香味。古書裏用栗木灰,鄉下人家也有用稻草灰的。臭名昭著的”鉛皮蛋“便是因爲往灰裏摻氧化鉛可以加速皮蛋的成熟速度而應運而生。鉛皮蛋已被禁絕,據說現在某些地方生産皮蛋的工藝是加入鋅。看過維基不由贊歎:真是居家旅行,吃飯滅口的必備良書啊。
在沒有李谪仙醉書狂草的時代,皮蛋往往被用來“嚇蠻”。洋人一看這黑不溜秋狀如鬼眼的蛋,就怕了。早幾年還真有折騰人的選秀節目令人吃皮蛋,台下觀衆拊掌而笑。只是這幾年五方雜處越來越多,除非真是老土紅脖子的鄉下人,洋人都大致在盤中異鄉餐面前練就了一點鎮定功夫。培養出對皮蛋的愛好者也不乏其人。同事的男友,父母一方是猶太人,一方是蘇格蘭人,民族飲食背景不是清規戒律步步爲營,就是乏善可陳贻笑大方,他卻偏愛東嘗西試。一次與他晚飯,此人放言道:皮蛋瘦肉粥,沒有肉尚無大礙,沒有皮蛋實在不值一嘗。俨然方家,我肅然起敬。此公最勇敢的行爲是跟另一蘇格蘭人打賭,細細品嘗過一個“毛蛋”——孵了一半已經成形尚未破殼的雞胚蛋。並評論說:味道挺鮮,就是卵黃囊不甚好吃。我五體投地,蓋因我也不敢吃那玩意兒。
皮蛋菜譜,拌豆腐、拌木魚、或是加點兒姜末醬油獨當一面不必多說,都是簡單而經典的吃法。有一次吃到一碟醬油外加了醋的,可能與堿性的皮蛋起了什麽化學反應,吃得我一陣牙澀心酸。不過我這可能純屬個人怪癖。皮蛋本身有特殊鮮味,應該不消再加味精或特鮮醬油,徒亂人意。我試過用“李派林急汁”,即西餐中的辣醬油拌姜屑皮蛋,有驚喜。驚喜也是我一個人的,身邊的人雖然愛死了家常中國菜,還沒愛上皮蛋。根本什麽蛋都不吃。要說會吃皮蛋,不是我誇口,還是廣東人。一味酸姜皮蛋,粉紅色的酸甜子姜切得飛薄,裹著皮蛋瓣兒,多麽醒神開胃。特別是香港名餐廳镛記,點菜後,上來每位奉送的小菜酸姜皮蛋,皮蛋一定糖心柔軟,金黃明豔,絕不犟頭倔腦支支楞楞,或是灰頭土臉如柴禾妞兒。他們一定有專門的供應場,專門的配方,生産這個在賬單上“免費”的餐前小食。皮蛋瘦肉粥已近於國粹,是中國菜平淡裏見奇招的代表之一。還有甜點心“皮蛋酥“,半個的皮蛋裹在酥皮裏,又實以蓮蓉或豆蓉。幹酥的餅皮和柔嫩的皮蛋,微甜的蓮蓉與微鹹的子姜同吃同咽,參差可喜。外人不明就裏,往往被這種組合嚇一跳。只是太也紮實,吃一個半天不餓。原來是舊日人家的嫁女餅之一,過去的廣東人,講好吃也講實惠。
皮蛋做熱菜的,查菜譜很多,真做的人很少。“三色蛋“廣爲傳頌,生活中卻不太常見。大約除非真的是使君有癖,不值得爲這小菜分門別類又剝又切的費事。皮蛋也可以裹面油炸。唐魯孫自诩發明了皮蛋炒肉丁,其實中國第一位公使郭嵩焘已經發明過了。當然,因爲他是一位大儒,除了皮蛋和肉丁,他的菜譜裏還有筍丁、茭白丁、冬菇丁。。。一切爲儒家人士所喜愛的材料。同樣因爲他是一位大儒,我更懷疑這道菜是他的廚子所創而非他本人,他只是吃過而已,菜的著作權就歸他了。在一切勞動和創造被“君子不器“的理論壓得擡不起頭來的年代,這好象是很正常的事?